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3384发布日期:2019-10-29 21:0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逃生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述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已有数据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已经呈现加速上升态势。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如何应急逃生,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消防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与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严重失衡,为了改变目前的被动状况,一些厂家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救援逃生技术研究,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展,逃生缓降器就是其中一种。逃生缓降器由挂钩(或吊环)、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等组成,是一种可使人沿(随)绳(带)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现市场上有多种逃生缓降器类型,但具有如下缺陷:(1)难以适用病残者,大多数安全带形式为,包裹于腋下或大腿上,不适用于肢体不健全者使用,安全系数低。(2)固定装置为一只吊钩,吊钩固定在室内墙上,吊绳系在吊钩上,无法调动吊钩与吊绳的下吊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包括有固定支座、第一支座杆、第二支座杆、缓冲轮、安全挂环、吊绳、吊绳滚轮、安全带,所述固定支座为长方形薄板结构,所述固定支座四周设有固定支座孔,所述固定支座上下两端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数量为两片,两片所述固定片平行垂直固定连接于固定支座上,两片所述固定片之间形成的间距与第一支座杆厚度相适应,所述第一支座杆、第二支座杆均呈长方体结构,宽度与厚度一致,所述第一支座杆一端贯穿于两片固定片之间,并通过固定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杆另一端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呈“C”形凹槽结构,所述连接片凹槽宽度与第一支座杆厚度相适应,所述第一支座杆一端伸入连接片一端,所述第一支座杆与连接片通过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杆一端伸入连接片另一端,所述第二支座杆与连接片通过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杆与第二支座杆通过连接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杆另一端设有支座吊孔,所述缓冲轮顶端设有缓冲轮固定片,所述缓冲轮固定片上设有缓冲轮吊孔,所述第二支座杆与缓冲轮通过安全挂环穿过支座吊孔、缓冲轮吊孔连接,所述安全带包括顶端安全带、底端安全带、一侧端连接带、另一侧端连接带和底端连接带,所述顶端安全带一端设有顶端安全带日字扣,所述顶端安全带通过顶端安全带日字扣收紧连接,呈环状结构,所述底端安全带一端设有底端安全带日字扣,所述底端安全带通过底端安全带日字扣收紧连接,呈环状结构,所述一侧端连接带中间设有插扣,所述一侧端连接带顶端固定连接于顶端安全带,一侧端连接带底端固定连接于底端安全带,所述另一侧端连接带顶端固定连接于顶端安全带,另一侧端连接带底端固定连接于底端安全带,所述底端连接带顶端连接于底端安全带底部两侧,所述顶端安全带一侧固定连接有吊绳连接带,所述吊绳连接带一端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呈“口”字形结构,所述吊绳穿过缓冲轮内,吊绳一端绑于连接环上,所述吊绳另一端绕在吊绳滚轮上。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绳采用航空钢丝绳。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座杆和第二支座杆安装角度α=9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逃生缓降器使用前,将所固定的墙体上打四个洞,将膨胀螺丝穿过固定支座上四个固定支座孔伸入洞中,拧紧膨胀螺丝,将固定支座和墙体固定,松开固定片紧固螺丝、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和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调第一支座杆方向,拧紧固定片紧固螺丝,调节第二支座杆和第一支座杆垂直后,拧紧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和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被困人员将双腿伸入底端安全带内,将底端安全带收紧在腰部,上肢伸入顶端安全带内,将顶端安全带收紧在腋下,将一侧端连接带上插扣插上。

当逃生缓降器使用时,将第二支座杆和缓冲轮通过安全挂环连接,将吊绳滚轮从逃生口扔出至楼下,被困人员爬出墙外,吊绳通过缓冲轮缓慢的将被困人员运送至楼下,当到达地面时,松开底端安全带和顶端安全带,并将插扣拔出,被困人员脱下安全带,在楼上另一个被困人员拽动吊绳,使吊绳穿回缓冲轮,直至安全带被送回至楼上,重复上述动作可将剩余人员全部救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改进安全带形式,适用于正常人同时,适用于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提高了安全带安全性能。

(2)改进吊钩形式,将吊钩改为支座,可调节第一支座杆角度、第二支座杆角度,改变支座杆伸出建筑物外长度,有限避免被困人员缓降过程磕碰到建筑物外的障碍物,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安全带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固定支座1、固定支座孔2、固定片3、固定片紧固螺丝4、第一支座杆5、连接片6、第二支座杆7、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8、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9、安全挂环10、支座吊孔11、缓冲轮12、缓冲轮固定片13、缓冲轮吊孔13-1、安全带14、顶端安全带14-1、顶端安全带日字扣14-11、底端安全带14-2、底端安全带日字扣14-21、一侧端连接带14-3、插扣14-31、另一侧端连接带14-4、底端连接带14-5、吊绳连接带15、连接环15-1、吊绳16、吊绳滚轮1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固定结构均为焊接、螺钉连接、螺栓螺母连接、铆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技术。本实施例中各段安全带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缝纫连接。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缓冲轮为现有逃生缓降器技术,采用广州市友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JSH-100/35-20型缓冲轮,该型号缓冲轮可直接与市场上购买得到,该技术原理不在本实用新型中多做赘述。

一种高层建筑救援用安全逃生缓降器,包括有固定支座1、第一支座杆5、第二支座杆7、缓冲轮12、安全挂环10、吊绳16、吊绳滚轮17、安全带14,所述固定支座1为长方形薄板结构,所述固定支座1四周设有固定支座孔2,所述固定支座1上下两端设有固定片3,所述固定片3数量为两片,两片所述固定片3平行垂直固定连接于固定支座1上,两片所述固定片3之间形成的间距与第一支座杆5厚度相适应,所述第一支座杆5、第二支座杆7均呈长方体结构,宽度与厚度一致,所述第一支座杆5一端贯穿于两片固定片3之间,并通过固定片紧固螺丝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杆5另一端设有连接片6,所述连接片6呈“C”形凹槽结构,所述连接片6凹槽宽度与第一支座杆5厚度相适应,所述第一支座杆5一端伸入连接片6一端,所述第一支座杆5与连接片6通过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杆7一端伸入连接片6另一端,所述第二支座杆7与连接片6通过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杆5与第二支座杆7通过连接片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座杆7另一端设有支座吊孔11,所述缓冲轮12顶端设有缓冲轮固定片13,所述缓冲轮固定片13上设有缓冲轮吊孔13-1,所述第二支座杆7与缓冲轮12通过安全挂环10穿过支座吊孔11、缓冲轮吊孔13连接,所述安全带14包括顶端安全带14-1、底端安全带14-2、一侧端连接带14-3、另一侧端连接带14-4和底端连接带14-5,所述顶端安全带14-1一端设有顶端安全带日字扣14-11,所述顶端安全14-1带通过顶端安全带日字扣14-11收紧连接,呈环状结构,所述底端安全带14-2一端设有底端安全带日字扣14-21,所述底端安全带14-2通过底端安全带日字扣14-21收紧连接,呈环状结构,所述一侧端连接带14-3中间设有插扣14-31,所述一侧端连接带14-3顶端固定连接于顶端安全带14-1,一侧端连接带14-3底端固定连接于底端安全带14-2,所述另一侧端连接带14-4顶端固定连接于顶端安全带14-1,另一侧端连接带14-4底端固定连接于底端安全带14-2,所述底端连接带14-5两端连接于底端安全带14-2底部两侧,所述顶端安全带14-1一侧固定连接有吊绳连接带15,所述吊绳连接带15一端设有连接环15-1,所述连接环15-1呈“口”字形结构,所述吊绳16穿过缓冲轮12内,吊绳16一端绑于连接环15上,所述吊绳16另一端绕在吊绳滚轮17上。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绳16采用航空钢丝绳。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座杆5和第二支座杆7安装角度α=9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逃生缓降器使用前,将所固定的墙体上打四个洞,将膨胀螺丝穿过固定支座1上四个固定支座孔2伸入洞中,拧紧膨胀螺丝,将固定支座1和墙体固定,松开固定片紧固螺丝4、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8和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9,调第一支座杆5方向,拧紧固定片紧固螺丝4,调节第二支座杆7和第一支座杆5垂直后,拧紧第一支座杆紧固螺丝8和第二支座杆紧固螺丝9,被困人员将双腿伸入底端安全带14-2内,将底端安全14-2带收紧在腰部,上肢伸入顶端安全带14-1内,将顶端安全带14-1收紧在腋下,将一侧端连接带14-3上插扣14-31插上。

当逃生缓降器使用时,将第二支座杆7和缓冲轮12通过安全挂环10连接,将吊绳滚轮17从逃生口扔出至楼下,被困人员爬出墙外,吊绳16通过缓冲轮12缓慢的将被困人员运送至楼下,当到达地面时,松开底端安全带14-2和顶端安全带14-1,并将插扣14-31拔出,被困人员脱下安全带14,在楼上另一个被困人员拽动吊绳16,使吊绳16穿回缓冲轮12,直至安全带14被送回至楼上,重复上述动作可将剩余人员全部救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改进安全带形式,适用于正常人同时,适用于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提高了安全带安全性能。

(2)改进吊钩形式,将吊钩改为支座,可调节第一支座杆角度、第二支座杆角度,改变支座杆伸出建筑物外长度,有限避免被困人员缓降过程磕碰到建筑物外的障碍物,安全性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