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74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污水处理地埋工程中,池体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容 器大多采用钢板焊接结构或普通玻璃钢结构。以下几种结构会产生如下弊端1、钢筋混凝土结构缺点①工期长②季节限制性大③占地面积大④只能现场施 工,灵活性差⑤易渗漏⑥维修困难。2、钢板焊接结构缺点①易腐蚀,易磨损,使用寿命短②钢铁比重大,运输、 安装困难③无法实现集中生产3、普通玻璃钢结构缺点①强度低,难以实用地埋式装置。②抗老化能力差, 无法暴露于室外。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密封性好、耐腐蚀,耐磨 损,使用寿命长的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由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 氧化池、沉淀池、消毒池、人孔、污水进口、污水出口、隔板连接构成。污水通过污 水进口顺序进入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消毒池,处理后的水通过 污水出口排出,其中每个处理池体上部均焊接安装人孔,起到观察检修的作用,每个池 子都被间隔板间隔开,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特征是纳米复合材料污 水处理池的池壁为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功能层、次内层、强度层外表层和抗老化 层。本实用新型先按照地埋式水处理池的设计图样和各部分的实用技术要求划分成 单元结构。再按复合材料配方及铺层结构形成采用手糊工艺、模压工艺等制造各纳米复 合材料水处理池的构件和辅件,然后再通过组合定位,树脂粘接,螺铆紧固,密封连接 等方式将各构体按单元组合在一起,即可制成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 该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构件和辅件的壁均为层和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功能内衬层、次 内层、强度层和外表层,其抗老化层仅用于露出地面有光照的部分替代外表层。各层的 配方铺层结构的功能分述如下。本实用新型为使该埋地后在内外拉力作用下,受力合理、结构稳定、工作安 全,各单元形体均为板壳结构。各板壳构造相同,其功能内衬层1是用加有适量碳酸 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无机纳米微粒中的一种和针状硅灰石*纤维的不饱和聚 脂、环氧、酚醛等热固树脂中的一种浸渍粘接合成纤维无纺布或玻璃纤维表面毡制成的 耐腐蚀,抗冲击的富树脂层。本实用新型的次内层是用中碱或无碱玻璃纤维连续毡或短切玻璃纤维增强加有 无机纳米微粒和针状硅灰石短纤维的不饱和聚酯,环氧等热固树脂中的一种制成的耐腐 蚀抗渗透层。本实用新型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池的强度层是中碱或无机碱玻璃纤维方格布 增强加有水合氧化铝等无机微粒填料的热固树脂中的一种,手糊成型制造,是各单元池 体的强度、刚度主结构层。[0011]本实用新型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池的外表层是用玻璃纤维表面毡增强加有针 状硅灰石短纤维热固树脂中一种制成的富树脂层。可有效提高外表层的密封性和抗反向 渗透性。本实用新型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池的抗老化层是用玻璃纤维表面毡增强加有 硫酸钡粉等热固树脂中的一种制成富树脂层,专用于地上见阳光部分,可有效提高其抗 紫外线、抗老化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分层使用纳米微粒,合成纤维无纺布,无机 矿物短纤维,玻璃纤维及其织物制品和微粒、功能填料等可共同协效,增强改善复合材 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耐磨、抗渗、密封性能等,以保证污水处理池长期安全工作。根据地埋式污水处理池的实用技术要求充分发挥复合材料性能具有可合理设计 的优势,通过采用单元组合、层合结构、纳米技术和混杂纤维增强等措施,宏观上使技 术要求各异的污水处理池分工合作,组成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微观上层合结构复 合材料水处理池壁的各层分工合作,各组分材料相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以单元为基础,合理组合成装置实现污水处理一体 化,在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钢板焊接装置、玻璃钢装置相比,其综合成本基本不变或 略低的前提下,可使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的重量轻、强度高、密封性好、耐腐蚀、 性价比优,更适合工厂化生产,以满足环保水处理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其生态效益,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图1为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板壳层和结构剖视图具体实现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由调节池6、 水解酸化池7、接触氧化池8、沉淀池9、消毒池10、人孔11、污水进口 12、污水出口 13、隔板14连接构成,污水通过污水进口 12顺序进入调节池6、水解酸化池7、接触氧 化池8、沉淀池9、消毒池10,处理后的水通过污水出口 13排出,其中每个处理池体上部 均焊接安装人孔11,每个池子都被间隔板14间隔开。如图2所示,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的池壁为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功 能层1、次内层2、强度层3外表层4和抗老化层5。池壁的功能内衬层1为合成纤维、玻璃纤维混合增强加有碳酸钙、二氧化硅等 无机纳米微粒的热固树脂制成的耐腐蚀、耐磨富树脂层。池壁的次内层2为玻璃纤维毡、织物与针状硅灰石纤维共同增强加有无机纳米 微粒的热固树脂耐腐蚀、抗渗透层。池壁的强度层3为玻璃纤维制品增强层加有水和氧化铝等无机阻燃微粒填料的 热固树脂结构层。池壁的外表层4为玻璃纤维与针状硅灰石纤维共同增强热固树脂反向渗透富树月旨层。池壁的抗老化层5为玻璃纤维增强加有硫酸钡微粒的热固树脂抗老化层。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人孔及进、出水口,如附图1所示,人 孔11,污水进口 12,出水口 13,为圆柱筒状构件,采用缠绕工艺制造,其操作步骤如 下(1)、把组合式圆筒芯模放置于缠绕机上,并进行脱模剂处理;(2)、将适量的纳米纳米二氧化硅或其它无机纳米微粒和针状硅灰石纤维分别加 入不饱和聚酯、环氧、酚醛等一种热固树脂之中,分散均勻配成胶液。将其均勻喷涂于 芯模表面不低于0.2mm —层之后再将经表面毡布条缠绕于芯模上,制备功能内衬层5 ;(3)、用与制备功能内衬层1相同配方的树脂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连续毡和玻 璃纤维纱缠绕于功能内衬层之上,制成厚度不小于2mm的次内层4 ;(4)、用连续玻璃纤维或玻璃纤维与钢丝夹芯混杂,分层缠绕增强加入适量水合 氧化铝微粉填料的树脂胶液,至该层的设计厚度,制成增强层3;(5)、用环向缠绕玻璃纤维增强加入适量针状硅灰石纤维的合成树脂,并在其表 面喷刷一层不低于0.2mm的富树脂层,制成厚度小于0.5mm的外表层2 ;(6)、用环向缠绕玻璃纤维增强加入适量针状硅灰石纤维和硫酸钡微粉的合成树 脂,并在其表面喷刷一层不低于0.2mm的富树脂层,制成厚度小于0.5mm抗老化层1 ;(7)、待制品固化、脱模,经修整即为该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 人孔及进、出水口。实施例2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池体结构,如附图1所示,6、调节池, 7、水解酸化池,8、接触氧化池,9、沉淀池,10、消毒池,为方形壳状构件,采用手糊 工艺制造,其操作步骤如下(1)、用不饱和聚酯、环氧、酚醛等一种热固树脂加入适量针状硅灰石纤维和硫 酸钡微粉配置成热固树脂胶液,将其均勻喷刷于经脱模剂处理的玻璃钢阴膜表面上不低 于0.2mm的富树脂层,再将经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表面毡铺覆、粘贴于模具上,制备 抗老化层5 ;(2)、用不饱和聚酯、环氧、酚醛等热固树脂一种加入适量针状硅灰石纤维微粉 配置成热固树脂胶液,将其均勻喷刷于经脱模剂处理的玻璃钢阴膜表面上不低于0.2mm 的富树脂层,再将经胶液浸渍过的玻璃纤维表面毡铺覆、粘贴于抗老化层上,制备外表 层4;(3)、配制加入适量水合氧化铝微粉填料的树脂胶液,将经此胶液浸渍过的无捻 玻璃纤维粗纱方格布逐层铺覆、粘贴、压实于外表层上,直至该层的设计厚度,制成强 度层3;(4)、将适量的纳米碳酸钙或其它无机纳米微粒和针状硅灰石纤维分别加入不饱 和聚酯、环氧、酚醛等热固树脂一种之中配成胶液浸渍玻璃纤维连续毡或缝合毡并均勻 铺覆、粘贴于强度层之上,制成厚度不小于2mm的次内层2;(5)、用与制备次内层2相同的配方树脂胶液浸渍合成纤维无纺布或玻璃纤维表 面毡铺覆、粘贴于次内层上,制备功能内衬层1。[0043] (6)、待制品固化、脱模,经修整并在其两端分别粘接安装上预制的连接法兰 环,在池身上粘接安装上预制的污水进口 12和出水口 13连接件后,即制成该地埋式一体 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
权利要求1.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由调节池(6)、水解酸化池 (7)、接触氧化池(8)、沉淀池(9)、消毒池(10)、人孔(11)、污水进口(12)、污水出口 (13)、隔板(14)连接构成,污水通过污水进口(12)顺序进入调节池(6)、水解酸化池 (7)、接触氧化池(8)、沉淀池(9)、消毒池(10),处理后的水通过污水出口(13)排出, 其中每个处理池体上部均焊接安装人孔(11),每个池子都被间隔板(14)间隔开,其特征 是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的池壁为复合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功能层(1)、次内层 ⑵、强度层⑶外表层⑷和抗老化层(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类由若干种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组合而成的地埋式一体化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该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包括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斜板沉淀池、消毒池等。而各种池的壁均为层复合体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功能内衬层,次内层,强度层和外表层、抗老化层。该纳米复合材料污水处理池兼具重量轻、强度高,密封性好,耐腐蚀、抗冲击使用寿命长,便于组装等性能。适于工厂化生产,便于运输安装,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B32B27/04GK201801444SQ201020171120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7日
发明者李茂国, 许彩云, 邹兆龙 申请人:李茂国, 许彩云, 邹兆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