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0161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铜板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整机产品中,覆铜板(又名覆铜箔层压板)起着元件负载和电路互连、电路间绝缘三大作用。按使用基材的不同,覆铜板主要有纸基覆铜板、玻纤布覆铜板、复合基覆铜板、扰性覆铜板等几大类,其广泛应用于通讯、移动通讯、电脑、仪器仪表、数字电视、数控音响、卫星、雷达等产品。覆铜板主要由铜箔、增强材料、粘合剂三大部分构成。覆铜板的主要生产过程1、树脂合成与胶液配制,树脂溶液的合成与配制都是在反应釜中进行的,纸基覆铜板用的酚醛树脂大多是由覆铜板厂合成,而玻璃布基覆铜板的生产是将原料厂提供的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混合溶解于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乙二醇甲醚中,经过搅拌使其成为均匀的树脂溶液,树脂溶液经熟化8 24h后就可用于浸胶;2、增强材料浸胶与烘干,浸胶是在浸胶机上进行的,浸胶机分卧式和立式两种,卧式浸胶主要用于浸溃纸,立式浸胶机主要用于浸溃强度较高的玻璃布,浸溃树脂液的纸或玻璃布,经过挤胶辊进入烘道烘干;3、浸胶料剪切与检验,浸溃过粘合剂的增强材料被烘干后,剪切成一定的尺寸,经检验合格后备用;4、浸胶料与铜箔叠层并热压成型,把铜箔和经过浸胶烘干的纸或玻璃布配成叠层,放进有脱模薄膜或有脱模剂的两块不锈钢板中间,叠层连同钢板一起放到液压机中进行压制;5、裁剪,将覆铜板按照包装需要进行剪切;6、检验包装,对覆铜板进行检验,对合格的覆铜板进行包装,每两张双面覆铜板间应垫一层低含硫量隔离纸,然后装进聚乙烯塑料袋内或包上防潮纸。在浸胶料与铜箔叠层热压之前,需要将铜箔利用过渡装置引进铜箔传输带,然后进行叠层和热压。如图1所示,上述过渡装置包括一块不锈钢过渡板100,该过渡板100表面经过抛光处理,过渡板100的底部设置一个整体呈方柱型的不锈钢材质的过渡板衔接气室200,此衔接气室200内具有一个容纳空气的空间,在衔接气室200上部均匀分布若干呈圆形的第一气孔,对应第一气孔在过渡板100上均匀分布若干第二气孔300,在衔接气室200下部设置两端均设置一根衔接气管400,此两根衔接气管400通过第二接气管700与压缩空气分流器600相连接,分流器600则通过第三接气管800直接与压缩空气气源500接通。此过渡装置的结构具有以下缺陷1、气压不均匀,由于此过渡装置中的衔接气室只有一个储存气体的腔室,且仅在衔接气室底部两端设置两个用于导气的衔接气管,当压缩空气气源将压缩空气通过衔接气管输入到衔接气室内时,正对衔接气管的气孔的压缩空气压力较大,而远离衔接气管的气孔的压缩空气压力则被分散,压力小于衔接气管处的压力,所以导致从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出去的空气压力不均匀,铜箔在通过此装置进行过渡时就会产生振动,与过渡板表面进行摩擦,进而导致铜箔表面刮花,特别是生产厚铜规格的覆铜板,其表面的质量更加难以得到保证;2、铜箔过渡不畅,由于过渡板和衔接气室上的气孔均采用单一的圆孔,那么压缩空气从气孔输出时,是直接垂直于过渡板的,当铜箔在此过渡装置上进行过渡时,对铜箔的过渡没有向前的辅助推力,并且由于气孔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气压不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铜箔的过渡产生了阻碍;3、气压调节困难,由于从压缩空气气源出来的压缩空气直接通过第三接气管进入分流器,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接气管和衔接气管将分流后的压缩空气直接输入到衔接气室中,当过渡的铜箔两侧的厚度不一致时,需要实时对分流的空气进行压力调整,而本结构却无法做到实时对分流的空气进行压力调整,只能从整体压力上进行调整,这样使得铜箔在过渡时较厚的一侧容易与过渡板进行摩擦,导致铜箔刮花,表面质量得不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气压均匀、过渡流畅、压缩气体可实时调节的优点,使通过此装置过渡的铜箔表面质量好,无刮花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和设置于其底部的衔接气室,以及与衔接气室相连接的供气装置,所述衔接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衔接气室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在每个所述腔室靠近所述过渡板的一侧设置衔接气室气缝,所述过渡板上对应所述衔接气室气缝设置过渡板气缝,所述衔接气室气缝和过渡板气缝均为可供气体通过的通道,每个腔室均通过衔接气管与所述供气装置相连接,所述衔接气管分别设置在每个腔室远离过渡板的一侧。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渡板气缝内设置有导流板,用于对通过所述过渡板气缝的气体进行导向。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供气装置包括压缩空气气源、压缩空气罐以及分流器,所述压缩空气气源与所述压缩空气罐之间通过接气管接通,所述压缩空气罐与所述分流器之间通过接气管接通,所述分流器与各个衔接气管分别通过接气管进行接通,每个所述衔接气管上均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压缩空气输入的气阀。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所述衔接气室倾斜的第一倾斜边和第二倾斜边。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边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倾斜边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边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50°,所述第二倾斜边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50°。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倾斜边和所述第二倾斜边分别设置在铜箔输送方向的入口和出口,所述过渡板气缝包括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第三气缝组,所述第一气缝组设置于过渡板上靠近第一倾斜边的一侧,所述第三气缝组设置于过渡板上靠近第二倾斜边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缝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缝组与所述第三气缝组之间。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包括第三上表面和第三下表面,所述第三上表面和第三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三斜面;[0015]所述第二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一斜面;所述第三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二斜面;所述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并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呈梯度设置。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呈阶梯递减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在60° 90°之间,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在30° 60°之间,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在O。 30。之间。更加优选的,所述第三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70°,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50°,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20°。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一斜面;所述第三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并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呈梯
度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呈阶梯递减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在45° 90°之间,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在0° 45°之间。更加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60°,所述第二斜面和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30°。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以及第三导流板均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板。更加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以及第三导流板均采用不锈钢板。更加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以及第三导流板均采用塑料板。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衔接气室内间隔设置至少两个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衔接气室分隔为至少三个腔室。优选的,所述衔接气室是通过三块间隔设置的隔板分隔成此四个腔室,每个腔室上均匀设置九条衔接气室气缝,均呈三排设置,共三十六条衔接气室气缝,对应所述衔接气室气缝在过渡板上设置三十六条过渡板气缝,即过渡板气缝中的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以及第三气缝组的数量均为十二条,四个所述腔室下部均设置一个衔接气管,相邻两个衔接气管分别通过两根第四接气管与一个第一分流器连通,两个第一分流器再分别通过两根第三接气管与一个第二分流器连通,所述第二分流器再通过一根第二接气管与压缩空气罐接通,所述压缩空气罐通过一根第一接气管与压缩空气气源接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气管和第二接气管采用金属管,所述第三接气管和所述第四接气管采用非金属管。优选的,所述第一接气管和第二接气管采用不锈钢管,所述第三接气管和所述第四接气管采用塑胶管。更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板采用金属板,所述衔接气室采用金属或者非金属制成。优选的,所述过渡板采用不锈钢板,所述衔接气室也采用不锈钢制成。更加优选的,所述过渡板采用不锈钢板,所述衔接气室采用塑料制成。更加优选的,所述过渡板表面采用抛光处理,使其表面非常的光滑。作为上述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衔接气室气缝和过渡板气缝均为矩形孔或异型孔。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在过渡板底部设置被分为多个独立腔室的衔接气室,每个腔室通过一个衔接气管进行输气,并且过渡板和衔接气室上均均匀设置多个气缝,可以使过渡板上的气流压力更加均匀,保证铜箔在输送过程中不与过渡板直接接触,进而保证铜箔表面质量,并且也能有效的避免过渡板上带有残铜的问题,即使是生产厚铜规格的覆铜板,其表面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2、针对过渡板上铜箔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和第三气缝组,并且在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和第三气缝组内分别设置带有斜面的导流板,铜箔在过渡过程中,通过气缝的气流呈斜向吹出,并且分别从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第三气缝组中吹出的气流与过渡板之间的角度呈依次递减,辅助铜箔的运输,保证铜箔过渡的流畅;3、通过在每个衔接气管上均设置一个气阀,并通过气阀对每个腔室内的空气压力值进行实时的控制,可以根据输送铜箔的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保证过渡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铜箔的表面质量;4、通过将过渡板的第一倾斜边和第二倾斜边设置与过渡板的夹角为钝角,可以使铜箔在过渡过程中更加的流畅,并且将过渡板表面采用抛光处理,可以减少过渡板与铜箔的摩擦,进而保证铜箔的表面质量;5、通过将第一导流板的第一斜面、第二导流板的第二斜面、第三导流板的第三斜面与过渡板的角度均设置为锐角,可以在铜箔过渡过程中利用压缩空气给其施加向前的推力,辅助铜箔的过渡,且第三斜面、第一斜面、第二斜面与过渡板的角度阶梯递减,可以增加铜箔在过渡完成时的送出力,保证铜箔的快速过渡。

图1为现有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中B-B首I]视不意图;图5为图3中C-C剖视示意图;[0050]图6为图4中的第一导流板的主视示意图;图7为图5中的第二导流板的主视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二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三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D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10中E-E剖视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F-F首I]视不意图;图13为图10中G-G剖视示意图。图1 中100、过渡板;200、衔接气室;300、第二气孔;400、第一接气孔;500、压缩空气气源;600、分流器;700、第二接气管;800、第三接气管。图2 13 中1、过渡板;101、第一气缝组;102、第二气缝组;103、第三气缝组;104、第一倾斜边;105、第二倾斜边;2、衔接气室;201、腔室;202、隔板;203、衔接气室气缝;3、衔接气管;4、气阀;5、第一分流器;6、第二分流器;7、压缩空气罐;8、压缩空气气源;9、第一接气管;10、第二接气管;11、第三接气管;12、第四接气管;13、第一导流板;1301、第一上表面;1302、第一下表面;1303、第一斜面;14、第二导流板;1401、第二上表面;1402、第二下表面;1403、第二斜面;15、第三导流板;1501、第三上表面;1502、第三下表面;1503、第三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2 7所示,此实施例中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I以及设置在其底部的衔接气室2,以及与衔接气室2相连接的供气装置。其中,衔接气室2是通过三块间隔设置的隔板202分隔成此四个腔室201,每个腔室201上均匀设置九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均呈三排设置,每排三条,共计三十六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四个腔室201下部分别通过一根衔接气管3与供气装置接通,每个衔接气管3上均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压缩空气输入的气阀4。供气装置包括与各个衔接气管3分别接通的第四接气管12,两相邻两根第四接气管12与一个第一分流器5连通,两个第一分流器5再分别通过两根第三接气管11与一个第二分流器6连通,第二分流器6再通过一根第二接气管10与压缩空气罐7接通,压缩空气罐7通过一根第一接气管9与压缩空气气源8接通,即衔接气管3的数量为四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第三接气管11与第四接气管12的数量分别为两根和四根,且均采用塑料制成,第一分流器5和第二分流器6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和一个,第一接气管9和第二接气管10的数量分别为一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过渡板I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衔接气室2倾斜的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且第一倾斜边104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50°,第二倾斜边105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50°,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分别设置在铜箔输送方向的入口和出口,过渡板气缝与衔接气室气缝203相配合设置,且均为条形方孔形状,数量为三十六条,过渡板气缝包括第一气缝组101、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第一气缝组101设置在靠近第一倾斜边104的一侧,第三气缝组103设置在靠近第二倾斜边105的一侧,第二气缝组102设置在第一气缝组101和第三气缝组103之间,第二气缝组102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13,第三气缝组103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14。第一导流板13和第二导流板14通过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分别与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13包括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之间设置第一斜面1303,第一斜面13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α为60° ;第二导流板14包括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之间设置第二斜面1403,第二斜面14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β,夹角β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β为30°,且第一斜面1303和第二斜面1403的倾斜方向一致。其中,第一导流板13的数量为十二块,第二导流板14的数量为十二块。本实施例中,过渡板I采用不锈钢制成,并且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衔接气室2也先采用不锈钢制成,其表面也采用进行处理,第一导流板13和第二导流板14均采用不锈钢制成。工作过程如下:铜箔的运动方向:铜箔沿着过渡板I上的第一气缝组101、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进行过渡。以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叙述:第一步,压缩空气气源8启动,将常压空气转换为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第一接气管9进入压缩空气罐7进行暂存;第二步,压缩空气罐7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二接气管10进入第二分流器6内,并通过第二分流器6分成两个支流;第三步,两个支流的压缩空气分别通过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一分流器5,并通过第一分流器5再次分为两个支流,此时压缩空气共计被分为四个支流;第四步,四个支流的压缩空气分别通过第四接气管12与衔接气管3接通,进入衔接气室2的各个腔室201内,并且可以通过衔接气管3上的气阀4对进入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的流量进行实时调整,达到实际需要的目的;第五步,进入各个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衔接气室气缝203和过渡板气缝对过渡板I上的铜箔施加作用力,且从第一气缝组101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垂直状态,从第二气缝组102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60°夹角状态,从第三气缝组103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30°夹角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使铜箔不与过渡板I接触,还可以辅助铜箔的过渡,保证过渡顺畅。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同时参照图3 7实施本实施例),此实施例中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I以及设置在其底部的衔接气室2,以及与衔接气室2相连接的供气装置。其中,衔接气室2是通过五块间隔设置的隔板202分隔成此六个腔室201,每个腔室201上均匀设置十二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均呈横向四排,竖向三排设置,共计七十二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六个腔室201下部分别通过一根衔接气管3与供气装置接通,每个衔接气管3上均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压缩空气输入的气阀4。供气装置包括与各个衔接气管3分别接通的第四接气管12,两相邻两根第四接气管12与一个第一分流器5连通,共计三个第一分流器5,包括第一分流器A、第一分流器B、第一分流器C,第一分流器5再与第二分流器6接通,第二分流器6包括第二分流器A和第二分流器B,其中第一分流器A和第一分流器B分别通过两根第三接气管11与第二分流器A连通,第二分流器A和第一分流器C分别通过两根第三接气管11与第二分流器B接通,第二分流器B再通过一根第二接气管10与压缩空气罐7接通,压缩空气罐7通过一根第一接气管9与压缩空气气源8接通,即衔接气管3的数量为六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第三接气管11与第四接气管12的数量分别为四根和六根,且均采用塑料制成,第一分流器5和第二分流器6的数量分别为三个和两个,第一接气管9和第二接气管10的数量分别为一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过渡板I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衔接气室2倾斜的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且第一倾斜边104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二倾斜边105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20°,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分别设置在铜箔输送方向的入口和出口,过渡板气缝与衔接气室气缝203相配合设置,且均为腰型孔形状,数量为七十二条,过渡板气缝包括第一气缝组101、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第一气缝组101设置在靠近第一倾斜边104的一侧,第三气缝组103设置在靠近第二倾斜边105的一侧,第二气缝组102设置在第一气缝组101和第三气缝组103之间,第二气缝组102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13,第三气缝组103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14。第一导流板13和第二导流板14通过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分别与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13包括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之间设置第一斜面1303,第一斜面13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α为50° ;第二导流板14包括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之间设置第二斜面1403,第二斜面14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β,夹角β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β为40°,且第一斜面1303和第二斜面1403的倾斜方向一致。其中,第一导流板13的数量为三十六块,第二导流板14的数量为十八块。本实施例中,过渡板I采用不锈钢制成,并且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衔接气室2采用塑料制成,第一导流板13和第二导流板14均采用塑料制成。工作过程如下:铜箔的运动方向:铜箔沿着过渡板I上的第一气缝组101、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进行过渡。以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叙述:[0098]第一步,压缩空气气源8启动,将常压空气转换为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第一接气管9进入压缩空气罐7进行暂存;第二步,压缩空气罐7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二接气管10进入第二分流器B内,并通过第二分流器B分成两个支流,为支流一和支流二 ;第三步,其中支流一通过一根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二分流器A内,并通过第二分流器A分成支流三和支流四,支流二则通过一根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一分流器C内,并通过第一分流器C分成支流五和支流六;第四步,支流三通过一根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一分流器A,并通过第一分流器A分成支流七和支流八,而支流四通过一根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一分流器B,并通过第一分流器B分呈支流九和支流十,此时到达衔接气室2的压缩空气被分为六条支流,分别为支流五、支流六、支流七、支流八、支流九以及支流十;第五步,支流五、支流六、支流七、支流八、支流九以及支流十分别通过第四接气管12与衔接气室2底部的衔接气管3接通,以使各个支流的压缩空气通过衔接气管3进入各个腔室内,并且可以通过衔接气管3上的气阀4对进入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的流量进行实时调整,达到实际需要的目的;第六步,进入各个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衔接气室气缝203和过渡板气缝对过渡板I上的铜箔施加作用力,且从第一气缝组101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垂直状态,从第二气缝组102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50°夹角状态,从第三气缝组103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40°夹角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使铜箔不与过渡板I接触,还可以辅助铜箔的过渡,保证过渡顺畅。实施例三如图9 13所示,此实施例中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I以及设置在其底部的衔接气室2,以及与衔接气室2相连接的供气装置。其中,衔接气室2是通过三块间隔设置的隔板202分隔成此四个腔室201,每个腔室201上均匀设置九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均呈三排设置,每排三条,共计三十六条衔接气室气缝203,四个腔室201下部分别通过一根衔接气管3与供气装置接通,每个衔接气管3上均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压缩空气输入的气阀4。供气装置包括与各个衔接气管3分别接通的第四接气管12,两相邻两根第四接气管12与一个第一分流器5连通,两个第一分流器5再分别通过两根第三接气管11与一个第二分流器6连通,第二分流器6再通过一根第二接气管10与压缩空气罐7接通,压缩空气罐7通过一根第一接气管9与压缩空气气源8接通,即衔接气管3的数量为四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第三接气管11与第四接气管12的数量分别为两根和四根,且均采用塑料制成,第一分流器5和第二分流器6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和一个,第一接气管9和第二接气管10的数量分别为一根,且均采用不锈钢制成。过渡板I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衔接气室2倾斜的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且第一倾斜边104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30°,第二倾斜边105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130°,第一倾斜边104和第二倾斜边105分别设置在铜箔输送方向的入口和出口,过渡板气缝与衔接气室气缝203相配合设置,且均为条形方孔形状,数量为三十六条,过渡板气缝包括第一气缝组101、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第一气缝组101设置在靠近第一倾斜边104的一侧,第三气缝组103设置在靠近第二倾斜边105的一侧,第二气缝组102设置在第一气缝组101和第三气缝组103之间,第一气缝组101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三导流板15,第二气缝组102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13,第三气缝103内设置用于对压缩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14。第一导流板13、第二导流板14以及第三导流板15通过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部分别与第二气缝组102、第三气缝组103、第一气缝组101固定连接。第一导流板13包括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第一上表面1301和第一下表面1302之间设置第一斜面1303,第一斜面13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δ,夹角δ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S为50° ;第二导流板14包括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第二上表面1401和第二下表面1402之间设置第二斜面1403,第二斜面14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ε,夹角ε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ε为20° ;第三导流板15包括第三上表面1501和第三下表面1502,第三上表面1501和第三下表面1502之间设置第三斜面1503,第三斜面1503与过渡板I之间的夹角为Y,夹角Y为锐角,本实施例中夹角Y为70°,且第一斜面1303、第二斜面1403以及第三斜面1503的倾斜方向一致。其中,第一导流板13的数量为十二块,第二导流板14的数量为十二块,第三导流板15的数量为十二块。本实施例中,过渡板I采用不锈钢制成,并且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衔接气室2采用PVC制成,第一导流板13、第二导流板14以及第二导流板15均采用PVC制成。工作过程如下:铜箔的运动方向:铜箔沿着过渡板I上的第一气缝101、第二气缝102、第三气缝103进行过渡。以压缩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叙述:第一步,压缩空气气源8启动,将常压空气转换为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第一接气管9进入压缩空气罐7进行暂存;第二步,压缩空气罐7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二接气管10进入第二分流器6内,并通过第二分流器6分成两个支流;第三步,两个支流的压缩空气分别通过第三接气管11进入第一分流器5,并通过第一分流器5再次分为两个支流,此时压缩空气共计被分为四个支流;第四步,四个支流的压缩空气分别通过第四接气管12与衔接气管3接通,进入衔接气室2的各个腔室201内,并且可以通过衔接气管3上的气阀4对进入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的流量进行实时调整,达到实际需要的目的;第五步,进入各个腔室201内的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衔接气室气缝203和过渡板气缝对过渡板I上的铜箔施加作用力,且从第一气缝101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70°夹角状态,从第二气缝102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50°夹角状态,从第三气缝103吹出去的压缩空气与过渡板I呈20°夹角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使铜箔不与过渡板I接触,还可以辅助铜箔的过渡,保证过渡顺畅。衔接气室内的腔室的数量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所述的四个、六个、四个,可以根据实际铜箔的宽度减少或者增加腔室的数量。过渡板和衔接气室上的气缝的数量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所述的三十六条、七十二条、三十六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减少或者增加气缝的数量。过渡板和衔接气室上的气缝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述矩形孔形状或者腰型孔形状,只要能实现压缩空气的输出即可。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和设置于其底部的衔接气室,以及与衔接气室相连接的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衔接气室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在每个所述腔室靠近所述过渡板的一侧设置衔接气室气缝,所述过渡板上对应所述衔接气室气缝设置过渡板气缝,所述衔接气室气缝和过渡板气缝均为可供气体通过的通道,每个腔室均通过衔接气管与所述供气装置相连接,所述衔接气管分别设置在每个腔室远离过渡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气缝内设置有导流板,用于对通过所述过渡板气缝的气体进行导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包括压缩空气气源、压缩空气罐以及分流器,所述压缩空气气源与所述压缩空气罐之间通过接气管接通,所述压缩空气罐与所述分流器之间通过接气管接通,所述分流器与各个衔接气管分别通过接气管进行接通,每个所述衔接气管上均设置一个用于控制压缩空气输入的气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朝向所述衔接气室倾斜的第一倾斜边和第二倾斜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边和所述第二倾斜边分别设置在铜箔输送方向的入口和出口,所述过渡板气缝包括第一气缝组、第二气缝组、第三气缝组,所述第一气缝组设置于过渡板上靠近第一倾斜边的一侧,所述第三气缝组设置于过渡板上靠近第二倾斜边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缝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缝组与所述第三气缝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包括第三上表面和第三下表面,所述第三上表面和第三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三斜面; 所述第二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一斜面; 所述第三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二斜面; 所述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并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呈梯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第一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一斜面; 所述第三气缝组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其内部的气体进行导向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和第二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二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并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呈梯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过渡板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呈阶梯递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气室内间隔设置至少两个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衔接气室分隔为至少三个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气室气缝和过渡板气缝均为矩 形孔或异型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覆铜板层压叠卜用过渡装置,包括过渡板和设置于其底部的衔接气室,以及与衔接气室相连接的供气装置,衔接气室和过渡板上均设置压缩空气流通的气缝,衔接气室内设置有将其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的隔板,每个腔室均通过衔接气管与供气装置相连接。通过在过渡板底部设置被分为至少两个独立腔室的衔接气室,每个腔室通过一个衔接气管进行输气,并且过渡板和衔接气室上都均匀设置多个气缝,可以使过渡板上的气流压力更加均匀,保证铜箔在输送过程中不与过渡板直接接触,进而保证铜箔表面质量,并且也能有效的避免过渡板上带有残铜的问题,即使是生产厚铜规格的覆铜板,其表面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文档编号B32B38/00GK202911265SQ20122053522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8日
发明者王成, 王勤 申请人: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