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703170发布日期:2022-04-16 15:0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制丝生产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制丝是指将蚕茧加工成生丝的过程,制丝生产的主要流程为: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其中缫丝是将蚕茧引出正绪,聚合成生丝,其生产设备为自动缫丝机,自动缫丝机由车头和车身组成。在生丝生产过程中,自动缫丝机将煮熟的蚕茧、索理绪无绪茧、缫丝落绪茧,通过自动缫车头索绪理绪后得到一茧一丝的正绪茧,然后通过车身聚合成生丝。一般一台缫丝机为车身400绪,每组两端各设车头(索理绪机构)。
3.茧丝纤度细并且长度有限,只有将若干根茧丝并合连接成生丝,才能作为纤维使用,缫丝就是将煮熟蚕茧、索理绪无绪茧、缫丝落绪茧通过索理绪后得到正绪茧后,根据生丝规格要求,集合若干茧丝使它顺次离解,制成生丝。
4.缫丝工艺流程为:
[0005][0006]
车头是将蚕茧(包括煮茧新茧、缫丝落绪茧、索理绪无绪茧)进行索绪、理绪,使蚕茧成为一茧一丝的正绪茧,将正绪茧加到给茧机里,给茧机沿着缫丝槽各绪头循环移动,由给茧机通过添绪接绪装置,将蚕茧添绪到缫丝绪头上,通过聚合,茧丝成为生丝,卷绕到小上,完成缫丝工序。
[0007]
生丝是一种特殊蛋白质纤维,茧丝是由丝胶、丝素组成,其中丝胶包裹在丝素外面,在一定水温下可以膨润、溶失,有一定黏性,温度降低又发生凝固,失去黏性。生丝是按照一定规格要求,由若干个茧丝聚合而成,是依靠丝胶的黏性将茧丝黏牢。抱合是指构成生丝的茧丝经摩擦后分裂的难易程度,在生丝质量检验中通过抱合指标检测,反映出茧丝聚合成生丝紧密程度,如果抱合不良,则丝条不耐摩擦,在织造过程中因发毛开裂而产生断头,造成织造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染色后出现色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绸缎质量。
[0008]
影响抱合成绩有多种原因,但茧丝合并前丝胶粘度大,生丝的粘合力就强,丝胶膨润充分程度影响到丝胶黏性,煮熟茧的丝胶膨润程度主要由索绪高温区温度决定,对提高抱合其决定性作用。
[0009]
制丝生产中,煮茧和缫丝的索绪,能够将茧丝丝胶膨润,使丝胶具有黏性。丝胶的黏性随着时间增加、温度降低而下降。进年来因生丝抱合问题的投诉时有发生,主要反映生丝出现低抱合成绩,在检验中一般抱合检测成绩要达到100次以上,织造泡丝后抱合成绩在
70以上,出现50次以下就会严重影响织造。导致生丝在织造过程中分股,在络丝、并丝、捻丝等工序的断头率高,影响织造生产效率和绸缎质量。
[0010]
现有的煮茧一般采用机外真空渗透+长笼煮茧机、减压自动煮茧机煮茧,缫丝采用自动缫丝机,蚕茧煮茧后送到缫丝生产,缫丝生产是通过索绪将蚕茧绪丝引出,理绪后得到一茧一丝的正绪茧,在自动缫车身通过给茧机添绪,茧丝聚合成生丝。在缫丝日常生产中,缫丝车身绪头蚕茧第二天开班继续使用;落绪、缫剩的蚕茧冷水冷却后第二天开班从新茧补充处加入索绪锅;周末收班将绪头茧和落绪蚕茧冷却后放入冰箱里,在开班时从新茧补充处加入索绪锅。现在的技术存在隔夜的绪头茧、缫剩茧由于冷却后丝胶发生了凝固,失去黏性,在开班生产时的一段时间内,生丝抱合质量差,不能满足织造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通过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茧丝丝胶具备黏性,提高抱合成绩,防止低抱合成绩产生。
[0012]
在制丝生产中,一般采用1班或2班生产,现有技术晚上收完是用冷水将绪头蚕茧浸泡,第二天开班生产继续缫丝。一般生产20/22规格的生丝,绪下蚕茧有7-9粒,这部分蚕茧经过冷却后,丝胶凝固没有黏性。正常情况下蚕茧冷却1小时以后丝胶黏性逐步降低,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多,通过高温区索绪后可以使蚕茧的黏性得到恢复。在缫丝生产中,如果绪头茧不处理,茧丝聚合成生丝就会出现50次以下超低抱合成绩,影响织造。如果绪头全部拉掉重新起绪,又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大纤度的波动性、增大茧耗。因此,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包括隔夜绪头茧处理工艺:在开班后给茧机加好新茧,挡车工对绪头进行处理:补新掐旧,然后拉隔夜丝鞘,将添绪点的丝条拉掉,打结后开车,在进行掐旧时,将组成规格纤度的50%左右(优选的为50%~55%)的蚕茧掐掉;补新掐旧(即在操作上采用先补后掐的方法)的结合绪头蚕茧,可以避免超低抱合出现。
[0013]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补新掐旧时,根据茧丝百回纤度特征,调查计算出补充新茧的纤度值、掐掉的纤度值,然后确定补新粒数、掐旧的粒数,以掐掉红色蚕茧、灰色蚕茧为宜,且掐掉的纤度与补充的纤度控制在正负0.5d以内,防止纤度发生波动。
[0014]
20/22规格生丝,每绪补新3-4粒新茧,根据茧丝百回纤度特征,调查计算出补充新茧的纤度值,然后确定掐旧的粒数,一般采用掐掉红色、灰色蚕茧。
[0015]
如某原料平均单纤度为2.35,新茧(白色)纤度:3.15,灰色:2.45,红色1.61,填上3粒新茧的纤度值为:3*3.15=9.45,4个灰色纤度值为:2.45*4=9.8,3灰1红的纤度值为3*2.45+1.61=8.96,掐掉的蚕茧可以采用掐掉4个灰色茧或3灰1红。掐掉的纤度与补充的纤度控制在正负0.5d以内,避免纤度波动。
[0016]
因为茧丝丝胶由易溶性丝胶和难溶性丝胶组成,其中易溶性丝胶主要分布在茧层外层,难溶性丝胶分布在茧层内层。易溶性丝胶凝固时,稍呈纤维状,粘着而有弹性,易收缩呈块状,透明。难溶性丝胶凝固时较稳定,成雪白的细粉末,不如易溶性丝胶具有的聚合性和弹性。因此根据蚕茧新旧程度,中内层的旧茧需要较高的索绪温度,新茧则要降低温度。索绪分为高温区和低温区,高温区是指无绪茧移送斗至新茧补充装置这段索绪锅温区;低
温区是指新茧补充装置至索绪茧移送斗这段索绪锅温区。为使索绪的蚕茧丝胶能够充分膨润、得到黏性,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还包括索绪工艺,且在索绪工艺阶段时,通过理绪锅无绪茧移送斗将隔夜茧加入索绪锅的高温区,在此工艺阶段,高温部温度控制在94℃以上,高温部索绪锅温保持小泡微滚以上状态,索绪温控部汤温处于85℃以上(即提高索绪温控部温度),低温部索绪锅温一般保持不起泡状态(即一般原料保持不起泡状态,而原料差的可以保持为起泡状态)。
[0017]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索绪工艺阶段,处理解舒率高于70%的蚕茧时,每个索绪体减少2~4个索绪帚,即根据原料情况,减少索绪帚数量,使索绪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增加丝胶黏性,索绪后丝胶得到充分膨润而避免茧耗增大。
[0018]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还包括缫剩茧处理工艺:由于缫剩茧丝胶没有黏性,现在的方法是将隔夜的缫剩茧加入新茧补充机构,这部分缫剩茧由于没有经过索绪高温区,丝胶的黏性不能得到恢复,因此需要从高温部将蚕茧加入索绪锅,通过索绪高温区恢复丝胶黏性,在开车1小时后从高温部将隔夜的缫剩茧以少量勤加的方式加入索绪锅内。
[0019]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缫剩茧处理工艺阶段,缫剩茧从理绪锅无绪茧移送斗加入索绪锅高温区,按单次30粒以内的量加入,且总的缫剩茧全部加入完时间为1.5小时以上。
[002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1]
(1)对隔夜的绪头蚕茧,采用补新掐旧,可以避免低抱合产生。根据茧丝百回纤度特性值,确定补新掐旧蚕茧数量,可以避免生丝纤度值波动,生产高等级生丝。
[0022]
(2)索绪锅高温区温度达到94℃及以上,并起泡,能够保证丝胶得到充分膨润和适当溶失,丝胶的黏性可以得到恢复。
[0023]
(3)温控部控制在85℃及以上,通过减少索绪帚控制茧耗,平衡好抱合成绩与茧耗的矛盾。
[0024]
(4)缫剩茧工艺处理时,通过高温区并少量勤加,使得丝胶黏性得到恢复,避免了缫剩茧集中产生低抱合的机率和风险。
[0025]
(5)本发明从缫丝索绪工艺、隔夜绪头蚕茧和隔夜缫丝落绪茧(缫剩茧)关键环节进行茧丝丝胶膨润处理,使茧丝丝胶具备黏性,提高抱合成绩,防止低抱合成绩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7]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0]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1]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2]
实施例1:
[0033]
在制丝生产中,一般采用1班或2班生产,现有技术晚上收完是用冷水将绪头蚕茧浸泡,第二天开班生产继续缫丝。一般生产20/22规格的生丝,绪下蚕茧有7-9粒,这部分蚕茧经过冷却后,丝胶凝固没有黏性。正常情况下蚕茧冷却1小时以后丝胶黏性逐步降低,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多,通过高温区索绪后可以使蚕茧的黏性得到恢复。在缫丝生产中,如果绪头茧不处理,茧丝聚合成生丝就会出现50次以下超低抱合成绩,影响织造。如果绪头全部拉掉重新起绪,又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大纤度的波动性、增大茧耗。因此,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止低抱合成绩的生产工艺控制方法,包括隔夜绪头茧处理工艺:在开班后给茧机加好新茧,挡车工对绪头进行处理:补新掐旧,然后拉隔夜丝鞘,将添绪点的丝条拉掉,打结后开车,在进行掐旧时,将组成规格纤度的50%左右(优选的为50%~55%)的蚕茧掐掉;补新掐旧(即在操作上采用先补后掐的方法)的结合绪头蚕茧,可以避免超低抱合出现。
[0034]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补新掐旧时,根据茧丝百回纤度特征,调查计算出补充新茧的纤度值、掐掉的纤度值,然后确定补新粒数、掐旧的粒数,以掐掉红色蚕茧、灰色蚕茧为宜,且掐掉的纤度与补充的纤度控制在正负0.5d以内,防止纤度发生波动。
[0035]
20/22规格生丝,每绪补新3-4粒新茧,根据茧丝百回纤度特征,调查计算出补充新茧的纤度值,然后确定掐旧的粒数,一般采用掐掉红色、灰色蚕茧。
[0036]
如某原料平均单纤度为2.35,新茧(白色)纤度:3.15,灰色:2.45,红色1.61,填上3
粒新茧的纤度值为:3*3.15=9.45,4个灰色纤度值为:2.45*4=9.8,3灰1红的纤度值为3*2.45+1.61=8.96,掐掉的蚕茧可以采用掐掉4个灰色茧或3灰1红。掐掉的纤度与补充的纤度控制在正负0.5d以内,避免纤度波动。
[0037]
表1为本发明的隔夜绪头茧处理工艺与现有技术的隔夜绪头茧处理工艺的工艺技术对比。
[0038]
表1
[0039][0040]
实施例2:
[0041]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因为茧丝丝胶由易溶性丝胶和难溶性丝胶组成,其中易溶性丝胶主要分布在茧层外层,难溶性丝胶分布在茧层内层。易溶性丝胶凝固时,稍呈纤维状,粘着而有弹性,易收缩呈块状,透明。难溶性丝胶凝固时较稳定,成雪白的细粉末,不如易溶性丝胶具有的聚合性和弹性。因此根据蚕茧新旧程度,中内层的旧茧需要较高的索绪温度,新茧则要降低温度。索绪分为高温区和低温区,高温区是指无绪茧移送斗至新茧补充装置这段索绪锅温区;低温区是指新茧补充装置至索绪茧移送斗这段索绪锅温区。为使索绪的蚕茧丝胶能够充分膨润、得到黏性,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还包括索绪工艺,且在索绪工艺阶段时,通过理绪锅无绪茧移送斗将隔夜茧加入索绪锅的高温区,在此工艺阶段,高温部温度控制在94℃以上,高温部索绪锅温保持小泡微滚状态,索绪温控部汤温处于85℃以上(即提高索绪温控部温度),低温部索绪锅温一般保持不起泡状态(即一般原料保持不起泡状态,而原料差的可以保持为起泡状态)。
[0042]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索绪工艺阶段,处理解舒率高于70%的蚕茧时,每个索绪体减少2~4个索绪帚,即根据原料情况,减少索绪帚数量,使索绪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增加丝胶黏性,索绪后丝胶得到充分膨润而避免茧耗增大。
[0043]
表2为本发明的索绪工艺与现有技术的索绪工艺的工艺技术对比。
[0044]
表2
[0045][0046][0047]
实施例3:
[004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与前述技术方案相同部分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还包括缫剩茧处理工艺:由于缫剩茧丝胶没有黏性,现在的方法是将隔夜的缫剩茧加入新茧补充机构,这部分缫剩茧由于没有经过索绪高温区,丝胶的黏性不能得到恢复,因此需要从高温部将蚕茧加入索绪锅,通过索绪高温区恢复丝胶黏性,在开车1小时后从高温部将隔夜的缫剩茧以少量勤加的方式加入索绪锅内。
[0049]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缫剩茧处理工艺阶段,缫剩茧从理绪锅无绪茧移送斗加入索绪锅高温区,按单次30粒以内的量加入,且总的缫剩茧全部加入完时间为1.5小时以上。
[0050]
表3为本发明的缫剩茧处理工艺与现有技术的缫剩茧处理工艺的工艺技术对比。
[0051]
表3
[0052][005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