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88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能够实现稳定供墨的打印机压 力供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中幅面或大幅面的打印机,一般设置有主、副墨瓶组,副墨瓶装有 少量墨水,重量轻,用于随喷车运动向喷头供墨打印,主墨瓶存储有较多墨水,一般固定安 装在打印机上,用于向副墨瓶提供大量、持续的墨水供应。现有的供墨方式是将主墨瓶安装 在高于副墨瓶的水平位置上,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墨水能够定向流入墨瓶中。这种结构的 有点是结构简单缺点是供墨压力不稳定,安装相对位置受限制大。这种结构虽然合理的利 用重力来实现墨水的定向流动,但是由于墨水的压力随着主墨瓶中的墨水多少而变化,导 致主墨瓶向副墨瓶供墨的压力不稳定,容易出现断墨,导致打印报废。另外就是主墨瓶一定 要安装在高于副墨瓶的位置上,而副墨瓶本已经安装在高于打印平台的喷车上,在高于其 位置上再安装主墨瓶很难对结构进行合理调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一种供墨压力恒 定,安装位置灵活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所设计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结构包括喷头、副墨瓶和主墨瓶,三者通过 供墨管连接,其改良的结构是还包括用于控制主墨瓶内气压恒定的气囊组件,和用于向气 囊组件泵气的气泵;气泵、气囊组件和主墨瓶依次通过供气管连接,气泵的电源通过气囊组 件控制通断。本设计通过气泵和气囊组件想结合的结构给主墨瓶提供一个恒定持续的压 力,主墨瓶在压力的作用下向副墨瓶供墨,再由副墨瓶向喷头供墨。由于增加了一个压力的 作用,将现有的被动供墨结构改为主动供墨结构,当由于喷头打印使得副墨瓶中的墨水减 少,主墨瓶内气压大于副墨瓶,墨水从主墨瓶泵向副墨瓶;主墨瓶内墨水减少,气压下降,导 致气囊组件的气压下降;气囊组件内气压的下降触发气泵向气囊组件泵气,维持气囊组件 的气压不变,从而持续的供与主墨瓶一个恒定的气压。采用这种结构后无论主墨瓶与副墨 瓶的安装位置的高低,主墨瓶均能够主动、恒定将墨水泵向副墨瓶,因此有利于提高打印质 量,而且大大方便了打印机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实现打印机的结构紧凑化,集成化。上述气囊组件的具体结构包括支架、气囊、开关和开关触发件,气囊和开关固定安 装在支架上,开关触发件安装端铰接在支架上,触发端用于触发开关,安装在气囊和开关之 间。保持气压恒定原理是通过气囊的体积大小来实现控制的,气泵的泵气导致气囊内气压 的增加,体积随着增加,从而支撑开关触发件的绕铰接端转动,当触发端触发了开关,切断 气泵电源,停止泵气。当由于打印消耗墨水而导致气囊内气压下降时,气囊体积缩小,开关 触发件逆向转动,触发端脱离开关时,再次接通气泵电源,给气囊进行泵气,如此循环。结构简单灵活,稳定性高。所述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红外线发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所述开关触发件的触发 端为一挡光板,活动设置在红外线发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之间。采用红外线控制的方式克 服了机械式开关稳定性差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根据气压原理,气囊组件连接主墨瓶的供气管入口位于主墨瓶顶部,主墨瓶连接 副墨瓶的供墨管出口位于主墨瓶底部。这样设置有利于避免墨水进入供气管和气体进入供 墨管,保证压力供墨的使用安全性。副墨瓶内的墨水控制结构是在副墨瓶内、主墨瓶连接副墨瓶的供墨管入口的下方 设有控制墨水流入副墨瓶的浮子阀。通过浮子阀能够自动利用液位的高低来控制供墨管入 口的开关,其具体的结构是所述浮子阀包括铰接在副墨瓶内部、可相对副墨瓶转动的浮体, 连接墨管入口的导向管和安装在浮体上可沿导向管定向滑动的顶针。当副墨瓶内墨水超过 一定的液位的时候,浮体的上浮使顶针顶住供墨管入口,切断供墨管的供墨。当副墨瓶内的 墨水被消耗导致液位下降时,浮体失去浮力支持,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顶针脱离供墨管 入口,恢复墨水供应。为了防止副墨瓶内压力过大导致喷头溢墨,本专利还将副墨瓶通过磁力泵连接喷 头。通过磁力泵实现可控主动喷墨的目的,保证打印质量。本实用新型通过给主墨瓶提供一个恒定的压力,使其能够主动给副墨瓶供墨,且 采用自动控制的结构来保持主墨瓶内的压力恒定。这种改良后的结构能够保证打印机副墨 瓶内有持续稳定的墨水供应,而且主、副墨瓶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有利于优化打印机的结 构设计,精简结构,提高使用的稳定性。本专利还进一步采用气囊控制方式、红外线触发开 关、浮子阀和磁力泵等结构来提高控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提高打印质量。相对于现有技术 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示意图;图2为气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图;图4为副墨瓶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5为浮子阀封闭状态示意图;图6为浮子阀打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包括喷头5、副墨瓶4、主墨瓶3、气囊组件2和 气泵1,其中喷头5、副墨瓶4、主墨瓶3三者通过供墨管连接,如图中实线所示,主墨瓶3、气 囊组件2和气泵1三者通过供气管连接,如图中细虚线所示,气泵1的电源通过气囊组件2 控制通断,如图中粗虚线所示。气囊组件2连接主墨瓶3的供气管入口位于主墨瓶3顶部, 主墨瓶3连接副墨瓶4的供墨管出口位于主墨瓶3底部。所述气泵1用于向气囊组件2泵 气,气囊组件2连同主墨瓶3,用于控制主墨瓶3内气压恒定,主墨瓶3供墨给副墨瓶4输送至喷头5进行打印,如图中箭头所示。结合图2可见气囊组件2包括支架21、气囊22、开关23和开关触发件对,气囊22 和开关23相对安装在支架21上,开关触发件M安装端241铰接在支架21上,触发端242 用于触发开关21,安装在气囊22和开关23之间。进一步结合图3,开关23包括相对设置的 红外线发生器231和红外线接收器232,触发端242末端设有一挡光板M3,活动设置在红 外线发生器231和红外线接收器232之间。当气泵1启动进行泵气,气囊22的体积增加, 支撑开关触发件M绕铰接端转动,当挡光板243移动至红外线发生器231和红外线接收器 232之间,遮挡住红外接收器232所接收的光线,开关23切断气泵1电源,停止泵气。当由 于打印消耗墨水而导致气囊22内气压下降时,气囊22体积缩小,开关触发件M逆向转动, 挡光板243移动至红外线发生器231和红外线接收器232外侧,红外接收器232可以收到 红外线发生器231发出的红外线,则再次接通气泵电源,给气囊22进行泵气,如此循环。结合图4可以见副墨瓶4的详细结构,在副墨瓶4内、主墨瓶3连接副墨瓶4的供 墨管入口 41的下方设有控制墨水流入副墨瓶4的浮子阀6,副墨瓶4通过磁力泵7连接喷 头5。浮子阀6的工作过程可参考图5和图6,浮子阀6包括铰接在副墨瓶4内部、可相对 副墨瓶4转动的浮体63,连接墨管入口 41的导向管62和安装在浮体63上可沿导向管62 定向滑动的顶针61。当副墨瓶4内墨水超过一定的液位的时候,如图5所示,浮体63上浮 推动顶针61顶住供墨管入口 41,切断供墨管的供墨。当副墨瓶4内的墨水被消耗导致液位 下降时,如图6所示,浮体63失去浮力的支持,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顶针61脱离供墨管 入口 41,恢复墨水供应。在打印的过程中,副墨瓶4随喷车移动,通过磁力泵7供与喷头5墨水进行打印。 当打印时消耗墨水导致副墨瓶4中的墨水液面下降,浮子阀6打开,墨水从主墨瓶3被泵向 副墨瓶4。主墨瓶3中的墨水减少导致其内部的气压下降,从而使得气囊22体积减小,启动 气泵1对气囊组件2进行充气,恢复主墨瓶3内的气压。
权利要求1.一种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包括喷头、副墨瓶和主墨瓶,三者通过供墨管连接,其特 征是还包括用于控制主墨瓶内气压恒定的气囊组件,和用于向气囊组件泵气的气泵;气泵、气囊组件和主墨瓶依次通过供气管连接,气泵的电源通过气囊组件控制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气囊组件包括支架、气 囊、开关和开关触发件,气囊和开关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开关触发件安装端铰接在支架上, 触发端用于触发开关,安装在气囊和开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开关包括相对设置的红 外线发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所述开关触发件的触发端为一挡光板,活动设置在红外线发 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气囊组件连接主墨瓶的供气 管入口位于主墨瓶顶部,主墨瓶连接副墨瓶的供墨管出口位于主墨瓶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在副墨瓶内、主墨 瓶连接副墨瓶的供墨管入口的下方设有控制墨水流入副墨瓶的浮子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浮子阀包括铰接在副墨 瓶内部、可相对副墨瓶转动的浮体,连接墨管入口的导向管和安装在浮体上可沿导向管定 向滑动的顶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其特征是副墨瓶通过磁力 泵连接喷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一种供墨压力恒定,安装位置灵活的打印机压力供墨组件。结构包括喷头、副墨瓶和主墨瓶,三者通过供墨管连接,其改良的结构是还包括用于控制主墨瓶内气压恒定的气囊组件,和用于向气囊组件泵气的气泵;气泵、气囊组件和主墨瓶依次通过供气管连接,气泵的电源通过气囊组件控制通断。本设计通过气泵和气囊组件想结合的结构给主墨瓶提供一个恒定持续的压力,主墨瓶在压力的作用下向副墨瓶供墨,再由副墨瓶向喷头供墨。
文档编号B41J2/175GK201907269SQ20112001800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0日
发明者汤振华 申请人:汤振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