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263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箱结构,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



背景技术:

纺织行业中,烘干箱是用来对织物染色后进行烘干的关键设备。烘干箱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纺织物最终的质量,现有烘干机主要包括烘干箱和设置在烘干箱内部的发热装置,传统的是一个烘箱,在烘箱内走布干燥,要想提高干燥速率,必须让烘箱保持相对高的温度,然而烘箱的整体温度较难控制。目前市场上的烘箱结构大部分为单层结构,烘干效率较低,离出风口处的温度较高,远离出风口的温度较低造成烘箱温度不均匀使得烘干效果变差且大部分热气无法循环利用,当热气温度逐渐降低时只能排出无法重复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通过多层烘箱结构保证了整体烘箱温度均匀提高烘干效率且设有循环装置使得热气可以得到循环利用,该设备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包括烘箱主体、设于所述烘箱主体外的燃烧装置、引风装置和循环回收装置,设于所述烘箱主体内的排风装置和传送被烘干布匹的传送带,所述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器和燃烧室;所述烘箱主体包括处于上方的上烘箱单元和处于下方的下烘箱单元;所述排风装置包括处于所述上烘箱单元的第一排风装置和处于所述下烘箱单元的第二排风装置,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之间设有导风通道;所述传送带为透气传送带,所述透气传送带包括处于所述上烘箱单元内的第一透气传送带和第二透气传送带以及处于所述下烘箱单元内的第三透气传送带;所述第一透气传送带和第二透气传送带由上至下平行排列且处于所述第一排风装置的下方,所述第二透气传送带单元包括,所述第三透气传送带处于所述第二排风装置下方;所述循环回收装置包括循环回收通道和第一鼓风机;所述第一鼓风机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所述循环回收通道包括第一循环回收通道和第二循环回收通道;所述第一循环回收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相连,另一端与烘箱主体相连;所述第二循环回收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室相连。

所述引风装置包括将所述燃烧室内的热气导向所述排风装置的第二鼓风机和引风通道;所述第二鼓风机具有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所述引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燃烧室相连;第二出气端与导风通道相连接。

还包括有设有与所述烘箱主体相连接的废气排放装置,所述废气排放装置包括废弃排放通道和第三鼓风机;所述第三鼓风机具有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所述废气排放通道包括第一废气排放通道和第二废弃排放通道;所述第一废气排放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烘箱主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端相连,所述第二废气排放通道与所述出气端相连。

所述烘箱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之间分别设有支撑所述第一排风装置的第一横梁、支撑所述第二排风装置的第二横梁、支撑所述第一透气传送带的第一组支撑梁、支撑所述第二透气传送带的第二组支撑梁和支撑所述第三透气传送带的第三组支撑梁。

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的两侧所述支撑柱相连,水平处于所述第一排风装置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一排风装置;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的两侧所述支撑柱相连,水平处于所述第二排风装置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二排风装置;所述第一透气传送带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一上传送层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传送层;所述第一组支撑梁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一上支撑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支撑梁;所述第一上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两侧的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一上支撑梁处于所述第一上传送层的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一上传送层;所述第一下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两侧的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一下支撑梁处于所述第一下传送层的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一下传送层;所述第二透气传送带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二上传送层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传送层;所述第二组支撑梁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二上支撑梁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支撑梁;所述第二上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两侧的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上支撑梁处于所述第二上传送层的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二上传送层;所述第二下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两侧的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二下支撑梁处于所述第二下传送层的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二下传送层;所述第三透气传送带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三上传送层和处于下方的第三下传送层;所述第三组支撑梁包括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烘箱主体两侧的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三支撑梁处于所述第三上传送层的下方且承托所述第三上传送层。

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为呈90度角钢,所述角钢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下端面相连,另一端面与所述烘箱主体的两侧所述支撑柱相连;所述第一上支撑梁、第一下支撑梁、第二上支撑梁、第二下支撑梁和第三支撑梁均呈圆柱状。

所述透气传送带为网状针织布。

所述导风通道上设有控制气体进入第二排风通道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处于所述导风通道的两侧壁上且贯穿两侧壁的转轴、设于转轴上的摆叶和与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外侧壁上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包括控制所述摆叶旋转的旋转部和控制所述转轴转动的手持部;所述旋转部上设有对所述摆叶进行导向限位的导向限位槽,所述导风通道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导向限位槽相配合的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外端配设有卡于所述导向限位槽外侧边缘的限位块。

所述排风装置上设有喷气嘴,所述喷气嘴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具有与所述排风装置连接的连接端和处于另一端的开放端;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变窄,所述喷气嘴的横截面呈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

所述第一侧板的开放端设有第一导向加强筋,所述第二侧板的开放端设有第二导向加强筋;所述第一导向加强筋包括第一外倾斜板、第一底板和第一内倾斜板;所述第一内倾斜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内倾斜板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向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外倾斜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加强筋包括第二外倾斜板、第二底板和第二内倾斜板;所述第二内倾斜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壁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内倾斜板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底板向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外倾斜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的外端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该烘箱结构新颖合理,烘箱分为上烘箱单元和下烘箱单元,上烘箱单元内设有第一排风装置,下烘箱单元内设有第二排风装置,使得整体烘箱温度均匀防止烘箱上下温度差过大;当待烘干布匹从上烘箱单元内设有第一透气传送带进入随后进入第二透气传送带及下烘箱单元内的第三透气传送带,经过采用多层传送带传送方式使得被烘干的布匹能够较长时间处于在烘箱内得到更加充分的烘干;所述透气传送带可以使得热气有效的通过各个传送带之间达到一个更好的烘干效果;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之间设有导风通道,可以通过一个燃烧装置产生的热气同时供给给两个排风装置无需每个排风装置都单独设立一个燃烧装置,节约成本;烘箱内的热气的温度降低时通过循环回收装置中的第一鼓风机抽取送回燃烧室加热再次排放,使得气体得到重复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烘箱支撑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气与排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喷气嘴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箱主体、11.上烘箱单元、12.下烘箱单元、2.排风装置、21.第一排风装置、22.第二排风装置、23.喷气嘴、231.第一侧板、232.第二侧板、3.传送带、31.第一透气传送带、311.第一上传送层、312.第一下传送层、32.第二透气传送带、321.第二上传送层、322.第二下传送层、33.第三透气传送带、331.第三上传送层、332.第三下传送层、4.燃烧器、5.导风通道、6.第二鼓风机、7.第三鼓风机、8.支撑柱、9.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11.第一组支撑梁、111.第一上支撑梁、112.第一下支撑梁、12.第二组支撑梁、121.第二上支撑梁、122.第二下支撑梁、13.第三支撑梁、14.控制部件、141.转轴、142.控制板、1421.旋转部、1422.手持部、15.导向限位槽、16.导向凸起、17.限位块、18.第一导向加强筋、181.第一外倾斜板、182.第一底板、183.第一内倾斜板、19.第二导向加强筋、191.第二外倾斜板、192.第二底板、193.第二内倾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应用于印花具有循环功能的多层高效烘箱,包括烘箱主体1、设于烘箱主体外的燃烧装置、引风装置和循环回收装置,设于烘箱主体1内的排风装置2和传送被烘干布匹的传送带3,燃烧装置包括燃烧器4和燃烧室;烘箱主体包括处于上方的上烘箱单元11和处于下方的下烘箱单元12;排风装置2包括处于上烘箱单元11的第一排风装置21和处于下烘箱单元12的第二排风装置22,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22之间设有导风通道5;传送带3为透气传送带,透气传送带包括处于上烘箱单元11内的第一透气传送带31和第二透气传送带32以及处于下烘箱单元12内的第三透气传送带33;第一透气传送带31和第二透气传送带32由上至下平行排列且处于第一排风装置21的下方,第二透气传送带单元包括第三透气传送带33处于第二排风装置22下方;循环回收装置包括循环回收通道和第一鼓风机;第一鼓风机具有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循环回收通道包括第一循环回收通道和第二循环回收通道;第一循环回收通道的一端与进气端相连,另一端与烘箱主体相连;第二循环回收通道的一端与出气端相连,另一端与燃烧室相连;烘箱主体1分为上烘箱单元11和下烘箱单元12,上烘箱单元11内设有第一排风装置21,下烘箱单元12内设有第二排风装置22,使得整体烘箱温度均匀防止烘箱上下温度差过大;当待烘干布匹从上烘箱单元11内设有第一透气传送带31进入随后进入第二透气传送带32及下烘箱单元内的第三透气传送带33,经过采用多层传送带传送方式使得被烘干的布匹能够较长时间处于在烘箱内得到更加充分的烘干;所述透气传送带可以使得热气有效的通过各个传送带之间达到一个更好的烘干效果;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之22间设有导风通道5,可以通过一个燃烧装置产生的热气同时供给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22无需每个排风装置都单独设立一个燃烧装置,节约成本;烘箱主体1内的热气的温度降低时通过循环回收装置中的第一鼓风机抽取送回燃烧室经加热后再次排放,使得气体得到重复循环利用。

引风装置包括将燃烧室内的热气导向排风装置的第二鼓风机6和引风通道;第二鼓风机具有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引风通道的一端与第二进气端相连,另一端与燃烧室相连;第二出气端与导风通道5相连接;通过第二鼓风机6将热气从燃烧室内的热气吸出,随后经过导风通道进入排风装置2,整体进气流畅,达到高效的进气效果。

还包括有设有与烘箱主体1相连接的废气排放装置,废气排放装置包括废弃排放通道和第三鼓风机7;第三鼓风机7具有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废气排放通道包括第一废气排放通道和第二废弃排放通道;第一废气排放通道的一端与烘箱主体1相连,另一端与进气端相连,第二废气排放通道与出气端相连;通过第三鼓风机7将烘箱主体1内的无法在重复利用的废气吸取通过第二废气排放通道排出,该设置可以高效流畅的将废气迅速排出。

烘箱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柱8,支撑柱8之间分别设有支撑第一排风装置21的第一横梁9、支撑第二排风装置22的第二横梁10、支撑第一透气传送带31的第一组支撑梁11、支撑第二透气传送带32的第二组支撑梁12和支撑第三透气传送带33的第三组支撑梁;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10分别对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22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其脱落,同时当热气进入第一排风装置21或第二排风装置22后排出,会产生一定的振动,所以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10也起到一定的防震效果;第一组支撑梁11、第二组支撑梁12和第三组支撑梁分别对所述的第一透气传送带31、第二透气传送带32和第三透气传送带33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其下垂刮擦损坏。

第一横梁9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的两侧支撑柱8相连,水平处于第一排风装置21下方且承托第一排风装置21;第二横梁10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的两侧支撑柱8相连,水平处于第二排风装置22下方且承托第二排风装置22;为了达到上述所述支撑效果,该结构简单合理,便于生产制作且能够较好的实现所要的支撑和防震效果;第一透气传送带31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一上传送层311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传送层312;第一组支撑梁11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一上支撑梁111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支撑梁112;第一上支撑梁111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两侧的支撑柱8相连,第一上支撑梁111处于第一上传送层311的下方且承托第一上传送层311;第一下支撑梁112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两侧的支撑柱8相连,第一下支撑梁112处于第一下传送层312的下方且承托第一下传送层312;第一上支撑梁111支撑第一上传送层311当待烘干布匹在第一上传送层311时,第一上传送层311不会下垂且能够较贴近第一排风装置21的出风口,令烘干效果进一步争强;第一下支撑梁支112撑第一下传送层312,可以防止第一下传送层312下垂与第二透气传送带32刮擦;第二透气传送带32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二上传送层321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传送层322;第二组支撑梁12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二上支撑梁121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支撑梁122;第二上支撑梁121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两侧的支撑柱8相连,第二上支撑梁121处于第二上传送层321的下方且承托第二上传送层321;第二下支撑梁122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两侧的支撑柱8相连,第二下支撑梁处122于第二下传送层322的下方且承托第二下传送层322;第二上支撑梁121支撑第二上传送层321,防止其下垂使得待烘干的布匹褶皱;第二下支撑梁122支撑第二下传送层322,防止第二下传送层322下垂与第二排风装置22上端刮擦导致第二透气传送带32的损坏;第三透气传送带33包括处于上方的第三上传送层331和处于下方的第三下传送层332;第三组支撑梁包括第三支撑梁13,第三支撑梁13的两端分别与烘箱主体1两侧的支撑柱8相连;第三支撑梁13处于第三上传送层331的下方且承托第三上传送层331;第三支撑梁13支撑第三上传送层331,防止其下垂使得待烘干的布匹褶皱。

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10为呈90度角钢,角钢的一端面与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22的下端面相连,另一端面与烘箱主体1的两侧支撑柱8相连;该结构能够较为有效的起到支撑作用,牢固的承托住第一排风装置21和第二排风装置22;第一上支撑梁111、第一下支撑梁112、第二上支撑梁121、第二下支撑梁122和第三支撑梁13均呈圆柱状;采用该结构防止支撑梁与传送带之接触面积过大产生过多的磨损,导致传送带的损坏。

透气传送带为网状针织布;网状针织布具有较好的透气效果,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够长时间使用且成本较低。

导风通道5上设有控制气体进入第二排风通道22的控制部件14;控制部件14包括处于导风通道的两侧壁上且贯穿两侧壁的转轴141、设于转轴上的摆叶和与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位于导风通道外侧壁上的控制板142;控制板142上包括控制摆叶旋转的旋转部1421和控制转轴141转动的手持部1422;旋转部1421上设有对摆叶进行导向限位的导向限位槽15,所述导风通道5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导向限位槽15相配合的导向凸起16,所述导向凸起16外端配设有卡于所述导向限位槽15外侧边缘的限位块17;该结构简单合理,同时也能到达对上述对第二排风装置22是否进气的控制,使用者通过手持部1422对其转轴141进行转动,旋转部1421上的导向限位槽15供旋转部1421转动,通过导向凸起16对旋转部1421进行限位,从而实现转轴141上的摆叶封住导风通道,使其热风不进去第二排风装置22,限位块17可以使得控制板142位于导风通道5外侧壁不产生晃动。

排风装置2上设有喷气嘴23,喷气嘴23包括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具有与排风装置2连接的连接端和处于另一端的开放端;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变窄,喷气嘴23的横截面呈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喷气嘴23的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变窄,使得热气较为稳定能够更为集中的喷射至烘干物上,喷气嘴23的横截面呈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便于生产制造。

第一侧板231的开放端设有第一导向加强筋18,第二侧板232的开放端设有第二导向加强筋19;第一导向加强筋18包括第一外倾斜板181、第一底板182和第一内倾斜板183;第一内倾斜板183与第一侧板231相互平行且与第一侧板231的内壁焊接在一起;第一底板182与第一内倾斜板183的下端相连接,第一底板182向第一侧板231的外侧方向延伸;第一外倾斜板181与第一底板182的外端相连接;第二导向加强筋19包括第二外倾斜板191、第二底板192和第二内倾斜板193;第二内倾斜板193与第二侧板232相互平行且与第二侧板232的内壁焊接在一起;第二底板192与第二内倾斜板193的下端相连接,第二底板192向第二侧板232的外侧方向延伸;第二外倾斜板193与第二底板192的外端相连接;当热气从喷气嘴23喷出时,第一侧板231和第二侧板232会产生振动导致不稳定使得气流流向混乱,采用导向加强筋可以使其稳定,上述加强筋结构简单合理,也便于安装既起到了稳定喷气嘴的稳定性的同时也通过外倾斜板达到一个气体导向的作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