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4941发布日期:2018-06-08 19:36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机械设备领域,具体的是一种该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



背景技术:

串墨辊和墨斗辊是印刷机中两个不同的重要部件。串墨辊的特点是辊体一面转动,一面沿轴线作往复运动。在目前的印刷机设计中,串墨辊的转动和轴向往复运动各需要一套传动系统。如果印刷机同一色组内有多根串墨辊,就需要设计相应数量的串动传动机构,或由一根串墨辊通过连杆驱动其他串墨辊实现往复传动,使印刷机整体结构和传动设计较为复杂。

现有串墨辊的传动装置存在如下缺点:

1、装置体积均较大,使印刷机体积增大。

2、各串墨辊的串动距离无法独立调节。

3、传动串动装置独立于串辊的转动传动装置,即印刷机还需要使串辊转动的传动装置,两套传动机构使印刷机结构复杂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串墨辊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该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既能够利用转动动力实现辊壳的串动和转动,也能够对串动距离进行实时调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包括中央固定轴,中央固定轴上设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一运动部件,第一运动部件上有第一凸轮端面;第二固定座上设有第二运动部件,第二运动部件上设有第二凸轮端面;在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还设有连接部件;第一固定座通过第一轴销类零件固定在中央固定轴上,且第一固定座能够绕第一轴销类零件的轴线转动;第二固定座通过第二轴销类零件固定在中央固定轴上,且第二固定座能够绕第二轴销类零件的轴线转动。

第一凸轮端面的端面平行于第一轴销类零件的轴线,且第一轴销类零件的轴线到第一凸轮端面的端面距离为零。第二凸轮端面的端面平行于第二轴销类零件的轴线,且第二轴销类零件的轴线到第二凸轮端面的端面距离为零。同时第一凸轮端面与第二凸轮端面保持平行,当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转动时,第一凸轮端面与第二凸轮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变;所述连接部件能够使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能够减小旋转摩擦。

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均套设于中央固定轴外,第一运动部件套设于第一固定座外,第一凸轮端面套设于第一运动部件外,第一凸轮端面能够以第一固定座为轴转动,第二运动部件套设于第二固定座外,第二凸轮端面套设于第二运动部件外,第二凸轮端面能够以第二固定座为轴转动,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均能够降低摩擦,第一轴销类零件的轴线与第二轴销类零件的轴线平行。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调节盘、第三轴销类零件、前套筒、后套筒、第三运动部件、第四运动部件、第一推拉杆和第二推拉杆;调节盘套设于中央固定轴外,第三运动部件和第四运动部件位于前套筒和后套筒之间;第三运动部件和第四运动部件能够减小旋转摩擦;第三轴销类零件穿过前套筒的斜槽;当前套筒在中央固定轴上的轴向位置改变时,第三轴销类零件和前套筒的斜槽能使前套筒绕中央固定轴的轴线转动,并通过调节盘和调节臂改变第二固定座的倾斜角度。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主传动轴、第一前机架、第二前机架、与中央固定轴连接的联轴器、位于主传动轴上的第一传动部件、位于第一前机架上的轮轴、轮轴上的第二传动部件和第三传动部件、位于中央固定轴上的传动套轴以及位于传动套轴上的第四传动部件;所述的主传动轴能够通过第一传动部件依次带动第二传动部件和轮轴旋转;所述的轮轴能够通过第三传动部件依次带动第四传动部件和传动套轴旋转;传动套轴能够以中央固定轴为轴转动;所述的第一传动部件与第二传动部件之间的传动比为第一传动比,第四传动部件与第三传动部件之间的传动比为第二传动比,且该第一传动比与第二传动比相异。传动套轴的旋转方向与中央固定轴的旋转防线方向相同,但传动套轴的旋转速度与中央固定轴的旋转速度相异。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位于传动套轴上的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连接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的固定环以及位于固定环上的第一触点;所述的传动套轴上有第一轴向槽、第二轴向槽、第三轴向槽和第四轴向槽;所述的第一传动块设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一滚轮能够在第一轴向槽上滚动,第二滚轮能够在第二轴向槽上滚动;第二传动块设有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第三滚轮能够在第三轴向槽上滚动,第四滚轮能够在第四轴向槽上滚动;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通过固定环固定连接,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能与传动套轴一起旋转以及在传动套轴上轴向移动;所述的第一触点与第一凸轮端面保持接触。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第一后机架和第二后机架;所述的第一前机架与第一后机架之间有对称分布有第五运动部件,所述的第二前机架与第二后机架之间对称分布有第六运动部件;第五运动部件和第六运动部件的数量与分布角度相同;所述的第五运动部件和第六运动部件能够降低旋转摩擦和轴向移动摩擦。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辊壳、与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连接的第一支撑壳,与第一支撑壳固定连接的第一端盖,与第二支撑壳固定连接的第二端盖,与第二支撑壳固定连接的连接板以及位于连接板上的第二触点;第一端盖固定于辊壳的一端,第二端盖固定于辊壳另一端;所述的第一支撑壳由第五运动部件支撑,第二支撑壳由第六运动部件支撑。第二触点顶端与第二凸轮端面保持接触;第一触点的轴线与第二触点的轴线重合。

所述内传动串墨辊还包括第一机帮和第二机帮;所述的第一机帮上设有第一辊托,第二机帮上有第二辊托;所述的第一辊托和第二辊托均设有凹槽,第一辊托能防止第一后机架转动,第二辊托能够防止第二后机架转动;第一辊托中设有动力轴,第二辊托中设有控制轴;主传动轴与动力轴凸凹配合,动力轴能够带动主传动轴旋转;调节轴与控制轴凸凹配合,控制轴能够带动调节轴轴向移动。

所述连接部件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或者所述连接部件为第一扭矩传动轮和第一扭矩传动轮,或者所述连接部件为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能够利用辊壳内部的传动结构,将外源连续旋转动力转化为辊壳的连续转动与往复串动,并能够对串动距离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串墨辊辊壳内部中空且长径比较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内置串辊传动机构,不再需单独安排外置传动机构,因此能够简化印刷机的结构和传动设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D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杆、固定座与中央固定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运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凸轮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座、运动部件和凸轮端面的装配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盘、调节臂以及固定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盘、调节臂以及固定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两个凸轮端面的几何关系说明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两个凸轮端面联动的第二种实现形式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两个凸轮端面联动的第二种实现形式的说明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两个凸轮端面联动的第三种实现形式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两个凸轮端面联动的第三种实现形式的说明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套筒、后套筒和推拉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套筒、后套筒和推拉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套筒、后套筒和推拉轴的装配结构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主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套筒、后套筒和推拉轴的装配结构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套筒、后套筒和推拉轴的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套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9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部件、传动套轴和传动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9D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块与滑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9E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环与触点的装配示意图。

图9F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轮轴、传动部件、传动套轴、传动块、触点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传动套轴和联轴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块、调节轴的装配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机架、运动部件和后机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前机架、运动部件和后机架的装配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2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运动部件和后机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D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壳、端盖和辊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串动运动实现原理说明图。

图15A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动力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主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C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D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E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辊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15F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机帮、辊托以及内传动墨辊的装配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辊壳剖视及主要部件说明图。

1、中央固定轴;2、固定座;2A、第一固定座;2B、第二固定座;3、连杆;3A、第一连杆;3B、第二连杆;4A、轴销类零件;4B、轴销类零件;5、轴销类零件;5A、第一轴销类零件;5B、第二轴销类零件;6、轴销类零件;7、运动部件;7A、第一运动部件;7B、第二运动部件;8、凸轮端面;8A、第一凸轮端面;8B、第二凸轮端面;9、止动套筒;10、调节盘;11、第三轴销类零件;12、调节臂;13A、轴销类零件;13B、轴销类零件;14、轴销类零件;15、前套筒;16、后套筒;17、运动部件;17A、第三运动部件;17B、第四运动部件;18、推拉杆;18A、第一推拉杆;18B、第二推拉杆;19、联轴器;20、主传动轴;21、运动部件;21A、运动部件;21B、运动部件;22、第一传动部件;23、前机架;23A、第一前机架;23B、第二前机架;24A、挡板;24B、挡板;25、固定用套筒;26A、运动部件;26B、运动部件;27A、运动部件;27B、运动部件;28、轮轴;29、第二传动部件;30、第三传动部件;31、第四传动部件;32、传动套轴;33A、运动部件;33B、运动部件;34A、第一传动块;34B、第二传动块;35A、第一滚轮;35B、第二滚轮;35C、第三滚轮;35D、第四滚轮;36、固定环;37A、第一触点;37B、第二触点;38、固定块;39、调节轴;40A、第一后机架;40B、第二后机架;41、运动部件;42A、第五运动部件;42B、第六运动部件;43、连接板;44A、第一支撑壳;44B、第二支撑壳;45A、第一端盖;45B、第二端盖;46、辊壳;47A、运动部件;47B、运动部件;48A、第一辊托;48B、第二辊托;49、动力轴;50、控制轴;51A、第一机帮;51B、第二机帮;

L、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之间的水平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包括中央固定轴1,中央固定轴1上设有第一固定座2A和第二固定座2B;第一固定座2A上设有第一运动部件7A,第一运动部件7A上有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固定座2B上设有第二运动部件7B,第二运动部件7B上设有第二凸轮端面8B;在第一固定座2A与第二固定座2B之间还设有连接部件;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均为圆环状;第一固定座2A通过第一轴销类零件5A固定在中央固定轴1上,且第一固定座2A能够绕第一轴销类零件5A的轴线转动;第二固定座2B通过第二轴销类零件5B固定在中央固定轴1上,且第二固定座2B能够绕第二轴销类零件5B的轴线转动。

在第一种可以实现的形式中,如图1A所示,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杆3(具体是第一连杆3A和第二连杆3B),连杆3上有孔301和槽302;如图1B所示,固定座2(具体是第一固定座2A和第二固定座2B)是轴对称零件,固定座2有孔201、孔202和槽203;固定座2呈筒状且套设于中央固定轴1外,固定座2与中央固定轴1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固定座2的一端设有两个凸出部,固定座2的另一端设有四个凸出部。如图1C所示,中央固定轴1上有孔101、孔102、孔103。

如图1D所示,第一固定座2A和第二固定座2B分别由第一轴销类零件5A、第二轴销类零件5B固定在中央固定轴1的孔102和孔103上。第一连杆3A和第二连杆3B由轴销类零件6固定在中央固定轴1的孔101上。第一固定座2A可绕第一轴销类零件5A的轴线转动,第二固定座2B可绕第二轴销类零件5B的轴线转动,第一轴销类零件5A的轴线、第二轴销类零件5B的轴线和轴销类零件6的轴线平行,第一连杆3A和第二连杆3B可绕轴销类零件6的轴线转动。

如图1D示,轴承固定座的孔201上固定有轴销类零件4,轴销类零件4能够在连杆3的槽302上滑动。第一固定座2A和第二固定座2B通过第一连杆3A和第二连杆3B和销4A、销4B、销4C实现联动,第一固定座2A和第二固定座2B的倾斜角度相同。

如图2A所示,运动部件7(具体是第一运动部件7A和第二运动部件7B)是能够减小旋转摩擦的部件,优选是滚动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如图2B所示,凸轮端面8(具体是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是能够在运动部件7上自由转动的环形部件。如图2C所示,第一运动部件7A固定在第一固定座2A上,第二运动部件7B固定在第二固定座2B上。第一凸轮端面8A固定在第一运动部件7A上,第二凸轮端面8B固定在第二运动部件7B上。第一凸轮端面8A通过第一运动部件7A在第一固定座2A上自由转动,第二凸轮端面8B通过第二运动部件7B在第二固定座2B上自由转动。即第一运动部件7A套设于第一固定座2A外,第一凸轮端面7A能够以第一固定座2A为轴转动,第一凸轮端面8A能够以第一固定座2A为轴转动;第二运动部件7B套设于第二固定座2B外,第二凸轮端面8B套设于第二运动部件7B外,第二凸轮端面8B能够以第二固定座2B为轴转动,

如图3A、图3B所示,第三轴销类零件11通过中央固定轴1上的孔104将止动套筒9在中央固定轴1上作轴向和周向固定。止动套筒9将调节盘10轴向地固定在中央固定轴1上,使调节盘10能够在中央固定轴1上圆周转动,但不能轴向移动。调节臂12的球形端位于第二固定座2B的槽203中,调节臂12的另一端固定在调节盘10的固定孔1001中。止动套筒9与调节盘10的关系如图3B所示。

如图4所示,第一凸轮端面8A的轴线平行于第一轴销类零件5A的轴线(即中央固定轴1孔102的轴线),且第一凸轮端面8A的轴线到第一轴销类零件5A的轴线的距离为零,第一凸轮端面8B的轴线平行于第一轴销类零件5B的轴线(即中央固定轴1孔103的轴线),且第一凸轮端面8B的轴线到第二轴销类零件5B的轴线的距离为零;当调节盘10通过调节臂12改变凸轮端面8B的角度时,第二固定座2B通过第一连杆3A、第二连杆3B(3B未画出)同步改变第一固定座2A的角度,且使第一凸轮端面8A平行于第二凸轮端面8B。在此过程中,第一凸轮端面8A与第二凸轮端面8B之间的水平距离L保持不变。

在第二种可以实现的形式中,如图5A所示,是固定座2的另一种形式,固定座2带有能够传递扭矩的圆弧部分2T101。如图5B所示,保证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平行且水平距离不变的另一种实现形式是第一固定座2A和第一固定座2B通过能够传动扭矩的第一扭矩传动轮91A和第一扭矩传动轮91B保证第一固定座2A和第一固定座2B的角度联动。第一扭矩传动轮91A和第一扭矩传动轮91B优选是齿轮,次选是摩擦轮。

在第三种可以实现的形式中,如图6A所示,是固定座2的第三种实现形式。如图6B所示,保证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平行且水平距离不变的另一种实现形式是,第一固定座2A和第一固定座2B通过第一连杆组件92A和第二连杆组件92B实现角度联动。

如图7A所示,轴销类零件13A、轴销类零件13B将前套筒15和调节盘10周向固定在一起,前套筒15能够带动调节盘10一起转动,同时调节盘10到前套筒15的距离能够改变。

如图7B、图7C所示,第三轴销类零件11固定止动套筒9,同时还穿过前套筒15一侧的斜槽1501。轴销类零件14将前套筒15和后套筒16固定在一起,使前套筒15和后套筒16能够一起轴向移动和周向转动。在前套筒15和后套筒16之间,有第三运动部件17A和第四运动部件17B,第一推拉杆18A的一端和第二推拉杆18B的一端位于第三运动部件17A和第四运动部件17B之前的空隙中。第三运动部件17A和第四运动部件17B的作用是减小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与前套筒15、后套筒16端面的摩擦,第三运动部件17A和第四运动部件17B优选是推力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

当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前后移动时,带动前套筒15和后套筒16在中央固定轴1上作轴向移动,同时前套筒15在第三轴销类零件11和自身斜槽1501的共同作用下,还相对中央固定轴1作周向转动,并通过轴销类零件13A、轴销类零件13B带动调节盘10一起旋转。调节盘10通过调节臂12改变第二固定座2B的倾斜角度,进而在第一连杆3A、第二连杆3B的作用下,将第一固定座2A转动至第二固定座2B相同的角度,使第一凸轮端面8A与第二凸轮端面8B保持平行。

如图8A所示是主传动轴20。如图8B、图8C所示,中央固定轴1通过联轴器19与主传动轴20固连。主传动轴20上固定有能够传递扭矩的第一传动部件22,在第一传动部件22和联轴器19之间,固定有运动部件21A,其作用是在减小传动轴20与第一前机架23A之间的旋转摩擦,运动部件21A优选是滚动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第一前机架23A上还有挡板24A,作用是固定运动部件21A。

如图8B、图8C所示,在中央固定轴1右端,有与运动部件21A、第一前机架23A和挡板24A作用相同的运动部件21B、第二前机架23B和挡板24B。运动部件21B通过固定用套筒25实现自身在中央固定轴1上的轴向固定。第二前机架23B上还有运动部件26A、运动部件26B,作用是减小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在第二前机架23B上的轴向运动摩擦,优选是能够承受轴向力的滚动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和表面涂有润滑材料的部件。

如图9A所示是传动套轴32,传动套轴32外侧有槽3202A、槽3202B、槽3202C和槽3202D。如图9B所示是轮轴28。如图9C所示,传动部件31右端与传动套轴32固连并能带动传动套轴32一起转动;传动套轴32内部还有运动部件33A和运动部件33B,作用是减小传动套轴32与中央固定轴1的旋转摩擦。如图9D所示,第一传动块34A上有滚轮35A、滚轮35B,传动块34B上有滚轮35C和滚轮35D。传动块34A和传动块34B通过固定环36固连,同时滚轮35A、滚轮35B、滚轮35C和滚轮35D分别在传动套轴32外侧的槽3202A、槽3202B、槽3202C和槽3202D上滚动,因此传动块34A和传动块34B既能够随传动套轴32一起转动,又能够在传动套轴32上轴向移动。如图9E所示,固定环36将传动块34A与传动块34B固定在一起,同时固定环36上还固定有带球头的触点37A,触点37A一端带有球头,该球头与凸轮端面8A相接触。

如图9F所示,传动部件22,传动部件29,传动部件30,传动部件31是能够传递扭矩的部件,优选是齿轮,次选是摩擦轮。前机架23A上有运动部件27A和运动部件27B,作用是支撑轮轴28,并减小轮轴28与前机架23A之间的旋转摩擦。在轮轴28左端和右端,分别有能够传递扭矩的传动部件29和传动部件30。传动部件29与传动部件22配合,传动部件30与传动部件31配合。

图10为传动部件31与传动套轴32的剖视图。传动套轴32利用运动部件33A、运动部件33B,能够在中央固定轴1上自由转动。主传动轴20的动力一方面通过联轴器19,带动中央固定轴1转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传动部件22带动传动部件29,使轮轴28转动,继而通过传动部件30带动传动部件31,使传动套轴32转动。传动部件22与传动部件29的传动比不等于传动部件31与传动部件30的传动比,因此传动套轴32的转动方向与主传动轴20和中央固定轴1相同,但旋转速度不同。

如图11所示,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通过固定块38与调节轴39相固连。调节轴39前后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一起移动。

如图12A所示,第一前机架23A外侧有第一后机架40A,第二前机架23B外侧有第二后机架40B。如图12B所示,主传动轴20上有运动部件41,运动部件41的作用是减小主传动轴20与第一后机架40A之间的旋转摩擦,优选是滚动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

如图12C所示,运动部件42是既能够减小旋转摩擦、又能够减小直线摩擦的运动部件,优选是钢珠衬套,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在第一前机架23A与第一后机架40A之间装有一组相同的第五运动部件42A,在第二前机架23B与第二后机架40B之间装有一组相同的第六运动件42B。第五运动部件42A与第六运动部件42B的数量和分布角度相同。

如图13A所示是连接板43。如图13B所示是支撑壳44,支撑壳44一端均布有凸起4401。如图13C所示端盖45上均布有凹槽4501。支撑壳44所带凸起4401的数量和分布角度和端盖45所带凹槽4501的数量和分布角度相同,因此支撑壳44(具体是第一支撑壳44A和第二支撑壳44B)上的凸起4401能够嵌入端盖45上均布的凹槽4501。

如图13B所示,第一支撑壳44A左侧由第五运动部件42A定心并支撑,第一支撑壳44A左端与第一端盖45A相固连,第一端盖45A与辊壳46固连。辊壳46右侧与第二端盖45B固连,第二端盖45B与第二支撑壳44B相配合,第二支撑壳44B右侧由第六运动部件42B定心并支撑,第二支撑壳44B左侧与连接板43固连。连接板43的内孔不与调节盘10和前套筒15接触,因此连接板43在随第二支撑壳44B和辊壳46转动时,不会与调节盘10和前套筒15产生摩擦,也不会阻碍第二支撑壳44B和辊壳46的转动。连接板43上固定有第二触点37B,第二触点37B与第一触点37A轴线相重合,第二触点37B的球头在右侧与第二凸轮端面8B相接触。

如图14所示,当调节轴39直线位置改变时,通过固定块38、第一推拉杆18A(图中未画出)、第二推拉杆18B调整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的倾斜角度。因而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保持平行,且水平距离L保持不变,故第一触点37A始终与第一凸轮端面8A保持接触,第二触点37B始终与第二凸轮端面8B保持接触。

如图14所示,主传动轴20的动力,一面经联轴器19使中央传动轴1转动,并带动第一凸轮端面8A和第二凸轮端面8B绕中央传动轴1的轴线转动,同时还经传动部件22和传动部件29带动轮轴28转动,继而经传动部件30和传动部件31带动传动套轴32和第一传动块34A转动。第一传动块34A通过第一支撑壳44A、第一端盖45A和辊壳46,带动第二端盖45B、第二支撑壳44B和连接板43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触点37B绕第二凸轮端面8B转动。

如图14所示,传动套轴32的转动方向与中央传动轴1相同,但传动套轴32的转速与中央传动轴1不同,故第一传动块34A、第一触点37A、连接板38、第二触点37B与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之间存在相对转动。当第一凸轮端面8A与第二凸轮端面8B存在一定角度时,因第一触点37A、第二触点37B对应的与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相接触,故能迫使第一传动块34A、第二传动块34B、连接板43一面绕中央固定轴1的轴线转动,一面沿中央固定轴1的轴线作直线运动,并带动第一支撑壳44A、第二支撑壳44B以及辊壳46一面转动、一面直线往复运动。

如图15A、图15B所示,动力轴49有凸起4901,能够嵌入主传动轴20的凹槽2001,当动力轴49的凸起4901嵌入主传动轴20的凹槽2001后,动力轴49能够带动主传动轴20转动。如图15C、图15D所示,控制轴50有凹槽5001,能够嵌入调节轴39的凸起3901。当调节轴39的凸起3901嵌入控制轴50的凹槽5001后,控制轴50能够带动调节轴39轴向移动。如图15E、图15F所示,后机架40的凸起4001能够嵌入辊托48的凹槽4801中。

如图16所示,第一机帮51A上有第一辊托48A,第二机帮51B上有第二辊托48B。第一辊托48A中有运动部件47A、运动部件47B,作用是减小动力轴49与第一辊托48A之间的旋转摩擦,优选是滚动轴承,次选是滑动轴承或表面有润滑材料的部件。

图17为第一机架51A、第二机架51B与前述内传动串墨辊的装配图。

下面介绍该用于印刷机械的内传动串墨辊的相关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传动串墨辊的辊壳转动原理是:主传动轴20的旋转运动经传动部件22和传动部件29带动轮轴28转动;轮轴28又通过传动部件29和传动部件30带动传动套轴3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块34A、第二传动块34B随传动套轴32一起转动。第一传动块34A、第二传动块34B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壳44A转动,并通过第一端盖45A带动辊壳46转动。辊壳46还通过第二端盖45B、第二支撑壳44B带动连接板43一起转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传动串墨辊的辊壳串动原理是:主传动轴20在经轮轴28、传动套轴32带动第一传动块34A和第二传动块34B转动的同时,还通过联轴器19带动中央固定轴1转动,使第一固定座2A、第二固定座2B以及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随中央固定轴1一起转动。但中央固定轴1的转速,与由第一传动部件22、第二传动部件29、第三传动部件30、第四传动部件31带动的传动套轴32之间存在转速差,因此传动套轴32、第一传动块34A、第二传动块34B、固定环36与第一凸轮端面8A之间存在相对转动,使固定环36上的第一触点37A绕第一凸轮端面8A转动;同时第一传动块34A、第二传动块34B经过第一支撑壳44A、第一端盖45A、辊壳46、第二辊壳45B、第二支撑壳44B的传动,使连接板43与固定环36等速转动,因此固定块38上的第二触点37B能绕第二凸轮端面8B转动,且第二触点37B绕第二凸轮端面8B的转动速度,等于第一触点37A绕第一凸轮端面8A的转动速度。因第一凸轮端面8A与第二凸轮端面8B的水平距离保持不变,且第一触点37A与第一凸轮端面8A保持接触、第二触点37B与第二凸轮端面8B保持接触,故第一触点37A与第二触点37B对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构成几何封闭,故当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存在倾斜角度时,第一触点37A和第二触点37B一面随第一支撑壳44A、第二支撑壳44B作圆周转动,一面通过第一支撑壳44A、第二支撑壳44B迫使辊壳46做轴向往复运动,实现辊壳46的串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传动串墨辊调整串动距离的原理是:控制轴50前后移动时,通过调节轴39和固定块38,带动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前后移动;第一推拉杆18A、第二推拉杆18B的前后移动,能够带动前套筒15、后套筒16前后移动。前套筒15在轴向移动时,在自身斜槽1501和第三轴销类零件11的作用下产生绕中央固定轴1的轴线转动,并通过轴销类零件13A、轴销类零件13B带动调节盘10转动,使调节臂12拨动第二固定座2B转动一定角度,继而通过第一连杆3A、第二连杆3B带动第一固定座2A转动相同角度,使第二固定座2B上的第二凸轮端面8B与第一固定座2A上的第一凸轮端面8A保持平行且水平距离保持不变,因此能使第一触点37A、第二触点37B始终与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保持接触。第一凸轮端面8A、第二凸轮端面8B的倾斜角度越大,则辊壳46的串动距离越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