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复机油墨槽用气泡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6348发布日期:2018-07-17 23:3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膜印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挤复机油墨槽用气泡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挤复机是可以在一个工序内完成多层复合材料的挤出复合成型的淋膜复合器械,其被广泛应用于纸张、布类、BOPP膜、液体奶灌装、医药包装等各种软包装行业。挤复机在进行需上色薄膜的挤复生产时,需要经过油墨涂覆工序。实际操作时,将安装有上墨辊的墨斗车插入挤复机上预留的插口处,并依靠上墨辊与挤复机主机上的压印辊间构成辊面配合。之后将待上色的薄膜贴合和穿过上述两辊间隙,在薄膜行进过程中,两辊辊面滚动接触薄膜膜面,即可实现其相对于薄膜膜面的油墨涂覆操作。由于油墨泵的存在,可通过不断的对上墨辊辊体所在的油墨槽内泵墨,从而形成油墨沿外部墨箱-油墨泵-油墨槽-回墨系统的油墨腔-油墨泵-上墨辊的油墨循环回路。目前的上述结构的缺陷在于:油墨由油墨泵向油墨槽的泵取,是依靠输墨管来实现的,然而,由于现有油墨的泵入量较大,导致输墨管出口油墨量大,进而使得油墨以较大初速进入油墨槽,最终产生气泡现象。此外,上墨辊在油墨中高速旋转时,也会产生大量气泡。上述这些气泡依附于上墨辊上,连刮墨刀片也无法将之完全去除,而刮墨刀操作不当还对上墨辊造成划伤;若气泡累积多时,会使印刷成品产生花版,造成大量的印刷品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实用的挤复机油墨槽用气泡隔离装置,可实现对油墨槽内气泡的有效隔离,进而确保薄膜的挤复成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挤复机油墨槽用气泡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至少包括漂浮于油墨槽槽腔内的油墨液面处的浮辊,浮辊布置于上墨辊的进墨侧处,且所述浮辊轴线方向平行上墨辊轴线方向;浮辊辊面与上墨辊辊面贴靠布置,上墨辊的相对浮辊辊面的贴合面构成与待印刷薄膜配合的配合面,浮辊辊长大于或等于待印刷薄膜膜宽。

优选的,所述浮辊为印刷辊子。

优选的,所述相对靠近浮辊的一侧油墨槽槽壁处设置板面铅垂的挡板,挡板一端固定于油墨槽的该侧槽壁处,而挡板另一端向上墨辊方向延伸布置,挡板为两片且彼此呈由油墨槽槽壁向上墨辊方向间距逐渐增大的“八”字状,挡板的最大间距大于浮辊辊长。

优选的,本装置还包括作为油墨槽进墨端的分墨组件,所述分墨组件固接于油墨槽的相对靠近浮辊的一侧槽壁处;分墨组件包括彼此槽向平行且并列贴靠设置的进墨槽及出墨槽;出墨槽的中段槽壁处开设有作为进料端的贯穿孔,而出墨槽的两槽端构成出料端;所述进墨槽的出料口所在槽端连通该贯穿孔;输墨管的出口端搁置于进墨槽槽腔内。

优选的,进墨槽槽宽小于输墨管外径。

优选的,进墨槽槽底呈向出墨槽一侧逐渐倾斜的坡面状构造。

优选的,进墨槽的进料口所在槽端设置便于输墨管放入的开口朝上的喇叭口。

优选的,所述进墨槽的内侧槽壁与出墨槽的外侧槽壁共用同一槽板;进墨槽的外侧槽壁处设置开口朝下的“V”字状的卡口,该卡口由上而下的插接和固定于油墨槽的相应侧槽壁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继续沿用现有油墨槽乃至上墨辊的前提下,通过另辟蹊径的添加浮辊并使之始终轴线平行上墨辊轴线而漂浮于油墨液面上,当上墨辊产生转动上墨动作时,会夹裹粘稠油墨而带动油墨液面,随之“拽动”漂浮的浮辊紧贴上墨辊并使得浮辊产生随动动作。由齿轮啮合传动可知,当上墨辊正转时,与之贴合的浮辊必然作反转动作。又由于浮辊布置于上墨辊的进墨侧处,当上墨辊不断没入油墨液面以下并夹裹油墨而出时,浮辊则不断产生向外的转动和拨动动作。当油墨槽内油墨产生气泡时,会在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油墨液面上,而随着浮辊的向外拨动动作,靠近浮辊的油墨会产生向外的类似海浪的行进动作,自然也就会将位于油墨液面处的气泡拨至油墨槽的相应槽壁处,从而实现气泡相对上墨辊所在位置的远离功能。一旦气泡远离上墨辊,那么最终的薄膜成品也就不会再产生花版等质量缺陷。

上述结构紧凑而合理,使用时在现有挤复机结构上添加一根浮辊即可完成,在几乎无更新换代成本的同时,又可实现对油墨槽内气泡的有效隔离,进而确保薄膜的挤复成品率,这显然极其适合目前挤复生存线所使用。

2)、实际使用时,浮辊甚至可直接选用印刷辊子。印刷辊子本身为印刷厂家中极为常见的辊体,无需额外采购即可获得,采购成本及获得途径均满足便捷和低成本的思路。此外,印刷辊子在放置于油墨槽内时,因自身材质,会自然浮起,进而可有效实现对油墨槽内气泡的隔离目的。

3)、实际上,对于浮辊能产生向外的拨动气泡动作,那么自然上墨辊也能产生向外的拨动气泡动作。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还设置的“八”字状的挡板组件。构成挡板组件的挡板布置于浮辊侧的油墨槽槽壁处,上墨辊拨动气泡时,气泡会沿上墨辊正面的油墨槽槽壁运动,由于油墨槽该侧无挡料部件,气泡会最终运动至浮辊侧处。而挡板的布置,则使得浮辊拨动气泡时,气泡只会在挡板作用下而在油墨槽的浮辊侧所在槽壁产生集聚,而不会产生过大的流动动作,集聚的气泡也不会彼此分散,从而有效实现气泡的聚拢和不分离功能。

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装置还设计了分墨组件。分墨组件实际上可看成是“T”型输墨结构,具备一个进墨口和两个出墨口,从而通过分墨操作来使得各路进入油墨槽的油墨量达到最小化,以避免油墨槽内油墨发生冲击起泡状况。由于进墨槽槽宽小于输墨管外径,因此输墨管被可靠的卡在进墨槽内,而进墨槽的倾斜槽底也确保了油墨能快速进入出墨槽内。此外的,喇叭口状的进墨槽的进料口,也便于输墨管的快速放入及卡嵌。卡口的设计,则使得整个分墨组件具备了相对油墨槽的可拆卸性和可滑移性。通过分墨组件相对油墨槽相应槽壁的滑移动作,可使得分墨组件的出墨口始终位于浮辊的正面区域内,进而实现进墨所产生气泡的第一时间隔离目的。通过通过分墨组件相对油墨槽相应槽壁的拆卸动作,以方面对油墨槽进行维护及清理,其使用极为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分墨组件的工作状态立体图;

图4为进墨槽与出墨槽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与其各部件的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a-油墨槽 b-上墨辊 c-输墨管

10-浮辊 20-挡板

30-分墨组件 31-进墨槽 31a-喇叭口 31b-卡口 32-出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方式作以下描述:

当上墨辊b工作,其实际上是如图1所示的仅仅部分辊体位于油墨液面以下的。上墨辊b转动并上墨时,首先图1的右侧辊面进入油墨内,该进入侧即为上墨辊b的进墨侧;同理,当上墨辊b继续转动时,位于油墨液面之下的辊面会持续移动并带出油墨,再后即与挤复机主机处压印辊间配合而实现相对薄膜模面的油墨涂覆功能。而油墨槽a的相对靠近浮辊10的一侧槽壁,实际上就是安置分墨组件30的槽壁,也即图1所示的右侧槽壁,更是挤复机工作时的操作人员站立侧和观察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则参照图1-5所示,其主体结构实际上被分为浮辊10与分墨组件30两部分。通过该两部分的组合,可最大化实现对油墨槽a内气泡的有效隔离目的,进而确保薄膜的挤复成品率。

对于浮辊10而言,如图1-2所示的,实际使用时可直接选用印刷辊子,并将之直接丢于油墨槽a内,只需注意辊体朝向及相对上墨辊b的安放位置即可。印刷辊子本身为印刷厂家中极为常见的辊体,无需额外采购即可获得,采购成本及获得途径均满足便捷和低成本的思路。此外,印刷辊子在放置于油墨槽a内时,因自身材质,会自然浮起,进而可有效实现对油墨槽a内气泡的隔离目的。而当上墨辊b产生转动上墨动作时,会夹裹粘稠油墨而带动油墨液面,随之“拽动”漂浮的浮辊10紧贴上墨辊b并使得浮辊10产生随动动作。又由于浮辊10布置于上墨辊b的进墨侧处,当上墨辊b不断没入油墨液面以下并夹裹油墨而出时,浮辊10则不断产生向外的转动和拨动动作。当油墨槽a内油墨产生气泡时,会在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油墨液面上,而随着浮辊10的向外拨动动作,靠近浮辊10的油墨会产生向外的类似海浪的行进动作,自然也就会将位于油墨液面处的气泡拨至油墨槽a的相应槽壁处,从而实现气泡相对上墨辊b所在位置的远离功能。

对于分墨组件30而言,其构造如图3-5所示,包括一条进墨槽31及一条出墨槽32。进墨槽31的一槽端连通出墨槽32的中段,从而使得分墨组件30整体形成“一口进而两口出”的分流构造。当输墨管c放置于进墨槽31内时,油墨自然分成两股出料,从而通过分墨操作来使得各路进入油墨槽a的油墨量达到最小化。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在现有的油墨槽a的相应槽壁处布置挡板20。两片挡板20均固定在图1所示的油墨槽a的右侧槽壁处,且两挡板20形成“八”字状的外扩构造。分墨组件30相对油墨槽a外侧槽壁卡接时,也优选卡接在两片挡板20之间的槽壁段处。上墨辊b拨动气泡时,气泡会沿上墨辊b正面的油墨槽a槽壁也即图1所示的左侧槽壁运动,由于油墨槽a该侧无挡料部件,气泡会经由该左侧槽壁而运动至油墨槽a槽端,再运动至浮辊10侧处。而挡板20的布置,则使得浮辊10拨动气泡时,气泡只会在挡板20作用下而在油墨槽a的外侧槽壁也即图1所示右侧槽壁处产生集聚,而不会产生过大的流动动作,集聚的气泡也不会彼此分散,从而实现气泡的聚拢和不分离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