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0437发布日期:2019-11-16 01:1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墨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墨盒是喷墨打印机中必需的消耗品,为确保墨盒能够顺利的被终端用户从喷墨打印机中取出,一般的,墨盒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突出物,以便于终端用户用手拿。

然而,墨盒在被终端用户使用前均处于被包装状态,几乎都需要经历运输过程,为节省运输成本,优选的,在相同的运力条件下,一次运输被包装好的墨盒数量越多,商家的成本越低,因此,墨盒生产厂商需考虑如何最大降低墨盒被包装后所占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中,主要针对墨盒的把手部位进行了改进,以确保被包装的墨盒所占的空间更小,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墨盒,包括分体形成的盒体和顶盖,盒体形成为具有开口以用于容纳墨水的腔体,顶盖被安装在开口上,且顶盖形成有进气孔;盒体包括前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底侧板,腔体被前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底侧板和顶盖围合;盒体还包括在墨盒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板前方的保护板,墨盒还包括形成在盒体和顶盖至少之一上的勾部,在墨盒的前后方向上,勾部位于保护板的前侧末端面与前侧板之间。

墨盒,包括分体形成的盒体和顶盖,盒体形成为具有开口以用于容纳墨水的腔体,顶盖被安装在开口上,且顶盖形成有进气孔;盒体包括前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底侧板,腔体被前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底侧板和顶盖围合;盒体还包括在墨盒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板前方的保护板,在墨盒的上下方向上,保护板延伸的高度比前侧板第;墨盒还包括形成在盒体和顶盖至少之一上的勾部,在墨盒的前后方向上,勾部位于保护板的前侧末端面与前侧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优选的,保护板的上表面为向着下方凹陷的弧面。

优选的,勾部位于进气孔的前方,并从顶盖或盒体至少之一上向下方延伸。

优选的,盒体上形成有出墨腔,腔体包括与出墨腔连通的储墨腔以及与储墨腔隔离的缓冲腔。

优选的,顶盖上还形成有与缓冲腔连通的连通口和导气口,连通口与进气孔通过连通槽连通。

优选的,墨盒还包括用于同时密封连通口和进气孔的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密封导气口的第三密封件。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顶盖从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顶盖从下方向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其上下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其前后方向剖切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a-图1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如图所示,墨盒c包括分体形成的盒体c0和顶盖60,盒体c0形成为具有开口m0的腔体m,用于容纳墨水,包括前侧板20、左侧板10、右侧板30、后侧板40和底侧板50;分别以所述前侧板20、左侧板10、右侧板30、后侧板40和底侧板50所在的位置定义墨盒c的前侧、左侧、右侧、后侧和下侧,与所述底侧板50相对的一侧为上侧,顶盖60被安装在上侧/开口m0,因而,所述腔体m被前侧板20、左侧板10、右侧板30、后侧板40、底侧板50和顶盖60围合。

进一步的,墨盒c还包括由底侧板50向下突出的出墨腔52,所述出墨腔52的下方末端形成出墨口53,通过出墨腔52,出墨口53与腔体m连通,具体的,出墨口53与第二腔体m2连通,第一腔体m1不与出墨口53连通,位于腔体m中的墨水通过该出墨口53流出;同时,墨盒c还包括用于密封出墨口53的第一密封件54,在终端用户开始使用墨盒c之前,第一密封件54将出墨口53密封,防止墨水漏出。

如图2所示,顶盖60上形成有进气孔63和勾部67,外部空气可通过进气孔63进入腔体m,沿墨盒c的前后方向,勾部67位于进气孔63的前方;当终端用户需要将墨盒c从喷墨打印机中取出时,只需要终端用户用手指勾住所述勾部67即可将墨盒c拉出。

更进一步的,所述墨盒c还包括安装在腔体m中的导气槽70和安装在导气槽70中的海绵80,沿墨盒c的上下方向,导气槽70为中空的管状体,具有相对的下末端部71和上末端部72,其中,上末端部72与进气孔63连通,海绵80被安装在靠近下末端部71的位置,所述导气槽70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3a和图3b对腔体m的结构进行描述;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腔体m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m1、第二腔体m2和第三腔体m3,墨水被存储在所述相互连通的三个腔体中,且沿墨盒的前后方向,第二腔体m2位于第一腔体m1和第三腔体m3之间,进一步的,第一腔体m1位于第二腔体m2的后侧,第三腔体m3位于第二腔体m2的前侧,当导气槽70被安装后,第一腔体m1和第二腔体m2由导气槽70被分隔开;墨盒c还包括第二隔板g2以及在第二隔板g2下方形成的第一连通孔81,所述第二隔板g2从盒体c0的底侧板50向上方延伸至与腔体m的开口m0齐平,第二腔体m2与第三腔体m3通过第一连通孔81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墨盒c还包括在腔体m内形成在底侧板50上的结合部51以及与结合部51相邻设置的第一隔板g1,所述结合部51用于与海绵80结合,当墨盒c完成组装后,海绵80被夹持在导气槽70和结合部51之间,沿墨盒c的前后方向,第一隔板g1位于结合部51/海绵80的前方,也就是说,第一隔板g1比海绵80更靠近出墨腔52;沿墨盒c的上下方向,第一隔板g1在腔体m内从底侧板50向上延伸,并与左侧板10的内壁以及右侧板30的内壁一体形成,但第一隔板g1未延伸至腔体m的开口m0,也就是说,第一隔板g1延伸的高度h2小于腔体m在上下方向的高度h1,如图5a所示,因而,第一腔体m1与第二腔体m2可以通过第一隔板g1的上方相互连通。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顶盖从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顶盖从下方向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气槽70与顶盖60相互连接,优选的,二者一体形成,如图4b所示,导气槽70内形成有导气腔74,导气腔74与进气孔63连通,因而,空气能够通过进气孔63进入导气腔74;为使得空气能够通过导气槽70进入腔体m,所述导气槽70还包括形成在其中的第二连通孔73,优选的,第二连通孔73靠近下末端部71设置,因而,空气从进气孔63进入导气腔74后,将在导气腔74内沿墨盒c的上下方向从上向下流动至导气槽70的下末端部71,然后再通过第二连通孔73流出。

优选的,导气腔74内设置有多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条75,因而,导气槽70的强度可以被肋条75加强;更优选的,肋条75设置为四根,且肋条75的下方末端与导气槽70的下末端面之间形成安装空间76,海绵80进入该安装空间,并与肋条75的下方末端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气槽70的形状被设置成梯形,具体为:在与墨盒c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末端部71的最大尺寸小于上末端部72的最大尺寸,也就是说,沿着墨盒c的上下方向,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导气槽70的最大尺寸逐渐变小,此种设计有利于导气槽70顺利的被安装。

进一步的,墨盒c还包括在腔体m内,从底侧板50向上延伸的第三隔板g3,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三隔板g3与结合部51相邻设置,沿墨盒c的前后方向,第三隔板g3位于结合部51的后方,因而,安装部51被设置在第一隔板g1与第三隔板g3之间,在安装导气槽70时,所述第一隔板g1和第三隔板g3可以起到引导导气槽70的作用,从而使得导气槽70的安装更顺利,最终,海绵80可以被准确定位在安装部51。更进一步的,如图3a所示,第三连通孔82连通安装部51与第一腔体m1,第三隔板g3还设置有第三连通孔82,当导气槽70被安装后,所述第二连通孔73与第三连通孔82相对,或者说,第二连通孔73与第一腔体m1相对,最终,空气通过导气腔74后,首先进入的是第一腔体m1;结合图5a,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第三隔板g3延伸的高度为h3,第一隔板g1延伸的高度为h2,腔体m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1,满足:h1>h2>h3。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其上下方向剖切的剖视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沿其前后方向剖切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5a和图5b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c的压力控制以及墨水的流通路径。

如图5a所示,出墨腔52与第二腔体m2相对,二者相邻处设置有滤网55,相对于出墨口53,滤网55比第一连通孔81的最高面81a略高。

墨盒c在寿命的初始状态时,如图中虚线所示,第一腔体m1、第二腔体m2和第三腔体m3中的墨水最高液面位于c1位置;当喷墨打印机开始从出墨腔52获取墨水时,与出墨腔52直接连通的第二腔体m2内的墨水开始减少,腔体m内的压力平衡被打破,外部空气开始从进气孔63进入导气槽70,并沿着导气腔74沿图中d所示方向向下流动,在经过海绵80后,空气通过第二连通孔73进入腔体m;如上所述,由于第二连通孔73与第一腔体m1相对,因而,空气将进入第一腔体m1。

如图5b所示,导气槽70的外表面与腔体m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g,具体为,导气槽70与左侧板10的内壁以及导气槽70的外表面与右侧板30的内壁之间均形成间隙g,该间隙g的要求为:在墨水的液体张力作用下,墨水不能在第一腔体m1和第二腔体m2之间自由流动;当然,所述间隙g还可以仅形成在导气槽70的外表面与左侧板10的内壁之间或者导气槽70的外表面与右侧板30的内壁之间,换句话说,导气槽70的外表面至少与左侧板10和右侧板30其中之一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g。

当空气进入第一腔体m1后,将迫使第一腔体m1中的墨水克服表面张力通过间隙g进入第二腔体m2,也就是说,当空气进入第一腔体m1后,第一腔体m1中的气压将变大,位于第一腔体m1中的墨水将被挤压并通过间隙g,从而进入第二腔体m2,因而,第二腔体m2中的墨水被补充,且第二腔体m2中的墨水最高液面仍保持在c1位置,但第一腔体m1中的墨水被消耗,其最高液面将逐渐下降。

当第一腔体m1中的墨水最高液面下降至与第一隔板g1等高的液面c2时,即使从外部进入的空气流入第一腔体m1,所述第一腔体m1中位于液面c2以下的墨水也不能再通过间隙g进入第二腔体m2,而是一直保持在第一腔体m1中,优选的,沿墨盒c的上下方向,海绵80与第一隔板g1等高,此时,海绵80将一直保持被墨水浸泡的状态,第二腔体m2中的墨水液面开始从c1下降。

当第二腔体m2中的墨水液面低于滤网55并继续被消耗时,进入第二腔体m2中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连通孔81进入第三腔体m3,因而,第三腔体m3中的墨水开始被消耗,直至第三腔体m3中的墨水被消耗殆尽,此时,墨盒c处于寿命结束的结束状态,在从所述初始状态到结束状态的过程中,位于第一腔体m1中液面c2以下的墨水继续保持不动,海绵80得以一直保持被墨水浸泡的状态,即使第三腔体m3中的墨水即将被消耗完,墨盒c依然能够根据喷墨打印机的需求,稳定地控制腔体m中的压力,进而保证墨水稳定地流出,不会出现滴墨的缺陷。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墨盒c控制其内部压力的关键在于保证海绵80能够一直被墨水浸泡,以保证墨盒c能够根据喷墨打印机的需求控制进入腔体m的空气量,进而稳定地控制腔体m中的压力。

关于所述第一隔板g1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当第一隔板g1的该高度与第二连通孔73的最高点的高度相等时,海绵80中,与第二连通孔73的最高点等高的部分仍将一直被浸泡在墨水中,此时,墨盒c仍然能够稳定地控制腔体m中的压力,因此,第一隔板g1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至少与第二连通孔73的最高点的高度相等。

所述海绵80还可以由其他类多孔柔性部件替代,此类部件只要被墨水浸泡后能够隔绝外部空气,并在腔体m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允许空气通过并进入腔体m即可,因而,所述海绵80或其类似部件可被统称为气流控制件。

进一步的,墨盒c内设置第一隔板g1,且第一隔板g1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至少与第二连通孔73的最高点的高度相等,以确保气流控制件80可一直被浸泡在墨水中,最终,墨盒c能够根据喷墨打印机的需求控制进入腔体m的空气量,因而,所述气流控制件80和第一隔板g1共同构成压力控制装置。

据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墨盒内压力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墨盒c的腔体m中安装与外部大气连通的气流控制件80;

s2.在墨盒c从寿命初始状态到结束状态的过程中,气流控制件80的至少一部分一直保持被墨水浸泡。

为实现上述步骤s2,如上所述,需在比气流控制件80更靠近出墨腔52的位置设置第一隔板g1,以确保有部分墨水被阻挡不能流入出墨腔52,并使得气流控制件80的至少一部分始终被此部分墨水浸泡。

下面结合图2、图3a、图3b和图4a描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c的改进结构。如图2所示,墨盒c还包括用于密封进气孔63的第二密封件66,在墨盒c出厂前,第二密封件66被焊接用以密封进气孔63;在墨盒c的运输途中,可能由于路况的原因,本来被密封在腔体m中的墨水可能会顺着导气槽70向进气孔63回流,一旦终端用户在开始使用墨盒c之前打开第二密封件66,集聚在进气孔63周围的墨水就会外漏,进而降低用户体验。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c做出如下改进。

如图2和图4所示,顶盖60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连通口62和导气口61,其中,连通口62和进气孔63通过设置在顶盖60上的连通槽64相互连通,此时,第二密封件66同时密封进气孔63和连通口62,同时,墨盒c还包括用于密封导气口61的第三密封件65,终端用户在开始使用墨盒c之前,需打开第三密封件65,使得导气口61与大气连通。

进一步的,如图3a和图3b所示,腔体m还包括与第一腔体m1、第二腔体m2和第三腔体m3均隔离的第四腔体m4,由于第一腔体m1、第二腔体m2和第三腔体m3均与出墨腔52连通,并为出墨腔52供应墨水,因此,第一腔体m1、第二腔体m2和第三腔体m3可被统称为储墨腔;所述第四腔体m4作为缓冲腔,用于接纳回流至进气孔63的墨水,实现方式为:当墨盒c完成组装时,位于顶盖60上的导气口61和连通口62均与缓冲腔m4连通,因此,当运输途中的墨盒c中的墨水回流至进气孔63时,可通过连通槽64流动至连通口62,进而,该部分墨水被缓冲腔m4接纳;当终端用户打开第三密封件65时,导气口61与大气连通,位于缓冲腔m4中的墨水将通过连通口62、连通槽64再次进入进气孔63而回到第一腔体m1中,墨水由于回流导致的外漏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腔m4与安装部51相邻设置,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缓冲腔m4包括第四隔板g4,如图3a所示,在墨盒c的左右方向上,第四隔板g4与第三隔板g3基本齐平,因而,第四隔板g4可以在导气槽70初始安装时对导气槽70的部分后侧进行导引,随着导气槽70在腔体m中向下继续安装,第一隔板g1开始对导气槽70的前侧进行导引,在导气槽70即将被安装到预定位置时,第三隔板g3与第四隔板g4形成补充,开始对导气槽70的剩下的后侧进行导引,直至导气槽70被精确地安装到预定位置。

下面结合图2和图5a描述所述勾部67的位置。如上所述,沿墨盒c的前后方向,勾部67位于进气孔63的前方,且所述勾部67可以被设置在顶盖60上,也可以被设置在盒体c0上,以下以勾部67设置在顶盖60为例,仅对勾部67在墨盒c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所述盒体c0还包括用于放置芯片的芯片安装部22以及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芯片安装部22基本齐平的保护板21,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保护板21和芯片安装部22位于前侧板20的前方;也就是说,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保护板21位于墨盒c的最前侧;在墨盒c的上下方向上,保护板21延伸的高度比前侧板20低,如图5a所示,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保护板21的前侧末端面21a与前侧板20之间将形成空间s,所述勾部67位于该空间s中,且保护板21的上表面21b为向着下方凹陷的弧面,因而,终端用户的手指可以进入该空间s,当手指勾住所述勾部67向前方拉墨盒c时,所述弧形的保护板上表面21b可确保手指能够顺利的弯曲。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勾部67位于前侧板20与保护板21之间,优选的,勾部67从顶盖60或盒体c0向下方延伸,以确保终端用户的手指能够通过该勾部67向墨盒c的前方施加作用力,最终墨盒c被顺利的取出。

上述勾部67被设置在空间s中,从整体上观察墨盒c,其外表面不会出现较大的突出物,有利于减小墨盒c的包装空间,且在保证墨盒c的使用寿命不减少的前提下,确保其整体所占的空间不增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墨盒c中设置有包括气流控制件80的压力控制装置,在墨盒从开始使用的初始状态一直到其寿命被耗尽的结束状态之间,所述气流控制件80一直保持被墨水浸泡的状态,从而由该被浸泡状态的气流控制件80稳定地控制墨盒腔体m内的压力,墨盒c的出墨量得以有效地被控制;同时,从减小墨盒c的包装空间的角度考虑,在墨盒c的盒体c0和顶盖60至少之一上设置一个向下延伸的勾部67,且在墨盒c的前后方向上,勾部67位于前侧板20和保护板21之间,以确保终端用户能够顺利的将墨盒c从喷墨打印机中取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