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0153发布日期:2020-07-24 15:28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办公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



背景技术:

智能印章采用多种先进软硬件技术融合而成,具有便捷、安全、可靠的优点。智能印章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进行远程授权,并与各种硬件配合,采用不同结构,使得印章功能更加丰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能印章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市场存在上的智能印章,大部分能够远程授权的智能印章在章体缺油后需要在外补印泥或者不具备统计盖章次数的功能,致使盖章操作繁琐,而且可能造成偷盖行为;而可以自动蘸印泥的手动装置,普遍不能远程授权。

如公开号为cn107187222a公布的一种智能印章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装置包括:设有内腔且底部开口的机体,滑动连接于内腔的固定架,固定于机体的控制装置,用于驱动印章或固定架下移的直线驱动装置;固定架设有用于卡紧印章的卡紧结构;控制装置设有通讯模块;直线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该印章通过通讯模块获得印章所有者或者管理人的使用授权,并通过直线驱动装置驱动印章或固定架下移,从而完成盖章动作。但印章的缺点是印章印面一直朝外,不能防止工作人员将文件折叠后塞入机体偷盖,并且一次授权只能盖章一次,需要盖大量文件时操作繁琐,除此之外,在章体缺少印油时,盖章无法保证章印完整,需要工作人员按下印章或手动拆出章体补印泥,盖章效率低,容易发生偷章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如公开号为cn205112693u公布的一种具有自动蘸印泥功能的盖章机。包括基座,基座上设置有活动块,活动块上横向设置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一端安装有用于夹持印章的夹手,夹手的上方设置有印泥盒固定板,盖章机还包括驱动活动块上下升降的升降机构以及在活动块上升时能驱动印章向上翻转蘸印泥、下降时能驱动印章向下翻转盖章的印章翻转机构。该装置的优点是在盖章过程中不需要另外手动蘸印泥,提高了盖章效率,但是该装置即开即用,并且无法获得使用人员的使用信息,包括使用人员的身份,使用时间以及盖章次数的信息,严重缺乏安全性,容易出现偷盖事件,不便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为了解决智能印章兼备远程授权、统计盖章次数和自动蘸印泥功能的技术难题以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该印章不仅防止了使用人员偷盖和多盖漏盖,而且解决了章面缺油后另外补印泥的问题,有效的将自动蘸印泥的手动装置、远程授权和统计盖章次数的智能印章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智能印章兼备远程授权、统计盖章次数和自动蘸印泥三个功能的目的,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包括壳体、控制系统、挡板机构以及章体翻转机构;所述控制系统位于壳体中心位置,包括通讯模块与单片机,通讯模块与单片机通信连接;所述挡板机构位于壳体上部,包括挡板、限位卡座以及舵机;挡板与舵机传动连接,限位卡座设于壳体的内壁;章体翻转机构包括支架、弹簧、印章夹具以及印泥板;所述支架活动连接于印章夹具,并通过弹簧与壳体的顶部连接,所述印泥板设置与支架上。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还包括行程判断装置,行程判断装置由pcb电路板、按键、探针、套筒组成,所述pcb设于壳体上,所述按键与pcb板通信连接,所述探针通过套筒与支架连接,探针与按键留有间距,所述间距为0.8-1.2mm。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还包括计次装置,计次装置由pcb电路板、按键、探针、套筒组成,所述pcb设于壳体上,所述按键与pcb板通信连接,所述探针通过套筒与支架连接,探针与按键留有间距,所述间距为2-5mm。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探针通过弹簧与套筒连接。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翻转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为含有迂回部的直槽,支架上还设有凸轴。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印章夹具上设有矩形槽与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设于矩形槽的上方,印章夹具通过所述矩形槽与凸轴、旋转轴与导向槽的滑动连接实现与支架的活动连接。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活动槽,所述支架的周侧设有活动轴,支架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于活动槽内实现与壳体的活动连接。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挡板呈十字形,所述限位卡座为四个,分别对应挡板的活动端设置于壳体的内壁。

所述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支架上端设有卡槽,所述印泥板设于卡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兼备了远程授权、统计盖章次数和自动蘸印泥三个功能,有效的防止了使用人员偷盖和多盖漏盖,而且解决了章面缺油后另外补印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俯视图。

图3是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的侧视图。

图4是行程判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计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翻转机构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体外壳;2-十字挡板;3-限位卡座;4-舵机;5-控制系统;61、62-pcb电路板;71、72-按键;81、82-探针;91、92-套筒;10-弹簧柱;11-支架;12-印泥;13-章体夹具;14-旋转轴;15-翻转轨道;16-凸轴;17-活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蘸印泥的智能印章主要由壳体、控制系统、挡板机构以及章体翻转机构组成。控制系统位于壳体中心位置,主要由通讯模块与单片机组成,通讯模块与单片机通信连接;挡板机构位于壳体上部,包括挡板、限位卡座以及舵机;挡板与舵机传动连接,限位卡座设于壳体的内壁。章体翻转机构包括支架、弹簧、印章夹具以及印泥板。支架活动连接于印章夹具,并通过弹簧与壳体的顶部连接,印泥板设置与支架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位于翻转机构顶部,由通讯系统、单片机、报警装置以及电源电池组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获取使用人员的授权信息,包括使用人员的身份、使用时间、使用内容、盖章次数,利用单片机控制印章的解锁、运动、锁定以及报警。

本实施例的挡板机构由十字挡板2、限位卡座3和舵机4组成。十字挡板2位于舵机4上方,由舵机4控制其旋转。四个限位卡座3位于机体外壳1的内壁四周,每个限位卡座间相隔90°。印章处于未使用状态时,十字挡板2卡于四个限位卡座3下方,无法进行盖章动作,授权后舵机4带动十字挡板2旋转一个角度,十字挡板2脱离限位卡座3,此时可以进行盖章动作。

本实施例的章体翻转机构包括机体外壳1、支架11、弹簧10、印章夹具13和印泥板12;机体外壳1内部中空,其内壁两侧有两段活动槽;支架11外部的上方两侧分别有与机体外壳1活动槽匹配的两段活动轴17,活动轴17的下方有一段两端为直线中部为弧形的翻转轨道15,支架11内部两侧各有一个凸轴16,处于翻转轨道15弧形段的圆心,支架11上部留有安装印泥板12的卡槽;印章夹具13两侧各有一段矩形槽,支架凸轴6在矩形槽内运动,矩形槽上方有旋转轴14,在翻转轨道15内运动,印章章体卡于印章夹具13中,印章章面向上;印泥板12安装于支架11的卡槽中,位于支架11顶部与印章夹具13之间,印泥板12表面向下,与印章章面接触;四根弹簧10连接于机体外壳1内壁和支架11之间。盖章时按下机体外壳1,支架11与机体外壳1做相对运动,带动支架凸轴16运动至印章夹具13矩形槽顶端时,夹具旋转轴14开始在翻转轨道15中运动,进入弧形轨道时印章夹具13开始翻转,驶出弧形轨道后,印章夹具13翻转180°,印章章面向下,继续按下,章面接触纸面,即可完成盖章动作,松开机体外壳1后,印章夹具13返回零位状态,印章章面接触印泥板12,完成自动蘸印泥。

本实施例的行程判断装置主要由pcb电路板61、按键71、探针81和套筒91组成。pcb电路板位于机体外壳1内壁下方位置;按键71安装于pcb电路板61下方;套筒91固定于支架11顶部;探针81位于套筒91内,两者间有一弹簧,在进行盖章动作时,套筒91内的弹簧起缓冲作用;探针81与按键71仅有1mm距离,可以有效判断印章位置。按键71未被按下时,电信号为0,印章处于零位状态;按键71被按下时,此时电信号为1,印章处于运动状态。

本实施例的计次装置与行程判断装置类似,区别在于探针82与按键72有较大距离,本实施例设定为3.5mm,该距离由智能印章具体结构决定。当印章章面接触纸面时,探针82按下按键72,电位为1,套筒91内的弹簧对此给予一段极小的缓冲;印章章面离开纸面时,按键72松开,电位变0。当pcb电路板收到按键电位变化为0-1-0时,完成一次盖章统计。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控制系统内的通讯模块获得使用人员的授权信息,包括使用人员的身份、盖章内容、盖章时间和盖章次数。允许授权后,挡板机构开始运作,单片机控制舵机4旋转十字挡板2旋转一个角度,此时智能印章处于零位状态。使用人员按下机体外壳1,行程判断装置的按键71被按下,继续按下带动翻转机构运动,印章章面由向上翻转至向下,继续按下机体外壳1,印章章面接触纸面,计次装置的按键72被按下,松开机体外壳1,按键72松开,完成盖章,同时实际盖章次数加1。印章回到零位状态时,按键82松开,印章章面接触印泥板12表面,完成自动蘸印泥。使用人员继续盖章,当实际盖章次数达到授权盖章次数时,此次印章回到零位状态后,单片机带动舵机4将十字挡板2旋转回限位卡座3,锁定印章。若最后一次盖章后,印章在有限时间内(如2s)没有回到零位状态或实际盖章次数超过授权盖章次数时,则触发报警状态,使通讯模块向管理人员发出信号。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