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1925发布日期:2022-05-17 09:5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喷墨打印机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系统。


背景技术:

2.墨盒是喷墨打印机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其通常是安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墨盒支架中,并通过可上下翻转的盖板抵压在墨盒的顶部。在墨盒放置完成后,为了保证其在墨盒支架中的牢靠性,一般通过设置于墨盒支架的侧壁上的板簧与墨盒的侧部相抵压,以及设于盖板上的弹性压板与墨盒的顶部相抵压,由此将墨盒固定于墨盒支架。
3.为了使用户使用方便、节省成本,现有喷墨打印机常采用连续供墨系统(简称连供)的供墨方式,其采用外置墨水瓶再用导管与打印机的墨盒相连,这样墨水瓶就源源不断地向墨盒提供墨水,最大的好处是实惠,价格比原装墨水便宜很多,其次供墨量大,加墨水方便。喷墨打印机的连供系统常通过供墨管转接头、导管与外置墨水瓶连接,中间接头和打印机的墨盒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供墨管转接头与墨盒的连接孔实现精确配合,申请号为201821366202.8(授权公告号为cn 20907946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连供打印机供墨系统的连接机构,其连接供墨管和墨盒,包括:供墨管转接头,该供墨管转接头上下二端设置肩部,并通过上固定和下固定板的间隙固定,这样能够保证供墨管转接头的位置精度和垂直精度。
4.但,上述专利中的喷墨打印机用供墨装置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供墨管转接头下部插入采用直头式,在压入墨盒时,如果墨盒放置不到位,强行压入会产生位置偏移,使其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密封不到位墨水漏出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保证供墨管转接头在下压过程中与墨盒的连接口准确定位、并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的喷墨打印机用供墨系统。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喷墨打印机用供墨系统,包括:
7.墨盒,具有供墨孔;
8.供墨管转接头,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第一连接端用于与供墨管连接,第二连接端以能脱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墨盒的供墨孔中;
9.所述墨盒的供墨孔的外端口构造为自外向内口径渐缩的导向口,所述供墨管转接头的第二连接端限定出与所述墨盒的导向口相适配的锥头部。
10.为了进一步保证供墨管转接头与墨盒的供墨孔连接处的密封性,所述供墨孔包括邻接所述导向口的直孔段,在所述第二连接端的锥头部装配到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端锥头部的外壁面与所述供墨孔直孔段的内壁面密封接触。
11.为了进一步保证供墨管转接头与墨盒之间的密封性,所述墨盒的壁上具有向外凸
出、且内部中空的环壁,该环壁的内腔即构成所述的供墨孔,所述供墨管转接头外周壁上具有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台,在所述第二连接端插入到所述供墨孔的状态下,所述凸台与所述环壁的端口边缘密封接触。
12.为了对供墨管接头进行固定,并方便供墨管接头与墨盒插接配合,所述供墨孔设于所述墨盒的顶部,供墨系统还包括能抵压在所述墨盒的顶部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以及设于盖板上方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盖板相对间隔布置,所述供墨管转接头限位在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盖板之间,且第二连接端穿过所述盖板并外露。
13.为了在盖板组件安装供墨管接头,并简化两者之间的限位结构考虑,所述供墨管转接头具有位于上部的第一台肩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台肩,所述第一限位板上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供墨管转接头的顶部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并通过所述第一台肩与该第一定位孔的外周沿的下部相抵,所述盖板上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供墨管转接头的下部插入所述第二定位孔中,并通过所述第二台肩与该第二定位孔的外周沿的上部相抵。
14.为了保证供墨管转接头的供墨效果,所述供墨管转接头包括上接头、下接头、供墨芯以及弹簧,所述下接头的顶部具有插口,所述上接头可脱卸地插入所述插口中,并与所述下接头共同限定出供墨腔,所述锥头部位于所述下接头上,所述下接头具有自所述供墨腔延伸至所述锥头部的供墨流道,所述供墨芯限位在所述供墨腔中并通过所述供墨流道外露出所述锥头部之外,所述弹簧设于所述供墨腔中,并与所述供墨芯相抵,而使所述供墨芯始终具有外露出所述锥头部的趋势。
15.为了方便与供墨管连接,所述上接头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供墨管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即构成所述的第一连接端。
16.作为改进,还包括:
17.墨盒支架,具有在顶部敞口的安置槽;
18.墨盒,能放置到所述墨盒支架的安置槽中并从中取出;
19.所述盖板的后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墨盒支架上,并能相对所述墨盒支架上下翻转,从而使所述供墨管转接头的第二连接端插入所述墨盒的供墨孔中以及从该供墨孔中脱出;
20.设于所述盖板上的弹性压紧组件,该弹性压紧组件具有能在所述盖板盖合过程中依次抵压在所述墨盒的顶部区域的至少两个抵压位点。
21.上述弹性压紧组件具有能在盖板盖合过程中依次抵压在墨盒的顶部区域的至少两个抵压位点,使墨盒能够在墨盒夹中水平放置,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作用在墨盒顶面的力不均匀而导致的倾斜问题,一方面能够保证墨盒的供墨孔与供墨管转接头的锥头部正对,使两者能够准确配合,另一方面,也使得纸面到墨盒喷嘴面的距离能够保持一致,进而保证墨口喷出来的墨能够一致地附着到纸面,提高了打印机产品的打印效果。
22.为了简化弹性压紧组组件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考虑,所述弹性压紧组件包括板簧,所述板簧包括基板,该基板相对的两个侧边上向同一侧翻折形成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分别自基板的两个侧边朝基板的中间位置倾斜,所述第一弹臂的自由端和第二弹臂的自由端即构成所述弹性压紧组件的两个抵压位点。
23.为了方便板簧的更换装配,以适配不同规格的墨盒,所述板簧的基板以能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盖板的背面。
24.为了保证墨盒在初始受压状态下受力的均匀性,以及实现对墨盒在前后方向上限位的目的,所述墨盒支架上还具有用于与所述墨盒的后侧壁相抵的第一弹性件,所述墨盒的顶部具有自前而后向上倾斜的受压斜面,所述弹性压紧组件的一个抵压位点与所述的受压斜面相抵。
25.上述第一弹性件可以采用各种现有技术,可以包括压簧、扭簧、簧片等各种弹性元件。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墨盒的供墨孔的外端口构造为自外向内口径渐缩的导向口,以及在供墨管转接头的第二连接端限定出与墨盒的导向口相适配的锥头部,可以使两者在配合形成缓冲矫正作用,在供墨管转接头插入到墨盒的供墨孔的过程中,依靠斜度来缓冲矫正能使两者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两者之间实现良好密封性。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盖板处于打开状态);
28.图2为图1省去墨盒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1的俯视图;
30.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墨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墨管转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图8的分解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配有供墨管转接头的盖板组件的俯视图;
37.图11为图10中a-a处的剖视图;
3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墨盒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1.参见图1-图12,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压紧装置包括墨盒支架10、墨盒40、盖板组件、弹性压紧组件30、第一弹性件51、第二弹性件52以及供墨管转接头60。
42.参见图2,墨盒支架10具有在顶部敞口的安置槽11,安置槽11具有多个,在墨盒支架10的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墨盒支架10的后部具有用于与盖板20连接的两个连接部,两
个连接部上具有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的转轴孔13。本实施例中的墨盒支架10示出了两个安置槽11。
43.盖板组件包括盖板20以及设于盖板20上方的第一限位板200,第一限位板200与盖板20相对间隔布置,供墨管转接头60限位在第一限位板200与盖板20之间(具体在下文中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板200与盖板20可通过卡扣结构进行连接。
44.盖板20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转轴23,该两个转轴23能对应穿设在墨盒40之间的两个转轴孔13中,从而实现盖板20相对墨盒40之间的上下翻转。盖板20的上下翻转能打开及盖合墨盒支架10的顶部敞口。
45.每个转轴23上还套设有扭簧,该扭簧的第一端与墨盒支架10相抵,第二端与盖板20相抵,由此,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盖板20始终具有向上翻转趋势。该扭簧即为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件52。
46.结合图4,盖板20的前部具有卡口22,墨盒支架10之间的前部具有卡扣12。在盖板20下压到位后,可通过卡口22与卡扣12的限位配合实现锁紧。在解除盖板20的卡口22与墨盒支架10的卡扣12之间的限位后,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盖板20自动向上翻转打开。
47.结合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墨盒40具有两个,墨盒40能放置到墨盒支架10的安置槽11中并从中取出。墨盒40的底部具有打印头(未示出)。墨盒40的顶部具有自前而后向上倾斜的受压斜面41。
48.参见图4,弹性压紧组件30设于盖板20的背面,且能够随盖板20一起翻转移动。弹性压紧组件30具有能在盖板20盖合过程中依次抵压在墨盒40的顶部区域的至少两个抵压位点300。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弹性压紧组件30优选为板簧,该板簧包括基板31,该基板31相对的两个侧边上向同一侧翻折形成第一弹臂32和第二弹臂33,其中,第一弹臂32和第二弹臂33分别自基板31的两个侧边朝基板31的中间位置倾斜,第一弹臂32的自由端和第二弹臂33的自由端即构成上述弹性压紧组件30的两个抵压位点300。板簧的基板31以能拆卸的方式连接在盖板20的背面。第一弹臂32及第二弹臂33均呈板状,其中,在盖板20下压到位状态下,第一弹臂32连接在基板31的后侧边上,且自后向前向下倾斜,第二弹臂33连接在基板31的前侧边上,且自前向后向下倾斜。
49.参见图7,第一弹臂32的自由端具有朝向基板31弯曲的第一弧形弯折部321,第二弹臂33的自由端具有朝向基板31弯曲的第二弧形弯折部331。在盖板20向下翻转过程中,第一弧形弯折部321的弧形面及第二弧形弯折部331的弧形面与墨盒40的顶面相抵,从而保证了盖板20上下翻转动作的顺畅性,避免出现卡死问题。
50.参见图7,在盖板20下压过程中,第一弹臂32的壁面能与上述墨盒40顶部的受压斜面41相抵,从而使墨盒40在受到下压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此外,墨盒支架10的安置槽11的后侧壁与墨盒40的后侧壁之间还设有第一弹性件51,第一弹性件51可优选为压簧。在第一弹性件51及第一弹臂32的共同作用下,墨盒40可在前后方向上实现限位,保证了墨盒40放置的牢靠性。
51.参见图5,盖板20的背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板21,该第二限位板21与盖板20基本平行,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作为卡槽210,以供基板31安置其中,卡槽210的宽度尺寸(也即第二限位板21与盖板20的背面之间的距离)与基板31的厚度相适配。其中,第二限位板2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第一侧边211与盖板20连接,第二侧边
212与盖板20之间具有供基板31装入卡槽210中的安装口213。第二侧边212上具有朝向盖板20凸出形成的止挡块214,在板簧的基板31装入上述卡槽210中后,其邻近安装口213的一侧边与止挡块214相抵,由此,可有效防止板簧从卡槽210中脱出,保证了板簧固定的牢靠性。
52.参见图4,墨盒40的顶板400上开设有供墨孔43。供墨管转接头60用于连接供墨管70与墨盒40的供墨孔43。其中,供墨管转接头60是连接在盖板组件上,并能够随盖板组件一起转动,由此,在盖板组件盖合在墨盒40支架10上时,供墨管转接头60的第二连接端602与墨盒40的供墨孔43密封连接,在盖板组件相对墨盒40支架10(也即相对墨盒40)打开时,供墨管转接头60的第二连接端602从墨盒40的供墨孔43中脱出。
53.参见图8及图9,供墨管转接头60包括上接头61、下接头62、供墨芯63以及弹簧64。其中,下接头62的顶部具有插口622,上接头61可脱卸地插入插口622中,具体地,上接头61与下接头62装配在一起后是通过盖板组件的盖板20与第一限位板200进行压紧。上接头61与下接头62装配在一起后共同限定出供墨腔65,上接头61侧壁上设有用于与供墨管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与上述供墨腔65连通,即构成供墨管转接头60的第一连接端601。下接头62的底部作为第二连接端602以能脱卸的方式连接在墨盒40的供墨孔43中。
54.参见图12,墨盒40的顶板400的外壁上具有向外凸出、且内部中空的环壁42,该环壁42的内腔即构成上述的供墨孔43。供墨孔43的外端口(也即上部端口)构造为自外向内口径渐缩的导向口430。供墨孔43还包括邻接上述导向口430的直孔段431。供墨管转接头60的下接头62的底端限定出与墨盒40的导向口430相适配的锥头部603,并且,在下接头62的外周壁上限定出径向向外凸出的凸台621。在第二连接端602的锥头部603装配到位的状态下,第二连接端602的锥头部603的外壁面与供墨孔43直孔段431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并且,下接头62的凸台621与墨盒40的环壁42的端口边缘密封接触,由此实现双重密封。
55.供墨管转接头60的锥头部603与墨盒40的供墨孔43的导向口430的配合,可以使两者在装配过程中形成缓冲矫正作用,具体地,在供墨管转接头60插入到墨盒40的供墨孔43的过程中,即使墨盒40倾斜也能保证它顺利进入,也能依靠斜度来缓冲矫正,使两者进行准确定位,保证两者之间实现良好密封。
56.下接头62具有自供墨腔65延伸至锥头部603的供墨流道66。供墨芯63限位在供墨腔65中,并通过供墨流道66外露出锥头部603之外。弹簧64设于供墨腔65中,并与供墨芯63相抵,而使供墨芯63始终具有外露出锥头部603的趋势,详见图9及图11继续参见图11,供墨管转接头60的上接头61的顶部具有第一台肩610,下接头62上具有第二台肩620。第一限位板200上具有第一定位孔201,盖板20上具有第二定位孔202,其中,第一定位孔201与第二定位孔202在上下方向上正对。供墨管转接头60进行装配时,上接头61的顶部插入到第一定位孔201中,并通过第一台肩610与该第一定位孔201的外周沿的下部相抵,下接头62的下端(也即第二连接端602)插入第二定位孔202中,并通过第二台肩620与该第二定位孔202的外周沿的上部相抵。在供墨管转接头60装配完成后,第二连接端602(包括锥头部603及供墨芯63的下端部分)穿过盖板20的第二定位孔202并外露。
57.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替换和改进便可得到其他实施例。如,弹性压紧组件30也可以是沿上述盖板20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弹性件,弹性件包括但不限于压簧、弹片、板簧、弹性橡胶等部件,其中,一个弹性件即构成了一个抵压位点3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