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14141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在所述反转路使记录纸等片状介质的表面背面反转并将其送出。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公知有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具备双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在上述文献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具备:供纸路,其用于从供纸部对作为打印对象的记录纸进行输送;主输送路,其用于对记录纸进行打印;以及反转路,其用于使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反转。在主输送路的上游端与反转路的上游端之间配置有路径切换用的挡板(flap) ο供纸路与反转路在它们的下游端汇合之后,与配置有挡板的部分连接。利用挡板将来自供纸路或反转路的记录纸引导至主输送路,将在主输送路进行表面打印之后的记录纸引导至反转路。
[0003]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在供纸路径的中途配置有作为输送辊的第二供纸辊。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被第二供纸辊朝向主输送路输送,并被交接至配置于主输送路的主输送辊。即便是输送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的记录纸,也能够被第二供纸辊输送。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47149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41278号公报
[0006]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那样的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中,在从供纸部至主输送路的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径上配置有由其与反转路的下游端汇合的汇合部和挡板构成的路径切换部。因此,从供纸部至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变长。另外,为了能够对较短的记录纸进行打印,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有时还需要输送辊。这样,在具备反转路的打印机中,输送路径变长,为了输送较短的记录纸,有时也需要设置输送辊,因此,存在装置尺寸的小型化、紧凑化难以实现的情况。
[0007]另外,在供纸路径上具有与反转路汇合的汇合部,在汇合部处,在对输送路径进行规定的输送引导面形成有阶梯差或不连续部。因此,在汇合部处,记录纸容易被卡住。特别地,由于在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的末端部等容易发生卷曲,因此,在汇合部处,这样的表面打印后的记录纸有时会被卡住。另外,还有可能产生如下弊端:记录纸的输送精度因输送引导面的阶梯差、不连续部而在汇合部产生偏差等。

【发明内容】

[0008]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且紧凑地构成的输送路的打印机。另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高的精度输送打印前以及打印后的介质的打印机。而且,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输送路的汇合部处的卡纸的打印机。
[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质供给路,其用于对作为打印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第一输送路,其经由打印位置且用于对介质进行输送;环状的反转路,其用于使介质的表面背面反转;汇合部,上述介质供给路的下游端与上述反转路的下游端在该汇合部汇合;第二输送路,其从上述汇合部延伸至路径切换部,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与上述反转路的上游端在上述路径切换部汇合;以及输送辊对,其用于从上述汇合部朝向上述路径切换部输送介质,在上述汇合部到上述输送辊对的介质夹持部之间,利用上述输送辊对的驱动侧辊即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
[0010]根据本发明,从汇合部到输送辊对的介质夹持部之间,利用输送辊对的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因此,能够缩短从汇合部至介质夹持部的输送距离,并能够利用输送辊对而立即对从反转路送入至汇合部的单面打印完毕的介质进行夹持。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送入至汇合部的介质在该汇合部被卡住的情况。另外,由于输送辊对介质进行引导,因此,由输送辊对介质施加输送力。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对送入至汇合部的介质进行输送。而且,由于用于输送介质的输送辊兼用作对介质进行引导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从而能够紧凑地构成第二输送路。
[0011]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介质供给路的与上述汇合部相比以规定的距离靠上游侧的位置至该汇合部之间,利用上述输送辊以及与该输送辊对置的介质引导件对介质进行引导。据此,输送辊也兼用作介质供给路的介质的引导面。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紧凑地构成介质供给路。
[0012]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上述介质引导件具备能够朝向上述输送辊对介质进行按压的介质按压面。据此,沿着介质供给部输送的介质被介质按压面按压于输送棍,随着输送棍的旋转而将上述介质朝下游侧输送。因此,能够沿着介质供给路而以较高的精度对介质进行输送。
[0013]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有:切换部件,其能够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以及第二切换位置,当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第一切换位置时,将从上述第一输送路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上述反转路,当上述切换部件移动至上述第二切换位置时,将从上述第二输送路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输送路;以及输送引导面,其在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部分从上述输送辊侧对介质进行引导,上述切换部件保持在与上述输送辊接近的上述第一切换位置,被借助上述输送辊对而输送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按压,从而能够移动至从上述输送辊离开的上述第二切换位置,并且,上述切换部件具备:第一引导面,其在与上述输送辊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形成;以及第二引导面,其在上述输送辊侧的第二面形成,上述输送辊具备朝向上述第一输送路的下游侧而从上述输送引导面离开的外周面部分,在上述第一切换位置,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二引导面在上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外周面部分,上述第一引导面的上述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相对于上述输送引导面朝上述输送辊侧后退的位置。
[0014]据此,从汇合部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被沿着输送辊输送,并与切换部件的第二引导面抵接,一边将切换部件推起至第二切换位置一边移动,从而被沿着第二引导面引导至第一输送路。此处,第二引导面的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朝向输送辊的外周面部分的位置。因此,介质一边被该第二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辊外周面按压、一边被输送的范围得以扩大。因此,能够利用输送辊以较高的精度对介质进行输送。另外,从第一输送路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被位于第一切换位置的切换部件的第一引导面引导而送入至反转路。此处,第一引导面的第一输送路侧的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位于比在第一输送路的上游端部分对介质进行引导的输送引导面低的位置。因此,当介质从第一输送路转移至第一引导面时,该介质能够顺畅地移动而不陷入被卡住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单面打印后的介质在路径切换部陷入被卡住的状态的情况。
[0015]此处,优选地,如图6所示,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一引导面具备: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从上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反转路侧,且由平面规定;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平面规定;以及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其由将上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与上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之间平滑地连接的曲面规定,上述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上述第一引导面末端部分朝向上述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且从上述输送辊离开的方向上倾斜,上述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在从上述第一输送路朝向上述反转路送出的介质的送出方向上延伸。
[0016]据此,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作为对从第一输送路送入的介质进行引导的拾取面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防止在第一输送路与切换部件之间发生介质被卡住的现象。另外,载置于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的介质被从该上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沿着中间第一引导面部分而引导至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并被沿着该下游侧第一引导面部分顺畅地朝向反转路送入。
[0017]另外,优选地,上述切换部件的上述第二引导面在能够供经由上述介质夹持部而送出至上述路径切换部的介质抵接的部分,具备由平面规定的引导面部分。
[0018]据此,从第二输送路送入至路径切换部的介质的末端与切换部件的引导面部分抵接。由于引导面部分是平面,因此,与由弯曲面等规定的引导面部分相比,即便介质所抵接的位置发生改变,其与介质的接触角度也不会大幅地变化。因此,由介质产生的对切换部件的推起力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切换部件的切换。换言之,由于能够抑制从切换部件侧作用于介质的输送阻力的变动,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输送介质。
[0019]接下来,优选地,上述切换部件具备:多个规定宽度的肋,它们在上述路径切换部的输送路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并沿介质输送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将上述肋连结,上述肋分别在一方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一引导面,且在另一方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二引导面。由此,能够减少切换部件的第一、第二引导面与介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介质的输送阻力。另外,还能够防止或抑制介质因静电带电而贴附于切换部件的第一、第二引导面,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发生介质输送不良等情况。
[0020]此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