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6528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理信息制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纸质地图而言,电子地图尤其是在线电子地图具有现势性强、信息量丰富、显示直观和便于查询等优点。现有电子地图如雅虎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等,整合了地理基础信息、影像数据、交通信息以及服务设施等海量数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工作、生活、交通和娱乐,因此被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WEB环境下面向公众共享的土地利用相关的电子地图还比较欠缺,现有的电子地图并不适用于生成区域相对较小、数据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需要长期更新和维护以及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尺度的土地利用电子地图,而且不能满足政府、企业或个人进行土地资源、土地选址、土地利用与人口、经济等相关土地利用信息的查询,也不能方便的为公众的择业、择居和投资选址决策等提供服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子地图还无法满足土地利用信息查询等需求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收集土地利用相关数据,所述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所述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对所述统计数据及预处理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分层与分区存储;依据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类型、需求程度和数据特点,确定电子地图适用于WEB环境下共享的多级关键比例尺,以及数据分层与分区结构、不同比例尺下数据内容与显示细节层次;依据地类分类体系以及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对所述预处理之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制图综合、语义转换和地理信息可视化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电子地图多尺度数据;对所述统计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进行数据空间化处理,形成与土地利用图相匹配的专题分析图层,生成电子地图。

其中,对所述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对收集到的栅格图形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脱密处理和一致化处理。

其中,所述一致化处理包括数据格式一致化处理、坐标系统一致化处理以及数据结构一致化处理。

其中,该方法包括:通过分区域计算并设置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下,于所述地类分类体系中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

其中,该方法包括:在进行所述制图综合处理时,对于狭长图斑的综合,依据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对上图宽度指标要求,选取出小于宽度阈值的狭长图斑并进行线化处理,利用生成的中心线来剖分所述狭长图斑,将原始的所述狭长图斑分段归并入周围临近图斑。

本发明的方法中,基于多级比例尺表达细节层次和电子地图服务对象特点,符号库的制作方法和地类图斑的符号化表达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地图的编制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收集模块,收集土地利用相关数据,所述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预处理模块,对所述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模块,对所述统计数据及预处理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分层与分区存储;分类模块,依据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类型、需求程度和数据特点,确定电子地图适用于WEB环境下共享的多级关键比例尺,以及数据分层与分区结构、不同比例尺下数据内容与显示细节层次;综合模块,依据地类分类体系以及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对所述预处理之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制图综合、语义转换和地理信息可视化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电子地图多尺度数据;分析与制图模块,对所述统计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进行数据空间化处理,形成与土地利用图相匹配的专题分析图层,生成电子地图。

其中,所述综合模块通过分区域计算并设置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下,于所述地类分类体系中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

其中,所述综合模块在进行所述制图综合处理时,对于狭长图斑的综合,依据所述多级关键比例尺对上图宽度指标要求,选取出小于宽度阈值的狭长图斑并进行线化处理,利用生成的中心线来剖分所述狭长图斑,将原始的所述狭长图斑分段归并入周围临近图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所编制的电子地图,相比现有的电子地图而言,包含了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相关的经济和人口等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统计信息,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和/或流程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表达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编制电子地图时的地类分类和编码结果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的面向公众的二级文字标识示意图。

图4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的面向公众的三级地类符号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编制系统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0,收集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图形数据主要是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土地利用专题矢量数据以及兴趣点(POI)数据等,统计数据主要是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此外,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还可以包括有生态等与选址行为相关的图形数据等。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如地形图、地理图、行政区划图及相应注记等。土地利用专题矢量数据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还包括了相对应的属性数据,如名称、类别、地类代码、面积、主体元素的ID等。还同时收集相应的附加数据,包含所述地类图斑或行政管辖区域(至行政村、街道等最小行政区统计口径)的多个属性。统计数据包括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等,其中人口数据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数量、人口构成(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经济总量数据、经济结构数据等。POI数据,包含兴趣点和道路等。其它相关图形数据、统计数据和文字资料等。

步骤S120,对收集到的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该预处理主要包括对收集的栅格图形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应用ArcGIS、FME(Feature Manipulate Engine)软件系统处理多源、多时态数据的格式差异、坐标系统差异和数据结构差异,修改错误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脱密处理和一致化处理,其中的一致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一致化处理、坐标系统一致化处理以及数据结构一致化处理等。对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为后续处理过程降低复杂程度,形成规范化数据。

步骤S130,将所收集的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分层与分区存储到服务器数据库中。将不同类型的主体元素对应的矢量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使得每一种类型的主体元素的矢量数据保存为单独一层,如不同级别行政区界线图层、水系图层、不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图层、道路图层、其它不同类型兴趣点图层等。对空间数据及其对应属性数据进行关联。其中,不同统计口径的人口数量、人口性别、人口年龄构成、各类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各级行政区的多个属性字段存储。

步骤S140,依据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的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类型、需求程度和数据特点,确定电子地图适用于WEB环境下共享的多级关键比例尺,以及数据分层与分区结构、不同比例尺下数据内容与显示细节层次等。

步骤S150,依据地类分类体系以及所确定的多级关键比例尺,对经过了预处理之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制图综合、语义转换和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电子地图多尺度数据。

步骤S160,将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等信息进行数据空间化处理,同时将生态等信息同步处理,形成与土地利用图相匹配的专题分析图层。

步骤S170,整合各类数据,添加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专题图生成等功能,完成电子地图,实现其用于择居、投资选址等辅助分析决策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地图,创新地将土地利用信息与人口、经济、生态、POI等信息整合,可以服务于投资、择居与创业选址决策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区域计算并设置所确定的关键比例尺下,于前述地类分类体系中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具体地,针对某一地类,按照所确定的比例尺,根据该地类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主要是指各地类在不同区域间的面积比例关系和每个图斑的面积大小),为不同的地类在前述地类分类体系中设置不同的上图面积指标,制图综合后,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该地类在不同区域间的面积对比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在实施制图综合时,按照狭长图斑、小面积图斑以及普通图斑的顺序依次进行,所述的制图综合涉及的技术有图斑选取、消除归并处理、图斑的聚合与融合、图斑边界化简等。

本申请实施例在实施制图综合时,分区域计算并因地制宜地设置各地类最小图斑上图面积。即根据区域内地类结构、不同区域同一地类比例及数量对比关系等设置图斑面积选取标准,制图综合后,能够更好地保留该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用地分布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狭长图斑的综合时,依据本实施例确定的关键比例尺对上图宽度指标要求,选取出小于宽度阈值的狭长图斑并对其线化处理,利用生成的中心线来剖分狭长图斑,将原始狭长图斑分段归并入周围临近图斑。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小面积图斑的综合时,依据本实施例确定的关键比例尺对上图面积指标要求,对不符合上图面积指标的图斑进行消除并归并入周围拓扑临近的图斑。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兼顾空间特征和语义特征的综合临近度图斑归并规则,即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待消除图斑与周围图斑之间的空间临近关系和语义临近关系,将两者加权求和后确定待消除图斑的归属。其中,空间临近度兼顾了最长公共边法和最大面积法两种方法进行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普通图斑的综合时,依据本实施例确定的关键比例尺对上图面积指标的要求,选出待消除的图斑并对它们进行边界化简和平滑处理。

综合临近度就是通过分析待消除图斑与周围图斑之间的空间临近关系和语义临近关系,利用具体的数学函数模型计算空间临近度和语义临近度,最后再将两者加权求和而得到的一个数值。本操作涉及语义临近度和空间临近度的计算。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普通图斑的综合时,依据本实施例确定的关键比例尺对上图面积指标的要求,选出不符合上图面积指标的图斑并对它们进行边界化简。本操作将参与综合的普通地类图斑分为两类:人工地类图斑和自然地类图斑。其中借助ArcGIS软件中简化面(Simplify Polygon)工具对人工地类图斑进行化简,借助ArcGIS中的平滑面(Smooth Polygon)工具对自然地类图斑进行化简。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制图综合涉及的关键技术操作主要包括:

1)相邻同类图斑的融合操作,通过借助ArcGIS软件中Dissolve工具将行政隶属相同且地类相同的拓扑临近图斑进行融合,从而减小图斑的破碎感。

2)距离临近的同类小面积图斑的聚合操作,通过借助ArcGIS软件中Aggregate Polygons工具将选出的不符合上图面积指标要求的图斑进行聚合处理,从而解决制图综合成果中的不同地类图斑面积失衡的问题。

3)小面积图斑消除归并操作,通过借助ArcGIS软件中Eliminate工具提供的两种小面积图斑归并的方法对选出的图斑进行综合处理,其中所用方法包括:最长公共边法,即将小面积图斑归并入与它拓扑临近且公共边最长的图斑中;最大面积法,将小面积图斑归并入与它拓扑临近且面积最大的图斑中。通过消除归并操作,能较好地保持整个图幅图斑的轮廓特征,而且最大程度地减少小面积图斑的数量。

4)图斑边界的化简操作,借助ArcGIS软件中Simplify Buildings和Simplify Polygons工具对选出的图斑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解决边界化简这一问题,而且较好地增强了制图综合成果的美观性。

本申请实施例在实施制图综合操作过程中,利用现状图小图斑自动综合,兼顾空间和语义临近关系,按照综合临近度规则对小面积图斑消除归并,从而提高了综合后的成果质量;同时本发明的制图综合处理,减少了综合过程中人工操作的步骤,提高了综合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了对小图斑的自动选取和化简功能。

图斑选取功能:在对小面积图斑综合时,首先将不符合上图面积指标的图斑选取出来。在消除条件中可以自由输入某一比例尺下不同地类的上图面积指标阈值,后续可以直接按照属性选择出需要消除化简的图斑。

图斑化简功能:此处所指的图斑化简,就是将不符合上图面积指标的小面积图斑进行消除归并。按照综合临近度规则,将待消除图斑归并入周围与之综合临近度最高的图斑,这种归并方式既考虑了空间的临近关系,同时也考虑了语义临近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制作的电子地图的可视化表达过程包括语义转化、符号设计与制作、符号库制作以及地类图斑的符号化表达。

语义转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的重分类,即依据地类再分类形成的分类体系,将原始数据地类代码转换成新的地类代码,并在原始数据的属性表中添加相应字段。

符号设计与制作包括,依据形成的新的地类分类体系,重新设计和制作所再分的二级地类和三级地类对应的文字标识符和地类符号,应用绘图工具绘制需要的简单形象而且易读懂的“公众化”符号样式(见附表一、二)。

应用绘图工具制作形象易懂的土地利用类型象形符号,在ArcGIS操作环境下,将绘制的图片导入Fontcreator字体制作软件,通过轮廓抽取等处理,将设计好的图形符号制作成字体符号库并保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font文件,在ArcMAP中设置所设计符号的尺寸以及用色,编译*.style文件,从而完成符号库制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普通图斑的综合时,依据本实施例确定的关键比例尺对上图面积指标的要求,选出待消除的图斑并对它们进行边界化简和平滑处理。

本实施例中分别采用三种方案对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进行符号化显示,从而完成在显示装置上生成所制作的土地利用电子地图。优选地,所述电子地图可视化表达步骤中,对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符号化表达所采用的三种方案为:

方案一是指,小比例尺下,只使用对应颜色填充一级6大地类。

方案二是指,中比例尺下,使用颜色填充一级6大地类,采用将所制作电子地图的地类图斑生成内置中心点的方法,并配合使用二级地类的文字标识。

方案三是指,大比例尺下,使用颜色填充一级6大地类,采用将所制作电子地图的地类图斑生成内置中心点的方法,并配合使用三级地类的符号标识。

依据现有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对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需求程度的调查结果,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建立了新的地类分类体系,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语义转化。当前国内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方法,几乎全部服务政府管理,对土地利用相关信息分层较少,也不易于普通百姓迅速理解并且准确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而且对公众“择居择址择业”参考作用甚小。

基于面向公众这一事实,本申请实施例采取兼顾土地利用形式和功能分类原则,在土地利用现状重分类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和利用形式,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于理解和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依据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并结合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划分,从而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语义转化即依据公众的认知心理和习惯、分类的一般方法等分类原则,并结合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同时将原地类代码转换成新的地类代码。具体地,以人为中心,按“我们居住在哪里——居住地周围绿地的分布——水域在居住地周围如何分布——生产活动用地如何进行安排——公共设施用地有哪些——还有多少未利用土地”的认知思维,对土地利用重新分类、命名以及编码,形成三级分类体系,共分6个一级类、12个二级类和43个三级类。本申请实施例对土地利用分类采用数字编码方式,一级类、二级类和三级类分别采用1位、2位和3位阿拉伯数字编码,3位数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一、二级和三级地类。分类和编码结果见附图2a和图2b。

一级地类6类:分别是住宅用地、绿地、水域用地、工矿与商服用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地类12类:住宅中的二级类分为1类:住宅用地。绿地中的二级类分为4类:农田、林地及果园、草地、旅游与休闲用地。水域用地中的二级类分为2类:水面、其他水域用地。工矿与商服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2类:工业与采矿用地、商业与服务用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用地中的二级类分为2类:科教文卫与机关团体用地、交通运输与其他基础设施用地。未利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1类:暂未利用土地。

三级地类43类:住宅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2类:住宅2类(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

绿地中的三级类分为12类:农田3类(水田、水浇地、旱地);林地及果园4类(果园、其他园地、有林地、其他林地);草地2类(人工草地、其他草地);旅游与休闲用地3类(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寺庙或教堂)。

水域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9类:水面5类(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其他水域用地4类(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

工矿与商服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6类:工业与采矿用地3类(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采矿用地);商业与服务用地3类(批发零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住宿餐饮及其他服务用地)。

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9类:科教文卫与机关团体用地4类(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机关及其他用地);交通运输与其他基础设施用地5类(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其他道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

未利用地中的三级类分为5类:暂未利用土地5类(空闲地及设施农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

本申请实施例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数字编码方式,提出的编码方式存储简单,易于理解。一级类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二级类采用两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三级类采用3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一、二级、三级。如一级地类用阿拉伯数字“1”表示,则相应该一级类下的二级类用“11”表示,三级类用“111”表示,分类和编码结果请参考图2a和图2b。

本申请实施例设计和制作了一套便于公众理解的通俗易懂、简单形象的象形几何符号。通过应用Font Creator Program 4.1软件制作成字体符号,并在ArcGIS软件中的样式管理器中添加已经制成的字体符号,制作成尺寸合适、颜色贴合的符号库,便于土地利用信息可视化表达。

本申请实施例遵循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原则,一是从百姓越来越关注生态如绿地、水域等和熟悉产业类型的角度出发,将现行土地利用分类转化为三级土地利用共享数据类型;二是综合考虑颜色、形状、方向、尺寸等视觉变量在专题数据表达中的优缺点,综合应用颜色、文字符号和几何象形符号的感情色彩、心理感受、用色习惯并参照制图用色的相关标准,设计了公众化的土地利用符号系统和符号库,实现了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的形象化表达。

本申请实施例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与人口、经济等统计数据融合,实现人口、经济等统计数据的空间化,为公众提供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信息、人口、经济信息组合查询。

本申请实施例将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利用信息整合,确定影响人口分布因素基础上,通过构建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将以行政区为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实现由行政单元向地理单元网格的转换。即在计算各地域层次区域人口密度基础上,通过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的计算,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强度等指数,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生成不同尺度格网栅格人口密度图,并通过模型校正将误差降到最小,可匹配、融合多源数据,实现人口数据空间模型的多尺度构建和表达,可通过多边形查询,获取土地类型分布的同时,获取该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及其结构等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服务于投资等选址决策。

本申请实施例将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利用信息整合,同时确定影响人口分布因素基础上,通过构建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将以行政区为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一定尺寸的地理格网中,实现由行政单元向地理单元网格的转换。即在计算各地域层次区域人口密度基础上,通过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子的计算,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强度等指数,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生成不同尺度格网栅格人口密度图,并通过模型校正将误差降到最小,可匹配、融合多源数据,实现人口数据空间模型的多尺度构建和表达,可通过多边形查询,获取土地类型分布的同时,获取该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及其结构等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服务于投资等选址决策。

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上述专题图层,综合分析住宅用地的绿地的可达性、教育设施可达性、商业设施可达性等居住环境指标,形成居住适宜度评价的电子地图,为居民选址、企业投资决策和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持。

本申请实施例将语义转化后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规划矢量数据、人口、经济、生态数据与POI数据整合,并添加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专题图生成等功能,公众可便捷定位和快速查询。

本申请实施例在制图综合步骤中明确了图斑综合方法的研究思路。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综合方法的差异,引入了狭长图斑、小面积图斑、普通图斑的概念,为图斑综合方法的分类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探索出了狭长图斑自动综合的实施途径。借助ArcGIS平台软件,组合使用多个地理处理工具,进行狭长图斑中轴化剖分和剖分后图斑的归并。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分区域设置图斑的上图面积指标的具体方法。为了保持区域地理特征,改善小面积图斑的综合成果质量,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分区域设置图斑的上图面积指标的方法,应用了分区域确定最小上图指标的方法,依据某一地类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主要是指总面积和图斑大小),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图斑上图指标,经过制图综合后,更好的保留该地类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特征。

本申请实施例对小面积图斑的综合规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其一,提出边长临近度和面积临近度两个概念,并将两者作为空间临近度的计算内容;其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提出了语义临近距离和语义临近度的计算方法;其三,将空间特征和语义特征进行综合考量,提出了基于综合临近度的图斑归并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创新地设计开发了小面积图斑自动综合软件。不仅简化了图斑综合的流程,提高了制图综合的制动化程度,而且弥补了现有制图综合工具算法的不足,改善了图斑综合的成果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设计了一套形象易懂的象形符号库,打破传统电子地图简单抽象单一的符号库方法,重新设计和制作了一套全新的地类图斑符号。依据形成的新的地类分类体系,重新设计和制作所再分的二级地类和三级地类对应的文字标识符和地类符号,在绘图工具中,绘制需要的简单形象而且易读懂的“公众化”符号样式。面向公众的二级文字标识如图3所示。面向公众的三级地类符号如图4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创新地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数据与人口、经济等统计数据相结合,实现了人口、经济等统计数据的空间化,为公众提供更便捷快速的人口、经济信息查询方式,实现深一层的挖掘土地利用信息的目标,以及大数据时代数据作用的发挥。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地图的编制系统主要包括有收集模块510、预处理模块520、存储模块530、分类模块540、综合模块550以及分析与制图模块560。

收集模块510,收集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该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土地利用专题矢量数据、兴趣点(POI)数据与生态数据等与选址行为相关的图形数据,以及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统计数据等。

预处理模块520,与收集模块510相连,对图形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行预处理。

存储模块530,与收集模块510及预处理模块520项链,将预处理后的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分层与分区存储。

分类模块540,与存储模块530相连,通过语义转换,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编码。依据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类型、需求程度和数据特点,确定电子地图适用于WEB环境下共享的多级关键比例尺,以及数据分层与分区结构、不同比例尺下数据内容与显示细节层次。

综合模块550,与存储模块530及分类模块540相连,依据地类分类体系以及多级关键比例尺,对预处理之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制图综合、语义转换和地理信息可视化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电子地图多尺度数据。

分析与制图模块560,与存储模块530、分类模块540及综合模块550相连,应用符号化单元、空间分析单元,根据查询策略和需求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对统计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进行数据空间化处理,形成与土地利用图相匹配的专题分析图层,获得电子地图。

综合模块550在依据地类分类体系以及多级关键比例尺,对预处理之后的图形数据进行制图综合、语义转换和地理信息可视化处理时,通过分区域计算并设置多级关键比例尺下,于地类分类体系中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

综合模块550在进行制图综合处理时,对于狭长图斑的综合,依据多级关键比例尺对上图宽度指标要求,选取出小于宽度阈值的狭长图斑并进行线化处理,利用生成的中心线来剖分狭长图斑,将原始的狭长图斑分段归并入周围临近图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和/或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以及方法中的各步骤,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