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4727阅读:2700来源:国知局
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教育模型领域。



背景技术:

《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生八卦”。《易经》的哲学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启示作用。

现有的中医理论只有平面图示及抽象理论概念,对于中医习者和宣扬中医的科学先进者来说,非常的晦涩难懂。因此,急需一种方法或者模型,有效的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相结合,以便起到易学易懂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分布的数理层、地层、血脉层、生命层、阴阳平衡气层和天层,所述数理层呈八边形,所述地层呈方形,所述血脉层呈八边形,所述生命层呈柱形,所述阴阳平衡气层呈圆形,所述天层呈圆顶形,所述数理层、地层、血脉层、阴阳平衡气层和天层上均设有连接孔,还包括与连接孔相匹配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过连接孔将各个层固定,所述生命层之间设有若干连接管,且连接管之间彼此连通,所述生命层外包覆有一层混沌层。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本方案有效的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相结合通过立体模型的方式结合起来,方便直观,相对于平面视图及抽象理论概念,更加的易学易懂。各个层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也可以方便的转动及分拆,更易观察各个面。

易学中有“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数”。数:既描述了一切物体从发生到覆灭的发展过程,也描述了预测所用的方法,如大衍之数,梅花易数等。理就是指道理--天地、人生的大道理。因此,将数理层作为最底层。将数理层设置为八边形,可将八卦的医学的对应关系贴在或者刻在数理层上,方便人们学习观察。

数理层上方为地层,代表着大地。地层之上的血脉层、生命层和阴阳平衡气层这三层代表着人体。位于地层的上方,则代表着人站在大地上。

阴阳平衡气层代表太极层。在阴阳平衡气层顶上结合有一太极图,太极是无极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无极随机运行状态下,某些局部可能发生微型的有序物象,一个或多个微型物有序运转,或扩展或组合成较大或更大的有序运动。在有序运动中,由于场和力的作用,“气”或“物”则分离,清(轻)升浊(重)降,必然形成两极,尤如处于轴中心的两侧物质,相互力越大,两侧物质距中心点的距离就越远。这两极物的有序运动随时间的运行会呈现一定的轨迹,中国古人将这样的轨迹称为太极。太极重浊的一端称为阴,轻清的一侧称为阳,如同数轴的两端分正负的道理。

再之上为天层,指人头上为天。地层呈方形,天层呈圆形,代表天圆地方的寓意。

而混沌层则代表着无极。无极表示没有边界和中心的意思。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未诞生时处于一种没有中心,没有上下左中前后,没有边界,只有“气”或“物”于内无序运动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时空无极限,无有一极(中心),该混沌状态即极端混乱的随机运行状态,表现为空虚,无序、杂乱无章,是无意义的实际存在,包括无穷小或无穷大,也即大爆炸或无穷塌缩态。

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数理层、地层、血脉层、生命层、阴阳平衡气层和天层均采用木头或者塑料等材料制成。木头或者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本装置取材容易,造价低,且重量轻,方便携带和移动。

方案三: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数理层、地层、血脉层、生命层、阴阳平衡气层、天层的厚度比为1:1:1:8:1:2;所述血脉层各个角之间的最长连线等于地层的边长,所述血脉层与数理层交错设置。该比例下的比例更加美观,设计感更强,同时,也更符合《易经》与医学的设计理念。

方案四: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还包括人体经络模型,所述固定杆为螺杆,所述人体经络模型的底部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将人体经络模型通过螺杆固定在天层之上,形成一体,协同本模型一起,可更加便于观察、学习、研究《易经》与医学的关系。

方案五:此为方案三的优选,所述数理层、地层、血脉层、生命层、阴阳平衡气层和天层上均对应设有第一磁铁。由于在观察模型时,会经常的拆开然后又重新将其组合完好。而各个层之间有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难以将其调整到正确的位置。而第一磁铁的设置,当相邻的层相互吸合在一起时,则说明此时已经将其调整到了正确的位置中。

方案六:此为方案五的优选,所述数理层、地层、血脉层、生命层、阴阳平衡气层和天层上还对应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位于不同直径的圆上。相对于单个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的设置使得各层之间固定得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地层的机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生命层处的剖视图。

图7为器官层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数理层10、连接孔101、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第一连接管401、第二连接管402、阴阳平衡气层50、天层60、第一磁铁71、第二磁铁72、混沌层8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自然与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立体模型,从下至上依次分布的数理层10、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阴阳平衡气层50和天层60。另外,还设有混沌层,混沌层包覆在生命层40的表面,代表着皮肤,为了方便看到连接管,则未将其画出。

数理层10、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阴阳平衡气层50和天层60的中心处均设有连接孔101,其中,数理层10、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阴阳平衡气层50的为通孔,天层60的为螺纹孔。本方案还包括一固定杆,该固定杆为与螺纹孔相配合的螺杆,通孔的孔径略大于固定杆的杆径。因此,通过固定杆即可将各层固定起来。

如图1所示,数理层10呈八边形,地层20呈方形,血脉层30呈八边形,生命层40呈柱形,阴阳平衡气层50呈圆形,天层60呈圆顶形。血脉层30各个角之间的最长连线等于地层20的边长,血脉层30与数理层10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数理层10、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阴阳平衡气层50和天层60的厚度分别为12mm、12mm、12mm、96mm(12mm+72m+12mm)、12mm、24mm。

如图1所示,生命层40内设有总共十三组连接管,分别为八组第一连接管401和三组第二连接管402,第一连接管401的每一组与血脉层30的八个角对应设置。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管402在生命层40的上、下部分别有一根,这两根第二连接管402与第一连接管401连通,同时,这两根第二连接管402通过另一根第二连接管402连通。

如图6、图7所示,混沌层80罩设在生命层60外,在混沌层80和生命层60之间还设有器官层90,器官层90由多个T行块绕成,各个T行块代表体内的不同组织器官,并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而生命层60和混沌层80之间的其他位置,则由皮肤层填充。

另外,为了更加方便的对照观察学习,还设置有一个人体经络模型,人体经络模型的底部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纹。

数理层10、地层20、血脉层30、生命层40、阴阳平衡气层50和天层60上均对应设有第一磁铁71和第二磁铁72。如图5所示,以地层20为例,第一磁铁71呈圆形,第二磁铁72呈月牙形。第一磁铁71和第二磁铁72相对设置,且第一磁铁71和第二磁铁72位于不同的圆的直径上,即第一磁铁71到地层20的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二磁铁72到地层20的中心的距离。

具体使用时,本模型可以通过固定杆快速的拆装和固定,操作方便。第一磁铁71和第二磁铁72的设置,进一步加速了模型的拆装和固定。本方案有效的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相结合通过立体模型的方式结合起来,方便直观,相对于平面视图及抽象理论概念,更加的易学易懂。各个层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也可以方便的转动,更易观察各个面。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特增加下列内容,以更好的说明本方案。

只看见一些有色几何图形、文字八卦,人在哪儿,怎么不见人体或组织器官等结构?这要从《易经》“天人合一”形式的中医学理论来认识。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生死问题,要了解死的问题,必须先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起于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寂然不动,则本无象,为清明之体,此为无生之体,动则显象起用,乃为名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生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颜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实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

中医学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在不断的实践中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结合《周易》的阴阳之道及五行相生相克变化为万物起源及变化的哲学思想,经上千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医的生命学及医学体系。

(一)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运动的结果

一、运动是客观存在

运动是指物在时空中的线性迁移。运动是由于物布时空的不均衡而产生。客观(即观察者是客,只能看而不能参与其中)地讲,没有不运动之物,普遍的运动又生灭着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也离不开物的运动。

二、运动的两种状态:一是无序运动,二是有序运动。

三、运动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有序运动和无序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变化及改变。如生和灭可以随时空的变化而生走向灭,灭了的也可以重新组织而新生。

四、天体内的相互运动关系是线性是平面方式运转,而个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整体自转。

五、宇宙运动的一切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六、有序的运动规律可以被高等生物掌握,并可以趋利避害的运用。

(二)时空

一、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客观物质存在形式,空间由不同的线组成不同的形状,线内便是空间。

二、时间: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量度(定义)时间的特点是永远向前,不能逆转。

三、空间的产生:空间产生于无序运动中的有序运动,有序(规律)的运动逐渐改变了无序状态中的环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扩展形成有界面的空间。

四、时间的产生:时间同样产生于运动,从开始有序运动起至该有序运动过程的终结,为这一有序运动的时间。

五、空间的度量:空间由长度、高度、宽度表示大小,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及球形内体积。

六、时间的量度:时间由天文学对星系的运动过程或铯原子的能阶间跃迁周期作为一基准单位,并按规定的倍率放大或缩小,形成各种单位计量的形式。

七、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简略结合名词。

(三)阴阳、五行、八卦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起至朴素的唯物主义,再将阴阳五行、八卦学的比类取象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用较为直观的哲理来表现。把人体生命的起源及变化和保持平衡用阴阳变化、八卦对应、五行生克改变的变化类比辩证,逐步形成一套以阴阳八卦五行为根,以人为本的中(中和)医学体系。

一、阴阳、五行、八卦的形式和哲理

很多人都听说过,“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语,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下面对其相关内容予以简述。

1、无极:无极表示没有边界和中心的意思。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未诞生时处于一种没有中心,没有上下左中前后,没有边界,只有“气”或“物”于内无序运动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时空无极限,无有一极(中心),该混沌状态即极端混乱的随机运行状态,表现为空虚,无序、杂乱无章,是无意义的实际存在,包括无穷小或无穷大,也即大爆炸或无穷塌缩态。

本模型中用一灰色空心圆柱表示,其涵义同上。

2、太极:太极是无极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无极随机运行状态下,某些局部可能发生微型的有序物象,一个或多个微型物有序运转,或扩展或组合成较大或更大的有序运动。在有序运动中,由于场和力的作用,“气”或“物”则分离,清(轻)升浊(重)降,必然形成两极,尤如处于轴中心的两侧物质,相互力越大,两侧物质距中心点的距离就越远。这两极物的有序运动随时间的运行会呈现一定的轨迹,中国古人将这样的轨迹称为太极。太极重浊的一端称为阴,轻清的一侧称为阳,如同数轴的两端分正负的道理。只要阴阳相对平衡,它们在有序运动时间过程的运动轨迹就有一定规律。太极阴阳鱼即是其运动轨迹抽象图示之一。太极图图形过去没有统一的标准,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发现了一张阴阳双鱼太极图,之后到现在基本上都以此为太极图标准。

本模型中,以阴阳鱼太极图置于无极内上部,表示无极的运动可以产生太极。

3、生与克:生是指可以蕴育、助长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形与质的表现或内涵,其主要条件是物的有序运动。克的字义有制伏的涵义。即有能力制伏对方。克是无条件的。生与克是相互对应,方向相反的关系。

4、两仪:仪的字义有匹配含义,两仪可以看作两相匹配。两仪通常指阴阳或天地,也有多种引伸意,常用以下几种说法,天地、阴阳、乾坤、奇偶、负正、刚柔、静动、春秋、玄黄、清浊等。

本模型的两仪表现于太极阴阳内容。

5、三才:三才指天、地、人(生命),生命(或人)由阴阳交合化生而成,其内涵丰富,气机是与天地相合。

6、四象:两仪的有序运动变化,每仪增一则为两仪生四象。象含形态、样子、景象之意,四象可理解为四种形状或景象。四象通常包含以下说法:东南西北方向角度的四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动物图腾的四象,八卦中七、九、八、六或三、九、七、一的数理四象,中医运用的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象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四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称为四象。东方七宿似飞舞在春天夜空的巨龙,西方七宿似为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南方七宿似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称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

四象源自古人对星空的观察,涉及黄道,二十八宿、七宿的内涵,下面予以简述:黄道: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二十八宿及七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其中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屋、箕;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是奎、类、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最开始时的四象是将二十八宿按形象、方位、季节进行联系。

7、周易: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名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理)的提示和对应吉凶的判断。“周易”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是周代占巫之书,二是研究变化规律的书。“易”字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五种:

a、易由蜥蜴得名,蜥蜴俗称变色龙,故有改变之词义;b、日、月组成易字,象征阴阳之意;c、日出为易;d、占卜之名;e、西周之易,指西周礼乐制度变革之意。

对于本说明书应理解为:是讲解“变化”及改变天命规律的书。

8、八卦

a卦的概念:卦字右边的卜字是象形字,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的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卦是中国先人通过测量太阳的位置来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卦的符号用一长线(——阳)和两短线(——,阴)的三重或三的倍数重叠组合,来代表每一卦之阴阳组合变化之含义,并用卦词来表现其规律。

b、八卦的形成,八卦由四象变化相生,以人归纳的规律并按方位进行排布演化而成。现常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排布方式。

c、先、后天八卦的应用

先天(天体运行)八卦按天上地下、水火风雷山泽为侧布卦,重点应用于自然、人与自然,事物与自然的时间段规律。后天(人体运行)八卦,也称实用八卦,重点应用于中医。

9、天干地支(干支)

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天干表示以天为干(其字在前),地支表示以地为枝(排字于后),是中国古代的计序符号,主要用于表示时间。干支在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中国古代历法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也称一轮甲子),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形成记录年、月、日的夏历。

a、天干分阴阳

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已、辛、癸属阴。

b、地支的生肖属相,对应时辰及对应的阴阳

子(23-1时)鼠、寅(3-5时)虎、辰(7-9时)龙,午(11-13时)马,申(15-17时)猴,戌(19-21时)狗。属阳。

丑(1-3时)牛,卯(5-7时)兔,已(9-11时)蛇,未(13-15时)羊,酉(17-19时)鸡,亥(21-23时)猪。属阴。

10、五行

欲明五行,应先明阴阳。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分别归纳于阴和阳,以正方向为阳,则反方向为阴。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有此必有彼,此消则彼长,也即有运动规律下的两极(即太极)。一切兼无规律的状态称为无极,即无阴无阳只能是无序混沌。当无极状态受运动力及场力的影响时,由于力有方向性,可能使无极状态转化为有正反方面矛盾的有序运动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无穷小,也可能扩展为无穷大,这种有序的运动形式必须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能保持或扩展,如果没有了动态平衡,则回归于无序之无极态。没有运动规律的状态不可能构成物质世界,必须在物质世界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万物。即阴阳是物质世界的根本。阴阳(太极、两仪)图示只能用平面来表现是因为阴阳只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在形象上就只能表现于长或短的线段,线段在运动的过程中只能形成面(其最大面积为圆),而不能形成立体。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变化的五个阶段,并排指具体的原始物质,而是五种不同的物象。可以用这五种相生相克特性的物象来理解其对物的作用(力)。它们分别是:

木是有生命之物,木为少阳之象。少阳是生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少阳对生命有发生的主要作用;

火为极热之物,火为太阳之象。用火象来表示有太阳一样的热力,阳盛则物盛,生命力就强。

金为刀具之物,金为少阴之象。用金象来表示少阴对生命有克制作用;

水为极阴之物,水为太阴之象。用水象来表明阴阳中的太阴是生命死亡的主要原因;

土是生命的根本,土为大地之象。用土象来表明物质对生命的(能源)供给作用。

可以归纳成为土是生命的物质构成部份,木火金水是外部自然(天力)部分。

A、五行的物理本质

阴阳理论属于自然哲学,五行则是统一物理。本质是能量循环变化中的根本五种物理态势。木似电压,火似电流,土似电(磁)场,金似周期,水似频率。

B、五行与物理概念的关联性

①五行的体运

a、木土火为空间物质的本体,甲木为质点,戊土为场球,丙火为轨道;

b、金水为能量时间运转,庚金为旋转周期动能,壬水为辐射频功率。

②对应阴阳两仪

a、物质空间本体的电磁相应作用,属强相互作用;

b、能量时间变化的引力作用,属弱相互作用。

③对应(方向)四象

a、东方甲(震、雷)乙(巽、风)木,可理解为电场电势;

b、南方丙(离、火)丁火,可理解为负电子位势及光子波长;

c、中位戊(艮、山)已(坤)地,可理解为双极磁场及交变磁场驻波;

d、西方庚(乾、天)辛(兑、泽)金可理解为角频率与动能;

e、北方任(坎、水)癸水、可理解为辐射频率与共振频率。

C、天干五行方位

春为东方甲乙木、夏为南方丙丁火,秋为西方庚辛金,冬为北方任癸水,四季中央戊已土。

D、地支的五行方位

地球在太阳系运行中与各个星球之间相互产生干扰关系,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十二个部份。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十二年,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后将这十二个计数单位命名,就是地支。一年十二个月,日分十二时辰也用该单位计。

a、十二地支与阴阳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午已属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b、十二地支与五行方位

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阳见于寅,壮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属木,位东,司春;

太阳见于已,壮于午,衰于未,已午未属火,位南,司夏;

少阴见于申,壮于酉,衰于戌,申酉戌属金,位西,司秋;

太阳见于亥,壮于子,衰于丑,亥子丑属水,位北,司冬。

D、五行生克

a、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E、五行的色相

金白、木青(绿)、水黑,火红,土黄。

模型中表现于大地之下的八卦数理图中心位置。

11、六合

五行生六合,六合是天地与四方,相当于四方体内空间,泛指天下。

A、地支六合(用于合八字)。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水,辰酉合化金,已申合化水,午未合化水;

B、地支六冲(也用于合八字)。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已亥冲。

12、七星

六合生七星。七星指北斗七星,分别称为: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也可分别称为福、禄、寿星及月老、七政星、文曲星、武曲星。

13、八卦

八卦是时间段内发生事件的规律,每个周期内的事件相同或相似,卦象越多,则每一卦的规律越准确,相似于现代的统计规律。例如夏季正午很热,冬季子夜很冷的规律。

四象生八卦或七星生八卦,表示八种卦象有序排布。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体系。中国古代用一对有象征意义的线段来表示阴和阳,用三组这样的符号分别可以组成八种不同的符号组,每一个符号组为一卦,每一卦又分别代表无限制的某类事或物。将每卦按八个方位规定的位置排布后,就称为八卦。从排列的角度讲,可以有多组合。但流传下来应用的只有两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A、每一卦的名称、符合、代表的含义

B、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以乾配天,坤配地,兑配泽,离配货,震配雷,巽配风,坎配水,艮配山。依着天居上地居下,阳自左边转,阴自右边转的原则排布。先天八卦适用面广,但重点是自然界的规律,可有多种引伸义。

C、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由先天八卦演化(生)而成,属于后天事象的八卦,以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后天八卦按五行顺生,把乾位放在西北,形成顺方向的生。后天八卦适用于人与社会及生命科学等。

D、八卦分阴阳

乾、坎、艮、震四卦属阳,坤、兑、离、巽四卦属阴。

E、八卦对应五行

乾、兑属金,离属火,震、巽属木,坎属水,艮、坤属土。

14、五行八卦与数字的对应

A、五行数理

1(甲)、2(乙)属木,3(丙)、4(丁)为火,5(戌)、6(已)是土,7(申)、8(酉)是金,9(壬)、10(癸)是水。

B、先天八卦

1为乾,2为兑,3为离,4为震,5为巽,6为坎,7为艮,8为坤。各相对的数字相合(加)为9。

C、后天八卦

1为坎,2为坤,3为震,4为巽,6为乾,7为兑,8为艮,9为离。各相对的数字相合(加)为10,故其中心点为相对的数字相加除以2为5。中心点为5表示平衡。

15、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河图上排列数阵的黑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密。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河图、洛书应是古人六千年前开始对天文、地理、术数研究后对应归纳推演形成(也有神造说),对阴阳太极,五行八卦,周易,九宫,风水术数等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6、九宫(根据洛书演化的九宫图)

八卦生九宫,九宫指术数家所讲的九个方位,即每一卦为一方位之宫,再加上寄于坤的中央宫,共九宫。

17、十方

意思是可以无限扩展延伸。十方世界即是无限的世界。相似于我们的世界只是无极中一太极,尚有无数“太极”在无极中运转。

以上内容可概括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四)中医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是由周易衍生而来,中医是易学中的一个分支,《周易》描述的天地有五行,五行生八卦,八卦有阴阳两极。天地平衡之道,反复循环,互相调和。中医的理念就是调和,即身体内的阴阳关系调和于一个平衡状态,就能保证生命正常运行。

1、中医学的立足点建立于天、地、人系统的分析基础上。《黄帝内经》谓:“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至471年间)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冲是指阳气或阴气可以通过阴阳界面的缓冲,转化为“阳气”和“阴气”,起到调和、平衡阴阳的作用。故阴阳之道是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以这一哲学观转化为方法论的医学,强调各系统的平衡以“和”为贵。

五行取象于天(文)地(理),表示阴阳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金木水火土代表五种有相互作用的物象符号,这五种物象表现了阴阳变化的五个阶段。所以说中医的学说起源于阴阳五行说。

由阴阳五行生出的八卦,因每一卦都有相应的卦象,把每一卦象与人体生命组织器官对应结合,即是把天人合一的人天观溶于了一体,以利于把人体生命的道理与天地生成的道理形象对比。因先天八卦方位排布与人体结构较难结合,故改变排布方位,形成了人事适用的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应用自然观与人是整体的特点,用阴阳八卦的全息理论来理解人的产生,结构、生理变化,以及生老病死的哲理。后天八卦反映了宇宙中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即人离不开天地赋予的自然环境,宇宙的运行变化也会反应于人体,宇宙与人的运动具有相互感应的效应,用后天八卦来表示人事可以反映天人相应,医易相通的原理。

二、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为整体理念,以相似观的循证观点和辩证论治为特点为依据,形成了中医体系。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说,藏象说,五运六气说,精气神、气血津液说、体质说、经络说、病因说、病机学术及养生学说等内容。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气(包括信息、能量、物质)血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三、中医的称谓概念

中医理论讲求中字,中字是中间位,表示不偏不倚,也即平衡的意思,即中医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医学。并非中国国家名的中。当然,现以中国的医学来理解也行。

四、中医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体内脏器系统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中医藏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人体的脏,二是指类比取象,这个象包括外部可见之象,也包括内部蕴含之征象。

中医藏象理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理,以“类比取象”的方法,将天、地、人象合为一体,把八卦之各卦象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脉象等相结合,并以阴阳五行贯穿其中,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精华。在实际应用方面遵循“八卦为体,五行为用,比类取象,以外揣内,平衡阴阳,辩证施治”的原则。

五、中医人体结构

中医人体是由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毛发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它们以经络为传递通道,相互传递信息,在气血津液的联络下,全身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本模型中,人体结构表现于在地之上、天之下,经络显象为管道,按八卦方位表现五脏六腑以及与气血之间的位置等关系。

1、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分别为脑、髓、骨、胆、脉、女子胞(子宫)。脏主要指体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器官,腑多指体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功能方面,五脏贮存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等),六腑负责饮食物的受纳、传送、消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府似脏非脏,类似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作用。

2、经络(人类身体状况部分的外延表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的原意是“纵络”,有路径的意思;络的原意是“网络”.经络就是以纵为主的主径和以纵横网络为辅径的经络结构,存在于机体内部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为主为里,支脉横者为络脉,络再分支为孙脉为表。经脉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脉方面以十二经、十五络脉为主。

经络把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能量交换的通道。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组织。

A、重要经络的名称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胆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奇经八脉:即不属脏腑,又无表里关系,循行别道,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它们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B、脏腑、经络与颜色

人有五官,眼耳鼻舌身,对应有视听嗅味触觉,而人的视觉功能不但有辨别形状、大小、位置等功能外,还有辨别颜色的能力。这些都是人类进化后的本能。

白色光由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颜色是由于物体受白色光照射时,吸收了白色光中部份振动波(振动的频率不同,可见的颜色也不同),而不被吸收的振动波反射回来后,就是我们能看见的颜色。颜色即然由不同波长(频率)的波形成,颜色也就有不同物质运动规律的代表性,就可以利用来为人类服务,尤其是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性。

中医用五行之象对应五脏,即五脏的特性与五行相似,其色象也是相对应。即心红、肝青、脾黄,肺白(全反射)、肾黑(全吸收)。这五种颜色被中医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例如练天眼通的人是可以由天眼看见这五种以上颜色的,即身体内部振动波可以反应身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运动状态。事实上,身体内的运动并非只有五种,其它的波动表明其它组织器官也是同样活跃的。五脏有色是每一脏都有各自的振动频率,六腑是五脏之表,经络是脏腑与身体的联系通道,其振动频率应与五脏六腑一致。故我们可以把以外的六脏,十二经和奇八脉也分别赋以色相来表现其活动,这样对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的描述更为清晰。按照五行五色及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可以用下列颜色分别表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运动态色象。

肺经浅灰色,大肠经白色,阳维脉灰色;心经深红色,小肠经鲜红色,带脉肉色;

脾经深黄色,胃经浅黄色,任脉橙色,阴维脉黄色;肝经深绿色,胆经浅绿色,阳蹻脉绿色;

肾经黑色,膀胱经铁灰色,冲脉深灰色;心包经淡黄色;三焦经暖灰色,阴蹻脉亮暖灰色。为了制图方便,对经筋、孙络、皮部等不规定色相,只用线及文字表示。

本模型中参照上述颜色制图及模型。不对应之处是本人未有这样多的色标,最终必须按上述约定色制作。

3、五脏六腑与十二经的对应关系

A、五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B、六腑: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

4、气血

中医之气:气为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的精气,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中之气合成。气按功能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气运行于表(不在脉管内),在人的腠里(分肉)之间,其运行规律(具有内在规定性)与血不同,受外部环境时间及人体运动等约束(即身体的某些组织在一定时间段处于休眠状态),只在一定时(辰)段对应相合的经络中时最活跃。

血: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循环流动于心脏及血管中,起濡养全身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5、经筋、皮部

A、经筋(宗筋主束骨而和关节)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控;

B、皮部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十二经脉及其所需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份,称为十二皮部。

6、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

A、五脏(见下表)

B、六腑

a、大肠:主传化糟粕;b、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c、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降浊;d、胆:贮存、排泄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主决断;e、膀胱:贮存及排泄尿液;f、三焦:主持诸渚气,通调水道。

7、奇经八脉的功能

A、督脉: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B、任脉: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C、冲脉: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D、带脉: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经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E、阳蹻脉: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F、阴蹻脉: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G、阳维脉:阳维维系六阳经,故有二阳。

H、阴维脉:阴维维系六阴经,故有二阴。

六、中医人体与阴阳五行八卦(后天)的关系

1、五脏六腑的阴阳表里关系

心、肝、脾、肺、肾、心包、五脏属里,为阴;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表,为阳。

2、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

A、肺、大肠、督脉属金;B、心、小肠属火;C、脾、胃、任脉属土;D、肝、胆、心包、三焦属木;E、肾、膀胱属水。

3、五脏六腑任督脉在八卦(后天)上的方位

A、肺、大肠于西;B、心、小肠于南;C、脾、胃于东北;D、肝、胆于东;E、肾、膀胱于北;F、心包、三焦于东南;G、督脉在西北;H、任脉在西南。

4、奇经八脉在八卦(后天)上的方位

A、督脉为乾在西北;B、任脉为坤在西南;C、冲脉为坎在北方;D、带脉为离在南方;E、阳蹻为震在东方;F、阴蹻为巽在东南;G、阳维为兑在西方;H、阴维为艮在东北。

5、后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也可表示人体十二经

子(胆经),丑(肝经),寅(肺经),卯(大肠经),辰(胃经),巳(脾经),午(心经),未(小肠经),申(膀胱经),酉(肾经),戌(心包经),亥(三焦经)。

6、后天八卦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

A、乾(督脉):心、脑、咽喉,肋骨、关节、血管、精液,鼻、口、舌、牙、头、胸部、右下腹、男生殖器、右腿、右足。

B、坤(任脉、冲脉):脾、胰腺、脂肪、肌肉、女性生殖系统,口唇、皮肤、四肢、右肩、腹部。

C、震(胆经、肝经、阳蹻脉):肝、神经、声带、咽喉,左肋、关节、筋、头、目、舌头、头发、左肩臂、左手、腿部、足、爪甲。

D、兑(大肠经、肺经、阳维脉):肺、肉、颊骨、器官、女性生殖器、肛门、大肠、眼、鼻、口、牙、皮肤、右肩、腹部。

E、离(小肠经、心经):心脏、血脉、神经、前列腺、三焦、小肠、眼、舌、乳房。

F、坎(膀胱经、肾经、冲脉):肾、髓、骨、任脉、血液循环系统,脊骨、生殖器系统、肛门、膀胱、耳、下颌、耳、胡须、背、腰。

G、巽(三焦经、心包经、阴蹻脉):胆、神经、淋巴系统、胯骨、气管、咽、血管、食道、肠道、眼、齿、头发、肱骨、左肩股、下腹部、下肢、大腿、左手。

H、艮(胃经、脾经、阴维脉):胃,关节、骨节、骨、鼻、牙、颧、皮、男生殖器,肩、背、腰、腿、手、足、指、趾、手足背。

7、后天八卦卦象对应疾病

A、乾、:头面之疾、筋骨疾、肺疾、骨疾、寒症、结肠病、老病、硬化性疾病、急性病、变化异常之病,便闭雍结,脑溢血、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神精症、风寒病、风湿病、糖尿病等。

B、坤:消化系统疾病、胃病、胃癌、食欲不振、皮肤病、下痢、湿重泘肿,劳累疲乏,慢性病、湿疹、疣、晕病、癔病、腹胀、性病等。

C、震:足疾、肝经之病、肝病、精神病、狂燥病、多动症,神经衰弱、羊癫病、咳嗽、声带咽喉病症。神经痛、足癣、骨折、恐惧症、精神失常、癫痫、胆病、关节病、声带疾病、头痛等。

D、兑:口腔疾病、牙病、舌病、咽喉疾病、气喘、呼吸系统疾病、贫血、性病、食滞、湿重泘肿、肌肤病、湿疹、疣、晕病、中气虚弱、劳累疲乏、慢性病、癌症、外伤等。

E、离:心脏病、眼病、视力性疾病、精神错乱症、失眠症、脑神经疼、烧伤、烫伤等。血压疾病、囊肿扩散性疾病、肥大症(前列腺肥大或增大、心脏肥大)。放射性疾病、乳腺疾病、发烧、热病、炎症、尿赤黄,血液病、妇科病。

F、坎:肾炎、膀胱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病、出血症、肾寒、水泻、消渴症、免疫系统疾病、性病、病毒性疾病、遗精、阳萎、泘肿、耳痛、中毒、生殖器官疾病、腰背疾病、心脏病、尿毒症。糖尿病、水肿、月经不调、妇科病、神经衰弱。

G、巽:胆疾、股肱之疾、中风、肠疾胀气、伤风、感冒、风湿、传染、坐骨神经痛、神经痛、神经炎、寒瘅症、抽筋、支气管炎、哮喘、左肩痛、淋巴疾病、忧郁病、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胯骨伤病、毛发疾病等。

H、艮:脾胃病、不食、虚胀、鼻炎、手足背之疾、麻木病、肿瘤、结石、消化系统病、气血不通症、血液循环不畅通症、癌症。腰腿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糖尿病,疑难病症,痘疹疮症等。

说明:坤卦与艮卦可结合为脾胃经疾病。乾卦与兑卦和巽卦可结合分析为肺大肠或心包三焦疾病。

8、八卦不平衡对应疾病的数理关系。

数理有以下几种解释内容:

A.八卦方位之数,卦名可以用卦数表示便于记忆。

B.八卦排列的规律,即对面数之和必须相同,如先天八卦为9,后天八卦为10。

C.后天八卦的中点之数为对面数相加除以2,即5,表示中点对任何地方都是平衡的,也叫平衡点。

D.当八卦中的任一卦象变化(线段的单位比例长度之数理关系),都会引起对面及所有卦象的改变,并再平衡,形成与原八卦不同的新八卦。

E.八卦的复原,调整两对侧八卦及其他各卦至原有位置长短等(按其规律,对应填平补齐等复原变化),即可保持该规律最佳运动状态。中间的调整过程即常说的改(命)运或调治(医疗)。

阴阳五行八卦与健康疾病,调和(平衡)的数理:

以生命可以用圆面来表现,其周长与面积则可表现其状态。只要取一单位的长度为直径或半径,则有相对的周长及面积,将这个周长或面积视为相对健康,则该周长及圆面积基本不变,即处于动态的平衡中。由于必然受宇宙环境及自身小宇宙状态变化的影响,保持完全的动态平衡是不可能的,否则生命力可以达到与宇宙等长。在变化调整的过程中,恢复到全部原有(因时间的不可逆)状态是不可能的,故必然有生、老、病、死的关系。

A.阴阳的平衡与身体状态(用数轴及天平来标记)

B.阴阳平衡可以针对八卦中阴阳合体卦的任一卦

疾病时只有内部实线内的生命力,该卦受损部分之责任必须依靠其他卦分别非均衡承担。

C、八卦之一卦与各卦之间五行生克后的关系表现。

a、震(肝)卦虚象时生命力三种表象

外圈为健康或复原后生命力大小的表现,虚线的内圈为震卦受损虚弱时的生命力;中圈实线圈是震卦受损后,其他各卦分担受力后的生命力。

b、震(肝)卦实象时生命力的三种表象说明内容同上(a)的内容。

(四)关于本模型的说明

本模型设计涵盖了前面的知识内容。

本模型为分上下重叠方式和内外层包裹组合,可拆装,组或分都有相应的含义。

一、底层

1.底层上面内容包含五行八卦关系和各卦象中代表的经络、组织器官等内容。

2.底层底面按卦象列出对应可能发生的疾病。

二、第二层、第五层

第二层代表大地,第五层代表天、太极和人之气,表现太极运转规律和天圆地方以及人气。

三、第六层

第六层代表生命力,置于人气和太极之上,表示生命由有规律之气支撑。

四、第三层、第四层

1.第三层表示人之血液,与第五层对应,表示人体气血轻上重下。

2.第四层表示中医人体生理结构,经脉、气血以及在八卦中的方位等,其经脉气血以立体及管道来表示:

A、第三、四、五层属于人体结构,因为气为阳,血为阴,气上升、血下沉,故气血有上下位及中间层和冲关系,这样,在阴阳八卦中有了高度,故本模型用立体模式来表现;

B、八卦之每一卦(乾督脉、坤任脉除外)都分阴阳,用套管模式表现阴阳,对应五脏六腑及十二正经;

C、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因是阴阳之统帅,故各占一卦象,而冲、阴蹻,阳蹻,阳维阴维脉侧重于辅助,故表现于相关正经内及侧,带脉虽位于离火位,但系腰身一周而固其它经脉,故于经脉外层绕中部一周形式表现。

D、各经脉的颜色由五行之色对应相应关系推演,本模型每个经脉颜色应相对应。本设计图中色彩可能有部分差异,在制作模型时应按标准制作。

E、三处特殊经脉的联通。任脉与脾胃均属土(阴),故由下层联通;督脉与心包三焦有内外气的沟通,故由上层联通;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保持上下平衡的重要沟通调节冲和机能,故由膀胱气与肾阴(血)上下联通。

F、经络内层内圈层上的线条表示孙络,文字部分表示包含的体内组织器官。

G、经络外层外圈层上的线条表示孙络,文字部分表示包含的体表组织器官。

H、经络中间层表示经络的剖面,表现各经脉的振动频率对应的色泽。

五、无极

在人体结构外用一灰色圈套筒封包后,圆套筒即表示无极,该套筒可套或取开。

六、组合及紧固

图上看每一层中心均由一小孔,本不应有是为整个模型组合紧固而设计。只需用钢丝及螺丝穿于中心即可固定。

七、顶部预留位

六层生命力层的穿孔有利于在该模型上装人体经穴立体模型,使整个模型即可教学,又可用与练习周天功的人观察经络穴位位置,还可以作为家庭的装饰艺术品摆设。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