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色双面发光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0930阅读:17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色双面发光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广告标识产品,具体涉及一种分色双面发光字。



背景技术:

目前,双面亚克力发光字以其外形上灯光效果的特殊和美观吸引力被广泛运用于广告标示产品中。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现有的亚克力发光字的亚克力均采用正面或侧面发光,所以无法达到分色发光的效果,从而减低了发光字的运用范围,而为了强化广告标示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都采用贴膜或UV打印的方式以期于达到分色的效果,然而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分色效果,还造成长时间发光字表面颜色变色和颜色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分色发光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的分色双面发光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分色双面发光字,包括亚克力制成的字体、晕光背板和二极管模组,所述字体的正面设有沟槽,所述字体的背面设有安装槽,所述沟槽填充满树脂,所述二极管模组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晕光背板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字体的背面,且所述晕光背板封闭安装槽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沟槽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树脂的外表面设为圆弧面,且所述树脂的外表面突出字体的正面。

优选的,所述字体通过多条连杆拼接形成,所述连杆的包括矩形部和梯形部,所述矩形部和梯形部一体成型,所述安装槽设置于矩形部,所述沟槽设置于梯形部。

优选的,所述沟槽的深度为4mm~8mm,所述沟槽的开口的宽度为12mm~24mm。

优选的,所述沟槽位于字体的正面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分色双面发光字主要由亚克力制成的字体、晕光背板和二极管模组,字体的背面固定有晕光背板,以产生晕光效果,再在字体的正面设置沟槽并填充树脂,以使光线分色,这结构简单,且整个分色双面发光字打光均匀,不会产生阴影,还具有很的分色发光效果。

2、本分色双面发光字的面利用位于沟槽的树脂分色,这代替传统的贴膜或UV工艺,避免发光字表面颜色变色或颜色褪色,延长了使用寿命。

3、本分色双面发光字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牢固美观,降低了产品返修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色双面发光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色双面发光字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分色双面发光字,包括亚克力制成的字体1、晕光背板2和二极管模组3,所述字体1的正面设有沟槽4,所述字体1的背面设有安装槽5,所述沟槽4填充满树脂6,所述二极管模组3安装于安装槽5内,所述晕光背板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字体1的背面,且所述晕光背板封闭安装槽5的开口。

具体的,字体1的安装槽5采用具有晕光效果的晕光背板2封闭。当安装槽5内的二极管模3组发出的光透过晕光背板2时,字体1的背面具有晕光效果;而从字体1的正面发出的光透过树脂6后,以达到分色发光效果。在字体1的正面通过沟槽4固定树脂6,这代替传统的贴膜UV的工艺,这透光性好,不易变色。

所述沟槽4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树脂6的外表面设为圆弧面7,且所述树脂6的外表面突出字体1的正面。树脂6的圆弧面7可使字体1正面发光时具有立体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字体1发光时的美观性。

所述字体1通过多条连杆8拼接形成,所述连杆8的包括矩形部9和梯形部10,所述矩形部9和梯形部10一体成型,所述安装槽5设置于矩形部9,所述沟槽4设置于梯形部10。采用此结构,字体1的截面自正面方向至背面方向,截面的宽度逐渐增大,使字体1的发光效果更好,同时进一步保证字体1的立体感,提高了字体的美观性。

所述沟槽4的深度为5mm,所述沟槽4的开口的宽度为15mm。

所述沟槽4位于字体1的正面的中间。这保证字体1正面发光的均匀性及分色的均匀性,还可避免产生阴影,保证字体的美观效果。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