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9027发布日期:2019-01-18 19:1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慕课的出现对传统大学教育形成了一定冲击,与传统大学相比,慕课具有教学方式新颖灵活、授课教师声望高、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强等特点,慕课将会与传统大学在竞争中合作,在相互融合中协调发展。但现有技术中,慕课教学缺乏一定的课堂互动性,如果能够将慕课与物联网相结合,将更加提高慕课课堂的互动性,使慕课教学与现实教学更加接近。现有技术中,还缺乏电路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且成本低、功能完备、能有效提高慕课课堂的互动性、实用性强的慕课教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功能完备,能有效提高慕课课堂的互动性,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教室内前部的教学端和多个安装在课桌桌面上的个人端;

所述教学端包括连接在Internet网络上的PC机和通过USB接口电路模块与PC机相接的第一微控制器模块,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所述PC机的输出端接有用于播放教学视频画面的投影仪和用于播放教学语音的音响设备;

所述个人端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和为个人端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模块,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相接且用于与教学端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指纹识别模块、语音采集电路模块和按键电路模块。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电路模块包括USB接头J1,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电源芯片CN3062、PNP型三极管TIP42C、极性电容CE3、极性电容CE4、极性电容CE5、极性电容CE6、非极性电容C2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和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以及型号均为TL431的线性稳压器TC1和线性稳压器TC2;所述USB接头J1的第1引脚、极性电容CE3的正极、非极性电容C25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USB接头J1的第5引脚、极性电容CE3的负极和非极性电容C2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7引脚相接,所述USB接头J1的第2引脚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一端连接,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为USB接口电路模块的第一数据通信端PB10,所述USB接头J1的第3引脚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一端连接,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为USB接口电路模块的第二数据通信端PB11,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1引脚和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13接地,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5引脚、第8引脚、极性电容CE4的正极、电阻R14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E5的正极均与三极管TIP42C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E4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E5的负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TIP42C的基极、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阻R15的一端均与线性稳压器TC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1引脚和电阻R15的另一端均与线性稳压器TC2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16接地,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1引脚、电阻R18的一端均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TIP42C的集电极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E6的正极均连接,且为USB接口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所述线性稳压器TC2的第2引脚、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E6的负极均接地。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相接的第一晶振电路、第二晶振电路和第一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USB接口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47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的第一数据通信端PB10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48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的第二数据通信端PB11连接;所述第一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晶振Y2、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所述晶振Y1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晶振Y2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3、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所述晶振Y3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5和电阻R1,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USB接口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VCC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5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模块包括5V充电锂电池和通过电源开关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的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所述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12、非极性电容C18、非极性电容C19和极性电容C20,所述稳压器U12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18的一端均通过电源开关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2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18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19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12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9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均连接,且为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1相接的第三晶振电路、第四晶振电路和第二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4、晶振Y5、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所述晶振Y4的一端、晶振Y5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4的另一端、晶振Y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6、非极性电容C14和非极性电容C15,所述晶振Y6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6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4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16和电阻R8,所述极性电容C16的负极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VCC引脚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5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指纹识别模块MR608,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1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2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3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4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5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8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6引脚接地。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语音采集电路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拾音器、信号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非极性电容C21、非极性电容C22、非极性电容C2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和电阻R27,以及型号均为LM358的运算放大器VR1和运算放大器VR2;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电阻R22的一端均与拾音器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1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2引脚与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24与运算放大器VR1的第1引脚连接,且与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2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25与运算放大器VR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27与运算放大器VR2的第1引脚连接,且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23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1引脚为信号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出端VOI;所述滤波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NE5532、非极性电容C24、非极性电容C26、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和电阻R31,所述电阻R28的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出端VOI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4与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2引脚与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6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30接地,且通过电阻R31与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34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4引脚接地。

上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慕课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模块包括按键K1和电阻R9,所述按键K1的一端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33引脚连接,所述按键K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9接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电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慕课教学装置的教学端与个人端的无线数据传输,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指纹识别模块,能够用于对学员指纹信息进行采集,能够用于学员的身份识别以及上课签到等;通过设置语音采集电路模块,能够对学员个人的语音信息进行采集,能够用于学员的在线语音提问问题;通过设置按键电路模块,能够用于学员的在线举手提问,便于慕课教学时学员与在线教师的交流互动;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完备。

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可靠性高,能有效地成为提高慕课课堂互动性的硬件载体,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功能完备,能有效提高慕课课堂的互动性,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USB接口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5V充电锂电池、电源开关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电路连接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指纹识别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信号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滤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PC机; 2—第一微控制器模块; 3—USB接口电路模块;

4—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 5—投影仪;

6—音响设备; 7—第二微控制器模块; 8—电源电路模块;

8-1—5V充电锂电池; 8-2—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

8-3—电源开关; 9—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

10—指纹识别模块; 11—语音采集电路模块;

11-1—拾音器; 11-2—信号放大电路; 11-3—滤波电路;

12—按键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教室内前部的教学端和多个安装在课桌桌面上的个人端;

所述教学端包括连接在Internet网络上的PC机1和通过USB接口电路模块3与PC机1相接的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4;所述PC机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播放教学视频画面的投影仪5和用于播放教学语音的音响设备6;

所述个人端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7和为个人端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模块8,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7相接且用于与教学端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4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9;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7的输入端接有指纹识别模块10、语音采集电路模块11和按键电路模块12。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USB接口电路模块3包括USB接头J1,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4、电源芯片CN3062、PNP型三极管TIP42C、极性电容CE3、极性电容CE4、极性电容CE5、极性电容CE6、非极性电容C25、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和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以及型号均为TL431的线性稳压器TC1和线性稳压器TC2;所述USB接头J1的第1引脚、极性电容CE3的正极、非极性电容C25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USB接头J1的第5引脚、极性电容CE3的负极和非极性电容C2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与电源芯片CN3062的第7引脚相接,所述USB接头J1的第2引脚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一端连接,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另一端为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第一数据通信端PB10,所述USB接头J1的第3引脚与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一端连接,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为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第二数据通信端PB11,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1引脚和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13接地,所述电源芯片CN3062的第5引脚、第8引脚、极性电容CE4的正极、电阻R14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E5的正极均与三极管TIP42C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E4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E5的负极均接地,所述三极管TIP42C的基极、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阻R15的一端均与线性稳压器TC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1引脚和电阻R15的另一端均与线性稳压器TC2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16接地,所述线性稳压器TC1的第1引脚、电阻R18的一端均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TIP42C的集电极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E6的正极均连接,且为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3.3V电压输出端,所述线性稳压器TC2的第2引脚、电阻R18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E6的负极均接地。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相接的第一晶振电路、第二晶振电路和第一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47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第一数据通信端PB10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48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第二数据通信端PB11连接;所述第一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晶振Y2、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所述晶振Y1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晶振Y2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3、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所述晶振Y3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5和电阻R1,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4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VCC引脚与USB接口电路模块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5引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电源电路模块8包括5V充电锂电池8-1和通过电源开关8-3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的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所述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12、非极性电容C18、非极性电容C19和极性电容C20,所述稳压器U12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18的一端均通过电源开关8-3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2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18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19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12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9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均连接,且为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的3.3V电压输出端。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7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1相接的第三晶振电路、第四晶振电路和第二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4、晶振Y5、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所述晶振Y4的一端、晶振Y5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4的另一端、晶振Y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6、非极性电容C14和非极性电容C15,所述晶振Y6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6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4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16和电阻R8,所述极性电容C16的负极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6的正极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9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VCC引脚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5引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指纹识别模块10包括指纹识别模块MR608,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1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8-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2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3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4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5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8引脚连接,所述指纹识别模块MR608的第6引脚接地。

具体实施时,指纹识别模块10能够用于学员指纹信息采集,从而用于学员的身份识别以及上课签到。

本实施例中,所述语音采集电路模块11包括依次连接的拾音器11-1、信号放大电路11-2和滤波电路11-3;如图9所示,所述信号放大电路11-2包括非极性电容C21、非极性电容C22、非极性电容C2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和电阻R27,以及型号均为LM358的运算放大器VR1和运算放大器VR2;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电阻R22的一端均与拾音器11-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1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2引脚与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24与运算放大器VR1的第1引脚连接,且与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2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1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2引脚通过电阻R25与运算放大器VR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27与运算放大器VR2的第1引脚连接,且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23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VR2的第1引脚为信号放大电路11-2的信号输出端VOI;如图10所示,所述滤波电路11-3包括运算放大器NE5532、非极性电容C24、非极性电容C26、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和电阻R31,所述电阻R28的一端与信号放大电路11-2的信号输出端VOI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4与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2引脚与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26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3引脚通过电阻R30接地,且通过电阻R31与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1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34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8引脚与5V充电锂电池8-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NE5532的第4引脚接地。

具体实施时,语音采集电路模块11能够用于采集学员个人的语音信息,从而用于学员的在线语音提问问题,提高慕课教学的互动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按键电路模块12包括按键K1和电阻R9,所述按键K1的一端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33引脚连接,所述按键K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9接地。

具体实施时,按键电路模块12能够用于学员的在线举手提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当进行慕课教学时,PC机1与Internet网络连接,打开PC机1输出端连接的用于播放教学视频画面的投影仪5和用于播放教学语音的音响设备6,选择在线课程;将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和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4通过USB接口电路模块3连接到PC机1的USB接口。

慕课教学的学员在慕课课程开始前,先操作慕课教学装置个人端的指纹识别模块10,进行课程签到;慕课课程中,学员操作按键电路模块12进行举手提问;语音采集电路模块11能够采集学员的语音提问信息,输出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7中,再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将语音提问信息无线传输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从而通过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2相接的PC机1传输到Internet网络,使在线教师获得学员的提问问题,有效提高了慕课课堂的互动性,使慕课教学与现实教学更加接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