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和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3279发布日期:2019-05-11 00:4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和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和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器设备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而消费者对显示画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电器设备厂家也是不断的取得技术方面的突破。目前具有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Range,HDR)功能的电器设备,在色域、对比度和景深度等方面,都能带给用户视觉上震撼感,让用户赞不绝口。但因显示区域的调光功能,在电器设备实现其显示功能时,对电器设备内部的控制电路的供电时序有较高要求。如果时序错乱,则容易导致屏闪、黑屏等问题。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区域调光控制电路中,一般给供电模块和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供电电压,受控于主板产生的控制信号。当主板产生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控制电路中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供电模块将开始工作,供电模块会为背光源提供供电电压。此时,如果在控制电路中的微控芯片还未完成初始化,则无法对背光源进行恒流控制,会出现背光源闪烁甚至黑屏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和显示终端,以实现各供电模块的有序上电,解决了由于各供电模块因上电时序不合理而导致的屏闪或黑屏等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应用于显示终端中,所述显示终端具有背光源,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供电模块,用于在显示终端上电后输出第一供电电压给主板;

第一隔离模块,通过所述主板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相连,用于接收所述主板在所述第一供电电压的作用下输出的第一控制电压,并在所述第一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所述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输出给功率因数校正模块;

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市电输出端,用于在所述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为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提供电压信号;

供电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电压输出第三供电电压;

时序控制模块,与所述供电电压控制模块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三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完成初始化,并产生第二控制电压给第二隔离模块;

第二隔离模块,与所述时序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分别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所述第二供电电压输出给第二供电模块;

第二供电模块,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和所述第二隔离模块分别相连,用于在所述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将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化目标供电电压输出给所述背光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第一光耦和第一开关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主板相连,用于接收主板发送的第一控制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供电电压;所述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隔离模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离模块包括:第二光耦和第二开关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时序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电压;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三开关单元,连接在第二隔离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之间;

其中,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三开关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三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相连;

当第二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导通,以为所述第二供电模块提供第二供电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时序控制模块包括:恒流控制单元和微控芯片;其中,

所述恒流控制单元和所述微控芯片,分别与所述供电电压控制模块相连,用于接收所述供电电压控制模块提供的供电电压;

所述微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微控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相连;

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背光源相连,用于在所述微控芯片的控制下,控制所述背光源的电流保持恒定。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

所述整流二极管通过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相连;

所述第二分压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和输出端之间;

所述滤波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分压电阻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限流电阻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相连;

在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地之间并联设置有第三分压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电磁干扰抑制模块,连接在市电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之间,用于对所述控制电路中的共模干扰信号和差模干扰信号抑制,并将干扰抑制处理后的交流电压信号整流为直流电压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滤波模块,连接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和第一供电模块之间,用于对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处理后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该显示终端包括背光源,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的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和显示终端,该控制电路应用于显示终端中,该显示终端具有背光源。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用于在显示终端上电后输出第一供电电压给主板;第一隔离模块,通过主板与第一供电模块相连,用于接收主板在第一供电电压的作用下输出的第一控制电压,并在第一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输出给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市电输出端,用于在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为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提供电压信号;供电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电压输出第三供电电压;时序控制模块,与供电电压控制模块相连,用于在第三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完成初始化,并产生第二控制电压给第二隔离模块;第二隔离模块,与时序控制模块和第一隔离模块分别相连,用于在第二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第二供电电压输出给第二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和第二隔离模块分别相连,用于在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将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化目标供电电压输出给背光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在第一隔离模块导通后,先控制时序控制模块完成初始化,然后再控制第二隔离模块导通,以使得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能够通过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隔离模块和第二隔离模块传输到第二供电模块,以作为第二供电模块的启动电压。在第二供电模块工作后,可将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为背光源的目标电压信号,以为背光源供电,避免了由于第二供电模块在时序控制模块完成初始化之前先得到启动而导致的屏闪或黑屏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微控芯片控制供电方式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该电路可集成到具有背光源的显示终端中,该显示终端可以为电视机或监视器等。如图1所示,该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110、第一隔离模块120、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30、供电电压控制模块140、时序控制模块150、第二隔离模块160和第二供电模块170。其中,

第一供电模块110,用于在显示终端上电后输出第一供电电压给主板。

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模块优选为AC/DC(交流/直流)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可输出12V电压给主板供电,在此基础上,该电源模块还可输出20V电压给功放供电。

示例性的,该AC/DC电源模块可以为反激电路或LLC(谐振转换)电路。

本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模块通过第一隔离模块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相连,用于为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提供工作电压,使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能够对交流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具体的,第一隔离模块120,通过主板与第一供电模块110相连,用于接收主板在第一供电电压的作用下输出的第一控制电压,并在第一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第一供电模块110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输出给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30。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30的输入端连接市电输出端,用于在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为第一供电模块110和第二供电模块170提供电压信号。

本实施例中,主板还与供电电压控制模块140相连,该供电电压控制模块140,用于根据第一控制电压输出第三供电电压,以为时序控制模块150供电。其中,时序控制模块150,与供电电压控制模块140相连,用于在第三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完成初始化后,产生第二控制电压给第二隔离模块160。第二隔离模块160,与时序控制模块150和第一隔离模块120分别相连,用于在第二控制电压的作用下导通,以将第一供电模块110产生的第二供电电压通过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隔离模块120输出给第二供电模块170,使得第二供电模块在时序控制模块150完成初始化后再进行启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时序控制模块包括恒流控制电压和微控芯片,其中,恒流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背光源的电流保持恒定,微控芯片用于在第三供电电压的作用下完成初始化后,产生第二控制电压给第二隔离模块,以控制第二隔离模块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模块可作为第二供电模块启动的开关,当第二隔离模块导通后,第二供电模块才可进行工作。而第二供电模块主要是为背光源提供供电电压,因此,通过采用时序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可使得第一隔离模块和第二隔离模块的启动有了时序上的先后之分,并可在时序控制模块完成初始化后,控制第二供电模块为背光源提供供电电压,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的上电时序,解决了由于上电时序不合理而导致的屏闪或黑屏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供电模块170,与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30和第二隔离模块160分别相连。当第二隔离模块160导通后,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二隔离模块160可将第二供电电压输出到第二供电模块170。第二供电模块170在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正常工作,并将功率因数校正模块130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化目标供电电压输出给背光源,以使背光源发亮。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在第一隔离模块导通后,先控制时序控制模块完成初始化,然后再控制第二隔离模块导通,以使得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能够通过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隔离模块和第二隔离模块传输到第二供电模块作为第二供电模块的启动电压。在第二供电模块工作后,可将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为背光源的目标电压信号,以为背光源供电,避免了由于第二供电模块在时序控制模块完成初始化之前先得到启动而导致的屏闪或黑屏等问题。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其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该背光源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210、第一隔离模块220、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30、供电电压控制模块240、时序控制模块250、第二隔离模块260和第二供电模块270、电磁干扰抑制模块280、滤波模块290。其中,

电磁干扰抑制模块280,连接在市电输出端与功率因数校正模230块之间,用于对控制电路中的共模干扰信号和差模干扰信号抑制,并将干扰抑制处理后的交流电压信号整流为直流电压信号。滤波模块290,连接在功率因数校正模块230和第一供电模块210之间,用于对功率因数校正模块处理后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本实施例中,电磁干扰抑制模块可以为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Interference,EMI)抑制电路。滤波模块为高压电解电容,交流市电经EMI电路整流和高压电解电容滤波后,可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压约325V。该电压经过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进行升压后得到390V,同时给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模块220包括第一光耦221和第一开关单元222。其中,第一开关单元222的控制端与主板相连,用于接收主板发送的第一控制电压。第一开关单元222的输入端与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供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用于接收第二供电电压,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隔离模块相连。

具体的,如图2所示,市电开通后,第一供电模块输出12V电压给主板供电,主板有供电后,输出第一控制电压控制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从而控制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二极管导通,使得第一二极管发光,以控制第一光耦内部的第一三极管导通,这样,第一供电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则可为功率因数校正模块提供供电电压,使其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模块260包括:第二光耦261和第二开关单元262,其中,第二开关单元262的控制端与时序控制模块250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接收第二控制电压;第二开关单元262的集电极与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光耦221内部的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供电模块270相连。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时序控制模块250包括:恒流控制单元251和微控芯片252;其中,恒流控制单元251和微控芯片252,分别与供电电压控制模块240相连,用于接收供电电压控制模块240提供的供电电压。微控芯片252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开关单元262的控制端相连,微控芯片252的第二输出端与恒流控制单元251相连。恒流控制单元251的输出端与背光源相连,用于在微控芯片252的控制下,控制背光源的电流保持恒定。

具体的,当主板上电后,供电电压控制模块接收主板的第一控制电压,并输出第三供电电压为恒流控制芯片和微控芯片供电。当微控芯片完成初始化后,发送高电平控制信号,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电压给第二开关单元,以控制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从而使得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二极管也导通,第二二极管发光,以使得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导通,从而将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通过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光耦和第二光耦给第二供电模块供电,使得第二供电模块正常工作。第二供电模块在第二供电电压的作用下,能够将功率因数校正模块输出的电压信号转化目标供电电压,即背光源的供电电压,从而使得背光源发光。而恒流控制单元会形成电流闭环,以保持背光源的电流恒定。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单元Q3,连接在第二隔离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之间。其中,第三开关单元Q3的控制端与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三开关单元Q3的输入端与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三开关单元Q3的输出端与第二供电模块相连。当第二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三开关单元导通,以为第二供电模块提供第二供电电压。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电路还包括: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整流二极管通过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相连;第二分压电阻并联在第二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和输出端之间;滤波电容并联在第二分压电阻两端。

进一步的,第二光耦内部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限流电阻与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相连。在第三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地之间并联设置有第三分压电阻和稳压二极管。

具体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微控芯片控制供电方式的电路示意图,如图3所示,微控芯片(MCU)完成初始化后,输出高电平信号,该电平经过整流二极管D1整流后,经过第一分压电阻R1和第二分压电阻R2分压,滤波电容C1滤波处理后,给第二开关单元262提供导通电压,该导通电压一般为0.6V,使得第二开关单元262处于饱和导通状态,从而将第二光耦261的2脚拉低,此时输入第二光耦261的1脚的12V电压先经过限流电阻R4限流到第二光耦261的1脚,然后经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到地。第二发光二极管耦合到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三极管,使得第二三极管饱和导通。从第一供电模块输出的第二供电电压经过二极管D2到第三开关单元的集电极和第二光耦的第4脚,由于第二光耦261内部的第二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则将4脚电压传递至第二光耦261的3脚,该电压经过限流电阻R5,再经过第三分压电阻R3和稳压二极管D3,给第三开关单元提供基极电流,使得第三开关单元导通工作,给第二供电模块提供供电电压,使得第二供电模块正常工作,输出目标供电电压给背光源供电。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采用微控芯片来控制给背光源供电的第二供电模块的供电电压,使得该第二供电模块在微控芯片初始化完成后再进行工作,从而避免了屏闪或黑屏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电路简单、性能问题、容易调试且成本较低。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