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1626发布日期:2019-07-13 09:5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开关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逐渐朝向大尺寸、高对比、高反应速度等趋势演进。为提供大尺寸显示装置足够背光亮度,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多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且须采用大量的光源区的阵列方式设计。然而,大量的光源区的阵列方式通常需要数个连接器(connector)、复杂的走线布局及多道组装工序等。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新的显示装置以改善前述问题是本技术领域业者努力的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相对该显示面板配置,且该背光模组包括:

驱动器;

电源供应器,用以提供电流;

第一光源区及第二光源区,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并联耦接于该驱动器;

第一开关,电性耦接该第一光源区与该电源供应器,该第一开关用以允许或禁止该电流传送至该第一光源区;及

第二开关,电性耦接该第二光源区与该电源供应器,该第二开关用以允许或禁止该电流传送至该第二光源区。

较佳的,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均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电路板,该第一开关、该第二开关及该驱动器均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单个连接器,连接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其中,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只通过该单个连接器电性耦接。

较佳的,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该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该多个第一接点电性耦接于该第一光源区、该第二光源区、该第一开关及该第二开关,该多个第一接点的数量等于2与n的和。

较佳的,还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两个第一电源接点;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均包括第一输入端及第二输入端;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的该第一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于该两个第一电源接点的其中之一,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的第二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该两个第一电源接点的其中另一个。

较佳的,还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n个第一控制接点,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该第一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一控制接点,而该第二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一控制接点。

较佳的,该驱动器包括n个驱动接点,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该第一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驱动接点,而该第二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驱动接点,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

较佳的,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该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接点;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多个第二接点的数量等于2与n的和。

较佳的,还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包括两个第二电源接点;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均包括第一输入端及第二输入端;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的该第一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于该两个第二电源接点的其中之一,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的该第二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该两个第二电源接点的其中另一个。

较佳的,还包括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包括n个第二控制接点,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该第一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二控制接点,而该第二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二控制接点。

较佳的,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该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三接点;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多个第三接点的数量等于2与n的和。

较佳的,还包括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包括两个第三电源接点;其中,该驱动器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均包括第一输入端及第二输入端;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的该第一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于该两个第三电源接点的其中之一,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的该第二输入端分别电性耦接该两个第三电源接点的其中另一个。

较佳的,还包括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包括n个第三控制接点,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其中,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电性耦接于该第二电路板,该第一光源区及该第二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该第一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三控制接点,而该第二光源区的该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该n个第三控制接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相对该显示面板配置,且该背光模组包括:

驱动器;

电源供应器,用以提供电流;

m个光源区,并联于该驱动器,其中m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及

m个开关,每个该开关电性耦接对应的该光源区与该电源供应器,每个该开关用以允许或禁止该电流传送至对应的该光源区。

较佳的,每个该光源区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该显示装置还包括:

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该多个第一接点分别电性耦接于该m个光源区及该m个开关,且该多个第一接点的数量为m与n的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多组并联的光源区,通过与光源区数量相同的多个开关选择驱动对应的光源区,并通过驱动器的选通对各光源区中的各光源的通断及/或亮度进行调节,减少了使用的线材和连接器数量,减少了成本和组装工时,并有利于成品良率提升。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背光模组的分解图。

图3绘示图2的背光模组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至图3,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背光模组120的分解图,而图3绘示图2的背光模组120的组合图。显示装置100例如是电视、电脑荧幕或其它可显示画面的电子装置。

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及背光模组120。显示面板11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或其它需要光源以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20例如是直下式背光模组,然亦可为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120相对显示面板110配置。背光模组120包括驱动器121、电源供应器122、控制器123、第一电路板124、第二电路板125、连接器126、m个光源区及m个开关。m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在本实施例中,m个光源区例如是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第四光源区b4,而m个开关例如是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在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0的光源区及开关的数量可以分别是两个,例如可省略第三光源区b3及第四光源区b4,以及省略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在其它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0的光源区及开关的数量可以分别是三个或更多。在其它实施例中,m个光源区可被排列成n×m的阵列,其中n及m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且n与m可以是相同或相异数值。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光源区及开关的数量。

电源供应器122用以提供电流l1。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及第四光源区b4并联于驱动器121。各开关(如s1至s4)电性耦接对应光源区与电源供应器122且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l1传送至该对应光源区。例如,第一开关s1电性耦接第一光源区b1与电源供应器122且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l1传送至第一光源区b1。第二开关s2电性耦接第二光源区b2与电源供应器122且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l1传送至第二光源区b2。第三开关s3电性耦接第三光源区b3与电源供应器122且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l1传送至第三光源区b3。第四开关s4电性耦接第四光源区b4与电源供应器122且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l1传送至第四光源区b4。如此,透过数个开关中至少一个同时或不同时开启,可让电流l1流至对应的至少一个光源区,以控制该至少一个光源区提供光线给显示面板110,进而达到特定光学效果,如提高对比度等。

在实施例中,电源供应器122例如是直流-直流(dctodc)转换器,其可将背光模组120外部的直流电转换成适合背光模组120的m个光源区运作之用的直流电。

控制器123可依据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需求,控制m个开关s1至s4开启或关闭且透过驱动器121控制m个光源区b1至b4的发光与否及/或发光特性。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第四光源区b4与第一电路板124可构成发光基板120a,而驱动器121、电源供应器122、控制器123与第二电路板125可构成驱动基板120b。连接器126连接发光基板120a与驱动基板120b,使驱动基板120b的控制器123可透过连接器126控制发光基板120a中数个光源区中的至少一个发光或不发光及/或其发光特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例如,第一光源区b1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b11,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如16。相似地,第二光源区b2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b21,第三光源区b3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b31,而第四光源区b4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b41。如图2及图3所示,各发光元件组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体。各光源区的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可采用半导体制程形成于或配置于第一电路板124上,以构成发光基板120a。相似地,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驱动器121、电源供应器122及控制器123可透过半导体制程形成或配置在第二电路板125上,以构成驱动基板120b。此外,在驱动基板120b中,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驱动器121、电源供应器122与控制器123中至少一个是电路(circuit)实体结构,且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驱动器121、电源供应器122与控制器123中至少二哥可以整合成单一电路实体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各开关电性耦接对应光源区的所有的发光元件组。例如,第一开关s1电性耦接第一光源区b1的所有的发光元件组b11,以提供电流l1给该多个发光元件组b11(当第一开关s1开启时)。第二开关s2电性耦接第二光源区b2的所有的发光元件组b21,以提供电流l1给该多个发光元件组b21(当第二开关s2开启时)。第三开关s3电性耦接于第三光源区b3的所有的发光元件组b31,以提供电流l1给该多个发光元件组b31(当第三开关s3开启时)。第四开关s4电性耦接于第四光源区b4的所有的发光元件组b41,以提供电流l1给该多个发光元件组b41(当第四开关s4开启时)。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电路板124包括(n+m)个第二接点,例如m个第二电源接点p21至p24及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该多个第二接点的数量等于光源区的数量(即m,本实施例以4为例说明)与一个光源区之发光元件组的数量(即n,本实施例以16为例说明)的和,如20个。

如图3所示,(n+m)个第二接点电性耦接于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第四光源区b4、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

以m个第二电源接点p21至p24的连接来说,各光源区具有一个共电位的输入端,光源区的所有发光元件组的输入点共点于(或共电位)输入端。详言之,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及第四光源区b4分别包括第一输入端b1a、第二输入端b2a、第三输入端b3a及第四输入端b4a,其中第一输入端b1a、第二输入端b2a、第三输入端b3a及第四输入端b4a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二电源接点p21至p24。如此,电流l1可透过第二电源接点提供给对应的光源区。

以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的连接来说,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例如,第一光源区b1的n个发光元件组b1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第二光源区b2的n个发光元件组b2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第三光源区b3的n个发光元件组b3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而第四光源区b4的n个发光元件组b4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c2_1至c2_16。

详言之,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中的一个共同电性耦接于n个第二控制接点中的同一个。以第一光源区b1的发光元件组b11’、第二光源区b2的发光元件组b21’、第三光源区b3的发光元件组b31’及第四光源区b4的发光元件组b41’来说,发光元件组b11’、发光元件组b21’、发光元件组b31’与发光元件组b41’皆电性耦接于同一个第二控制接点(例如c2_1)。如此,可减少第一电路板124的接点数量及/或简化第一电路板124的线路布局。

如图2及图3所示,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连接器126包括(n+m)个第一接点,例如m个第一电源接点p11至p14及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该多个第一接点的数量等于光源区的数量(即m,本实施例以4为例说明)与一个光源区的发光元件组的数量(即n,本实施例以16为例说明)的和,如20个。

当连接器126与第一电路板124连接时,如图3所示,(n+m)第一接点透过第一电路板124的第二接点电性耦接于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第四光源区b4、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

以m个第一电源接点p11至p14的连接来说,各光源区具有一共电位的输入端,一光源区的所有发光元件组的输入点共点于(或共电位)输入端。例如,如图2及图3所示,当连接器126与第一电路板124连接时,连接器126的第一电源接点p11至p14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光源区b1之第一输入端b1a、第二光源区b2之第二输入端b2a、第三光源区b3之第三输入端b3a及第四光源区b4之第四输入端b4a。如此,电流l1可透过第一电源接点p11至p14提供给对应的光源区。

以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的连接来说,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例如,当连接器126与第一电路板124连接时,第一光源区b1之n个发光元件组b1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第二光源区b2之n个发光元件组b2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第三光源区b3之n个发光元件组b3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而第四光源区b4之n个发光元件组b4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c1_1至c1_16。

详言之,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之一者共同电性耦接于n个第一控制接点之同一者,以第一光源区b1的发光元件组b11’、第二光源区b2的发光元件组b21’、第三光源区b3的发光元件组b31’及第四光源区b4的发光元件组b41’来说,当连接器126与第一电路板124连接时,发光元件组b11’、发光元件组b21’、发光元件组b31’与发光元件组b41’皆电性耦接于同一个第一控制接点。如此,可减少连接器126的接点数量及/或简化连接器126的线路布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线路、接点的数量少,因此连接器126的数量只需要单个。换言之,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只透过单个连接器126连接,然本发明实施例不以此为限。由于连接器126的数量少,因此可简化或减少组装连接器126的工序次数。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电路板125包括(n+m)个第三接点,例如m个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及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该多个第三接点的数量等于光源区的数量(即m,本实施例以4为例说明)与一个光源区的发光元件组的数量(即n,本实施例以16为例说明)的和,如20个。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开关s1至第四开关s4。如此,当开关开启时,电流l1可透过对应的第三电源接点提供给对应的光源区。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n+m)第三接点透过连接器126的第一接点及第一电路板124的第二接点电性耦接于第一光源区b1、第二光源区b2、第三光源区b3、第四光源区b4、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

以m个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的连接来说,各光源区具有一个共电位的输入端,光源区的所有发光元件组的输入点共点于(或共电位)输入端。例如,如图2及图3所示,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如图3所示,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透过连接器126的第一电源接点p11至p14及第一电路板124的第二电源接点p21至p24分别电性耦接于第一光源区b1的第一输入端b1a、第二光源区b2的第二输入端b2a、第三光源区b3的第三输入端b3a及第四光源区b4的第四输入端b4a分别电性耦接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如此,电流l1可透过第三电源接点p31至p34提供给对应的光源区。

以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的连接来说,如第2及3图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例如,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第一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b1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第二光源区之n个发光元件组b2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第三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b3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而第四光源区b4的n个发光元件组b4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

详言之,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中的一个共同电性耦接于n个第三控制接点c3_1至c3_16中的同一个。以第一光源区b1的发光元件组b11’、第二光源区b2的发光元件组b21’、第三光源区b3的发光元件组b31’及第四光源区b4的发光元件组b41’来说,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发光元件组b11’、发光元件组b21’、发光元件组b31’与发光元件组b41’皆电性耦接于同一个第三控制接点。如此,可减少第二电路板125的接点数量及/或简化第二电路板125的线路布局。

如图2及图3所示,驱动器121包括n个驱动接点d1至d16。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d1至d16。举例来说,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第一光源区b1的n个发光元件组b1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d1至d16,第二光源区b2的n个发光元件组b2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d1至d1,第三光源区b3的n个发光元件组b3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d1至d16,而第四光源区b4的n个发光元件组b41分别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d1至d16。

详言之,如图2及图3所示,各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的一个共同电性耦接于n个驱动接点中的同一个。以第一光源区b1的发光元件组b11’、第二光源区b2的发光元件组b21’、第三光源区b3的发光元件组b31’及第四光源区b4的发光元件组b41’来说,当连接器126连接第一电路板124与第二电路板125时,发光元件组b11’、发光元件组b21’、发光元件组b31’与发光元件组b41’皆电性耦接于同一个驱动接点。如此,可减少驱动器121的接点数量及/或简化驱动器121的线路布局。

综上可知,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相对配置的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驱动器、电源供应器、m个光源区及m个开关。电源供应器用以提供电流。m个光源区并联于驱动器,其中m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m个开关各电性耦接对应的光源区与电源供应器,m个开关分别用以允许或禁止电流传送至对应的光源区。在一实施例中,m个光源区分别包括n个发光元件组,其中n为等于或大于1的正整数。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连接器包括(m+n)个第一接点,该多个第一接点分别电性耦接于m个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及m个开关。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第一电路板包括(m+n)个第二接点,该多个第二接点分别电性耦接于m个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及m个开关。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第二电路板包括(m+n)个第三接点,该多个第三接点分别电性耦接于m个光源区的n个发光元件组及m个开关。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