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9988发布日期:2020-01-10 20:5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揭示涉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oled平板因具有可挠性而能被折叠或卷起,进而使具有大尺寸oled面板的显示设备具有更好的便携性。然而,现今技术中,仍有待研发出一种可在平面及立式两种形态间转换的显示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揭示提供一种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其可在平面及立式两种形态间转换。

本揭示公开一种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其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一支撑板、四个第一连杆及一oled面板。所述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壳体本体,以及交叉排列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本体上的数个第一滑块及数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壳体包含一第二壳体本体,以及交叉排列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上的数个第二滑块及数个第二滑槽。每一第一滑块部分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二滑槽内,且每一第二滑块部分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一滑槽内。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四个第一连杆中的两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支撑板,另外两第一连杆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支撑板。所述oled面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oled面板的两侧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数个第一滑块及所述数个第二滑块滑入相对应的所述数个第一滑槽及所述数个第二滑槽内时,所述四个第一连杆各别往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垂直的方向转动,使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平行上升,进而使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呈立式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还包含两卷簧,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内,且分别连接于所述oled面板的两侧,用于使所述oled面板紧贴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支撑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还包含两滑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及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用于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还包含两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相对侧,用于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

在一实施例中,当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呈所述立式状态时,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以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作为底部放置于一平面上,或是以具有所述第一连杆的两侧面之一作为底部放置于所述平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从所述立式状态转换成所述平面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块及所述第二滑槽相对向外滑移,直到受到所述四个第一连杆及所述支撑板的制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还包含四个第二连杆,其中两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支撑板;另外两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支撑板。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为平面状态时,所述四个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平行;当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从所述平面状态转换成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四个第二连杆往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垂直的方向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呈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作为底部放置于一平面上,或是具有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两侧面之一作为底部放置于所述平面上。

在本揭示所提供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可通过其滑块及滑槽相对向外或向内滑移。此时所述支撑板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及/或第二连杆相应地平行升降,以使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在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再者,在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于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两卷簧可对应地卷起或释放所述oled面板,以使所述oled面板始终紧贴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支撑板。此外,在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于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两滑轮可分别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两相对侧的所述两转轴可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及图2是本揭示实施例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在平面状态时从不同视角观看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的分解图。

图4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的剖面图。

图5及图6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在立式状态时从不同视角观看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部]、[底部]、[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请参阅图1-4。图1及图2是本揭示实施例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在平面状态时从不同视角观看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的分解图。图4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的剖面图。本揭示实施例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包含一oled面板110、一第一壳体120、一第一滑轮122、一第二壳体130、一第二滑轮132、数个第一连杆140、数个第二连杆142、一支撑板150、一第一转轴152及一第二转轴154。所述第一壳体120包含一第一壳体本体121、数个第一滑块124及数个第一滑槽126。所述第一滑块124及所述第一滑槽126交叉排列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21上。所述第二壳体130包含一第二壳体本体131、数个第二滑块134及数个第二滑槽136。所述第二滑块134及所述第二滑槽136交叉排列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131上。每一第一滑块124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二滑槽136内,且每一第二滑块134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26内,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20与所述第二壳体130可相对向内或向外滑动。所述第一滑轮12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20远离所述第二壳体130的一侧。所述第二滑轮13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30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20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152及所述第二转轴154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50的两相对侧。两第一连杆140的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第一壳体120近第一滑轮122处的相对两侧,另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支撑板150近第一转轴152的两相对侧。另外两第一连杆140的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第二壳体130近第二滑轮132处的相对两侧,另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支撑板150近第二转轴154的两相对侧。两第二连杆142的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第一壳体120近中间处的相对两侧,另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支撑板150近中间处的两相对侧。另外两第二连杆142的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第二壳体130近中间处的相对两侧,另一端转动设置所于所述支撑板150近中间处的两相对侧。所述oled面板110的一侧绕过所述第一滑轮122插入所述第一壳体120内,另一相对侧绕过所述第二滑轮132插入所述第二壳体130内。在一实施例中,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还包含两卷簧(未图示),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第二壳体130内,且分别连接于所述oled面板110的两相对侧。所述两卷簧类似于一般卷尺用的卷簧。卷簧一般是由钢带卷制而成,较佳为不锈钢带。卷簧的材质亦可使用其它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诸如铜合金、镍合金、钛合金等有色金属,以及诸如塑料和橡胶等聚合物材料。所述两卷簧具有预拉力,能使oled面板110紧贴于所述第一壳体120、所述第二壳体130及所述支撑板150。

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通过所述第一滑块124、所述第一滑槽126、所述第二滑块134及所述第二滑槽136相对向外滑移,直到受到所述第一连杆140及所述第二连杆142与所述支撑板150的制约。此时,每一第一滑块124仅有一小部分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二滑槽136内,每一第二滑块134仅有一小部分滑设于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26内,所述第一连杆140及所述第二连杆142均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平行,且支撑板150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处于同一平面并共同对oled面板提供平整的支撑作用。此时,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呈一平面状态,可当作平板使用。

请参阅图5-7。图5及图6是图1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在立式状态时从不同视角观看的立体图。图7是图5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的剖面图。以图1的平面状态为初始状态,将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通过所述第一滑块124、所述第一滑槽126、所述第二滑块134及所述第二滑槽136相对向内滑移,直到每一第一滑块124完全滑入相对应的第二滑槽136内且每一第二滑块134完全滑入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26内,使得所述四个第一连杆140及所述四个第二连杆142往与所述第一壳体120或所述第二壳体130垂直的方向转动,进而使所述支撑板150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平行上升。此时,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为呈一梯形结构的立式状态。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在立式状态时,可以用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作为底部放置于一平面上,或是具有所述第一连杆140及所述第二连杆142的二侧面之一作为底部放置于所述平面上。

在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相对向外或向内滑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杆140及所述第二连杆14可使支撑板150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对应地升降且始终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再者,所述两卷簧可藉由其预拉力对应地释放或卷起oled面板110,以使oled面板110始终紧贴于所述第一壳体120、所述第二壳体130及所述支撑板150,亦即使所述oled面板110的长度始终匹配于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100的结构。此外,在所述oled面板110因所述支撑板升降而移动或因所述两卷簧而被释放或卷起时,所述第一滑轮122及所述第二滑轮132可分别减少所述oled面板110与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之间的摩擦力,且所述第一转轴152及所述第二转轴154可减少所述oled面板110与支撑板150之间的摩擦力。在一实施例中,所述oled面板110可贴附或镀上一保护膜(未图示),以防止所述oled面板110在与所述第一壳体120、所述第二壳体130及所述支撑板150反复摩擦后而受损。

图1-7所示的所述第一壳体120的所述第一滑块124及所述第一滑槽126,以及所述第二壳体130的所述第二滑块134及所述第二滑槽136仅为例示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20及所述第二壳体130可具有其它类型的滑块滑槽结构。

综合以上,在本揭示所提供的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可通过其滑块及滑槽结构相对向外或向内滑移。此时所述支撑板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相应地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平行升降,以使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在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再者,在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于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两卷簧可对应地卷起或释放所述oled面板,以使所述oled面板始终紧贴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支撑板。此外,在所述可立式oled显示设备于平面及立式形态间转换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侧边及所述第二壳体侧边的所述第一滑轮及所述第二滑轮可别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两相对侧的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可减少所述oled面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摩擦力。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