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32821发布日期:2022-05-07 13:0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封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


背景技术:

2.全自动封面机又叫全自动包边机,皮壳机。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封面过胶,定位和四边包边等步骤。适用于各类书壳,书型盒,文件夹,棋盘,台历等相关产品。在面料与板料的封面过程中,一般将较软的面料放置于传送带上,且在传送带顶端设置有夹取板料的机械手,传送带周侧还设置有传感装置,传感装置的传感端位于机械手拾取点处,传感装置的传感端检测到面料时,传送带即停止传送,随后处于传送带顶端的机械手拾取板料并将板料按压至面料表面上,从而完成封面工序,而后传送带继续运动并将粘合有板料的面料传送至下一工序中。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面料材质较软,在将面料传送至传送带上后,面料的位置容易偏移,且传感器的感应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精确程度不高,使得机械手按压板料时,难以精确的将板料覆盖至面料表面,造成封面不准的情况发生,产品合格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对面料的精准定位,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沿水平方向传送面料,且所述传送带顶端设置有夹取板料向拾取点移动的机械手,所述传送带周沿上设置有多个出风箱,多个所述出风箱上均开设有吹风口,多个所述吹风口的吹风方向朝向拾取点。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在传送带上传送时,位于传送带周沿上的多个相对的吹风口同时对面料吹风,以推动面料向拾取点处移动,最终多个吹风口吹出的风力在拾取点处达到平衡,此时,面料停止运动,从而实现对面料的定位,随后机械手将板料按压至面料表面,以实现板料对面料的精准贴合,从而增加封面产品的合格率。
8.可选的,所述传送带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传送带的底端设置有吸风箱,所述吸风箱内设置有吸风机,所述吸风箱朝向所述传送带的顶端开设有多个吸风孔,所述吸风机的吸风口朝向所述传送带底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面料吹风的同时,启动吸风箱内的吸风机,吸风口处产生吸力,吸力通过吸风孔和通孔吸附面料,使得面料在吹风力和吸力作用下达到平衡,在对面料进行吹风定位时,面料在传送带上的移动更加流畅,从而有效减少面料在吹风过程中吹出传送带的可能。
10.可选的,所述吹风口周沿上设置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靠近所述吹风口的一端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导风管另一端的横截面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形的导风管的设置,增大吹风口的吹风范围,在面料位置偏移过多时,也能利用吹风口对面料进行吹风定位。
12.可选的,所述传送带一侧设置有压紧板,所述压紧板的表面活动抵接于面料表面,所述压紧板一端设置有驱动所述压紧板靠近或远离面料表面的升降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板料按压至面料表面时,利用升降件驱动压紧板向靠近面料表面的方向移动,直至压紧板将面料表面抵紧于传送带表面,在机械手带动板料下降过程中,减少由于板料下降带动周围空气运动使得面料移位的可能性,在板料与面料封面过程中,贴合位置更加准确,产品合格率更高。
14.可选的,所述传送带的传输始端设置有压辊,面料滑动穿过所述压辊与所述传送带之间的间隙,且所述压辊与面料的表面滑动抵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压辊使得面料在经过吹风段之前即贴合于传送带表面,增加面料的平整性,使得面料在传送带上的传输更加流畅。
16.可选的,所述吸风箱顶面上还设置有多块盖板,多块所述盖板活动盖设于所述吸风箱顶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面料的面积大小不一时,将相应位置处的盖板移开,使得吸风口对整块面料进行均匀吸附,面料平整性更高,多块盖板的设置有效增强装置的通用性。
18.可选的,所述导风管的管口面设置有滤网。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吹风口对面料进行吹风时,滤网将一部分吹风口处的杂质进行拦截,减少吹风口产生的杂质污染面料的可能性,增强面料表面的洁净度。
20.可选的,所述升降件包括液压缸。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驱动效果好,简单易得,性价比高。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多个吹风口将面料向拾取点处吹动,使得面料精准定位于机械手的拾取点处,以便于机械手精确的将板料贴合于面料上,从而使得封面效果更好,产品合格率高;
24.利用压紧板对面料进行固定,减少板料下降过程中空气中气流流动对面料固定位置的影响;
25.增多或减少盖板的数量,从而调节吸风机对传送带上面料的吸附面积,以匹配不同尺寸的面料在传送带上的贴合均匀度,从而增强装置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吸风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传送带;11、吹风口;12、通孔;13、出风箱;14、滤网;2、机械手;3、吸风箱;31、吸风孔;32、盖板;4、导风管;5、压辊;6、压紧板;7、升降件;71、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参照图1,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包括传送带1,待封面的面料在传送带1上进行传送,且在传送带1周沿上设置有传感器,在面料传送至传感器感应范围内时,面料即进入封面区,传送带1停止传送,在传送带1的顶端设置有夹持板料的机械手2,机械手2带动板料向传送带1上的面料拾取点处移动。
31.参照图1,在传送带1的传输始端上设置有压辊5,在面料将要传输至封面区时,面料表面滑动穿过压辊5与传送带1之间的间隙处。面料在传送带1上传输时,面料的表面与压辊5的滑动抵接,压辊5对面料表面具有挤压伸平的作用,使得面料能够平整的贴合于传送带1表面,传送带1对面料进行运输时,更加方便。
32.参照图1,在传送带1封面区沿传输方向的两侧边沿上分别固设有两个出风箱13,出风箱13为矩形,且出风箱13的长度方向与传送带1的传输方向一致,每个出风箱13顶面上开设有两个吹风口11,两个吹风口11分别布设于出风箱1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上,且四个吹风口11的吹风方向均朝向于拾取点。在传送带1停止传送时,同时启动两个出风箱13,四个吹风口11对面料进行吹风,在四个吹风口11的风力作用下,面料向拾取点处进行移动,在面料到达拾取点后,面料四周的风力达到平衡,此时面料不再移动,利用吹风口11的风力对面料进行吹风定位,避免了面料与定位机构的直接接触,减少对面料的损害。
33.参照图1,在吹风口11边沿上设置有导风管4,导风管4呈圆锥形,导风管4靠近吹风口11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导风管4另一端的横截面积。导风管4将吹风口11吹出的风进行导向,使得吹风口11吹风范围更大,对面料的调节范围更大。
34.参照图1,导风管4朝向传送带1的一端还设置有一层滤网14,滤网14将出风箱13内吹出的杂质进行拦截,从而有效减少出风箱13吹出的杂质附着在面料上,导致面料受到污染,影响产品的外观。
35.参照图1和图2,在传送带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2,且在传送带1底端放置有吸风箱3,吸风箱3为一矩形空箱,吸风箱3长度与传送带1封面区的长度一致,吸风箱3内放置有吸风机,吸风箱3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吸风孔31,吸风机的吸风口朝向传送带1底面。在传送带1将面料传送至封面区后,同时启动出风箱13和吸风机,吸风机的风力较小,在不影响出风箱13对面料的吹风定位的同时,确保面料表面贴触于传送带1表面上,使得吹风口11对面料的吹风移动更加流畅,减少吹风口11处的风将面料吹离传送带1表面的可能性,从而加强装置的实用性。
36.参照图1和图2,在吸风箱3顶面上活动盖设有多块矩形盖板32,多块矩形盖板32将吸风箱3顶面铺满。在面料大小不一时,灵活调节矩形盖板32的盖设数量,从而调节吸风孔31露出的面积,使得吸风箱3顶面露出的面积与面料面积相适配,在传送带1传输面料的过程中,不同大小的面料表面均能被均匀的被均匀吸附于传送带1上,从而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37.参照图1和图2,在传送带1沿传输方向两侧升降式设置有两块压紧板6,两块压紧板6沿传送带1的传输方向中心线对称分布,压紧板6的一端表面活动抵接于面料表面,且在压紧板6远离拾取点的一端的底面上设置有驱动压紧板6靠近或远离面料表面的升降件7,
升降件7包括液压缸71。面料定位于拾取点处后,关停出风箱13,并驱动液压缸71,使得两个压紧板6下降并分别向靠近面料表面的一侧移动,直至压紧板6将面料抵接于传送带1表面上,由于此时吹风口11的风力撤去,吸风箱3内的吸风力与吹风口11处的吹风力不再平衡,在面料材质较软的情况下,面料在吸风力的作用下容易下陷至通孔12内,使得面料表面褶皱,两侧压紧板6下压面料的同时对面料起到拉伸作用,从而减少面料表面的褶皱,使得板料下降对面料进行封面时,面料能够紧贴于板料表面,产品合格率更高。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对面料精确定位的全自动封面机的实施原理为:面料在进入传送带1上的封面区后,传送带1停止运动,同时启动吸风箱3和两个出风箱13,四个吹风口11同时对面料吹风,吸风箱3的吸风口同时朝向传送带1并对面料进行吸附,控制吸风箱3的吸风力与吹风口11处的吹风力保持平衡,在吸力和风力的平衡下,面料在传送带1上向机械手2的拾取点处运动,待面料达到拾取点后,面料不再运动,随后机械手2控制板料移动,并与面料贴合进行封面,以此完成面料和板料的封面操作,通过多个吹风口11的设置将面料准确定位于机械手2的拾取点处,从而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