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透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61563发布日期:2022-04-30 11:16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全透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超窄边框、无边框、超薄、高屏占比、轻量化等成为显示产品发展的趋势。不同于传统的非透明显示产品设计,透明显示装置无法将驱动板卡、主板、电源等部件设计在显示屏的背部,只能将部件设计在非透明显示区域。目前,比较好的处理方案是将这些部件安装至底座中,底座和显示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显示屏固定在底座上。该方案虽然实现了三边无边框设计,透明区域足够薄,但依旧存在一个问题,即显示装置下方会存在一个下巴(即非透明区域),无法做到全透明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无法做到显示装置的全透明显示”的问题。
4.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透明盖板,包括邻接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透明显示屏,固定在所述第一区域,且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合;菲涅尔线焦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二区域,且与所述透明显示屏位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同一侧,所述菲涅尔线焦透镜包括结构面和非结构面,所述非结构面相较于所述结构面靠近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透明显示屏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结构面的一侧;其中,所述透明显示屏的cof引线和source板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cof引线、所述source板及所述固定支架均位于菲涅尔线焦透镜的预设焦距范围内,以使用户基于所述菲涅尔线焦透镜得到固定支架之后的景象。
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明盖板的第二区域设置菲涅尔线焦透镜,将透明显示屏的cof引线和source板设置在固定支架上,且cof引线、source板及固定支架均位于菲涅尔线焦透镜的预设焦距范围内,能使用户面向第一透明盖板(即从显示装置的显示侧)向固定支架的方向看去时,在设置有菲涅尔线焦透镜的区域能看到固定支架之后的景象,而不会看到位于第一透明盖板后面的cof引线、source板及固定支架,从而使用户在使用该全透明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全透明显示装置的边框和显示屏均呈现出透明的效果,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7.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焦距范围为所述菲涅尔线焦透镜的0.8倍焦距至1.3倍焦距之间。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预设焦距范围设置为菲涅尔线焦透镜的0.8倍焦距至1.3倍焦距之间,使得用户在面向第一透明盖板向固定支架的方向看去时,能看到固定支架之后的景象。
9.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菲涅尔线焦
透镜的厚度为0.5mm~2mm。
10.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底座,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且其内部设置有所述透明显示屏的tcon板、驱动板、主板和电源板。
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底座和固定支架能共同对全透明显示装置进固定,从而使该全透明显示装置更稳固。此外,通过将透明显示屏的tcon板、驱动板、主板和电源板设置在底座中,能避免将较多的部件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有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透明显示。
12.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架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固定支架均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透明显示屏固定连接,所述cof引线和所述source板设置于任一所述固定支架上。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固定支架,能对第一透明盖板和透明显示屏进行更稳固的支撑。
14.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屏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透明盖板上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分别与固定支架连接,能便于拆卸固定支架,从而方便对全透明显示装置进行存放和运输。
16.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透明盖板,固定在所述透明显示屏远离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且其与所述透明显示屏重合,所述透明显示屏通过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透明显示屏远离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设置第二透明盖板,并使得第二透明盖板与透明显示屏重合,可实现通过第一透明盖板及第二透明盖板从透明显示屏的相对两侧对透明显示屏进行保护,避免显示屏被损坏。
18.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架远离所述透明显示屏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盖板,所述保护盖板上设置有透光区域。
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保护盖板,使得其能对设置在固定支架上的cof引线和source板进行保护,且还能使全透明显示装置更美观,即不会从全透明显示装置的后方直接看到的cof引线和source板。此外,通过在保护盖板上设置透光区域,使得光线可以从第一透明盖板向固定支架的方向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同样也可使光线从固定支架向第一透明盖板的方向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使得用户能够从透过菲涅尔线焦透镜看到固定支架之后的景象。
20.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光区域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透光区域为透光孔。
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透光孔,能使光线通过上述多个透光孔更均匀地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且能使全透明显示装置更美观。
22.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盖板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电磁屏蔽件。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电磁屏蔽件,能对设置有该电磁屏蔽件的区域进行电磁屏蔽,即可防止cof引线和source板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透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的预设焦距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全透明显示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固定支架安装配合的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固定件固定在第二透明盖板和第二固定件固定在第一透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盖板与固定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3.图标:100-全透明显示装置;10-第一透明盖板;11-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20-透明显示屏;21-cof引线;22-source板;30-菲涅尔线焦透镜;40-固定支架;41-第三固定孔;50-底座;60-第二透明盖板;70-第一固定件;71-第一固定孔;80-第二固定件;81-第二固定孔;90-保护盖板;91-透光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5.鉴于现有技术无法做到显示装置的全透明显示,本技术发明人经过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实施例以改善上述问题。
36.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全透明显示装置10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和正视结构示意图。该全透明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透明盖板10、透明显示屏20、菲涅尔线焦透镜30及固定支架40。透明显示屏20及菲涅尔线焦透镜30并列且邻近地设置在第一透明盖板10的同一侧。固定支架40设置在透明显示屏20及菲涅尔线焦透镜30远离第一透明盖板10的一侧,且与透明显示屏20及菲涅尔线焦透镜30(或第一透明盖板10)固定连接。
3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第一透明盖板10可以包括邻接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透明显示屏20可以固定在第一区域11,且与第一区域11重合。菲涅尔线焦透镜30可以固定在第二区域12,且与透明显示屏20位于第一透明盖板10的同一侧。菲涅尔线焦透镜30包括结构面和非结构面,非结构面相较于结构面靠近第一透明盖板10。需要说明的是,结构面是指菲涅尔线焦透镜30具有锯齿状结构的一侧表面,非结构面为与结构面相背的较为光滑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40,与第一透明盖板10和透明显示屏20固定连接,且位于结构面的一侧。透明显示屏20的cof引线21和source板22可以均设置在固定支架40上。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可以均位于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预设焦距范围内,以使用户基于菲涅尔线焦透镜30得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透明显示屏20可为woled显示屏。上述第一透明盖板10可为透明玻璃盖板。该第一透明盖板10可通过透明光学胶与透明显示屏20连接。上述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非结构面可通过透明光学胶与第一透明盖板10的第二区域12贴合。
39.请再次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透明盖板10的结构示意图。当第一透明盖板10竖直放置时,第一区域11可以位于第二区域12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在第一透明显示屏20上的具体位置,此处不做限定。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明盖板10的第二区域12设置菲涅尔线焦透镜30,将透明显示屏20的cof引线21和source板22设置在固定支架40上,且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均位于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预设焦距范围内,能使用户面向第一透明盖板10(即从显示装置的显示侧)向固定支架40的方向看去时,在设置有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区域能看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而不会看到位于第一透明盖板10后面的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从而使用户在使用该全透明显示装置100的过程中,全透明显示装置100的边框和显示屏均呈现出透明的效果,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41.在本实施例中,菲涅尔线焦透镜30可以与第一透明玻璃盖板的第二区域12重合。通过将菲涅尔线焦透镜30设置为与第二区域12重合,使得用户在面向第一透明盖板10向第一透明盖板10向固定支架40的方向看去时,在第二区域12能看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而不会在第二区域12既看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又看到第一透明盖板10之后的景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42.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预设焦距范围为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0.8倍焦距至1.3倍焦距之间,比如: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可选择设置于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0.9倍焦距处或1.2倍焦距处。其中,图4中的虚线为光线照射方向,f为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焦距。通过将预设焦距范围设置为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0.8倍焦距至1.3倍焦距之间,能使光线透过菲涅尔线焦透镜30后,直接到达固定支架40之后的物体位置,而不受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的遮挡,实现对cof引线21、source板22及固定支架40的隐藏,进而使得用户在面向第一透明盖板10向固定支架40的方向看去时,能看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
43.故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cof引线21、source板22和固定支架40的总厚度可以小于0.5倍焦距。此外,焦距的设计与该总厚度、第一透明盖板10至固定支架40的距离相关,例如:第一透明盖板10的厚度为4mm,焦距为4cm,cof引线21、source板22和固定支架40的总厚度为2cm,第一透明盖板10至固定支架40的距离为5.6c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透明盖板10至固定支架40的距离包括第一透明盖板10的厚度、固定支架40的厚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
4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厚度为0.5mm~2mm,比如:菲涅尔线焦透镜30的厚度可选为0.8mm,或1mm,或1.5mm。
45.请参阅图5,上述全透明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底座50。底座50可以与固定支架40连接,且其内部可以设置有透明显示屏20的tcon板、驱动板、主板和电源板等。该底座50和固定支架40能共同实现对上述全透明显示装置100的固定。并且,通过将透明显示屏20的tcon板、驱动板、主板和电源板等设置在底座50中,能避免将较多的部件设置在固定支架40
上,有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透明显示。
4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与tcon板、驱动板、主板、电源板连接的各引线,可沿固定支架40进行布置,使得用户在面向第一透明盖板10向固定支架40的方向看去时,不会看到位于固定支架40上的各引线。此外,底座50与固定支架4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
47.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明显示屏2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固定件70,第一透明盖板1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固定件80,固定支架40可以分别与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连接。
48.其中,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可通过结构胶分别固定在透明显示屏20和第一透明盖板10上;且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可采用铝、铝合金、铁等金属材料制成。在第一固定件7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71,在第二固定件80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81,在固定支架40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固定孔41,使得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将固定支架40与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进行固定,即将固定支架40上的第三固定孔41与第一固定孔71和第二固定孔81对准,再分别使用螺栓穿过对齐的各固定孔,接着用螺母和螺栓进行螺纹连接。通过该方式,能使固定支架40与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之间便于拆卸,从而方便对上述全透明显示装置100进行存放和运输。
49.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支架40与第一固定件70和第二固定件80之间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其他便于拆卸的结构,此处不做限定。
50.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透明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透明盖板60。第二透明盖板60固定在透明显示屏20远离第一透明盖板10的一侧,且其与透明显示屏20重合。此时,透明显示屏20可以通过第二透明盖板60与固定支架40连接。其中,上述第二透明盖板60可为透明玻璃盖板,该第二透明盖板60可通过透明光学胶与透明显示屏20连接。通过在透明显示屏远离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设置第二透明盖板,并使得第二透明盖板与透明显示屏重合,可实现通过第一透明盖板及第二透明盖板从透明显示屏的相对两侧对透明显示屏进行保护,避免显示屏被损坏。
51.请继续参阅图7,当全透明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二透明盖板60时,第一固定件70可以与第二透明盖板60连接,第二固定件80可以与第一透明盖板10连接。
52.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40远离透明显示屏20的一侧设置有保护盖板90,保护盖板90上设置有透光区域。其中,该保护盖板90可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其用于对设置在固定支架40上的cof引线21和source板22进行保护,且还可使全透明显示装置100更美观,即不会从固定支架40后方看到设置在固定支架40上的cof引线21和source板22。此外,通过在保护盖板90上设置透光区域,使得光线可以从第一透明盖板10向固定支架40的方向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30,同样也可使光线从固定支架40向第一透明盖板10的方向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30,使得用户能够从透过菲涅尔线焦透镜30看到固定支架40之后的景象。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区域的数量为多个,且该透光区域为透光孔91。通过在保护盖板90上设置多个透光孔91,能使光线通过上述多个透光孔91更均匀地穿过菲涅尔线焦透镜30,且能使全透明显示装置100更美观。需要说明的是,该透光孔91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不同的形状,此处不做限定。
54.此外,保护盖板90与固定支架40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电磁屏蔽件。通过设置该电磁
屏蔽件,能对设置有该电磁屏蔽件的区域进行电磁屏蔽,即可防止cof引线21和source板22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5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支架40的数量可为多个,每个固定支架40均可以与第一透明盖板10和透明显示屏20固定连接,cof引线和source板可以设置于任一固定支架上。通过设置多个固定支架40,能对第一透明盖板10和透明显示屏20进行稳固的支撑。
56.当固定支架40为多个时,可设置一个底座50,使得每个固定支架40均与该底座50连接。并且,还可在透明显示屏20上设置一个第一固定件70,使得各固定支架40均与该第一固定件70连接;还可在透明显示屏20上设置与固定支架40数量相等的第一固定件70,使得每个固定支架40分别与一个第一固定件70连接。相应的,第一透明盖板10上的第二固定件80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此外,上述保护盖板90可设置在多个固定支架40远离透明显示屏20的一侧上。
5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5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