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22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尤指一种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器件。
背景技术
图6是一种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3的示意图。它具有一光源30,该光源30为含有P光轴方向的光31(以下简称P光)与S光轴方向的光32(以下简称S光)二方向之光的混合光,且其中P光31与S光32为相互垂直方向。该液晶显示模组3具有一下偏光片11与一上偏光片12,其中间设有一液晶层13,该下偏光片11仅容许P光31穿过,而上偏光片12仅容许S光32穿过。
所以,当光源30经过下偏光片11之后,该光源30所具有的S光32会被下偏光片11吸收,只剩下P光31通过。P光31经过液晶层13作用后,转换为可通过上偏光片12的S光32,以此提供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因为下偏光片11仅容许光源30中的P光31通过,所以,光源30对于液晶显示模组3的有效光,只有光源30的二分之一。
图7是一种现有的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4的示意图。它包括一光源40与二导光板41与42,其中导光板41与导光板42分别提供二组液晶显示模组43与44所需的光源。导光板41与42分别在液晶显示模组43及44之间,各设有一半透反射层45与46。且液晶显示模组43与44各具有一下偏光片431与441,而导光板41与42之间分别设有一反射板47与48,以此提供光线的反射作用。
当光源40的光线进入导光板41与42后,由导光板41与42相邻于液晶显示模组43与44的出光面411与421射出,穿过半透反射层45与46,进入上述的液晶显示模组43与44中。因为光源40中仅有P光可通过液晶显示模组43与44的下偏光片431、441,所以背光模组4的有效光源只剩下P光。由于设有二导光板及二液晶显示模组,所以可以达到双面显示的效果。
上述的结构,可供运用于掀盖式移动电话,以及各种需要双面显示效果的电子装置上。但是,此背光模组4需要二个与显示区域大小相同的导光板41与42,因此二组导光板造成了厚度增加。由于物品有向轻薄短小的趋势,造成了一个瓶颈。
图8是另一种现有的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5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50与一导光板51,其中导光板51的两出光面52与53各设有一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且两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对应于导光板51各设有一下偏光片541与551,且出光面52与53相邻于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间各设有一半透反射膜56与57。当光线由光源50进入导光板51后,分别穿过此半透反射膜56与57,而射向两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并以此提供两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所需的光源。
上述的模组,只使用一个导光板51,虽然减少了模组的厚度,但光源50平均分配到导光板51的两个出光面52与53,使各出光面52与53只分配到二分之一的光源;且该二分之一的光源又分别经过二半透反射膜56与57后,到达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而该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的下偏光片541与下偏光片551仅容许P光穿过,使得各液晶显示模组54与55,获得的有效光为光源50的四分之一。此模组虽然可以达到双面显示的效果,而且只使用一个导光板,但是却造成亮度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它具有使光线中的P光穿透而S光以反射方式分离作用的增亮膜,运用在背光模组。由于使用了至少一片增亮膜,该增亮膜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个出光面上,使光线经由出光面上增亮膜的光学特性,避免了设有增亮膜之一侧的液晶模组中的下偏光片对于S光的吸收;并将该S光反射至另一出光面,使投射至液晶显示模组的光源,产生较好的光学效果,可达到降低模组厚度以及增加亮度的双重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包括一个以上的光源、一个导光板与至少一个增亮膜,其中该导光板邻近该光源的一个面定义为一入光面,而该导光板相邻于入光面的两个平行面分别定义为一出光面。将至少一个增亮膜设置于该导光板的某一出光面,使由光源所提供的光线,经增亮膜的P光穿透与S光反射,其中该S光反射后又转换为P光与S光的混合光的作用。因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仅能让导光板产生双面发光的效果,更避免了设置增亮膜的一侧的光吸收,使光源利用达到较大的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路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光线穿透与反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光学路径图图6为现有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图7为现有的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示意图之一图8为现有的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10,对于本实施例来说只使用了一个光源;一个导光板1,该导光板1邻近该光源10的一面为一入光面11,而该导光板1相邻于该入光面11的两个平行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出光面12和第二出光面13;一个增亮膜14,该增亮膜14设置于导光板1的第一出光面12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中增亮膜14采用自PCF(日东电工股份有限公司,PolarizationConversion Film,中文名为光偏振转换膜)或DBEF(美国3M新设资产公司,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中文名为双重增亮薄膜)二者之一。
图3是前述的PCF或DBEF增亮膜光线穿透与反射示意图。为使图标更易于了解,本图将光的强度以标线的宽度表示。其中入射光L1(P光与S光)会产生穿透光L2(P光)与反射光L3(P光与S光)。增亮膜14可将P光与S光分离,其中P光穿透,S光以反射方式分离,而使光源10中的P光穿透与S光反射,以及S光经反射后,又转换为具有P光与S光的混合光。
图2为本实施例的光学路径示意图。背光模组的二侧分别设置有液晶模组21与液晶模组22,且该液晶模组21与22各设有一下偏光片211与221。为使本图标更易于了解,将光源强度以标线的宽度表示,并仅以单一光线的路径加以说明。实际运用时,导光板具有无数且不同方向的光线,而呈均匀发光状态,光源10的光线101具有P光与S光,光线101由入光面11进入导光板1,光线101会分别投射于第一出光面12与第二出光面13,并分别定义为入射光102与入射光103。第一出光面12设有一增亮膜14,所以投射于第一出光面12的入射光102,会产生朝向第二出光面13的第一反射光104,与朝向第一出光面12的第一穿透光105。其中,第一反射光104为P光与S光的混合光。而第一穿透光105为P光,因为第一穿透光105具有与下偏光片211相同的光轴方向,所以能通过下偏光片211,不会有损耗。而第一反射光104则会射向第二出光面13,所以由第二出光面13所射出的光线,由原来的入射光103增加了第一反射光104,所以提高了液晶模组22的亮度。
综上所述,因为增亮膜14的光学特性,避免了设置增亮膜14一侧的液晶模组21的下偏光片211的光吸收,而将原先会被吸收的光线反射到相对侧的液晶模组22,以此增加液晶模组22的亮度。所以在不减少液晶模组21亮度的情形下,使另一侧的液晶模组22达到增亮的效果。
运用上述增亮膜的光学特性,将两片增亮膜巧妙地设置于导光板的两侧,使光线能在两增亮膜之间持续穿透与反射,达到双面发光以及使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均被转换为P光的效果。
上述的特性,搭配运用于两组液晶显示模组时,由于液晶显示模组中的下偏光片只容许P光穿透。而本实施例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能将所有光源转换为P光,避免了液晶模组的下偏光片对于光源中的S光的吸收,相对地也增加了光源的利用率,达到增加液晶显示模组亮度的效果。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该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10,对于本实施例来说只使用1个光源;一个导光板1,该导光板1邻近该光源10的一面为一入光面11,而该导光板1相邻于该入光面11的两个平行面分别定义为第一出光面12与第二出光面13;二个增亮膜,第一增亮膜14与第二增亮膜15,系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12与第二出光面13的一侧,使光线在二增亮膜14与15之间不断反射后,使所有光源转换为符合前述液晶模组所需光轴方向的光线,以达到增加亮度的作用。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运用时,对应于第一增亮膜14与第二增亮膜15的位置,各设置有一液晶模组21与22,其中该两液晶模组21与22各具有一下偏光片211与221,且下偏光片211、221与偏光增亮膜14、15相邻并具有相同的P光穿透性质。
图5为本实施例的光学路径示意图。为使图标更易于了解,本图将两增亮膜的距离加大,并将光源强度以标线的宽度表示,并仅以单一光线的路径说明。实际运用时,该导光板具有无数且不同方向的光线,而呈均匀发光的状态。光源10的光线101具有P光与S光,该光线101由入光面11进入导光板1后,光线101会分别投射于第一出光面12与第二出光面13,并分别定义为入射光102与入射光103,该第二出光面13具有第二增亮膜15,所以投射于第二出光面13之入射光102,会产生朝向第一出光面12的第一反射光104,与朝向第二出光面13的第一穿透光105。其中第一反射光104为P光与S光的混合光,第一穿透光105为P光。当然,第一反射光104反射到另一侧的第一增亮膜14,也会有P光穿透与S光反射的作用,而产生第二反射光106与第二穿透光107,且该第二反射光106再射向相对的第二增亮膜15,又会在相对的第二增亮膜15,再分别产生第三反射光108与第三穿透光109。
同理,入射光103也会在第一增亮膜14与第二增亮膜15产生同样的效果。这些穿透光与反射光经过无数次的循环,最终都会平均地朝液晶显示模组21与液晶显示模组22方向射出,且所有射出的光线全部被转换成P光。
当背光模组将光源均转换为P光时,因为P光具有与二下偏光片211与221相同的光轴方向,所以光源能全部通过二下偏光片211与221,不会有损耗。
综上所述,由于导光板1设置有两相对应的增亮膜14与15,且利用增亮膜14与15的光学特性,可以达到单一导光板双面发光的效果,并将所有入射光转换为P光,搭配液晶显示模组21与22的下偏光片211与221仅容许P光通过的特性,避免了下偏光片211与221吸收光源中的S光所造成的光损失,可使光源投射至两个液晶显示模组21与22的效果达到最大,也因此达到单一导光板双面发光,以及减少厚度提高亮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置于二液晶显示模块之间,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括一个以上的光源;一个导光板,该导光板的邻近各该光源的一面为入光面,而该导光板的相邻于该入光面的两平行面分别为用以提供二组液晶显示模块所需光源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至少一个具有将穿透光线中分离出一轴线性光,即一轴性光穿透、另一轴性光被反射而起分离作用的增亮膜,该增亮膜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亮膜为PCF增亮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亮膜为DBEF增亮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亮膜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亮膜为PCF增亮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亮膜为DBEF增亮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双面发光的背光模组,由数个光源、一个导光板与至少一个增亮膜组成。由于增亮膜具有仅让P光通过,并将S光反射,且S光经反射后,又转换为具有P光及S光之混合光的光学性质,避免了液晶模组的下偏光片对于S光的吸收,且将S光反射至另一出光面,达到双面发光以及增加亮度的目的。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613784SQ0324036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1日
发明者黄国瑞, 吴易骏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