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10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具体地说,涉及制作比较简单、分辨率高的优质三维图像再生用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
背景技术
很久以来就有在平面上记录三维图像的欲望,作为其中一例开发了全息照相术。所谓全息照相术,就是用相干性高的激光光源拍摄物体的立体图像的技术。利用全息照相术制作的立体图像显示介质,称为全息图。全息图是通过把激光照射在被拍摄的物体上,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的步骤而制成的,所以作为对象的物体必须真实存在,这是一个限制。另外,拍摄中要求达到光波长级的静止,所以柔软的物体或人物等容易活动的物体就难以拍摄。另一方面,还有立体图,根据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计算机图形学(CG)等得到的多个二维图像,进行立体观看。所谓立体图,就是观察者能从不同的观察方向观察时会看到的不同图像的介质。若它的图像是某个物体从多个方向观察的视差图像,则在不同的观察方向上就会看到相应的物体图像,于是便有了立体感。
现在广泛应用的,在印刷介质上配置柱状透镜和蝇眼透镜等透镜阵列,形成立体图,但用全息照相术也可以制作立体图,这称为全息照相术立体图。至今开发的全息照相术立体图按其拍摄工序数大体分为两类两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和单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
两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正如其名称所表明的,要通过两次拍摄制成。详细的制作方法记载于专利文献1。简单地说,由三个步骤组成(1)制备从离开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许多位置看到的二维图像;(2)把第一感光材料分成多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按全息照相术记录在步骤(1)制备的图像中与该区域对应的图像,制成第一立体图,(3)用重现照明光照射第一立体图,把重现的图像记录在第二感光材料上,以此制成第二立体图。另一方面,单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正如其名称所表明的,只要一个拍摄步骤即可制成。详细制作方法记载于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简单地说,由两个步骤组成(1)求出要从感光材料上的许多位置发射的光线,(2)把感光材料分成多个区域,在各个区域中记录在(1)中求出的要从该区域重现的光线。
另外,作为可以重现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已知的还有本发明人提出的三维图像重现用计算机合成全息图(CGH)(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7)。CGH通过用点光源或线光源的集合取代物体的表面,计算全息图面上的相位和振幅并加以记录而成。
再有,关于采用用点光源和线光源的集合取代物体表面的方法的CGH,在专利文献8中提出了在用白光重现时再现彩色的方法。
特开昭52-4855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许2,884,64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6-266274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9-319290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平11-202741号公报[专利文献6]特开2001-13858号公报[专利文献7]特开2001-13859号公报[专利文献8]特开2000-214751号公报[专利文献9]特开2002-72837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辻内顺平著「物理学选书22.ホロゲラフイ-」pp.33-36((株)裳华房发行(1997年11月5日))上述传统的立体图像重现方法各有长短。带有柱状透镜和蝇眼透镜等透镜阵列的印刷品,具有不必全息照相的优点,但由于必须有透镜阵列等像素结构,故有分辨率低、制品厚的缺点。
另外,两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在全息图面上不具有像素结构,故分辨率高,但是全息照相次数多,另外还有图像失真的问题。
单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图像没有失真,视差数可以多,但是有全息图面上的像素结构明显,全息照相术次数多,必须进行特殊的图像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人等人提出的三维重现CGH,具有分辨率非常高、视差数也多、也无图像失真问题、不需要全息照相同优点,但存在需要特殊的图像处理(消隐处理、亮度修正)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先有技术各种方式的缺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辨率非常高、视差数多、没有图像失真问题、不必进行全息照相、图像处理简单的三维图像重现用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
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第一种计算机合成全息图,是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在与全息图观察侧相反一侧的空间上设置虚拟点光源群,并设定从上述虚拟点光源群的各虚拟点光源向观察侧发散的发散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与从观察侧看到该虚拟点光源时要记录的物体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且从上述各个虚拟点光源发散的初始相位分别设为一定的发散光相互叠加作为物体光,在上述虚拟点光群的观察侧的任何位置进行记录。
在这种场合,虚拟点光源群的各个虚拟点光源是光的扩散方向为一维的点光源,可由在与该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光源构成。
再有,最好设定从各个虚拟点光源发散的发散光的初始相位彼此无关,于是从全部光源发出的光合成的物体波的振幅分布平均化,从而减小重现像的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第二计算机合成全息图是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使预定的重现照明光入射时,重现如同从与全息图观察侧相反一侧的空间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向其观察侧发散的衍射光,从各虚拟点向全息图观察侧发散地前进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与从所记录的物体表面通过上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或者从物体表面在与观察侧相反一侧延伸的光线通过上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在其观察侧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
在这种场合,虚拟点群的各个虚拟点是发散光扩散方向为一维的点,可由在与该发散光的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计算机合成全息图是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在全息图观察侧空间地设置虚拟聚光点群,使在上述虚拟聚光点群的各虚拟聚光点上从与观察侧相反一侧入射的会聚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与通过该虚拟聚光点从观察侧看到时要记录的物体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且使入射到上述各个虚拟聚光的会聚点上聚光的相位分别为一定的会聚光相互叠加,作为物体光在与上述虚拟聚光点群的观察侧相反一侧的任何位置上加以记录。
在这种场合,虚拟聚光点群的各虚拟聚光点是入射的会聚光的会聚方向为一维的聚光点,可以由在与该聚光的会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聚光线构成。
再有,最好假定入射到各虚拟聚光点的会聚光在聚光点上的相位彼此无关,从而由全部入射到聚光点的光合成的物体波的振幅分布被平均化,因此可减小重现图像的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第四计算机合成全息图是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使预定的重现照明光入射时,重现如同通过在全息图观察侧的空间上的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在其观察侧发散的衍射光,使从各虚拟点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与从所记录的物体表面通过上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在其观察侧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
在这种场合,虚拟点群各个虚拟点是发散光的扩散方向为一维的点,也可以由在与发散光的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构成。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由于重现从全息图衍射的重现光的会聚光点的位置与重现的物体及全息图面分离,故可得到在全息图面上没有像素结构、视差数可以多、分辨率飞跃提高、无图像失真问题、重现图像优质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另外,不必进行全息照相,图像处理简单,可用市售软件得到三维物体的计算机图形学图像,作为立体图像加以利用。
至于本发明的其他目标和优点,部分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在本说明书有明显描述。
本发明相应地包括结构特征、各要素的结合以及部件的配置,以下将举例说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定义。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说明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原理;图2说明由图1所示计算机合成全息图重现立体图像的方法;图3说明制作图1所示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方法;图4说明本发明其他形态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图5说明由图4所示计算机合成全息图重现立体图像的方法;图6说明制作图4所示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方法。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消除全息图面上的像素结构,在离开全息图面的位置上定义许多其发射亮度因发射方向不同而不同的、具有与物体表面上该方向的亮度相同的发射亮度的虚拟点光源,或者其发射亮度因聚光方向不同而不同的、具有与物体表面上该方向的亮度相同的发射亮度的虚拟聚光点;以从这些虚拟点光源发射的光或者在这些虚拟聚光点上会聚的光作为虚拟的物体光,制成计算机合成全息图,以此制成高分辨率,不必全息照相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CGH)。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原理。
如图1原理图所示,沿着z轴在正方向上,按顺序配置虚拟点光源群11、物体10、CGH 12和观察者M,CGH 12的中心作为坐标原点,x轴、y轴相互正交,定在与z轴正交的方向上。虚拟点光源群11的坐标设为(x1,y1,z1),物体10的坐标设为(x0,y0,z0),CGH 12的坐标设为(x2,y2,z2),第i虚拟点光源Qi(x1,y1,z1)和CGH 12的第j单元Pj(x2,y2,z2)的连线QiPj与物体10的交点中,可从观察者M观察的点S(x0,y0,z0)上的θxz,θyz方向的物体的发射亮度设为TWLci(θxz,θyz)。式中θxz是把直线QiPj投影在x-z面上时,与z轴形成的角度。θyz是把直线QiPj投影在y-z面上时,与z轴形成的角度。
设波长为λc,虚拟点光源Qi的波长λc的振幅为AWLci,初始相位为ΦWLci,设rij为Qi和Pj的距离,Pj(x2,y2,z2)上物体波1的复数振幅值OWLc(x2,y2,z2)为OWLc(x2,y2,z2)OWLc(x2,y2,z2)=Σi=1M{AWLciTWLci(θxz,θyz)/|rij|}]]>×exp[j{(2π/λc)rij+ΦWLci}]…(1)再有,也可一般地将振幅AWLci全都同样设定为1。
这里,若设从入射到CGH 12的平行光组成的参照光2的入射矢量为(Rx,Ry,Rz),其波长λc的振幅为RWLc0,其坐标原点上的相位为ΦRWc0,则参照光2的复数振幅为RWLc(x2,y2,z2)成为RWLc(x2,y2,z2)=RWLc0·exp[j{(2π/λc)×(Rxx2+Ryy2+Rzz2)/(Rx2+Ry2+Rz2)1/2+ΦRWLc}]…(2)Pj(x2,y2,z2)处的物体波1与参照光干涉条纹的强度值IWLc(x2,y2,z2)成为IWLc(x2,y2,z2)=|OWLc(x2,y2,z2)+RWLc(x2,y2,z2)|2…(3)
以上Qi和Pj的距离rij为rij={(x2-xi)2+(y2-yi)2+(z2-zi)2}1/2…(4)直线QiPj投影在x-z面时与z轴的角度θxz为θxz=tan-1{(x2-x1)/(z2-z1)}…(5)直线QiPj投影在y-z面时与z轴的角度θyz为θyz=tan-1{(y2-y1)/(z2-z1)}…(6)另外,虚拟点光源Qi的初始相位ΦWLci在虚拟点光源Qi之间相互无关地设为一定。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作为CGH 12在可记录、重现的三维物10的观察侧的相反一侧设置多个虚拟点光源Qi(x1,y1,z1),设置从各虚拟点光源Qi发散的发散光的亮度角度分布为TWLci(θxz,θyz),使之与从观察侧通过该三维物体10看到该虚拟点光源Qi时的三维物体10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且虚拟点光源Qi的初始相位ΦWLci在虚拟点光源Qi之间相互无关地设置为一定,使从这样的虚拟点光源Qi发散的发散光在CGH 12面上相互叠加,用全息照相术记录这样叠加后的相位和振幅(与参照光的干涉记录),可得到可重现三维物体的本发明的CGH 12。
再有,在图1的配置上,CGH 12的位置未必一定要在物体10的观察侧上,只要在虚拟点光源群11的观察侧的位置即可。另外,物体10的位置也未必一定要在虚拟点光源群11的观察侧。
在这样记录的CGH 12上,如图2所示,若使与参照光2相同波长λc的重现照明光15以与参照光2同一入射角入射,则从CGH 12衍射的衍射光16会把物体(三维物体)10重现为虚像(根据CGH 12相对于物体10的位置,也有形成实像的情况),观察者M可观察到该三维物体10。观察者可通过移动视点,观察到该物体10富有立体感。再有,衍射光16如同从虚拟点光源群11发出地行进,但是从各虚拟点光源发出的光的亮度因方向而不同,所以虚拟点光源群11难以被直接认识。
接着,参照图3说明制作这样的CGH 12作为二元全息图的方法。步骤ST1,确定进行CGH化的物体10的形状。接着,步骤ST2,确定虚拟点光源群11、物体10、CGH 12、参照光2的空间配置,并确定虚拟点光源群11的采样点(Qi)和CGH 12的采样点(Pj)。接着,步骤ST3,把每一个虚拟点光源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设置得等于物体10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然后,步骤ST4,由式(1)和(2)计算CGH 12面上物体光的复数振幅值OWLc(x2,y2,z2)和参照光2的复数振幅值RWLc(x2,y2,z2)。此后,步骤ST5,由式(3)求出确定在CGH 12面上的各采样点上物体光与参照光干涉条纹的强度,得到干涉条纹的数据。接着,在步骤ST6将所得到的干涉条纹量化后,在步骤ST7变换为EB印刷矩形数据,在步骤ST8,用EB印刷装置记录在介质上而得到CGH 12。
再有,在图1的情况下,全部来自虚拟点光源Qi的物体波入射到CGH 12的单元Pj,但是也可把虚拟点光源群11和CGH 12分割为在y轴上的垂直的多个条面,将物体波的入射范围限制在这些条面内。
另外,在图1中作为虚拟点光源采用二维面内的点光源,但是也可采用光不在y方向上扩散(在x方向上扩散)的y方向上延伸的线光源。
而且,在图1的情况下,物体光的复数振幅OWLc(x2,y2,z2)作为全息图固定,采用的是与参照光干涉的方式,但是也可以用直接重现物体波的复数振幅的Lohmann法和Lee法(非专利文献1),另外,也可采用本发明人在专利文献9中提出的方法。
在图4中,说明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另一方式。本实施例是,调换图1的虚拟点光源群11和CGH 12,并用虚拟聚光点群13替换虚拟点光源群11。如图4所示,沿着z轴正方向按顺序配置CGH 12、物体10、虚拟聚光点群13、观察者M,以CGH 12的中心作为坐标原点,确定x轴和y轴相互正交且与z轴正交的方向。设虚拟聚光点群13的坐标为(x1,y1,z1),物体10的坐标为(x0,y0,z0),CGH12的坐标设为(x2,y2,z2),在第i虚拟聚光点Qi(x1,y1,z1)(使用与虚拟点光源相同的符号)和CGH 12的第j单元Pj(x2,y2,z2)的连线QiPj与物体10的交点中,从观察者M可观察到的点S(x0,y0,z0)上的θxz,θyz方向的物体10的发散亮度设为TWLci(θxz,θyz)。式中θxz是把直线QiPj投影在x-z面上时与z轴形成的角度。θyz是把直线QiPj投影在y-z面上时与z轴形成的角度。
设波长为λc,虚拟点光源Qi上波长λc的相位为ΦWLci,rij为Qi和Pj的距离,入射到Pj(x2,y2,z2)的物体波的复数振幅为OWLc(x2,y2,z2),取代上述(1)式得到OWLc(x2,y2,z2)=Σi=1M{TWLci(θxz,θyz)/|rij|}]]>×exp[j{-(2π/λc)|rij|+ΦWLci}]…(1’)这里,设由入射到CGH 12的平行光组成的参照光2的入射矢量为(Rx,Ry,Rz),其波长为λc,振幅为RWLc0,其坐标原点上的相位为ΦRWLc,参照光2的复数振幅为RWLc(x2,y2,z2),与图1一样,RWLc(x2,y2,z2)=RWLc0·exp[j{(2π/λc)×(Rxx2+Ryy2+Rzz2)/(Rx2+Ry2+Rz2)1/2+ΦRWLc}]…(2)Pj(x2,y2,z2)处的物体波与参照光2的干涉条纹的强度值IWLc(x2,y2,z2),同样地成为IWLc(x2,y2,z2)=|OWLc(x2,y2,z2)+RWLc(Rx,Ry,Rz)|2…(3)以上Qi和Pj的距离rij为rij={(x2-x1)2+(y2-y1)2+(z2-z1)2}1/2…(4)直线QiPj向x-z面投影时与z轴的角度θxz为θxz=tan-1{(x2-x1)/(z2-z1)}…(5)直线QiPj向y-z面投影时与z轴的角度θyz为θyz=tan-1{(y2-yi)/(z2-zi)}…(6)另外,虚拟聚光点Qi处的相位ΦWLci在虚拟聚光点Qi之间相互无关地设定为一定。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可作为CGH 12记录重现的三维物体10的观察侧,设置许多虚拟聚光点Qi(x1,y1,z1),将各个虚拟聚光点Qi上从物体侧入射的会聚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设定为与从观察侧通过虚拟聚光点Qi看到三维物体10时三维物体10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而且将虚拟聚光点Qi上的相位设为在虚拟聚光点Qi之间相互无关且为一定,使这样入射到虚拟聚光点Qi的会聚光在CGH 12叠加,以全息照相方式记录它们叠加后的相位和振幅(与参照光2的干涉记录),即可得到可重现三维物体10的本发明的CGH12。再有,在图4的配置中,CGH 12的位置未必一定在物体10观察侧的相反一侧,只要在虚拟聚光点群13的观察侧的相反一侧即可。另外,物体10的位置也未必一定要在虚拟聚光点群12观察侧的相反一侧。
再有,从物体侧入射到上述虚拟聚光点Qi的会聚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如图4所示,与设在虚拟聚光点Qi的位置上的制作计算机图形用的照相机所生成的计算机图像相同,因此,在上式(1’)的计算中,也可采用将视点设在虚拟聚光点Qi上用市售软件制成的三维物体的计算机图形(3DCG图像),从而简化(1’)式的计算。
在用上述方法记录的本实施例的CGH 12中,如图5所示,若使与参照光同一波长λc的重现照明光15,以相同的入射角入射,则从CGH 12衍射的衍射光16把物体(三维物体)10(根据CGH 12物体10的所在位置,有时为虚像)重现为实像,观察者M可观察到该三维物体10。观察者可移动视点,观察到该物体10富有立体感。另外,衍射光16通过虚拟聚光点群13并由该处向前行进,但是从各个虚拟聚光点出来的光线的亮度因方向而异,所以难以直接认识虚拟聚光点群13。
作为图4和图5说明的二元全息图制作CGH 12的方法,如图6所示。与图3的情况不同点在于在步骤ST2中确定CGH 12、物体10、虚拟聚光点群13、参照光2的空间配置以及CGH 12的采样点(Pj);在步骤ST3中将各虚拟聚光点上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求出,使之与物体10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在步骤ST4中,用式(1’)和(2)计算CGH 12面上物体光的复数振幅OWLc(x2,y2,z2)和参照光2的复数振幅值RWLc(x2,y2,z2),与图3的情况基本上相同,其说明从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入射到全部虚拟聚光点Qi的物体波也入射到CGH 12的单元Pj,但也可以把CGH 12和虚拟聚光点群13分割为与y轴垂直的许多条面,使得物体波的入射范围限制在这些条面内。
此外,在图4中,作为虚拟聚光点,使用二维面内的点光源,但是由于在y方向上光不扩散(在x方向上扩散),所以也可采用在y方向上延伸的聚光线。
再者,在图4的情况下,为把物体光的复数振幅OWLc(x2,y2,z2)作为全息照相固定,采用与参照光干涉的方法,但也可以采用直接重现物体波的复数振幅的Lohmann法和Lee法(非专利文献1),另外,也可以采用本发明人在专利文献9中提出的方法。
作为以上的本发明的CGH 12,已经就作为记录的三维物体10,根据在计算机中定义的三维形状(3DCG)生成立体图像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此。例如,在图4的配置中,作为TWLci(θxz,θyz)的分布,不是计算机图形学的图像,而是采用在各虚拟聚光点Qi上配置透镜的照相机拍摄现实物体后经数字化的图像作为TWLci(θxz,θyz),则可实现现实物体像可重现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
此外,每改变一次虚拟聚光点Qi的位置(亦即,照相机的位置),逐渐使立体物移动而生成图像,即可附加上可以见到改变观察位置时立体像逐渐移动的动画效果。这可用于计算机图形学的情况,或者任何拍摄现实物体的情况。
再有,上述应用在以前单步全息照相术立体图也能做到,但是在用本发明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情况下,使CGH面与虚拟点光源群或虚拟聚光点群的位置分离,从而取得使分辨率飞跃提高、无失真且重现图像质量高的效果。
上面已经根据原理说明了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而可以作出种种变化。
在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从以上说明可知,若采用本发明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则由于从全息图衍射的重现光的会聚光点的位置与被重现物体和全息图面分离,可使全息图面上不具有像素结构,视差数可增多,分辨率飞跃提高,没有图像失真问题,从而可得到高质量重现图像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另外,本发明可提供这样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它不需要进行全息照相术摄影,图像处理简单,且可利用记录用市售的软件获得的三维物体的计算机图形学图像的立体像来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在空间上在与全息图观察侧相反一侧设定虚拟点光源群,设定成从所述虚拟点光源群的各个虚拟点光源向观察侧发散的发散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与从观察侧看到该虚拟点光源时要记录的物体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且从各个所述虚拟点光源发散的发散光的初始相位分别设为一定的发散光相互叠加,作为物体光在所述虚拟点光源群的观察侧的任何位置上进行记录。
2.权利要求1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点光源群的各虚拟点光源是光扩散的方向为一维的点光源,由在与该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光源构成。
3.一种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使预定的重现照明光入射时,重现作为从与全息图观察侧相反一侧的空间上的虚拟点群的各点向观察侧发散的衍射光,其从各个虚拟点向全息图观察侧发散地前进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与从所记录的从物体表面通过所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或者从物体表面向观察侧相反一侧延长的光线通过所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向观察侧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
4.权利要求3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点群的各虚拟点是其发散光的扩散方向为一维的点,由在与该扩散光的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构成。
5.一种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在全息图观察侧空间上的设定虚拟聚光点群,设定成在所述虚拟聚光点群的各虚拟聚光点上从与观察侧相反一侧入射的会聚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WLci(θxz,θyz)与通过该虚拟聚光点从观察侧看到时要记录的物体表面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且入射到所述虚拟聚光点的各会聚光的聚光点上的相位分别设为一定的会聚光相互叠加,作为物体光在与所述虚拟聚光点群的观察侧相反一侧的任何位置上加以记录。
6.权利要求5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聚光点群的各个虚拟聚光点是入射的会聚光的会聚方向为一维的聚光点,由在与该会聚光的会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聚光线构成。
7.一种记录了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使预定的重现照明光入射时,重现作为全息图观察侧通过空间上的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在该观察侧发散的衍射光,其从各虚拟点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与从记录的物体表面通过所述虚拟点群的各个点在该观察侧发散的光的亮度角度分布相同。
8.权利要求7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点群的各虚拟点是发散光的扩散方向为一维的点,由在与该发散光的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辨率高、视差数多、无图像失真问题、不必进行全息照相术摄影、图像处理简单的三维图像重现用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在记录物体光的复数振幅的、可重现立体物的计算机合成全息图(12)中,在与全息图(12)观察侧相反一侧空间上地设定虚拟点光源群(11),从所述虚拟点光源群的各个虚拟点光源向观察侧发散的发散光的亮度角度分布T
文档编号G03H1/08GK1771470SQ20048000942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12日
发明者北村满 申请人: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