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遮光罩装置和使用它的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6825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遮光罩装置和使用它的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效利用于录像机和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的镜头遮光罩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录像机的摄影中,在主体的镜头前端部安装镜头遮光罩装置,以防止散射光进入到镜头中。此外,在录像机未使用时,将镜头盖安装在主体的镜头镜筒的被摄体侧前端部,来保护镜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以下,对现有的镜头遮光罩和镜头盖进行说明。
图32~图35示出了在录像机主体上安装了现有的镜头遮光罩和镜头盖的状态。图32是示出卸下了镜头盖和镜头遮光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3是示出在录像机主体上安装了镜头遮光罩和镜头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4是利用绳从主体垂下镜头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5是示出在夹紧带上安装了镜头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录像机主体101是将射入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电信号生成影像信号(和声音信号)来可对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现的装置。镜头罩102是内置镜头单元和摄像元件等光学部件,覆盖镜头单元的外围框体。此外,镜头罩102由树脂构成。镜头前框103配置在镜头罩102的光轴方向前端,从前面侧固定镜头单元。此外,在镜头前框103的内周部形成有内螺纹部103a,能够安装镜头遮光罩104和转接镜(未图示)。通过将镜头遮光罩104安装在镜头前面部,降低散射光,防止影像信号中的杂光。
通过将镜头盖105安装在配置于镜头前面部的镜头遮光罩104上,防止镜头的损伤和污染。此外,镜头盖105能够安装在镜头前框103或者镜头遮光罩104上。孔部105a设置在镜头盖105的背面,通过与保持突起部107的突起部嵌合,能够使镜头盖105保持在主体手持部上。镜头盖绳106连结了录像机主体101和镜头盖105,防止在使镜头盖105从镜头遮光罩104脱离时,镜头盖105掉落。
在主体手持部上安装有保持突起107,能够拆装镜头盖105。突起部107a形成在保持突起107上,能够与设置在镜头盖105的背面的孔105a嵌合。
镜头部108构成了镜头单元,通过设置在镜头前框103上的圆形开口部露出一部分。
以下说明动作。
如图33所示,在不使用录像机时,将镜头盖105安装在镜头遮光罩104的前端,该镜头遮光罩104安装在录像机主体101上。这样,能够保护内置于录像机主体101中的镜头不受损伤和落灰尘。
此外,在用录像机进行摄影时,如图34所示,从镜头遮光罩104卸下镜头盖105,利用镜头盖绳106从录像机主体101垂下来。或者,如图35所示,将保持突起107的突起部107a插入到镜头盖105的孔部105a中,使镜头盖105保持在主体手持部中。这样,能够防止镜头盖105掉落或丢失。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0944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72289号公报专利文献3实用新型登记第2535068号公报但是,上述现有的结构中有如下的问题。
(1)如图32所示,由于是将镜头盖105安装在镜头遮光罩104的前面的结构,因此,录像机主体101的尺寸变大,携带性能降低。特别是镜头光轴方向的长度变长。
(2)如图34所示,在录像机主体101上安装镜头盖105时,由于仅仅是设置在镜头盖105的背面侧的一对结合爪105b与镜头遮光罩104的内周的沟部104a结合,因此,由于掉落录像机主体101等时产生的冲击,镜头盖105有可能容易从录像机主体101脱离。若镜头盖105脱离,镜头部108的表面受损伤或附着灰尘。
(3)摄影时,在如图34所示,用镜头盖绳106从录像机主体101垂下镜头盖105的情况下,由于镜头盖105自由移动,因此有可能妨碍摄影。
(4)摄影时,在如图35所示,将镜头盖105安装在保持突起107上,使其固定在主体手持部上的情况下,摄影状态下的录像机主体101的大小变大。
(5)在如图35所示,将镜头盖105安装在保持突起107上,并固定于主体手持部上后进行摄影时,由于孔105a与突起部107a的嵌合弱或者从外部施加的冲击等,镜头盖105有可能从保持突起107脱离,成为图34中示出的状态。若在摄影中变为图34中示出的状态,有可能由镜头盖绳106摇晃的镜头盖105碰到录像机主体101,录音碰撞时的冲击声。
(6)在将录像机主体101朝向摄影对象物(被摄体)的状态下,保持突起107的位置位于死角,难以向主体手持部安装镜头盖105。这样,从图33中示出的状态开始卸下镜头盖105,直到如图35所示的可以进行摄影的状态需要时间。即,摄影者将录像机主体101持在手中,使镜头朝向了被摄体侧的状态时(即,正常摄影时),保持突起107的突起部107a位于被摄体侧,不能从与被摄体侧相对的摄影者侧容易目视保持突起107的突起部107a。即使在该状态下要向保持突起107装镜头盖105,也不能容易使突起部107a插入到孔部105a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摄像装置尺寸就可提高操作性能的镜头遮光罩装置。此外,提供一种可拆装该镜头遮光罩装置的摄像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安装在镜筒机构的前端部,并具有开口部,该镜筒机构具有对被摄体的反射光像进行聚光的物镜,该开口部与上述物镜的光轴中心正交并以该光轴中心为中心轴,其特征在于,具有多片镜头挡板,在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整个面的位置和开放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地滑动;以及收容部,在上述多片镜头挡板位于开放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上时,收容该多片镜头挡板。
此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镜筒机构,具有将被摄体的反射光像聚光的物镜;摄像元件,接收由上述物镜聚光的上述反射光像,转换为影像信号;信息存储机构,将由上述摄像元件转换的上述影像信号存储在信息介质中;镜头遮光罩装置,配置在上述镜筒机构的前端部。
发明效果本发明的镜头遮光罩装置通过自由收容地配置能够保护镜头的镜头挡板,可在不导致大型化的情况下就可具备镜头盖的功能。
此外,由于镜头遮光罩装置螺合安装在摄像装置的镜筒上,因此,即使施加振动和冲击,也不容易从镜筒脱离。此外,即使在不小心掉落摄像装置的情况下,镜头遮光罩装置也不容易脱离,能够保护镜头。
此外,由于能够容易进行镜头挡板的开闭,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图1是收容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录像机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打开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的状态图。
图3是关闭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的状态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具有实施方式1的挡板开闭机构的前面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具有实施方式1的挡板开闭机构的前面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具有实施方式1的挡板开闭机构的前面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具有实施方式1的挡板开闭机构的前面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正视图。
图16是在实施方式1的录像机主体上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剖视图。
图17是在实施方式1的录像机主体上安装现有的镜头遮光罩并进一步安装了现有的镜头盖时的剖视图。
图18是从实施方式1的录像机主体取下了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剖视图。
图19是从实施方式1的录像机主体取下了现有的镜头遮光罩和镜头盖时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打开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时的镜头挡板单元和前面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关闭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时的镜头挡板单元和前面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前面部单元的开关环位置是闭合的位置时,安装了镜头挡板已打开的镜头挡板单元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前面部单元的开关环位置是闭合的位置时,从取下了镜头挡板已打开的镜头挡板单元的状态起到安装为止的内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示出了从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关闭着的状态起到打开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示出了从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关闭着的状态起到打开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的状态的背面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打开着的状态起到关闭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了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打开的状态起到关闭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的背面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9是实施方式2中的前盖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其他例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其他例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示出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现有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8录像机主体11第一挡板壳14、15、16、17挡板叶片18第二挡板壳
32镜头挡板单元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本发明的镜头遮光罩中的收容部由第一挡板壳部件和第二挡板壳部件构成,所述第一挡板壳部件具有结合有上述多片镜头挡板的转动轴,并位于上述被摄体侧,所述第二挡板壳部件与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结合,在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的上述中心轴周围具有贯通该第二挡板壳部件的沟部,在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与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的间隙具有挡板开闭开关部件,该挡板开闭开关部件立设有爪部,该爪部贯通上述沟部并松动结合到该沟部中,在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中的与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的相对面侧具有挡板驱动传递部件,该挡板驱动传递部件具有嵌合上述爪部的凹部,上述爪部贯通了上述沟部。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收容部被收容在通过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覆盖上述收容部的被覆部件和与上述被覆部件紧固结合的拆装部件之间,上述拆装部件自由拆装地结合在上述镜筒机构的前端部。
此外,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和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具有以上述光轴中心为中心轴的开口部,该镜头遮光罩装置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与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固定结合,并自由旋转地结合上述被覆部件,并且该屏蔽部件具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具有上述开口部所形成的开口面积以上的开口。
此外,能够构成为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的镜头遮光罩装置与该镜头遮光罩装置所具有的镜筒机构的前端部的结合部位具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以上述镜筒机构所具有的物镜的光轴中心为中心轴,并且沿着上述沟部的形状移动上述爪部,上述爪部在该中心轴周围从贯通第二挡板壳部件的沟部突出。
此外,能够构成为进一步具有施加沿着上述沟部的形状的上述爪部的移动力的驱动机构,具有对上述驱动机构指示开始施加上述移动力的指示机构。
(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收容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镜头挡板单元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a)和图2(b)是示出打开了摄像装置的镜头挡板的状态的正视图和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a)和图3(b)是示出关闭了镜头挡板的状态的正视图和主要部分立体图。图4(a)和图4(b)是镜头挡板单元的立体图。图5~图10是示出镜头挡板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和正视图。图11~图14是示出具有挡板开闭机构的前面部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摄像机主体8内置有将入射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即影像信号的摄像元件(CCD图像传感器等)和记录由摄像元件生成的影像信号的信息存储介质等。信息存储介质由录像带和光盘等构成。此外,在信息存储介质中记录动画的情况下,与影像信号一同记录声音信号。此外,摄像机主体8是摄像装置的一种。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摄像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最好具有至少具有透镜等光学部件和保护透镜的镜头盖等保护部件的镜头遮光罩和内置透镜且可拆装镜头遮光罩的镜筒,除了摄像机以外,也可以是数字照相机和银盐照相机。在银盐照相机的情况下,不具有像CCD图像传感器等这样的利用光电转换生成影像信号的结构,但一般在摄像部中包含有让搭载在银盐照相机中的胶片感光被摄体的光学信号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5说明挡板开关环9和挡板凸轮环10及第一挡板壳11的结构。
挡板开关环9(挡板开闭开关部件)与内置于前面部单元33中的挡板驱动环22相结合。此外,将挡板驱动环22的转矩传给挡板凸轮环10。此外,挡板开关环9构成为可以沿着第一挡板壳11的导轨11c,向图6的箭头A或B方向旋转一定量。此外,用第一、第二挡板环形弹簧12、13(图7)连结挡板壳前部和挡板开关环9,被弹簧力强制推向关闭镜头挡板的方向(图6的箭头B方向)。
在挡板开关环9上立设着突起部9a和9b(爪部),与挡板驱动环22的突起部22d和22c结合。突起部9a和9b的上表面成为斜面形状,在挡板开关环9与挡板驱动环22的旋转方向相位偏移的状态下安装了两者的情况下,按斜面形状引导旋转开关环9,使其转动到与挡板驱动环22相同相位,来进行安装。
突起部9c设置在挡板开关环9的背面,与挡板凸轮环10的沟部10c结合,将挡板开关环9的转矩传给挡板凸轮环10。
突起部9d是成为钩形状的挡板开关环9的一部分,能够钩住图7中示出的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将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的另一端钩在第一挡板壳11的突起部11k上,利用弹簧力对挡板开关环9施加旋转势能。
突起部9e形成在挡板开关环9的一部分,如图7所示,能够钩住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此外,将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的另一端钩在挡板凸轮环10的突起部10d上,利用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的弹簧力对挡板凸轮环10施加旋转势能。
加强筋9f和9g是挡板开关环9的一部分,设置在挡板开关环9的主面往下一段的位置上。此外,加强筋9f和9g如图5中的箭头a所示,自由滑动地结合在与第一挡板壳11的伞状的加强筋11g和11h的下侧,防止挡板开关环9和挡板凸轮环10从第一挡板壳11脱离。
挡板凸轮环10利用凸轮机构,将挡板开关环9的旋转运动传给第一~第四挡板叶片14~17。此外,将挡板凸轮环10与挡板开关环9一同保持在第一挡板壳11上。
加强筋10a和10b设置在挡板凸轮环10上。加强筋10a和10b与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四挡板叶片15的突起轴14a和15a结合,利用凸轮运动,使第三和第四挡板叶片14和15动作。
沟部10c设置在挡板凸轮环10上,与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c结合,将挡板开关环9的旋转传给挡板凸轮环10。
突起部10d形成为钩形状,设在挡板凸轮环10的一部分。此外,突起部10d能够钩住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后述)的另一端。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的一端钩在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e上,利用弹簧力对挡板凸轮环10施加旋转势能。
沟部10e设置在挡板凸轮环10上。此外,沟部10e成为在挡板开闭时从挡板壳前部的突起部脱离的大小,但由于第一挡板壳11的突起部11f而不旋转一定以上。这是为了在组装挡板单元时,挡板凸轮环10利用挡板环形弹簧12和13的弹簧力旋转一定以上,防止组装困难。
第一挡板壳11是镜头挡板单元32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
突起部11a和11b是设置在第一挡板壳11上的销状的部件,分别插通在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四挡板叶片15的孔部14b和15b、第一挡板叶片16和第二挡板叶片17的孔部16a和17a中,自由旋转地支持挡板叶片14~17。即,突起部11a和11b是挡板叶片14~17的转动轴。
沿着第一挡板壳11的开口部11e的周围设有加强筋11c和11d,在挡板开关环9和挡板凸轮环10滑动时进行导向。
开口部11e设置在第一挡板壳11上,通过从外部射入的光信号。将开口部11e的大小设定为能够在开口部11e的周围收容挡板叶片14~17、并且射入到镜头中的光不产生虚影(在影像信号中不产生虚影)的形状和尺寸。
突起部11f设置在挡板壳的前部,与沟部10e结合,防止挡板凸轮环10旋转一定以上。
加强筋11g和11h是设置在第一挡板壳11的开口部11e附近的伞状的部件,与挡板开关环9的加强筋9f和9g结合滑动,防止挡板凸轮环10和挡板开关环9从第一挡板壳11脱离。
突起部11i和11j设置在第一挡板壳11的外周面上,与设置在第二挡板壳18(后述)的外周面上的突起部18d和18e嵌合。此外,突起部11i和11j如图10所示,在将挡板壳单元31插入到遮光罩屏蔽20中时,临时固定第一挡板壳11和第二挡板壳18。
突起部11k设置在第一挡板壳11上,保持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的端部。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的另一个端部被保持在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d上,利用弹簧力对给挡板开关环9施加旋转势能。
如图7所示,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例如由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此外,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两端具有圆形部分,如图7中的箭头b所示,一个端部被钩在第一挡板壳11的突起部11k上,另一端部被钩在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d上。这样连结了第一挡板壳11和挡板开关环9。此外,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总是对挡板开关环9施加打开挡板叶片14~17的方向的、即从背面看镜头挡板单元32顺时针的方向施加负荷(势能)。
以下,在记述挡板环和挡板叶片的旋转方向时,假设从背面(即、装在录像机主体8上时的录像机主体8侧的面)侧看镜头挡板32的方向。
如图7所示,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例如由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此外,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两端具有圆形部分,如图7中的箭头b所示,一个端部被钩在挡板凸轮环10的突起部11d上,另一端部被钩在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e上。这样连结了挡板凸轮环10和挡板开关环9。此外,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通过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将挡板开关环9的逆时针方向的转矩传给挡板凸轮环10和挡板开关环9。此外,由于用弹簧连结挡板凸轮环10和挡板开关环9,因此,在向挡板凸轮环10施加了挡板开关环9以外的外力(用外部的力移动关闭着的挡板叶片14~17时等)时,可以使挡板凸轮环10向与挡板开关环9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图8所示,挡板叶片14~17自由开闭地配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光轴大致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4片叶片构成,但叶片的片数不限定于此。此外,挡板叶片14~17在开闭动作时向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以下说明各叶片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三挡板叶片14是四片挡板叶片中的一片,与挡板凸轮环10的转动动作联动进行开闭动作。此外,能够利用加强筋14f,将第三挡板叶片14的开闭活动传递给第一挡板叶片16。此外,第三挡板叶片14如箭头C所示装在挡板壳单元31a上。
突起部14a是设置在第三挡板叶片14的表面侧(与第一挡板叶片16相对的侧)上的销形的部件。此外,突起部14a与挡板凸轮环10的加强筋10a结合,在挡板凸轮环10旋转,以孔部14b为支点进行凸轮运动时,使第三挡板叶片14进行开闭动作。
孔部14b设在第三挡板叶片14上,插通结合了第一挡板壳11的销形的突起部11a,以使第三挡板叶片14自由转动。
外周部14c是第三挡板叶片14的外周的一部分,使第一挡板叶片16的连结加强筋16d与该外周部14c抵接或者结合,向第一挡板叶片16传递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打开的力)。
加强筋14d设置在第三挡板叶片14的背面侧(不与第一挡板叶片16相对的侧)。在录像机主体8上装上了镜头挡板单元32,关闭了挡板叶片14~17的状态中,在从正面向挡板叶片14~17施加了过度的力时,加强筋14d的前端触及镜头表面,防止了挡板叶片14~17显著变形。但是,镜头挡板本来是用于防止镜头受损伤的构件,通常配置成使用时加强筋14d不触及镜头面,仅在向挡板叶片14~17施加了力时,加强筋14d的前端触及镜头面。再有,最好减小加强筋14d的前端与镜头表面的接触面积,以使加强筋14d的前端与镜头表面接触了时不使镜头表面受损伤;并且进行表面处理,以降低表面粗糙度。
沿着第三挡板叶片14中的与第四挡板叶片15相对的缘部设置加强筋14e。此外,构成为加强筋14e的主平面的高度低于第三挡板叶片14的背面侧的主平面。这样,通过在挡板叶片14~17关闭时,加强筋14e与加强筋15e重合抵接,提高了遮光性。
在第三挡板叶片14的表面突出设置加强筋14f,在镜头挡板关闭时,通过使其与第一挡板叶片16的外周部16b抵接,向第一挡板叶片16传递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闭合的力)。
如图8所示,第四挡板叶片15是四片挡板叶片14~17中的一片,利用挡板凸轮环10的旋转动作进行开闭动作。此外,利用加强筋,将第四挡板叶片15的开闭活动传递给第二挡板叶片17。此外,第四挡板叶片15如箭头C所示,装在挡板壳单元31a上。
突起部15a是设置在第四挡板叶片15的表面侧(与第二挡板叶片17相对的侧)上的销形部件。此外,突起部15a与挡板凸轮环10的加强筋10b结合,通过挡板凸轮环10旋转,以孔部15b为支点进行凸轮运动,使第四挡板叶片15进行开闭动作。再有,第四挡板叶片14以突起部11b为轴进行转动运动。
孔部15b设置在第四挡板叶片15上,插通结合了第一挡板壳11的销形的突起部11b,以使得第四挡板叶片15自由转动。
外周部15c是第四挡板叶片15的外周的一部分,在向第四挡板叶片15打开的方向转动时,外周部15c触及第二挡板叶片17的加强筋17c,向第二挡板叶片17传递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打开的力)。
加强筋15d突出设置在第四挡板叶片15的背面侧(不与第二挡板叶片17相对的侧)。通过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关闭了挡板叶片14~17的状态下,在从正面按压了挡板叶片14~17时,加强筋15d的前端触及镜头表面,能够防止挡板叶片14~17显著变形。此外,通常配置成使用时加强筋15d不触及镜头面,仅在从正面按压了挡板叶片14~17时,加强筋15d的前端触及镜头面。
沿着第四挡板叶片15中的与第三挡板叶片14相对的缘部设有加强筋15e。此外,构成为加强筋15e的主平面的高度低于第四挡板叶片15的表面侧的主平面。这样,由于在挡板叶片14~17关闭时,加强筋15e与加强筋14e重合,因此能够提高遮光性。
在第四挡板叶片15的表面上设有加强筋15f,通过使加强筋15f触及第二挡板叶片17的外周部17b,向第二挡板叶片17传递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闭合的力)。
如图8所示,第一挡板叶片16是四片挡板叶片14~17中的一片,能够利用第三挡板叶片14的加强筋进行开闭的转动运动。再有,第一挡板叶片16以突起部11a为轴进行开闭的转动运动。此外,第一挡板叶片16如箭头D所示装在挡板壳单元31a上。
孔部16a设置在第一挡板叶片16上,插通结合了第一挡板壳11的销形的突起部11a。
外周部16b是第一挡板叶片16的外周的一部分,第三挡板叶片14的加强筋14f触及外周部16b,向第一挡板叶片16传递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闭合的力)。
加强筋16c设置在第一挡板叶片16的背面(与第三挡板叶片14相对的面),通过第三挡板叶片14的外周面14c触及加强筋16c,向第一挡板叶片16传递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打开的力)。
如图8所示,第二挡板叶片17是四片挡板叶片14~17中的一片,能够利用第四挡板叶片15的加强筋进行开闭的转动运动。再有,第二挡板叶片17以突起部11b为轴进行开闭的转动运动。此外,第二挡板叶片17如箭头D所示装在挡板壳单元31a上。
孔部17a设置在第二挡板叶片17上,插通第一挡板壳11的销形的突起部11b。
外周部17b是第二挡板叶片17的外周的一部分,第四挡板叶片15的加强筋15f触及外周部17b,向第二挡板叶片17传递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闭合的力)。
加强筋17c设置在第二挡板叶片17的背面(与第四挡板叶片15相对的面),通过第四挡板叶片15的外周面15c触及加强筋17c,从第四挡板叶片15向第二挡板叶片17传递顺时针方向的转矩(叶片打开的力)。
如图9所示,第二挡板壳18是镜头挡板单元32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此外,第二挡板壳18与第一挡板壳11临时固定,构成了挡板壳单元31a。
在第二挡板壳18上设置了两处开口部18a(沟部)。此外,在开口部18a中内置着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a和9b。此外,构成为伴随着挡板开关环9的转动动作,突起部9a和9b能在开口部18a的开口范围内移动。
开口部18b在第二挡板壳18中是入射光通过的部分。将开口部18b的大小设定为射入到镜头中的光不产生虚影。此外,将开口部18b的大小设定为能在开口部18b的附近收容挡板叶片14~17的大小。即,若开口部18b过小,则射入的光就产生虚影,反之若开口部18b过大,则在开口部18b周边收容挡板叶片14~17的空间就没有了。这样就需要使开口部18b的大小最优化。
突起部18c设置在第二挡板壳18的背面侧,与前框28的结合孔28c结合。如图14所示,在录像机主体8上装上镜头挡板单元32时,通过将突起部18c插入结合到前框28的结合孔28c中,能够定位挡板壳单元32。
突起部18d和18e设置在第二挡板壳18的外周,如箭头E所示,与第一挡板壳11的突起部11i和11j嵌合,临时固定第一挡板壳11和第二挡板壳18。
在第二挡板壳18的四个位置设有爪部18f。此外,如图10所示,通过将爪部18f的前端钩在遮光罩屏蔽20的孔部20b中,使挡板壳单元31和遮光罩屏蔽20一体化。
如图8和图9所示,挡板壳单元31在内部收容着挡板叶片14~17、挡板凸轮环10、挡板开关环9、第一和第二挡板环形弹簧12和13。再有,挡板壳单元31a示出了已经装配了挡板开关环9、挡板凸轮环10和第一挡板壳11的状态(第一装配状态)的挡板壳单元31。此外,挡板壳单元31b示出了在挡板壳单元31a中组装了第一~第四挡板叶片14~17的状态(第二装配状态)的挡板壳单元31。在挡板壳单元31b组装了第二挡板壳18的状态是完成状态的挡板壳单元31。此外,在挡板壳单元31中具有在挡板叶片14~17开放状态时能收容挡板叶片14~17的收容部。
如图10所示,遮光罩螺丝19自由旋转地嵌合到遮光罩屏蔽20的结合壁20d的外周面,此外,由于与遮光罩盖21嵌合,因此与遮光罩盖21一体地在遮光罩屏蔽20上旋转。此外,在遮光罩螺丝19的周围形成了外螺纹的螺丝部19c,通过使遮光罩盖21旋转,能够不使挡板壳单元31旋转而将镜头挡板单元32拧进录像机主体8中。
遮光罩盖嵌合部19a设置在遮光罩螺丝19上,并且由凹形构成,如箭头F所示,与遮光罩盖21的加强筋21a嵌合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罩盖嵌合部19a和加强筋21a分别设置在四个位置。
内周面19b相当于遮光罩螺丝19的螺丝部19c的背侧的部位。
螺丝部19c形成在遮光罩螺丝19的圆筒部分的外周面上,由外螺纹构成。此外,螺丝部19c通过与设置在录像机主体8的前框28上的内螺纹28d螺合,能够将镜头挡板单元32固定在录像机主体8上。
如图10所示,遮光罩屏蔽20(屏蔽部件)通过设置开口部20c和加强筋20e(参照图4),截止散射光,防止影像信号中的杂光。此外,在遮光罩屏蔽20的内部收容挡板壳单元31。此外,在遮光罩屏蔽20的外周自由旋转地配置有遮光罩螺丝19。
加强筋20a突出设置在遮光罩屏蔽20的结合壁20d的外周面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位置设置加强筋20a,配置成可相对于遮光罩螺丝19的内周面19b滑动。
孔部20b设置在遮光罩屏蔽20的结合壁20d上。通过将设置在第二挡板壳18的四个位置的爪部18f如箭头G所示移动来结合到四个位置的孔部20b,使挡板壳单元31和遮光罩屏蔽20成为一体。
开口部20c(第二开口部)形成在遮光罩屏蔽20的大致中央。此外,将开口部20c的大小和形状设定为射入到镜头中的光不产生虚影,并且不射入散射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开口部20c为大致椭圆形,但也可以是椭圆形或长方形。
结合壁20d由立设在遮光罩屏蔽20的主面上、并且切开了一部分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构成。此外,在结合壁间嚄41820d的外周侧面可滑动且自由旋转地结合了遮光罩螺丝19。
如图10所示,将遮光罩盖21配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来作为被覆部件,与遮光罩螺丝19嵌合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罩盖21位于镜头挡板单元32的圆周方向最外部,是用户将镜头挡板单元32螺合安装在录像机主体8上时进行旋转的部分。再有,在遮光罩盖21中,也可以在向录像机主体8安装时由用户用手指把持的部位,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凹凸,以使容易旋转遮光罩盖21。
在遮光罩盖21的内周四个位置上设置加强筋21a,通过嵌合遮光罩螺丝19的嵌合部19a,使遮光罩螺丝19和遮光罩盖21成为一体。
如图11所示,挡板驱动环22(挡板驱动传递部件)嵌合在环形盖23内。这样,通过使环形盖23旋转来旋转挡板驱动环22。通过旋转挡板驱动环22,镜头挡板单元32的挡板开关环9联动地旋转,能够使挡板叶片14~17开闭。此外,具有点击机构,以确定挡板叶片14~17的开闭位置。
突起部22a设置在挡板驱动环22的内周,成为三角状凹坑的形状。通过挡板环形板簧24(参照图12,后述)的三角形部分的顶部陷入到突起部22a的凹坑部分中,使挡板驱动环22产生点击感。
在挡板驱动环22的外周四个位置设置突起部22b,如箭头H所示移动来与环形盖23的四处加强筋23a嵌合。这样,使环形盖23固定在挡板驱动环22上。
突起部22c和22d设置在挡板驱动环22的内周。此外,突起部22c和22d分别具有嵌合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a和9b的凹部,通过嵌合突起部9a、9b和凹部,能够使挡板驱动环22的转矩传递给挡板开关环9。
内周面22e是挡板驱动环22的内周面,相对于设置在前框28的外周上的四处加强筋滑动。
如图11所示,环形盖23(转动部件)是前面部单元33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与挡板驱动环22嵌合而成为一体。此外,环形盖23能够以光轴为中心向圆周方向旋转地配置。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32的状态下,通过用户用手指等使环形盖23旋转规定角度,能够开闭挡板叶片14~17。
在环形盖23的内周四个位置设置加强筋23a,与设置在挡板驱动环22的外周四个位置的加强筋22b嵌合,使环形盖23固定在挡板驱动环22上。
如图12所示,挡板环形板簧24是将有弹力的薄板状的弹簧弯曲来构成,如箭头K所示,两端固定在前壳26的沟部26a中。此外,如箭头J所示,挡板环形板簧24上抵接配置了挡板驱动环22的突起部22a。此外,通过挡板环形板簧24的三角形部分的顶部陷入到挡板驱动环22的突起部22a中的凹坑部分,使挡板驱动环22产生点击感。利用该点击感,限制挡板驱动环22,使其停止在图2(b)中示出的“open”位置上或者图3(b)中示出的“close”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
如图12所示,镜头罩25是前面部单元33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如箭头L所示,与前壳26成为一体后,如箭头I所示,夹在前壳26和前框28中来固定。此外,镜头罩25是镜筒机构的一例。
如图12所示,前壳26是前面部单元33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在前壳26中,在与镜头的光轴大致同轴的位置上固定安装着镜头罩25和挡板驱动环22及环形盖23。
如图13所示,镜头减震器27固定在前框28上,并且缓和在内周部施加给镜头单元的镜头透镜的冲击。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减震器27由橡胶构成,但只要能够缓和冲击,就也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
如图13所示,前框28是前面部单元33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前框28安装在前壳26的前面,在外周部自由旋转地保持着挡板驱动环22。此外,在前框28的中心部安装着镜头减震器27,用前框28和前壳26夹住固定镜头减震器27。
加强筋28b是设置在前框28的背面两个位置上的加强筋,通过在旋转时与设在挡板驱动环22的内周上的突起部22c和22d的侧面抵接,限制挡板驱动环22的旋转量。
结合孔28c设置在前框28的背面,形成了包围周围的加强筋。此外,在装配镜头挡板单元32时,在结合孔28c中插入第二挡板壳18的突起部18c(参照图9),能够定位为使挡板壳单元31不旋转。
在录像机主体8中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时,内螺纹部28d与遮光罩螺丝19的外螺纹部29c螺合。
孔部28e贯通前框28的表里地设在两个位置,结合挡板驱动环22的突起部22c、22d和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a及9b。
如图13所示,小螺钉30例如由M16的小螺钉构成,如箭头M所示,将前框28固定在前壳26上。
如图13所示,前面部单元33具有挡板驱动环22,通过将镜头挡板单元32安装在前框28上,能够使挡板叶片14~17开闭。
如图14所示,可在前框28上拆装镜头挡板单元32。此外,如图10所示,将挡板壳单元31与遮光罩屏蔽20嵌合成一体,并安装遮光罩螺丝19和遮光罩盖21来构成镜头挡板单元32。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镜头遮光罩装置和摄像装置,说明以下工作。
首先,说明在录像机主体8上拆装镜头挡板单元32时的动作。
图15是镜头挡板单元的正视图。图16是在录像机主体上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剖视图,是图15的イ-イ部分的剖面。图17是在录像机主体上安装现有的镜头遮光罩,并进一步安装了现有的镜头盖时的剖视图。图18是从录像机主体取下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剖视图。
在图14和图18中,使镜头挡板单元32对构成录像机主体8的前部(摄影时向着被摄体侧的面)框体的一部分的前框28如图中箭头N方向所示移动,安装成镜头挡板单元32的光轴和前框28的光轴大致一致。这时,使突出设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背面侧的突起部18c,如箭头P所示插入嵌合到设在前框28上的结合孔28c中。这样,定位镜头挡板单元32,并且如箭头Q所示,在与前框28的孔部28e嵌合了从镜头挡板单元32突出设置的两处的突起部9a和9b。
接着,通过使镜头挡板单元32中的遮光罩盖21向箭头R方向旋转,能够使设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背面侧的螺丝部19c和前框28的外螺纹28d螺合。图15和图16是螺合完了的状态。
再有,构成为通过使遮光罩盖21旋转,旋转镜头挡板单元32的遮光罩螺丝19,但挡板壳单元31和遮光罩屏蔽20不旋转。即,具有镜头遮光罩的作用的遮光罩屏蔽20具有大致椭圆形的开口部20c,也将设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光轴附近的开口部形成为大致椭圆形。这样,在将镜头挡板单元32螺合安装到前框28上时,若大致椭圆形的开口的旋转方向的位置不是正规的位置,就不起到作为镜头遮光罩的本来的作用。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在使镜头挡板单元32螺合时能够保持遮光罩屏蔽20的旋转方向的位置。
如图15所示,若从镜头挡板单元32的前侧看,利用镜头挡板单元32的遮光罩屏蔽20遮住了镜头透镜29的上下,限制了光量。此外,若如图16所示那样从侧面看,则可将光轴方向的厚度构成为比图17中示出的现有结构薄。这是因为,在图17中示出的现有结构中,在前框28的前部安装着镜头遮光罩4,在镜头遮光罩4的前部安装着镜头盖5,必然就必须要有镜头盖5和镜头遮光罩4的厚度。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现有的镜头盖5同等的厚度尺寸的镜头挡板单元32单体中具有镜头盖和镜头遮光罩两者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小厚度方向的尺寸。
再有,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和现有结构中的各单元,图18示出了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分离了各单元的状态,图19示出了在现有结构中分离了各单元的状态。在图18和图19中,各单元分别如箭头N、T、U所示移动来相互安装。
接着,在使镜头挡板单元32从录像机主体8脱离时,从图15和图16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使镜头挡板单元32中的遮光罩盖21向箭头S方向旋转,能够放松设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背面侧的螺丝部19c与前框28的外螺纹部28d的螺合。若完全解除了螺合状态,则通过使镜头挡板单元32向箭头N的反方向移动,能够分别解除突出设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背面侧的突起部18c与设在前框28上的结合孔28c的结合状态,以及突出设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上的两处的突起部9a、9b与前框28的孔部28e的结合状态,能够使镜头挡板单元32从前框28脱离。
下面,说明镜头挡板的开闭动作。
如图1所示,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32的状态下,能够使环形盖23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
此外,如图2(b)和图3(b)所示,具有设在环形盖23上的指示器90、用于向用户目视告知镜头挡板已关闭的状态的关闭标记91和用于向用户目视告知镜头挡板已打开的状态的打开标记92。再有,用图形表示了关闭标记91,但不限定于此。此外,设打开标记92为由“OPEN”构成的英语标记,但不限定于此。
在图2和图3中,通过使环形盖23向圆周方向旋转,改变指示器90相对于关闭标记91或者打开标记92的相对位置。即,如图3(b)所示,通过使环形盖23旋转,使得指示器90与关闭标记91重合,能够如图3(a)所示关闭镜头挡板。
此外,如图2(b)所示,通过使环形盖23旋转,使得指示器90与打开标记92重合,能够如图2(a)所示打开镜头挡板。图2(a)示出了镜头挡板打开的状态,可以从录像机主体8的正面目视镜头透镜29。再有,关于挡板叶片14~17开闭时的内部功能的工作将在后面说明。
下面,说明在录像机主体8中安装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安全机构。
图20~图23示出了安装镜头挡板单元时的内部工作,图20~图22(a)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现镜头挡板单元32和前框28的内部机构的动作而分解了单元来示出的立体图,图示中分离了各单元,但实际上各部分结合或者脱离。(b)是示出设在前框28附近的标记的立体图。图20和图21由于镜头挡板单元32的挡板叶片的开闭状态与前框28侧的挡板驱动环的开闭状态一致,因此可以基于前述的拆装动作来进行拆装。此外,图23(a)示出了向录像机主体8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前的状态,图23(b)示出了突起部22c与挡板开关环9的突起部9a抵接的状态,图23(c)示出了突起部9a滑动,并与突起部22c结合的状态。
如图22所示,挡板驱动环22是指示器90位于关闭标记91的位置上的状态(与挡板开关环9反相位),在将挡板叶片14~17已打开的状态的镜头挡板单元32安装在录像机主体8上时,若使搭载了挡板开关环9等的镜头挡板单元32(未图示)从图23(a)中示出的未安装状态向箭头d方向移动,如图23(b)所示,突起部9a′被插入到挡板驱动环22。
突起部9a一插入到图23(b)中示出的位置,斜面9a′就与挡板驱动环22的突起部22c抵接。另外,一使镜头挡板单元32向箭头d方向移动,则斜面9a′与突起部22c就滑动,向箭头e方向引导突起部9a。通过向箭头e方向引导突起部9a,挡板开关环9向圆周方向旋转。随着向圆周方向旋转挡板开关环9,关闭了挡板叶片14~17。
接着,若进一步使镜头挡板单元32从图23(b)示出的状态向箭头d方向移动,就进一步向箭头e方向引导突起部9a,如图23(c)所示与挡板驱动环22嵌合。完全关闭了挡板叶片14~17,并且成为已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32的状态。
再有,利用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向总是打开的方向推挡板叶片14~17,在未向录像机主体8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的状态下,挡板叶片14~17总是打开着。
下面,说明挡板叶片14~17的开闭动作。
图24和图25示出了从镜头挡板关闭状态到打开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图24是从表面侧看镜头挡板单元32的俯视图,图25是从背面侧看的俯视图。图中点划线示出了遮光罩屏蔽20的开口部。图26和图27是示出从镜头挡板打开的状态到关闭的状态的各部件的动作的状态图。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举镜头挡板单元构成部件中的挡板开关环9、挡板凸轮环10、挡板叶片14~17来说明工作(形状一部分简略进行表示)。
首先,图24(a)和图25(a)是挡板叶片14~17完全关闭的状态。这时,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是最大伸长状态,挡板开关环9完全旋转到关闭的位置(挡板驱动环10的指示器90位于与镜头罩25的关闭标记91相对应的位置上)。
此外,图24(a)和图25(a)示出的状态中的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处于比其他图示出的状态伸长一些的状态。这是因为,相对于挡板叶片14~17完全关闭,与挡板叶片14~17直接连结的挡板凸轮环10位于旋转限制位置上而言,挡板开关环9构成未可进一步旋转。这样,能够使挡板叶片14~17的旋转量具有余度,能够完全关闭挡板叶片14~17。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挡板叶片16和17与第三和第四挡板叶片14和15的突起部14f和15f抵接,因此总是被限制为关闭方向。利用挡板凸轮环10限制了第三和第四挡板叶片14和15。
接着,从图24(a)和图25(a)中示出的状态一稍稍旋转环形盖23(参照图1),就仅向箭头Y方向旋转挡板开关环9,成为图24(b)和图25(b)示出的状态。在图24(b)和图25(b)所示的状态中,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伸长量变小相当于挡板开关环9的旋转量的量。此外,配置在挡板开关环9的背面上的突起部9c处于触及挡板凸轮环10之前的位置关系。由于向打开方向旋转挡板开关环9,因此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的伸长量变少相当于挡板开关环9的旋转量的量。但是,由于突起部9c限制了挡板凸轮环10的旋转,因此第二挡板开关弹簧13受到一些负荷,成为比自然长度伸长了的状态。此外,由于挡板凸轮环10在图示的时刻全都没动,因此挡板叶片14~17的位置没有变化。
接着,从图24(b)和图25(b)示出的状态一稍稍旋转环形盖23(参照图1),就到图24(c)和图25(c)示出的状态。在图24(c)和图25(c)示出的状态下,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从图24(b)和图25(b)示出的状态进一步伸长的量减少相当于该旋转量的量。此外,挡板开关环9的背面的突起部9c触及挡板凸轮环10的孔部端面,挡板凸轮环10被强制地旋转到规定位置。这样,与挡板凸轮环10直接连结的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四挡板叶片15也转动到规定位置。
此外,所述第一挡板叶片16和第二挡板叶片17相互的位置关系不同。即,第一挡板叶片16由于自重而总是要向关闭的方向转动,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一挡板叶片16成为如图24(c)所示的重合的状态。另外,如图25(c)所示,通过设置在背面上的加强筋16c和第三挡板叶片14抵接,第一挡板叶片16被限制转动。从而成为打开第三挡板叶片14的同时打开第一挡板叶片16的结构。
另一方面,第二挡板叶片17由于自重而总是要向打开方向转动,通过第二挡板叶片17与突起部15f抵接,第二挡板叶片17被限制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成为第四挡板叶片15打开、并且第二挡板叶片17打开的结构。
第一和第二挡板叶片16和17不是完全与第三和第四挡板叶片14和15的动作同步,存在不同步并且可自由转动的范围。
接着,若从图24(c)和图25(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环形盖23(参照图1),就成为图24(d)和图25(d)示出的状态。如图24(d)和图25(d)所示,一向全开状态过渡镜头挡板,第一挡板环形弹簧12的伸长就变得最小,挡板开关环9被旋转到完全开的位置(挡板驱动环22的指示器90位于镜头罩25的打开标记92的位置)。此外,由于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四挡板叶片15的突起部16c和17c,第一挡板叶片16和第二挡板叶片17被限制在打开方向。由挡板凸轮环10限制第三挡板叶片14和第四挡板叶片15的位置。
再有,关于挡板叶片14~17关闭的动作,图26和图27中已示出,但由于是上述的打开动作的反向工作,因此省略具体动作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镜头遮光罩和镜头部的死角中配置四片挡板叶片14~17的镜头挡板,因此,不改变现有的镜头盖的大小,就能够具有镜头保护和镜头遮光罩两者的功能。
此外,由于构成为通过螺合将镜头挡板单元32可拆装于录像机主体8上,因此镜头挡板单元32由于冲击而从录像机主体8脱离的可能性低。例如,即使假设不小心掉落了录像机主体8,镜头挡板单元32脱离的可能性也低,能够可靠保护镜头不受损伤。
另外,由于在录像机主体8的摄影时,挡板叶片14~17被收容在镜头挡板单元32内,因此,镜头挡板不妨碍摄影,能够舒适地进行摄影。
此外,由于利用设在录像机主体8上的挡板驱动环22开闭镜头挡板,因此,能够大幅削减从镜头挡板使用时到摄影的时间。即,以前在录像机主体的使用时,从前框卸下镜头盖,将镜头盖结合到保持突起上来完成摄影准备,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旋转挡板驱动环22来完成摄影准备。
另外,在从录像机主体8脱离了镜头挡板单元32的状态下,通过构成为挡板叶片14~17总是打开(收容状态),在不安装镜头遮光罩进行摄影时,能够防止在挡板叶片14~17上附着灰尘等。
即,在从录像机主体8脱离镜头挡板单元32来使用时(不使用镜头遮光罩的功能时),在挡板叶片14~17关闭的状态下,有可能在挡板叶片14~17的表面(特别是与镜头相对的面)附着灰尘等。若在附着了灰尘的状态下再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就有可能在镜头上附着上灰尘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在从录像机主体8脱离镜头挡板单元32时,总是收容挡板叶片14~17,来防止在挡板叶片14~17上附着灰尘等。
(实施方式2)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摄像装置的正面部分的部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再有,在图28中示出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标记了与实施方式1中的结构要素相同的号码的结构要素,进行同样的功能和动作,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8中,与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没有图1中的环形盖23和图2(b)中示出的关闭标记91和打开标记92。
此外,在图29中,在前壳26上形成了配置电动机41和两级齿轮43(后述)的切口部26b。
环40自由转动地配置在镜头罩25与前框28之间。此外,在环40上形成了结合部40a,结合插通到孔部28a中的突起部9a。再有,如图5所示,挡板开关环9上一体地设置突起部9a,如图4所示突出在镜头挡板单元32的表面侧。此外,在环40上形成了齿部40c,与两级齿轮43(后述)的一个齿部啮合。
将驱动机构即电动机41配置在前壳26上形成的切口部26b内,固定在前壳26上。在电动机41的输出轴上配置蜗轮42,与电动机41的驱动一同旋转。虽未图示,但在利用录像机主体上的操作装置即电源开关接通了电源时,通电电动机41。再有,电动机41不限于按照电源开关的操作进行通电的结构。
两级齿轮43同轴且一体地配置有齿轮比不同的2个齿轮。两级齿轮43中的一个齿轮与蜗轮42啮合,另一个齿轮与齿部40c啮合。再有,两级齿轮43自由旋转地配置在前壳26上。
再有,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图29中,在环40的附近描画了电动机41、蜗轮42和两级齿轮43。在图29中,电动机41、蜗轮42和两级齿轮43与环40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组装了各部件后的状态。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的动作。
如图29所示,将前壳26、镜头罩25、环40、配置了镜头减震器27的前框28分别相互安装来构成一体。再有,在镜头罩25与前框28之间,在圆周方向上自由旋转地配置着环40。此外,将电动机41和两级齿轮43固定在前壳26上。将一体化后的单元如图28所示固定在录像机主体8上。
在图28中,通过与形成在固定在镜头罩25的前面的前框28(参照图29)上的内螺纹螺合形成在镜头挡板单元32上的外螺纹,能够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
再有,在录像机主体8上安装镜头挡板单元32时,通常如图28所示,各挡板叶片14~17成为关闭的状态。
接着,在打开各镜头挡板叶片14~17的情况下,通过对电动机41施加驱动电流,电动机41成为驱动状态,旋转固定在电动机41的输出轴上的蜗轮42。通过旋转蜗轮42,旋转与蜗轮42啮合的两级齿轮43。一旋转两级齿轮43,就向与两级齿轮43的一个齿轮啮合的齿部40c传递驱动力,向圆周方向旋转环40。
一向圆周方向旋转环40,与环40的结合部40a和40b结合的镜头挡板单元32的突起部9a和9b(例如参照图5),随着环40的旋转运动而向圆周方向移动。一移动突起部9a和9b,配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内的各挡板叶片14~17就分别转而打开。各挡板叶片14~17一转动到全开位置,就停止电动机41的驱动。
此外,在关闭各挡板叶片14~17的情况下,驱动电动机41,以使蜗轮42反向旋转。再有,所述“反向旋转”表示打开挡板叶片14~17时的齿轮和环等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的旋转。蜗轮42一反向旋转,两级齿轮43也反向旋转,与两级齿轮43啮合的环40也反向旋转。一反向旋转环40,与结合部40a和40b结合的镜头挡板单元32的突起部9a和9b就相对于打开挡板叶片14~17时相反的方向移动。一移动突起部9a和9b,配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内的各挡板叶片14~17就分别被转动后关闭。各挡板叶片14~17一转动到全闭位置,就停止电动机41的驱动。
再有,由于已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随着突起部9a和9b的移动的各挡板叶片14~17的开闭动作,故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用电动机等使镜头挡板单元32中的各挡板叶片14~17进行开闭动作,因此能够节省用户手动打开镜头挡板的操作,能够提高操作性能。
此外,由于是可以对录像机主体8拆装镜头挡板单元32的结构,并且在录像机主体8侧配置了电动机41和两级齿轮43等电动开闭机构,因此,即使假设在镜头挡板关闭的状态下损坏了电动关闭机构,若从录像机主体8卸下镜头挡板单元32,就能够使镜头露出,能够正常地进行摄影。
再有,旋转驱动环40的结构不限于如实施方式2所示的电动机41,可以利用周知的驱动机构来实现。
以下,说明环的旋转机构的其他例子。
图30是示出内置于录像机主体中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1是转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0和图31用于容易理解说明,在说明中省略有关不需要的部件的描述。
在图30中,框架50在录像机主体中保持带驱动机械装置和各种电路板等。在框架50的侧面立设销55,在销55上自由转动地支撑着连杆54。连杆54的一个端部(录像机主体的前侧)支撑在环形单元51中的环56的外周面上。此外,在连杆54的另一个端部(录像机主体的后侧)立设着销54a。在框架50的后面50a上固定背壳52。背壳52是录像机主体的后侧(摄影者侧)的外围框体的一部分。此外,在背壳52上形成有开口部52a。在开口部52a的附近配置有指示机构的开关53,该开关53被开口部52a导向,可以向箭头f和其反方向滑动。开关53相当于例如录像机主体的电源开关,通过从图30所示的状态向箭头f方向滑动,能够起动主体内部的电源。再有,开关53不限于电源开关。在相对于开关53的操作面的背面形成孔部53a,孔部53a插通开口部52a并自由旋转地嵌合到连杆54的销54a。
环形单元51具有前框28(结构与图29相同)和环56,在前框28的外周部分自由旋转地配置环56。再有,虽然没有图示,但将环形单元51固定在前壳26(参照图29)上。在环56上设置结合部56a和56b,在安装了镜头挡板单元32(参照图29)的状态下,结合设置在镜头挡板单元32上的突起部9a和9b(例如参照图5)。
以下,说明动作。
图30是未使用录像机主体的状态,假设在前框28的表面侧装上了镜头挡板单元32。通过装上镜头挡板单元32,突起部9a和9b与结合部56a和56b(参照图31)结合。
从该状态一向箭头f方向滑动开关53,就接通录像机主体的电源,并且嵌合了孔部53a和销54a,因此,连杆54以销55为轴向箭头g方向转动。一转动连杆54,与连杆54的另一端嵌合的环56就以光轴(点划线)为中心向箭头h方向旋转。一旋转环56,与结合部56a和56b结合的突起部9a和9b(参照图5)移动,能够打开镜头挡板单元32中的镜头挡板。再有,环56旋转时前框28不旋转。
此外,通过使开关53向箭头f方向滑动,按照上述的相反过程进行动作,能够关闭镜头挡板单元32的镜头挡板。
通过如图30和图31所示那样构成,不需要用于开闭镜头挡板的电动机,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降低功率消耗。
此外,由于构成为与电源开关等搭载在录像机主体的操作部的工作联动地开闭镜头挡板,因此,不需要设置镜头挡板开闭专用的操作部,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小型化录像机主体。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环40和环56中具有一对结合部(40a和40b、56a和56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具有结合突起部9a或9b中的某一个的单个结合部的结构。另外,以环40和环56的形状均是圆筒状闭合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仅在具有一个结合部(例如40a和56a)的部分具有圆筒形状,其他部分是切口的结构。该结构例如在如图29所示采用利用电动机41驱动等的情况下,通过将电动机41等驱动源设在环40的切开的部分,能够避免驱动源与环40的结合,有时这样最好。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与保护镜头的镜头盖一体地构成了镜头遮光罩的功能,在录像机和数字照相机及银盐照相机等中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镜头遮光罩装置,安装在镜筒机构的前端部,并具有开口部,该镜筒机构具有对被摄体的反射光像进行聚光的物镜,该开口部与上述物镜的光轴中心正交并以该光轴中心为中心轴,其特征在于,具有多片镜头挡板,在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整个面的位置和开放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地滑动;以及收容部,在上述多片镜头挡板位于开放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上时,收容该多片镜头挡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遮光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容部由第一挡板壳部件和第二挡板壳部件构成,所述第一挡板壳部件具有结合有上述多片镜头挡板的转动轴,并位于上述被摄体侧,所述第二挡板壳部件与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结合,在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的上述中心轴周围具有贯通该第二挡板壳部件的沟部,在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与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的间隙具有挡板开闭开关部件,该挡板开闭开关部件立设有爪部,该爪部贯通上述沟部并松动结合到该沟部中,在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中的与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的相对面侧具有挡板驱动传递部件,该挡板驱动传递部件具有嵌合上述爪部的凹部,上述爪部贯通了上述沟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遮光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容部被收容在通过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覆盖上述收容部的被覆部件和与上述被覆部件紧固结合的拆装部件之间,上述拆装部件自由拆装地结合在上述镜筒机构的前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遮光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挡板壳部件和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具有上述开口部,该镜头遮光罩装置具有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与上述第二挡板壳部件固定结合,并自由旋转地结合上述被覆部件,并且该屏蔽部件具有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具有上述开口部所形成的开口面积以上的开口。
5.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镜筒机构,具有将被摄体的反射光像聚光的物镜;摄像元件,接收由上述物镜聚光的上述反射光像,转换为影像信号;信息存储机构,将由上述摄像元件转换的上述影像信号存储在信息介质中;以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遮光罩装置,配置在上述镜筒机构的前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镜头遮光罩装置与上述前端部的结合部位具有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沿着上述沟部的形状移动上述爪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施加沿着上述沟部的形状的上述爪部的移动力的驱动机构,具有对上述驱动机构指示开始施加上述移动力的指示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遮光罩装置,具有挡板壳(11)和多片镜头挡板(14~17),所述挡板壳(11)覆盖镜头挡板单元(32)的光轴方向的前后,并在光轴通过的位置具有非圆形的开口部,所述多片镜头挡板(14~17)自由转动地设置在与挡板壳(11)的主平面平行的方向上,并可在覆盖开口部整面的位置和开放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之间转动。镜头挡板(14~17)收容在挡板壳(11)内,以使得当它们处于开放开口部的位置时不暴露在开口部内。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摄像装置尺寸的情况下提高操作性能。
文档编号G03B17/02GK101080666SQ20058004302
公开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4日
发明者尾川智彦, 天野浩己, 森安义忠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