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54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型手机的日亦普及,消费者开始渴望手机除了功能性齐全以外,并需能 具备轻薄短小的特点,以便能方便携带,因此,手机的轻薄短小限制了放置照相机模块的空 间,进而需要较“低长度"的成像镜头。另外,也因为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开始倾向于使用具 有照相机模块的手机,而不需另外携带较为厚重的数字相机,因此,人们对于手机的照相质 量也朝向数字相机的质量迈进,而用于照相机模块上的成像镜头质量也就相形重要。
目前用于手机上之八百万画素以上的照相机模块之成像镜头,大多会使用自动对 焦马达(Auto Focus Actuator)来带动成像镜头移动,让拍摄的照片从远景端(Infinity) 到近景端(IOOmm)的都能够清楚,这是因为消费者希望手机能拍摄到好的风景照(远景端), 且又能拍摄到好的人物照和大头照(中景端),甚至能做名片辨识用(近景端,通常名片辨识 的距离约为100mm),因此,就需要“远近景成像质量兼顾”的成像镜头。
然而,消费者并不会因此而满足,还会希望手机能将拍摄到的景物能愈多愈好,所 以,就需要“广角”的成像镜头。对夜间或灯光不足的时候,也希望手机能将景物拍摄清楚, 故除了闪光灯和高感光的影像传感器外,就需要“大光圈”的成像镜头。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长度、大光圈和远近景成像质量兼顾之镜头系统。
一种镜头系统,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 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 四透镜以及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所述镜头系统满足D/TTL>1. 05、Z/YXK G3R1/ F3>G1R1/F1>0、G1R2/F1〈G3R2/F3〈0 以及 G5R1/F5〈G5R2/F5〈0,D 为最大成像圆直径,TTL 为 所述第一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Z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靠近像侧的表面 的端点到所述第四透镜靠近物侧表面的中心沿光轴方向上的距离,Y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边 缘距离光轴的距离,G3R1为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F3为所述第三透镜 的焦距,GlRl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G1R2 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所述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G3R2为所述第三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的 曲率半径,G5R1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曲率半径,G5R2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像侧 的表面曲率半径,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
本实施例之镜头系统在满足上述D/TTL>1. 05、Z/Y>0、G3R1/F3>G1R1/F1>0、G1R2/ 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0的情况下,镜头系统具有低长度、大光圈和远近景 成像质量兼顾之性能。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镜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球差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处成像时的球差图。
图4是本发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场曲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处成像时的场曲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畸变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处成像时的畸变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调制传递函数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特性曲线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处成像时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球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100_处成像时的球差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场曲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处成像时的场曲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畸变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成像时的畸变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远景处成像时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之镜头系统在IOOmm成像时的调制传递函数特性曲线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镜头系统,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以及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系统满足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 以及 G5R1/F5〈G5R2/F5〈0,D 为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到所述成像面的距离,Z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靠近像侧的表面的端点到所述第四透镜靠近物侧表面的中心沿光轴方向上的距离,Y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距离光轴的距离,G3R1为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GlRl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G1R2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所述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G3R2为所述第三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G5R1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曲率半径,G5R2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曲率半径,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还需满足G1R1/FD0.53以及GlR2/Fl〈-2. 27,G1R2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还需满足G3R1/F3>0.62以及 G3R2/F3〈-1. 5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还需满G5R1/F5〈-10.04以及 G5R2/F5〈-0. 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还需满足以下条件Vdl=Vd3=Vd4=Vd5>53,Vd2〈33,Vd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d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d3为所述第三透镜之阿贝数,Vd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d5为所述第五透镜之阿贝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均为非球面透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系统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成像面之间之红外滤光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系统进一步包括一镜筒,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红外滤光片位于所述镜筒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系统进一步包括一镜座,所述镜筒位于所述镜座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特征在于,D为5.71mm、TTL4. 98mm、Z为O. 07mm,Yl. 44mm、Fl 为 3. 97mm、F3 为 4. 82mm 和 F5 为-2. 10mm,或者,D 为 5. 71mm、TTL 为 4. 97mm、Z 为 O. 06mm、Y 为1. 41mm、Fl 为 4. 06mm、F3 为 4. 37mm 和 F5 为-2. 01mm。
全文摘要
一种镜头系统,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成像面,镜头系统满足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0,D为最大成像圆直径,TTL为第一透镜靠近物侧表面到成像面的距离,Z为第四透镜靠近像侧表面的端点到靠近物侧表面中心沿光轴方向的距离,Y为第四透镜的边缘距离光轴的距离,G1R1、G3R1、G5R1为第一、第三、第五透镜靠近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F1、F3、F5为第一、第三、第五透镜的焦距,G1R2、G3R2、G5R2为第一、第三、第五透镜靠近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3048768SQ2011103115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柯骏程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