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7580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在便携式装置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四片或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然而由于便携式装置不断朝提高像素并且终端消费者对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与夜拍功能或是对广视角的需求例如前置镜头的自拍功能。惟设计大光圈的光学系统常面临产生更多像差致使周边成像质量随之劣化以及制造难易度的处境,而设计广视角的光学系统则会面临成像的畸变率(distortion)提高,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有效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与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视角,除进一步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质量外同时能兼顾微型化光学成像系统的衡平设计。

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符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B表示;InTL+InB=HOS;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阑(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RS61表示(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RS62表示(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1表示(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2表示(例示)。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系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与垂直于光轴的切面相切的切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以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以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 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其满足下列条件:0≦│f/f1│≦2;1.2≦f/HEP≦2.8;0.4≦│tan(HAF)│≦1.5;以及0.5≦HOS/f≦2.5。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式:│f2│+│f3│+│f4│+│f5│>│f1│+│f6│。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1.5%。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ODT│≦2.5%。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TL/HOS≦0.95。

优选地,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45≦ΣTP/InTL≦0.95。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62│/TP6≦3。

优选地,还包括光圈;其中,在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且满足下列公式:0.6≦InS/HOS≦1.1。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设有图像感测元件在所述成像面,所述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系满足下列关系式:HOS/HOI≦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一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与光学畸变分别为TDT与ODT,其满足下列条件:0≦│f/f1│≦2;1.2≦f/HEP≦2.8;0.4≦│tan(HAF)│≦1.5;0.5≦HOS/f≦2.5;│TDT│<1.5%;以及│ODT│≦2.5%。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为正屈光力,所述第正透镜为正屈光力以及所述第五透镜为正屈光力。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62│/TP6≦3。

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52│/TP5≦5。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与垂直在光轴的切面相切的临界点C,临界点C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1。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反曲点垂直投影在所述光轴的位置为参 考点,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参考点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62,其满足下列条件:0<Inf62/│InRS62│≦120。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其满足下列条件:0mm<│InRS52│+│InRS61│≦5mm。

优选地,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4,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0<(TP3+TP4+TP5)/ΣTP≦0.85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公式:0<IN12/f≦0.25。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1,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2,其满足下列公式:1≦(TP1+IN12)/TP2≦1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六枚,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并且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f6,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一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并且TV畸变为TDT,其满足下列条件:0≦│f/f1│≦2;1.2≦f/HEP≦2.8;0.4≦│tan(HAF)│≦1.5;0.5≦HOS/f≦2.5;TDT│<1.5%;以及│ODT│≦2.5%。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f/fp为PPR,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f/fn为NPR,所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其满足下列条件:0.5≦ΣPPR/│ΣNPR│≦2.5。

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所述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所述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与垂直于 光轴的切面相切的临界点C,临界点C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62│/TP6≦3;0<│InRS52│/TP5≦5;以及0<HVT62/HOS≦1。

优选地,还包括光圈;成像面以及图像感测元件,所述图像感测元件设置在所述成像面其中,并且在所述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其满足下列公式:0.6≦InS/HOS≦1.1。

优选地,所述图像感测元件的长度为L且宽度为B,所述图像感测元件的对角线长度为Dg,其满足下列公式:Dg≦1/1.2英寸;以及L/B=16/9。

优选地,所述图像感测元件上至少设置800万个像素,所述像素尺寸为PS,其满足下列公式:PS≦(1.4微米)2

前述光学成像系统可用以搭配成像在对角线长度为1/1.2英寸大小以下的图像感测元件,图像感测元件的尺寸优选地为1/2.3英寸,图像感测元件的像素尺寸小于1.4微米(μm),优选地其像素尺寸小于1.12微米(μm),较优选地其像素尺寸小于0.9微米(μm)。此外,光学成像系统可适用于长宽比为16:9的图像感测元件。

前述光学成像系统可适用于千万像素以上的摄录影要求(例如4K2K或称UHD、QHD)并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当│f1│>f6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当│f/f1│满足上述条件时,使第一透镜屈光力的配置较为合适,可避免产生过大像差而无法补正。当│f2│+│f3│+│f4│+│f5│>│f1│+│f6│时,藉由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正屈光力或弱的负屈光力。所称弱屈光力,系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于10。当本发明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正屈光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的若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负屈光力,则可以微调补正系统的像差。

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高成像质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利用六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系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在光轴上的几何形状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与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视角,同时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次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1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次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C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C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C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C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

光圈:100、200、300、400、5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

物侧面:152、252、352、452、552

像侧面:154、254、354、454、554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

物侧面:162、262、362、462、562

像侧面:164、264、364、464、564

红外线滤光片:170、270、370、470、5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

图像感测元件:190、290、390、490、590

符号说明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

第一透镜的焦距:f1

第二透镜的焦距:f2

第三透镜的焦距:f3

第四透镜的焦距:f4

第五透镜的焦距:f5

第六透镜的焦距:f6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HEP;Fno;F#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第二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

第三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R6

第四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R8

第五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R10

第六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R12

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1

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

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第五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52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 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61

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62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f61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f6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1

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2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HOS

图像感测元件的对角线长度:Dg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第六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InB

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HOI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TV Distortion):TDT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ODT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图像感测元件,其设置在成像面。

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五个工作波长,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光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2.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2.0。

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高度为HOS,当HOS/f比值趋近于1时,将有利于制作微型化且可成像超高像素的光学成像系统。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0<(f/f1)+(f/f3)+(f/f4)+(f/f5)≦5;以及f1/(f1+f3+f4+f5)≦0.8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f/f1)+(f/f3)+(f/f4)+(f/f5)≦4.0;以及0.01≦f1/(f1+f4+f5)≦0.2。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f/f1│≦2;│f2│+│f3│+│f4│+│f5│>│f1│+│f6│。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 聚焦能力,并且适当分配系统的正屈光力以抑制显著的像差过早产生。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强度,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以避免像差过度增大并可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

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可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并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在第五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优选地,其物侧面以及像侧面均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光学成像系统可还包括图像感测元件,其设置在成像面。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3;以及0.5≦HOS/f≦2.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2.5;以及1≦HOS/f≦2。由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个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表示光圈设置在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在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图像感测元件接收图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系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6≦InS/HOS≦1.1。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8≦InS/HOS≦1。由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在光轴上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其满足下列条件:0.45≦ΣTP/InTL≦0.95。由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0.5。由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光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0.4。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 其满足下列条件:-20<(R11-R12)/(R11+R12)<30。由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0<IN12/f≦0.2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IN12/f≦0.20。由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高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1≦(TP1+IN12)/TP2≦10。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高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2≦(TP6+IN56)/TP5≦5。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TP3+TP4+TP5)/ΣTP≦0.8。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TP3+TP4+TP5)/ΣTP≦0.8。由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若水平位移朝向像侧,InRS51为正值;若水平位移朝向物侧,InRS51为负值),第五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52│/TP5≦5。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51/HVT52。由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InRS62│/TP6<3。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1/HVT62。由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1。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 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Inf62/(Inf62+TP6)≦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Inf62/(Inf62+TP6)≦1。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mm≦│InRS52│+│InRS61│≦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5mm≦│InRS52│+│InRS61│≦3.5mm。由此,可控制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相邻两面间最大有效径位置的距离,而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Inf62/│InRS62│≦120。由此控制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的深度与其反曲点出现位置,而有助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

、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光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比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个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表示光圈设置在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在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图像感测元件接收图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1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170、成像面18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190。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凸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凸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凹面,其像侧面14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反曲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164均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7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5.2905mm;f/HEP=1.4;以及HAF=36度与tan(HAF)=0.726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984mm;│f/f1│=0.6626;f6=-6.1818mm;│f1│>f6;以及│f1/f6│=1.291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27.9195mm;│f1│+│f6│=14.1658mm以及│f2│+│f3│+│f4│+│f5│+│f6│>│f1│+│f6│。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1+f/f3+f/f5=2.7814,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f/f2+f/f4+f/f6=-2.0611,ΣPPR/│ΣNPR│=1.349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像侧面 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图像感测元件19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B,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InB=HOS;HOS=8.9645mm;HOI=3.913mm;HOS/HOI=2.2910;HOS/f=1.6945;InS=8.3101mm;InTL/HOS=0.8420以及InS/HOS=0.92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在光轴上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5.2801mm;以及ΣTP/InTL=0.6445。由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0.598。由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光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0.7976。由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第三透镜130与第五透镜15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1、f3、f5,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5=18.3455mm;以及f1/(f1+f3+f5)=0.4352。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第四透镜140与第六透镜16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2、f4以及f6,所有具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4+f6=-23.7398mm;以及f6/(f2+f4+f6)=0.3724。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0.8266mm;IN12/f=0.1562。由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高其性能。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0.6065

mm;TP2=0.4574mm;以及(TP1+IN12)/TP2=3.1331。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高其性能。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952mm;TP6=0.4789mm;以及(TP6+IN56)/TP5=1.3378。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 镜150在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TP3=2.0138mm;TP4=0.6283mm;TP5=1.0952mm;以及(TP3+TP4+TP5)/ΣTP=0.5843。由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945mm;InRS52=-0.5015mm;以及│InRS52│/TP5=0.4579。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2.3446mm;HVT52=1.2401mm。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51=0.4427mm;Inf52=0.0638mm;HVT52/(Inf52+TP5)=1.070;以及tan-1(HVT52/(Inf52+TP5))=46.9368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1.4393mm;InRS62=-0.1489mm;以及│InRS62│/TP6=0.3109。由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3.1461mm;以及HVT61/HVT62=0。由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2/HOI=0.8040。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2/HOS=0.3510。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16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以Inf6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Inf61=0mm;Inf62=0.1954mm; HVT62/(Inf62+TP6)=4.6657;以及tan-1(HVT62/(Inf62+TP6))=77.9028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2│+│InRS61│=1.9408mm。由此,可控制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相邻两面间最大有效径位置的距离,而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周边视场的像差修正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Inf62/│InRS62│=1.3123。由此控制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径的深度与其反曲点出现位置,而有助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以及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第四透镜140以及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4,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1≦NA6/NA2。由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

TV畸变为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0.96%;│ODT│=1.948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第一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一为第1图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次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 A1-A14则表示各表面第1-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2C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光片270、成像面28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290。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凹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62以及像侧面264均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2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至第五透镜2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119.92625mm;│f1│+│f6│=1.985256819mm;以及│f2│+│f3│+│f4│+│f5│>│f1│+│f6│。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2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第六透镜2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25217mm;以及TP6=0.422413mm。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210、第三透镜230、第五透镜250与第四透镜240均为正透镜,其个别焦距分别为f1、f3、f5以及f4,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4+f5=6.5053mm;以及f1/(f1+f3+f4+f5)=0.6837。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2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与第六透镜26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2以及f6,所有具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 列条件:ΣNP=f2+f6=-12.09595mm;以及f6/(f2+f3+f5+f6)=0.0931。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260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2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2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385873mm;HVT52=0mm。第五透镜物侧面3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35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1,第五透镜像侧面3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35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51=0.000743933mm;Inf52=0mm。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第二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C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70、成像面38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390。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凸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凹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64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3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320至第五透镜3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123.30892mm;│f1│+│f6│=7.76573mm;以及│f2│+│f3│+│f4│+│f5│>│f1│+│f6│。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3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第六透镜3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0.715764mm;以及TP6=0.381336mm。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31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与第五透镜350均为正透镜,其个别焦距分别为f1、f3、f4以及f5,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4+f5=121.0779mm;以及f1/(f1+f3+f4+f5)=0.0481。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3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320与第六透镜36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2以及f6,所有具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6=-9.9968mm;以及f6/(f2+f6)=0.1948。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360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3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3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1.0278mm;HVT52=0mm。第五透镜物侧面3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35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1,第五透镜像侧面3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35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51=0.0418mm;Inf52=0mm。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第三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表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4C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光片470、成像面48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490。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凸面,其像侧面4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具有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62为凹面,其像侧面46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464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4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420至第五透镜4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113.2609mm;│f1│+│f6│=6.9629mm;以及│f2│+│f3│+│f4│+│f5│>│f1│+│f6│。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4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六透镜4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0.5829mm;以及TP6=0.4028mm。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41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与第五透镜450均为正透镜,其个别焦距分别为f1以及f4,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4+f5=112.3138mm;以及f1/(f1+f3+f4+f5)=0.0470。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3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420与第六透镜46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2以及f6,所有具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6=-7.9099mm;以及f6/(f2+f6)=0.2133。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4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4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3040mm;HVT52=0mm。第五透镜物侧面4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45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1,第五透镜像侧面4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45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51=0.0006mm;Inf52=0mm。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第四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表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5C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光片570、成像面580以及图像感测元件59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凹面,其像侧面52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凸面,其像侧面53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52为凸面,其像侧面554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62为凹面,其像侧面564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62以及像侧面564均具有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在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520至第五透镜5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33.0030mm;│f1│+│f6│=7.6011mm;以及│f2│+│f3│+│f4│+│f5│>│f1│+│f6│。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55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5,第六透镜5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0.6000mm;以及TP6=0.3457mm。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51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与第五透镜550均为正透镜,其个别焦距分别为f1、f3、f4以及f5,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1+f3+f4+f5=33.2552mm;以及f1/(f1+f3+f4+f5)=0.1786。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5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520与第六透镜560的个别焦距分别为f2以及f6,所有具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2+f6=-7.3489mm;以及f6/(f2+f6)=0.2260。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5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5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8161mm;HVT52=0mm。第五透镜物侧面552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552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1,第五透镜像侧面554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554的反曲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f52,其满足下列条件:Inf51=0.0202mm;Inf52=0mm。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第五实施例透镜数据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但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