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8086阅读:702来源:国知局
镜头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附件。



背景技术:

能内置于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里的摄像装置近年来获得了长足进步,其能够通过搭载大尺寸的摄像元件、显著地增加有效像素数量等方法,来获得能够与用高性能小型数码相机等拍摄出来的图像相匹敌的程度的高画质图像。但是,唯独在使用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中的摄像装置所具备的变焦功能时,常会发生下述情况:放大图像的画质的劣化程度较大,难以观察、拍摄到观察对象的清晰且色彩鲜明的放大图像。

以往,为了获得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提出有许多将物镜安装于摄像装置来使用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透镜(权利要求1、2),其具有:透镜主体,光能透过该透镜主体;安装构件,其是在两个面上涂布有粘接剂的片状粘接构件,用于将该透镜主体安装在摄像装置的镜头设置面;及孔,其设于安装构件,设置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遮挡被导入到镜头中的光。而且,专利文献1还公开了一种能够利用夹具、弹簧等施力构件安装于摄像装置的镜头设置面的透镜(权利要求10、13)。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辅助透镜适配器装置,其具有:辅助透镜;剥离操作用突片,其自辅助透镜的外周突出;及粘接构件,其用于将辅助透镜以能够从摄像装置剥离下来的方式粘接并保持在摄像装置的镜头的入光口周缘前表面。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近摄用放大镜,其具有:近摄透镜;透镜支架,其用于保持近摄透镜;壳体,其呈扁平形状,用于保持透镜支架,而且,在 壳体的、隔着透镜支架与近摄透镜相对的两侧形成有圆形窗,该圆形窗以近与摄透镜的光轴交叉的位置为中心;接触部,其呈大致平坦状,设在该壳体的、能面对观察对象的表面的圆形窗周围,用于与观察对象接触;及固定部,其呈大致平坦状,设在该壳体的、能面对摄像装置的表面,用于粘接双面粘接构件,该双面粘接构件用于粘接于摄像装置。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将包含非球面的单透镜安装在电子照相机的镜头面而成的超高倍率摄像系统。

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照相机壳体,其形成有顶端开口部;物镜和成像透镜,它们配设在照相机壳体内,用于将经过顶端开口部的光聚集起来进行成像;摄像元件,其用于拍摄利用物镜和成像透镜成像出来的影像;把手,其以向照相机壳体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安装于照相机壳体;及摆动连结部,其用于将照相机壳体与把手以它们彼此间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起来,使顶端开口部与观察对象所在的观察面相抵接,并且,使照相机壳体相对于观察面保持规定角度,利用物镜和成像透镜使顶端开口部所抵接的观察面的影像在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成像,从而来拍摄影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542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90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8677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2956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0025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像以往那样地将物镜以与摄像装置的镜头同轴的方式安装于摄像装置的镜头的情况下,由于物镜的焦距较短,因此,为了获得清晰且色彩鲜明的放大图像时,需要将物镜靠近观察对象。然而,将物镜靠近观察对象时,摄像装置自身会遮挡光入射到观察对象周围,由此,呈下述趋势:显示屏中映出摄像装置的阴影,或是显示屏的周缘部比显示屏的中央部暗,从而难以清晰且色彩鲜明地观察到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特别是,对智能手机或带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而言,还结合有镜头的安装位置偏靠端部的原因,因此,上述趋势变得非常明显。

此外,虽然还会在摄像装置中安装用于使视野变明亮的闪光灯,但是,有时即使开闪光灯,阴影也不会完全消失。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下述情况:开闪光灯后,显示屏的中央部变得过亮,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的色彩反而变得不鲜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附件,其包括用于将观察对象放大来观看的物镜,该镜头附件在安装于摄像装置的状态下使用,使用该镜头附件,不会在显示屏中映出摄像装置的阴影,能够观看到该观察对象的色彩鲜明且清晰的放大图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种将镜头附件安装于摄像装置这样的结构:该镜头附件设有透镜体,该透镜体由透明性材料构成,该透镜体包括物镜部和与物镜部的周围设为一体的采光部,而且,在采光部还设置有能够使光射出到观察对象的光射出面。而且,本发明的发明人们还发现,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谋求增加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因此,即使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近,也不会在显示屏中映出摄像装置的阴影,能够观看到观察对象的色彩鲜明且清晰的放大图像,而且,能够将安装有该镜头附件的摄像装置简便地用 作能够将近处的观察对象放大来观看的显微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下述(1)~(11)所述的镜头附件。

(1)一种镜头附件,其能够相对于摄像装置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该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镜头、摄像元件和能够显示由镜头捕捉到的观察对象的图像的显示屏,镜头附件的特征在于,该镜头附件至少具有:透镜体,其由透明性材料构成,包括物镜部和与物镜部的周围设为一体的采光部;安装部,其用于将镜头附件以相对于摄像装置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摄像装置;及支承部,其用于支承透镜体和安装部,采光部具有光射出面,该采光部配置为在将物镜部以与镜头大致同轴地相对的方式安装于摄像装置时,光射出面朝向观察对象。

采用本发明的镜头附件,能够利用透镜体的物镜部将观察对象放大10倍~300倍这样来进行观看,能够将摄像装置当作简易的显微镜使用。在本发明中,在将物镜部以与镜头大致同轴地相对的方式安装于摄像装置时,具有朝向观察对象地配置的光射出面的采光部设在物镜部的周围,由此,即使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较近,也能够显著地增加它们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因此,不会在显示屏中映出阴影,能够观看到观察对象的清晰且色彩鲜明的放大图像。

(2)根据上述(1)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在将镜头附件安装于摄像装置时,采光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突出到摄像装置的外方从而位于不会被摄像装置遮挡的位置。

采用上述(2)所述的镜头附件,能够避免被摄像装置干扰,能够将周边的光取入到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的画质(清晰度和色彩鲜明度)。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采光部具有槽部,该槽部连续地环绕在物镜部的周围或间断地环绕在物 镜部的周围,槽部具有第1内侧面和第2内侧面作为光射出面,第1内侧面距物镜部相对较近,第2内侧面距物镜部相对较远,第1内侧面、第2内侧面为具有相对于透镜体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的斜面。

采用上述(3)所述的镜头附件,能够使从物镜部的侧面方向入射进来的光、从观察对象所在的方向入射进来的光主要在槽部的第1内侧面和第2内侧面进行反射,并朝向观察对象射出,因此,能够显著地增加观察对象与物镜部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其结果,不会在显示屏中映出阴影,能够观察到观察对象的清晰且色彩鲜明的放大图像。

(4)根据上述(3)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采光部具有多个槽部。

(5)根据上述(4)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多个槽部设成为以物镜部的轴心为中心的大致同心圆。

采用上述(5)所述的镜头附件,通过将多个槽部呈规律性地设成为大致同心圆,能够谋求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的整个区域的光量均匀,进而能够提高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的画质。

(6)根据上述(4)或(5)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第1内侧面距物镜部越远,第1内侧面的倾斜角越小。

采用上述(6)所述的镜头附件,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采光部的采光效率,以及能够谋求进一步增加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特别是观察对象及其周围的空间)内的光量。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该镜头附件还具有被支承部支承的调焦部,调焦部中的、与向支承部安装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随着从其周缘部朝向中心部去平缓地突出的鼓形状。

采用上述(7)所述的镜头附件,只要在使被支承部支承的调焦部的鼓 形状面的顶部(中心部)与载置有观察对象的面相接触的状态下,使镜头附件以该顶部为支点旋转和/或向纵向、横向和斜向上下运动,就能够容易地调整物镜部相对于观察对象的焦点。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该镜头附件还具有防护罩,该防护罩能够以将被支承部支承的透镜体的外表面和安装部的外表面以及支承部的外表面覆盖起来的方式装配。

采用上述(8)所述的镜头附件,在保存或携带镜头附件时,尤其能够防止透镜体和安装部受损,从而使镜头附件能够长期使用。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调焦部与安装部以隔着支承部相对的方式装配在支承部,在该装配状态下,调焦部、支承部及安装部的厚度总和与防护罩的厚度大致相同。

采用上述(9)所述的镜头附件,在将从镜头附件中拆下防护罩后剩下的镜头附件主体安装于摄像装置时,在距镜头附件主体相对于摄像装置的安装位置一定距离的位置,将防护罩配置在载置有观察对象的面与摄像装置之间,这样,能够将防护罩用作摄像装置的放置台。防护罩的厚度与镜头附件主体的最厚部位的厚度(调焦部、支承部及安装部的厚度总和)大致相同,因此,有时能够在不需要对物镜部进行调焦的情况下观看到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而且,防护罩未固定于摄像装置,因此,在调焦部为鼓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施对焦点的微调。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采光部在以物镜部的轴心为中心的内角为60°以上的区域内具有与物镜部大致同轴的相当于大致圆形或大致正多边形的平面形状。

采用上述(10)所述的镜头附件,能够谋求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更加均匀。

(11)根据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附件,其中,

摄像装置为数码相机、数码静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带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

采用上述(11)所述的镜头附件,通过将镜头附件安装于上述那样的可携带的摄像装置,能够用作能让使用者依照个人喜好来使用的便携式显微镜。

发明的效果

通过将本发明的镜头附件安装于摄像装置,尽管在为了将观察对象放大来观看时使用了物镜,也不会在显示屏中映出摄像装置的阴影,能够观看到该观察对象的色彩鲜明且清晰的放大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镜头附件主体安装于摄像装置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图1所示的镜头附件主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镜头附件主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镜头附件主体的剖视图,图4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所示的镜头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透镜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调焦部进行调焦的方法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防护罩的另一使用方法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形式的防护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4、镜头附件;2、镜头附件主体;10、35、透镜体;10A、36、 光学系统部;10B、嵌入部;11、调焦部;12、安装部;13、支承部;14、14A、防护罩;15、物镜部;16、37、采光部;17、卡定部;20、槽部;21、光射出面;21x、第1内侧面;21y、第2内侧面;22、调焦面;24、顶部;25、透镜体支承部;26、把持部;27a、27b、卡定销;28a、28b、凸部;29a、29b、卡合孔;30、凹部;32、分隔壁;33、透明板;40、带绳安装孔;100、摄像装置;101、观察对象;102、载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1。图1是表示将镜头附件主体2安装于摄像装置100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另外,镜头附件主体2是指从镜头附件1中拆下后述的防护罩14后剩下的部分。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镜头附件主体2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镜头附件主体2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镜头附件主体2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镜头附件1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图4中省略了分隔壁32的图示。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1而言,如图1所示,作为拆下防护罩14后剩下的镜头附件主体2,能够相对于摄像装置10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摄像装置100,该摄像装置100具有:镜头、摄像元件和能够显示由镜头捕捉到的观察对象的图像的显示屏(均未图示)。更具体地讲,镜头附件主体2以后述的物镜部15与摄像装置100的镜头大致同轴地相对的方式安装于摄像装置100。

在此,摄像装置100不受特殊限定,但优选的是便于携带的摄像装置100,能够列举出例如数码相机、数字静像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带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上述例子中,特别优选的是带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通过将镜头附件1安装于便于携带的摄像装置100,能够在日常的各种场合中将例如动植物或各种设备类的内部构造等放大来观察和拍摄,从 而能够提高使用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等。

如图2~图4所示,镜头附件1具有:镜头附件主体2,其是通过利用支承部13将透镜体10、调焦部11及安装部12支承起来而做成的;及防护罩14,其能够装配于镜头附件主体2。下面,依次说明构成镜头附件主体2的各构件。

图5是表示透镜体1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的(a)是立体图,图5的(b)是俯视图,图5的(c)是侧视图,图5的(d)是剖视图。透镜体10由透明性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透镜体10是由光学系统部10A和嵌入部10B沿透镜体10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设置而成的板状构件,其中,该光学系统部10A具有半圆状的平面形状,嵌入部10B具有大致方形的平面形状。在光学系统部10A设有物镜部15和与物镜部15的周围设为一体的采光部16,在嵌入部10B设有卡定部17,该卡定部17自嵌入部10B中的、距光学系统部10A较远的一侧的缘边10x的大致中央处向透镜体10的外方突出。

就光学系统部10A而言,构成物镜部15的物镜不受特殊限定,但优选使用例如双面非球面透镜。通过使用上述这样的物镜,并对物镜的焦距、透镜厚度、有效口径、拍摄距离(WD)、光圈、摄像装置100与物镜之间的距离等适当地进行调整,再根据需要来使用摄像装置100的数字变焦功能,从而能够容易地观察或拍摄到将观察对象(未图示)放大10倍~300倍这样的放大图像。

而且,构成物镜部15的透明性材料优选的是对可见光领域中的光具有较高的透光率的材料,能够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脂肪族环状烯烃聚合物(COP)及其共聚物(COC)、聚碳酸酯等。物镜也可以具有能够供规定波长区域的光通过的滤光功能。通过具有该滤光功能,能够选择性地观察到红外影像等可见光领域以外的光所成的影像。更具体地讲,例如在将镜头附件主体2安装于摄像装置100来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诊断的情况下,不仅能够获得墙壁表面的信息,还能够获得墙壁深处的信息。

采光部16与物镜部15设为一体地设在物镜部15的周围。本实施方式的采光部16包括多个槽部20,该多个槽部20呈圆环状地环绕在物镜部15的周围且是连续地环绕在物镜部15的周围。多个槽部20设成为以物镜部15的轴心(光轴)为中心的大致同心圆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槽部2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1个槽部20。而且,多个槽部20形成为同心圆状,即,多个槽部20形成为相邻的槽部20之间的距离大致恒定,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相邻的槽部20之间的距离在局部位置有所不同。而且,槽部20形成为连续的圆环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间断的圆环状即呈虚线状的圆环状。

槽部20的剖视形状呈字母V状,槽部20具有作为光射出面21的第1内侧面21x和第2内侧面21y,第1内侧面21x距物镜部15相对较近,第2内侧面21y距物镜部15相对较远。第1内侧面21x、第2内侧面21y均为具有相对于透镜体10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的倾斜面。第1内侧面21x、第2内侧面21y的倾斜角均不受特殊限定,而且,第1内侧面21x的倾斜角与第2内侧面21y的倾斜角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0的剖视形状呈字母V状,但是,槽部20的剖视形状只要是具有作为倾斜面的内侧面的形状即可,不受特殊限定,作为该形状能够列举出例如剖视形状呈梯形形状等。

光射出面21配置为:在将物镜部15与摄像装置100的镜头大致同轴地相对配置时,光射出面21朝向观察对象的方向,从而构成为能够使从物镜部15的侧面方向入射到采光部16的光、从观察对象所在的方向入射到采光部16的光反射,并能够使反射后的光主要朝向观察对象射出。因此,即使在为了获得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将物镜部15靠近观察对象时,也能够利用从光射出面21朝向观察对象反射的光来显著地增加物镜部15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从而能够防止摄像装置100的阴影映入显示屏中等情况,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清晰且色彩鲜明的放大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面21x构成为:距物镜部15越远,其倾斜角越小,因此,容易使光射到观察对象及其附近,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更加清晰且色彩更加鲜明的放大图像。

虽然采光部16也可以由与物镜部15同样的、透明性材料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机械强度或刚性高于构成物镜部15的透明性材料的透明性材料来构成采光部16。

而且,优选的是,采光部16构成为:其在以物镜部15的轴心(光轴)为中心的内角为60°以上的区域内,优选的是内角为60°~360°的区域内具有与物镜部15大致同轴的相当于大致圆形或大致正多边形的平面形状。采用该结构,能够谋求使物镜部15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更加均匀,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更加清晰且色彩更加鲜明的、没有斑点的放大图像。

通过使嵌入部10B嵌入到形成于后述的支承部13的孔25a中,并利用设置在孔25a内的卡定机构(未图示)将嵌入部10B的卡定部17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卡合,从而使透镜体10与支承部13相连结并被支承部13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焦部11与支承部13设为一体,调焦部11的表面为调焦面22,调焦部11例如在为了使物镜部15相对于观察对象进行对焦时能够用到。调焦面22具有随着从其周缘部朝向中心部去平缓地突出,且中心部成为顶部24的鼓形状。调焦部11能够以下述方式进行配置并使用:在将镜头附件主体2安装于摄像装置100时,例如使至少调焦面22的顶部24与观察对象或载置有观察对象的面相接触。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调焦部11进行调焦的方法的侧视图。如图6的(a)所示,做成为使已安装于摄像装置100的镜头附件主体2的调焦面22的顶部24与观察对象101的载置面102相接触的状态。接着,如图6的(b)所示,使镜头附件主体2以与载置面102相接触的顶部24为轴(支点)像箭头103、104那样向上下左右移动和/或旋转,从而来调整物镜部15与观察对象101之间 的距离S,由此,能够使物镜部15相对于观察对象101进行对焦。上述这样的调焦方式为跷板式调焦方式的一例。

能够利用调焦部11在不减少镜头附件主体2与观察对象101之间的空间内的光量的前提下容易地实施调焦,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通过使安装有未设有调焦部11的镜头附件的摄像装置100靠近观察对象101或远离观察对象101或相对于观察对象101旋转来进行调焦。而且,也可以是,使用能够代替调焦部11的公知的调焦构件或调焦机构。

调焦部11既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与支承部13成形为一体,另外,也可以是,将调焦部11做成为与支承部13相独立的构件,并且,在支承部13设置调焦部11的安装面(未图示),通过例如利用粘接剂等进行粘接或热熔接等方法将该安装面与调焦部11的同调焦面22相反的一侧的面之间粘接起来,从而能够将调焦部11固定于支承部13。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调焦部11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方形的平面形状,但是,调焦部11只要是具有中心部成为顶部24的、呈鼓形状的调焦面22即可,其平面形状不受特殊限定,能够做成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梯形、星形等任意形状。

安装部12是用于将镜头附件主体2以相对于摄像装置100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摄像装置100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2安装在隔着支承部13与调焦部11的设置位置相对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2由能够反复装卸的粘接片构成。上述这样的粘接片能够使用各种市售品,市售品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出ゲルタックシート、クリアアタックシート(均为商品名,聚氨酯材质,(株)エクシールコーポレイション制)等。安装部12不限定于粘接片,也可以是,设置例如利用弹簧做成的夹子型安装部。上述这样的安装部较容易向摄像装置100安装且较容易从摄像装置100拆卸下来。

支承部13是用于支承透镜体10、调焦部11及安装部12的板状构件。更具体地讲,支承部13具有:透镜体支承部25,其用于支承透镜体10;把持部26, 其与透镜体支承部25相连续地设置,用于支承调焦部11和安装部12;及卡定销27a、27b,它们用于在将后述防护罩14向镜头附件主体2装配时防止防护罩14脱落。优选的是,上述这些构件成形为一体。

透镜体支承部25设在支承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孔25a,该其供透镜体10的嵌入部10B嵌入;及卡定机构(未图示),其设在孔25a的内部,供嵌入部10B的卡定部17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卡合。通过使透镜体10的嵌入部10B嵌入孔25a并且使卡定部17与上述卡定机构相卡合,从而使透镜体支承部25支承透镜体10。

把持部26沿支承部13的长度方向与透镜体支承部25相连续地设置,在其一表面形成有凹部30,该凹部30供安装部12嵌入并固定,与支承部13设为一体的调焦部11同安装部12之间被格子状的分隔壁32隔开。把持部26的宽度小于透镜体支承部25的宽度。另外,在将调焦部11做成为与支承部13相独立的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设置与凹部30隔着分隔壁32相对的另一凹部,并将调焦部11嵌入并固定在该凹部。当然,也可以是,将把持部26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分别将调焦部11和安装部12粘贴在把持部26的两侧。

卡定销27a自透镜体支承部25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沿着把持部26的宽度方向缘边26a且与该缘边26a相隔一定距离地垂下来,并延伸至把持部26的、与透镜体支承部2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卡定销27a从俯视角度观察呈大致字母L状。卡定销27b自透镜体支承部2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沿着把持部26的宽度方向缘边26b且与该缘边26b相隔一定距离地垂下来,并延伸至把持部26的、与透镜体支承部2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卡定销27b从俯视角度观察大致呈反写的字母L状。卡定销27a、27b用于将后述的防护罩14固定于镜头附件主体2,防止防护罩14的脱落。而且,在卡定销27a的侧面中的端部附近设有凸部28a,在卡定销27b的侧面中的端部附近设有凸部28b。

防护罩14是下述这样的帽状构件:能够以将镜头附件主体2的外表面覆 盖起来的方式装配于该镜头附件主体2,用于保护该镜头附件主体2所具备的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罩14构成为:其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形状与透镜体10的表面形状相对应。若利用透明性材料制作防护罩14且采用上述结构的话,则能够在将装配有防护罩14的状态的镜头附件1重叠于摄像装置100时,预先观察到观察对象101的放大图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防护罩14构成为:覆盖透镜体10的外表面和安装部12的外表面且覆盖支承部1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地使防护罩14覆盖镜头附件主体2的、除了调焦部11以外的外表面,能够构成为:防护罩14的厚度与镜头附件主体2的最大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调焦部11、支承部13及安装部12的厚度总和)大致相同。根据图7说明采用该结构所能获得的优点。

图7是说明防护罩14的厚度与镜头附件主体2的最大厚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的防护罩14的使用方法的侧视图。使安装有镜头附件主体2的摄像装置100以调焦部11的调焦面22的顶部24与观察对象101的载置面102相接触的方式配置。然后,在距顶部24与载置面102相接触的部分一定距离的位置,将防护罩14配置在摄像装置100与载置面102之间。即,能够将防护罩14用作摄像装置100的放置台。

若像上述那样将防护罩14用作放置台,则有时能够在不需要对物镜部15进行调焦的情况下以稳定的状态观看到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而且,防护罩14未固定于摄像装置100和载置面102,因此,在调焦部11为鼓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实施对焦点的微调。而且,若做成上述结构,还具有下述这样的又一优点:尽管防护罩14未保护调焦部11的外表面,但由于防护罩14整体厚度与调焦部11、支承部13及安装部12的厚度总和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减小调焦部11的外表面受损的可能性。

在防护罩14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的、与支承部13的凸部28a、28b的形成 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卡定孔29a、29b,通过使凸部28a与卡定孔29a相卡合,使凸部28b与卡定孔29b相卡合,也能够将防护罩14固定于镜头附件主体2。

而且,在防护罩14的、向镜头附件主体2装配的方向的反方向侧的顶端部设有带绳安装孔40,在欲将镜头附件1从口袋或包等中取出时会用到该带绳安装孔40,但是,既可以设置带绳安装孔40也可以不设置带绳安装孔40。

本实施方式的防护罩14形成为将镜头附件主体2的除了调焦部11以外的外表面覆盖起来,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形成为将镜头附件主体2的外表面的大致整体覆盖起来。

而且,通过在防护罩14的表面,优选的是在防护罩14的表面端部刻印例如以10μm为单位的刻度,在放大观察观察对象101时,会在显示屏中一同映出观察对象101和上述刻度部分,再根据需要进行对焦,由此,能够实施放大倍率的确认、测量观察对象101的内部的细微部分的构造的概略尺寸等。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形式的防护罩14A的结构的立体图。防护罩14A的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形状为平坦面,除此以外的结构与防护罩14相同。

列举这样的一实施方式:利用镜头附件1测量观察对象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附件1将刻度尺作为其附属配件。刻度尺既可以是印刷物,也可以是刻印或印刷有标度的直尺状的构造体。首先,利用与镜头附件1一同使用的摄像装置100拍摄刻度尺的图像,由此来制作标尺,并将其作为透明图像预先保存在摄像装置100中。接着,在从显示屏上观察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时,将标尺的透明图像重叠在该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上来显示,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观察对象的尺寸的测量。

通过预先将下述应用程序搭载于摄像装置100,从而能够清楚地确认观察对象的尺寸。其中,该应用程序包含:如上述那样通过拍摄刻度尺的图像并将由此制作出的标尺作为透明图像保存在摄像装置100中的工序;及调用标尺的透明图像,使其在显示屏上与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重叠的工序。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3的结构的侧视图。对镜头附件3中的与镜头附件1通用的构件标注与镜头附件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镜头附件3的特征在于,具有透镜体35,该透镜体35是由具有半圆状的平面形状的光学系统部36和具有大致方形的平面形状的嵌入部10B设为一体而成的板状构件。光学系统部36包括物镜部(未图示)和与物镜部周围设为一体的采光部37,采光部37与采光部16同样,具有多个槽部(未图示),该多个槽部呈大致同心圆状地环绕在物镜部的周围并且该多个槽部是相互隔开一段距离地环绕在物镜部的周围,采光部37的直径大于采光部16的直径,采光部37的至少一部分比摄像装置100向外方突出一些。

通过具有上述那样的采光部37,在从俯视角度观察安装有镜头附件3的主体的摄像装置100的情况下,呈采光部37的至少一部分自摄像装置100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突出一些的状态。即,呈采光部37的一部分突出到摄像装置100的外方这样的不会被摄像装置100遮挡的位置的状态。像这样通过使采光部37自摄像装置100向外方突出一些,能够避免被摄像装置100干扰,能够将周边的光取入到物镜部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观察对象的放大图像的画质(清晰度和色彩鲜明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采光部37的一部分向摄像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突出,但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采光部37的一部分仅向长度方向突出或仅向宽度方向突出。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镜头附件4的结构的侧视图。镜头附件4的特征在于,除了具有镜头附件1的结构之外,还在调焦部11中的调焦面22的顶部24安装有透明板33。透明板33构成为其一端部33a能够映入显示屏中的观察对象放大图像的周缘部。而且,在透明板33的一端部33a的、能面对观察对象的一侧的表面,以与显示屏中的放大图像相对应的方式沿透明板33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设有标度(刻度)34。透明板33能够由例如透 明性塑料等制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大致准确且极其容易地测量观察对象的尺寸,因此,不仅能够将本发明的镜头附件单纯地作用于显微镜等用途,还能够将本发明的镜头附件用作基础性预备研究设备进行使用。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本发明的结构适当地进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