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6571发布日期:2018-07-24 23:4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具有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背光模块中,发光二极体光源固定在背板上,而反射片与导光板放置在背板上,且发光二极体光源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由于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容易因热胀冷缩的关系而产生变化,因而导致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低于设定值。再者,背光模块是由许多构件堆叠组成,其中各构件皆有最小制作厚度的限制,使得整体背光模块的厚度已受限制。此外,若为了要解决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低于设定值的问题而采用增加构件的方式,则会使得背光模块的成本增加,进而不具竞争力。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在热涨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以维持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第一承载件、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体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与一底面。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且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件、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体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与一底面。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且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设计中,第二反射片的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而第二反射片的第二反射部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且第二反射片的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且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藉此,可透过可形变反射图案所具有的可变形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以维持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为图1A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为图2A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A至图3H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第二反射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B绘示为图1A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一背光模块100a以及一显示面板200,其中显示面板200配置于背光模块100a上。此处,显示面板20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包括一第一承载件110、一导光板120、一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一第一反射片140以及一第二反射片150a。导光板120配置于第一承载件110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122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122的一出光面124与一底面126。发光二极体光源130配置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2旁。第一反射片140配置于第一承载件110与导光板120之间。第二反射片150a包括一第一反射部152a、一第二反射部154a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第一反射部152a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上。第二反射部154a与第一反射部152a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110上。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位于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且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A。

更进一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承载件110具体化为一背板。当然,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10亦可为一背盖,于此并不加以限制。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体光源130包括一电路板132以及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134。电路板132具有一正面132a及一反面132b。发光二极体晶片134配置于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并与电路板132电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还包括一第一双面黏着层160a以及一第二双面黏着层170a。第一双面黏着层160a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固定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第二双面黏着层170a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与第一承载件110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固定于第一承载件110的一承载面112上。

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具体化为二维图案,例如是ㄑ字形,其中第二反射片150a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呈等间距排列于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且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定义出镂空区域A。藉此,可透过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所具有的可变形(即可拉伸)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120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之间的间距,以维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而使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

此外,请再参考图1A,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一第二承载件300以及一胶框400。显示面板200位于第二承载件300与背光模块100a之间。胶框400组立于第一承载件110上,且第二承载件300与胶框400夹持显示面板200。更进一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二承载件300具体化为一前框或者胶带。为了提升显示装置10的光学品质,显示装置10可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500,配置于背光模块100a与显示面板200之间。

简言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第二反射片150a具有可变形(即可拉伸)且可回复能力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因此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120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之间的间距。因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仍可维持在预先所设定的范围内,故可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此外,本实施例并不是以增加构件的方式来解决习知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低于设定值的问题,而是透过对第二反射片150a进行设计,因此不会衍生有增加背光模块100a整体厚度或成本的问题。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2A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B绘示为图2A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B、图2A以及图2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与图1A与图1B中的背光模块100a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双面黏着层160b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反面132b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固定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反面132b上。第二双面黏着层170b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与第一承载件110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固定于第一承载件110的承载面112上。

简言之,本实施例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是透过第一双面黏着层160b固定于电路板132上,而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是透过第二双面黏着层170b固定于第一承载件110上。藉此,可透过连接在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所具有的可变形(即可拉伸)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120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之间的间距,以使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仍可维持在所设定的范围内。故,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可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提及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具体化为二维图案,其例如是ㄑ字形。于其他实施例中,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亦可为其他形状。图3A至图3H绘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第二反射片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与图3B,图3A中的第二反射片150b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b与图3B中的第二反射片150c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c相同,皆为二维图案,其例如是菱形,两者的差异仅在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b彼此之间的间距小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c彼此之间的间距。请同时参考图3C与图3D,图3C中的第二反射片150d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d与图3D中的第二反射片150e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e相同,皆为二维图案,其例如是类环形,两者的差异仅在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d彼此之间的间距小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e彼此之间的间距。请同时参考图3E与图3F,图3E中的第二反射片150f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f与图3G中的第二反射片150g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g相同,皆为二维图案,其例如是平行四边形,两者的差异仅在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f彼此之间的间距小于可形变反射图案156g彼此之间的间距。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H,第二反射片150i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i可也可以呈不等间距排列于第一反射部152i与第二反射部154i之间。

在模拟结果中,图1B与图2B中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1.09毫米;图3A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b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88毫米;图3B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c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91毫米;图3C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d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29毫米;图3D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e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53毫米;图3E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f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08毫米;图3F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g在Y方向的位移量为0.63毫米。除了上述有具体形状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156b、156c、156d、156e、156f、156g之外,请参考图3G,第二反射片150h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h为不规则形状,且可形变反射图案156h在第一反射部152h与第二反射部154h之间定义出镂空区域A’,其中镂空区域A’例如是骑缝线,此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设计中,第二反射片的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而第二反射片的第二反射部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且第二反射片的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且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藉此,可透过可形变反射图案所具有的可变形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以维持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则可具有较佳的显示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

10:显示装置

100a、100b:背光模块

110:第一承载件

112:承载面

120:导光板

122:入光面

124:出光面

126:底面

130:发光二极体光源

132:电路板

132a:正面

132b:反面

134:发光二极体晶片

140:第一反射片

150a、150b、150c、150d、150e、150f、150g、150h、150i:第二反射片

152a、152h、152i:第一反射部

154a、154h、154i:第二反射部

156a、156b、156c、156d、156e、156f、156g、156h、156i:可形变反射图案

160a、160b:第一双面黏着层

170a、170b:第二双面黏着层

200:显示面板

300:第二承载件

400:胶框

500:光学膜片组

A、A’:镂空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