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0070发布日期:2018-08-03 19:1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双组分显影剂(以下称为“显影剂”)主要由调色剂和载像体构成。调色剂是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粒子,被逐渐消耗。调色剂由调色剂粒子和附着在调色剂粒子的表面的外添剂构成。另一方面,载像体在显影器内与调色剂混合使用。载像体具有通过摩擦带电而给予调色剂适当的电荷、以及向与感光体对置的显影区域输送调色剂的功能。载像体通常通过在带有磁性的铁素体粒子的表面涂覆具有带电赋予的功能的树脂而构成。

如此,显影剂由众多种类的微小粒子构成,显影剂的性能容易因印刷条件而改变。尤其外添剂的劣化对显影剂的影响较大是公知的。以往,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内外的温湿度或印刷条件等来预计调色剂的外添剂的量(以下,称为“外添剂量”)。但是,温湿度和印刷条件等终归只是从图像形成装置或显影部的外部来预计而已,不能高精度地预计外添剂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颜色辨别传感器来测定被清洁刮刀刮下的调色剂的外添剂量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评估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层状态并利用锥形转子法来测定调色剂的流动性并评估流动性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17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颜色识别传感器来测定外添剂量的技术,但在该技术中,不能对无色透明的外添剂测定外添剂量,也不能判断外添剂的性能劣化。

此外,虽然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利用锥形转子法,但即使评估了调色剂的流动性,也不能评估外添剂的状态。

若显影剂的流动性因外添剂的状态而发生变化,则印刷品质会下降。因此,期望能够高精度地判断外添剂的状态。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高精度地判断显影部中容纳的显影剂中外添剂的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显影部,将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转印于像载体而对调色剂像进行显影;补给部,向显影部补给双组分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测定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校正量计算部,计算用于对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进行校正的流动性校正量;以及外添剂量计算部,基于流动性校正量对由流动性测定部测定出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进行校正,根据校正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对调色剂的外添剂量进行计算,并对外添剂的状态进行判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校正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流动性来计算调色剂的外添剂量,能够高精度地判断外添剂的状态。

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将在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明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部、定影部等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トリクルシステム)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内部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环境与显影剂的流动性校正量之间的关系的一览表。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根据放置时间而不同的显影剂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偏压与流动性校正量的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每一显影偏压的、显影剂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40…图像形成部、44…显影部、60…注入系统、61…补给部、62…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3…废弃部、64…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5…供给辊、66…显影辊、70…显影剂、71…调色剂71、81…外添剂量计算部、82…校正量计算部、85…结果输出部、86…劣化防止控制部、10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方式例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图,对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50、二次转印部55、定影部80等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该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是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这四色的调色剂重叠的串联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原稿输送部10、纸张收纳部20、图像读取部30、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50、二次转印部55、定影部80。

原稿输送部10具有用于设置原稿的原稿供纸台11、和多个辊12。设置在原稿输送部10的原稿供纸台11上的原稿G通过多个辊12而逐张被输送到图像读取部30的读取位置。图像读取部30读取通过原稿输送部10输送来的原稿G或放置在原稿台13上的原稿的图像,而生成图像信号。

纸张收纳部20被配置于装置主体的下部,且根据纸张S的大小而被设置有多个。该纸张S通过供纸部21供纸而被传送至输送部23,并通过输送部23而被输送至转印位置亦即二次转印部55。换言之,输送部23发挥将从供纸部21供给的纸张S向二次转印部55进行输送的功能,并形成对纸张S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此外,在纸张收纳部20的附近设置有手动供纸部22。从该手动供纸部22向转印位置传送纸张收纳部20中未收纳的尺寸的纸张、或具有标签的标签纸、OHP(顶置防护(Overhead Protection))片材等的特殊纸。

在图像读取部30与纸张收纳部20之间配置有图像形成部40和中间转印带50。为了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部40具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形成品红色的调色剂像。此外,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由于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在此对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进行说明。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40Y具有作为像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41、配置于感光体41的周围的带电部42、曝光部43、显影部44、清洁部45。感光体41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机而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带电部42给予感光体41电荷而使感光体4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部43基于通过图像读取部30生成的图像数据,对感光体41的表面进行曝光扫描,并在感光体41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44使形成在作为像载体的感光体41上的静电潜像上附着黄色调色剂。由此,黄色的调色剂像在感光体41的表面上显影。另外,第二图像形成单元40M的显影部44使感光体41上附着品红色的调色剂,第三图像形成单元40C的显影部44使感光体41上附着青色的调色剂。并且,第四图像形成单元40K的显影部44使感光体41上附着黑色的调色剂。如后述的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的各显影部44中,构成有能够对显影部44内的显影剂进行更换的注入系统60。并且,基于显影剂的流动性测定值而计算在感光体41上显影的调色剂的外添剂量,并判断外添剂的状态。

附着于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被转印至表示带状的像载体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50,使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50上显影。清洁部45除去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后的感光体41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50被形成为环状,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机而绕感光体41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而旋转。在中间转印带50上的与各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的感光体41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一次转印部51。该一次转印部51通过向中间转印带50施加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从而将感光体4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0。

并且,通过中间转印带50进行旋转,使得由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40K形成的调色剂像依次被转印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50上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像重叠的彩色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50附近、且输送部23的下游,配置有二次转印部55。二次转印部55被形成为辊状,并对由输送部23传送来的纸张S向中间转印带50侧按压。而且,二次转印部55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0上的彩色图像转印至由输送部23传送来的纸张S上。在将彩色图像转印至纸张S上之后,清洁部52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在二次转印部55上的纸张S的排出侧设置有定影部80。定影部80对转印至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压加热,而使调色剂像在纸张S上定影。

在定影部80的下游配置有切换闸24。切换闸24对从定影部80中通过的纸张S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即,在进行单面图像形成中的面朝上排纸的情况下,切换闸24使纸张S径直前进。由此,纸张S通过一对排纸辊25而排纸。此外,在进行单面图像形成中的面朝下排纸以及双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切换闸24将纸张S向下方引导。

在进行面朝下排纸的情况下,在通过切换闸24将纸张S向下方引导之后,通过纸张翻转输送部26将正反翻转而向上方输送。由此,纸张S通过一对排纸辊25而排纸。在进行双面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通过切换闸24将纸张S向下方引导之后,通过纸张翻转输送部26将正反翻转而通过再供纸路径27而再次向转印位置传送。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例如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用于存储CPU101执行的程序等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102、作为CPU101的工作区而使用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103。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作为大容量存储装置的HDD(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104、和操作显示部105。另外,作为ROM102,通常采用电可擦除的可编程ROM。

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备的控制部100具有CPU101、ROM102、RAM103,且分别经由系统总线107而与HDD104以及操作显示部105连接,并对装置整体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100经由系统总线107与供纸部21、输送部23、图像读取部30、图像形成部40、图像处理部110连接。

HDD104对由图像读取部30读取得到的原稿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对输出完成的图像数据等进行存储。HDD104作为存储了由CPU101执行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非临时性记录介质的一例而使用。作为计算机可读取的非临时性记录介质,并不限定于HDD104,也可以是例如CD-ROM、DVD-ROM等的记录介质。

操作显示部105是由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有机ELD(电致发光显示器(Electro Luminescence Display))等的显示器构成的触摸面板。该操作显示部105显示与面向用户的指示菜单或所取得的图像数据相关的信息等。另外,操作显示部105具备多个键,接收由用户的键操作而实现的各种指示、文字、数字等的数据的输入。

图像读取部30对原稿的图像进行光学式读取并转换为电信号。例如,在读取彩色原稿的情况下,对于每一像素而生成具有RGB各10比特的亮度信息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读取部30而生成的图像数据、或从表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外部装置的一例的PC(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120发送的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处理部110,并被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110对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根据需要而实施浓淡校正、图像浓度调节、图像压缩等的图像处理。

例如,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彩色的图像的情况下,将通过图像读取部30等而生成的R·G·B的图像数据输入至图像处理部110中的颜色转换LUT(查询表(Look Up Table))。然后,图像处理部110将R·G·B数据颜色转换为Y·M·C·Bk的图像数据。然后,对进行了颜色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实施浓淡度再现特性的校正、参照了浓度校正LUT而得到的网点等的网屏处理、或者用于将细线增强的边缘处理等。

在本例中,对使用了PC120作为外部装置的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外部装置能够使用例如传真装置等其他各种装置。

图像形成部40接收通过图像处理部110进行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并基于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

图3是表示注入系统60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注入系统60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的各色的显影部44的每个中构成,且向显影部44补给显影剂70(双组分显影剂的一例),并将在显影部44中使用过的显影剂70废弃。在此,对在黄色(Y)的显影部44中构成的注入系统60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注入系统60不仅具备上述的显影部44,而且具备设置于显影部44的上游并向显影部44补给显影剂70的补给部61、和设置于显影部44的下游并容纳从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的废弃部63。通过在显影部44上安装补给部61和废弃部63,从而构成能够定期更换显影部44中使用的显影剂70的注入系统60。

在补给部61中设置有对补给部61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在废弃部63中设置有对从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

补给部61中定期地被追加显影剂70,显影剂70沿着下箭头标记向显影部44中补给。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对补给部61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另外,也存在补给部61中仅容纳有调色剂71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对补给部61中容纳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作为调色剂71的单独值。

在显影部44中容纳有从补给部61补给的一定量的显影剂70。如上文所述,显影剂70由调色剂71、未图示的载像体构成,通过调色剂71附着在感光体41上而实施调色剂像的显影。在显影部44中设置有多个供给辊65和显影辊66。在显影部44内,通过供给辊65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调色剂71摩擦带电,并且使调色剂71所附着的载像体朝向显影辊66移动。然后,显影剂70附着于带有高电压的显影辊66上。在附着于显影辊66上的载像体上,附着有以与载像体相反的极性带电的调色剂71。若在显影辊66上施加显影偏压,则调色剂71会从显影辊66飞向感光体41,使调色剂像在感光体41上显影。

附着于显影辊66上的载像体是为了使调色剂71飞向感光体41而反复使用的。因此,由于载像体在显影部44内反复与调色剂71接触、被加热、加压,使得载像体的表面容易发生变形。若载像体的表面发生变形,则载像体上将不会附着充足的调色剂71,感光体41将不会显影出由充足的量的调色剂71产生的调色剂像。其结果,将导致印刷品质下降。因此,对在显影部44中所使用的显影剂70处于何种状态进行判断是重要的。

在废弃部63中容纳从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关于显影剂70,也沿着下箭头标记而从显影部44向废弃部63移动。并且,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对废弃部63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

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以及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例如,基于通过以下的第一或第二方法测定出的显影剂量而对流动性进行判断。

作为第一方法,存在通过光学传感器或磁传感器来对前进单位距离的显影剂70的显影剂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如果显影剂量多则能够判断为显影剂70的流动性高,如果显影剂量少,则能够判断为显影剂70的流动性低。

作为第二方法,存在通过重量检测传感器来测定从显影部44排出的显影剂70的重量并根据该显影剂70的重量来测定显影剂量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如果显影剂70的重量大,则能够判断为显影剂70的流动性高,如果显影剂70的重量小,则能够判断显影剂70的流动性低。

但是,也可以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方法以外的方法来测定显影剂70流动性。

然后,基于显影剂70的流动性来判断显影剂70的状态。以下,对用于判断显影剂70的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控制部100的内部结构例的框图。

控制部100具备:外添剂量计算部81、校正量计算部82、结果输出部85以及劣化防止控制部86。

外添剂量计算部81基于通过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测定出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之间的关系,而计算在显影部44中显影的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此时,外添剂量计算部81根据显影剂70的流动性的校正量(以下也称为“流动性校正量”)而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是通过校正量计算部82求出的值。

但是,外添剂量计算部81不仅能够基于由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测定出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来计算外添剂量,还能够基于由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测定出的显影剂70或调色剂71的流动性,来计算外添剂量。在此情况下,外添剂量计算部81基于补给部61中容纳的显影剂70或调色剂71的单独值,根据由调色剂单独值影响校正部84所计算出的流动性校正量而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

校正量计算部82对与调色剂71的带电量、显影剂70的打印环境、感光体41上施加的显影偏压、或补给部61中容纳的显影剂70或者调色剂71的流动性相应的流动性校正量进行计算。该流动性校正量用于校正由打印环境或打印条件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产生的影响。该校正量计算部82具备调色剂带电量影响校正部83以及调色剂单独值影响校正部84。

调色剂带电量影响校正部83对被废弃至废弃部63中的调色剂71的带电量给显影剂70的流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校正。

调色剂单独值影响校正部84在补给部61中仅容纳有调色剂71的情况下,对由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测定出的调色剂71的单独值给显影剂70的流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校正。

并且,外添剂量计算部81根据预定的流动性校正量,对校正了调色剂71的带电量以及调色剂71的单独值的影响后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从而计算出调色剂71的外添剂的状态。该流动性校正量可以如后述图5、图7所示那样预先设定。由此,外添剂量计算部81能够对作为外添剂的状态的例如外添剂量、外添剂性能进行判断。

结果输出部85输出表示由外添剂量计算部81判断出的外添剂的状态的结果。该结果例如被显示在PC120的画面中。

劣化防止控制部86基于由外添剂量计算部81判断出的调色剂71的外添剂的状态,而实施与打印环境以及打印条件相应的用于防止印刷品质的劣化的控制。若外添剂量或外添剂性能下降,则会导致使用了调色剂71的印刷品质将劣化。打印环境是指: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装置本身)的内外的温湿度、显影剂70的放置时间、覆盖率,如后述的图5所示那样,流动性校正量根据打印环境而改变。打印条件是指,例如向感光体41上附着的调色剂71的量的控制值(显影偏压等)。

图5所示的放置时间表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被切断而显影部44未处于驱动的时间。作为放置时间而规定有0~12小时、12~24小时、24小时以上。另外,放置时间为0小时表示:紧接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被切断之后。此外,0~12小时表示0小时以上且不足12小时,12~24小时表示12小时以上且不足24小时。

温湿度表示:例如,设置了图像形成装置1的室内或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温度以及湿度。例如,HH表示温度为30℃、湿度为80%,NN表示温度为20℃、湿度为50%,LL表示温度为10℃、湿度为10%。

覆盖率表示:作为打印条件的一例而使用的指标,例如每张A4尺寸的纸张所使用的调色剂71的使用量(%)。若A4纸张整体用黑色满涂,则黑色的调色剂71的覆盖率成为100%。此外,如果A4纸张整体未使用黑色而为白纸,则黑色的调色剂71的覆盖率成为0%。

若调色剂71的外添剂的状态恶化,则会引起各种品质劣化以及功能劣化。例如,若外添剂变少、外添剂的表面发生变形从而外添剂的状态恶化,则调色剂71的粘着力将上升而成为调色剂71粘着在感光体41上的状态,从感光体41向中间转印带50转印的调色剂71的转印率将降低。为了防止该情况,劣化防止控制部86根据外添剂的状态而启动改善转印率的控制。改善转印率的控制是指:例如,劣化防止控制部86提高对中间转印带50施加的电压来提高调色剂71的转印率的控制。

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根据调色剂71的带电量而受到影响。例如,由于若调色剂71的带电量增加,则调色剂71与载像体间的电阻会增加,因此,显影剂70的流动性将降低。外添剂量计算部81对由调色剂71的带电量导致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的变化量进行校正,而提高外添剂量的计算精度。作为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的方法,例如存在“对流动性测定值进行校正的方法”、“对表示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的曲线图进行校正的方法”等。以下,对校正显影剂70的流动性测定值的方法进行说明。

流动性测定值是根据下式(1)而求取的值,在以下的说明中,也称为“流动性”。式(1)中的调色剂带电量是表示根据废弃部63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打印环境或打印条件而判断的调色剂71的带电量的值。此外,调色剂单独值是表示在补给部61中仅容纳有调色剂71时,由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测定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的值。例如,在紧接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之后补给显影剂70,在经过所定时间之后成为仅补给调色剂71。调色剂带电量、调色剂单独值均是给废弃显影剂的流动性测定值带来影响的值。

废弃显影剂的流动性测定值=外添剂的状态+调色剂带电量+调色剂单独值…(1)

而且,外添剂量计算部81如下式(2)所示那样对式(1)进行变形,通过从废弃显影剂的流动性测定值中排除调色剂带电量以及调色剂单独值,从而能够判断调色剂71的外添剂的状态。

外添剂的状态=废弃显影剂的流动性测定值-调色剂带电量-调色剂单独值…(2)

另外,作为外添剂的状态,如上所述,有外添剂量、外添剂性能。因此,在求取外添剂量、外添剂性能的情况下,只要将式(1)、(2)中外添剂的状态替换为外添剂量、外添剂性能即可。

在此,对用于外添剂量计算部81根据显影剂70的流动性来计算外添剂量的两种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方法为,基于图5所示的一览表而求取流动性校正量,并按照该流动性校正量而计算出外添剂量的方法,第二方法为,基于图7所示的显影偏压而求取流动性校正量,并按照该流动性校正量而计算出外添剂量的方法。

<用于计算外添剂量的第一方法>

首先,参照图5和图6对用于计算外添剂量的第一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打印环境与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的关系的一览表。

该一览表具有:表示打印环境的放置时间、温湿度、覆盖率的各字段(field);以及流动性校正量的字段。该表是示出了针对于使调色剂71的带电量发生变化的打印环境(显影剂70的放置时间、温湿度、覆盖率)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的表。

外添剂量计算部81对与显影剂70的打印环境相应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进行计算,并根据该流动性校正量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然后,外添剂量计算部81使用校正后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的关系对外添剂量进行计算,并判断外添剂的状态。

例如,如果覆盖率低,则仅有微量的调色剂71被使用,因此,显影剂70在显影部44内滞留的时间长,显影剂70容易劣化。若显影剂70劣化,则调色剂71将变得不易带电。如果调色剂71不易带电,则载像体与调色剂71的互相吸引会减弱,显影剂70间的摩擦阻力会减小,显影剂70的流动性会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覆盖率高,则较多的调色剂71被使用,因此,显影剂70在显影部44内滞留的时间将变短,显影剂70也会频繁地更换。因此,显影剂70的劣化会得到抑制。如果显影剂70不劣化,则调色剂71会变得容易带电。但是,如果调色剂71容易带电,则载像体与调色剂71的互相吸引会增强,显影剂70间的摩擦阻力会增大,因此显影剂70的流动性将降低。

流动性校正量用于对根据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和带电量而变化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测定值进行校正。例如,如果显影剂70的流动性低,则显影剂70容易凝结,因此流动性校正量增多。另一方面,如果显影剂70的流动性高,则显影剂70不易凝结,因此,流动性校正量减少。

例如,如图5的表所示,放置时间为0~12小时、且温湿度为LL、NN时的覆盖率的高、中、低所对应的流动性校正量分别为20%、20%、15%。根据该表而示出了:如果放置时间短,则容易维持调色剂71带电的状态,必须使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增多。

而且,在放置时间为0~12小时时,温湿度为HH时的覆盖率的高、中、低所对应的流动性校正量分别为15%、15%、10%。如此,在温湿度为HH的情况下,与温湿度为LL、NN的情况相比,调色剂71变得不易带电,因此,覆盖率的高、中、低所对应流动性校正量也减少。

但是,如果放置时间为24小时以上,则调色剂71将放电,显影剂70的流动性会增高。因此,与放置时间为0~12小时、12~24小时的情况相比,温湿度为LL、NN、HH、覆盖率的高、中、低所对应的流动性校正量均减小。因此,在调色剂71的带电量高的条件下,流动性校正量多,在调色剂71的带电量低的条件下,流动性校正量少。此外,如果覆盖率高,则调色剂71的带电量将增多,因此,使流动性校正量增多,如果覆盖率低,则调色剂71的带电量将减少,因此,使流动性校正量减少。

<显影剂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

图6是表示根据放置时间而不同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曲线图中,在横轴上表示显影剂70的流动性[%],在纵轴上表示外添剂量[%]。

在图6中示出了例如,在显影部44的内部为NN的环境、覆盖率为“中”时,将放置时间设为0~12小时、12~24小时、24小时以上时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例如,外添剂量为60%是表示:在显影剂70制造时为100%的外添剂量减少到了60%。

如上所述,如果显影剂70的流动性接近于0%,则显影剂70难以流动,如果流动性接近于100%,则显影剂70非常容易流动。此外,如果外添剂量接近于0%,则表示调色剂71中几乎不含有外添剂,如果外添剂量接近于100%,则表示调色剂71中含有充足的量的外添剂。外添剂量根据下式(3)而基于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来计算。图6为基于下式(3)而表现出的曲线图。该式(3)如上式(2)所示,表示了从显影剂70的流动性测定值中除去由调色剂带电量产生的影响而求取外添剂量。

外添剂量=a1×exp(b1×流动性测定值)…(3)

a1、b1为因各条件而变动的值。

如图5所示,在放置时间为0~12小时时,在湿度NN、覆盖率为“中”的条件下,流动性校正量为20%,在放置时间为12~24小时时,流动性校正量为15%。另一方面,在放置时间为24小时以上时,流动性校正量为0%,因此可以不对流动性进行校正。如此,如果打印条件相同,则流动性按照放置时间为0~12小时、12~24小时、24小时以上的顺序而升高,流动性校正量也改变。

如图6所示,例如,在流动性为约60%时,如果放置时间为0~12小时,则外添剂量为约75%,而如果放置时间为24小时以上,则外添剂量将下降至约70%。如此,外添剂量计算部81将根据对应于包括放置时间、温湿度以及覆盖率在内的打印环境而决定的流动性校正量而校正后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应用于式(3)中,由此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外添剂量。

另外,在图6所示的曲线图的纵轴上,也可以将外添剂量替换为外添剂性能。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基于与打印环境相应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而求取准确的外添剂性能。

<用于计算外添剂量的第二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对用于计算外添剂量的第二方法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显影偏压与流动性校正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曲线图中,在横轴上表示显影偏压[-V],在纵轴上表示流动性校正量[%]。图7所示的显影偏压与流动性的关系根据下式(4)来计算出。

流动性校正量[%]=a2×Ln(显影偏压)+b2…(4)

a2、b2为因各条件而变动的值。

如图7所示,在显影偏压为-600V时流动性校正量为约45%,在显影偏压为-400V时流动性校正量为约30%。换言之,由于随着显影偏压升高且显影剂70中含有的调色剂71的带电量增多,显影剂70的流动性将低下,因此可知必须使流动性校正量增多。

相反地,还示出了显影偏压为-200V时流动性校正量为约0%。因此,如果显影偏压低,则调色剂71的带电量也少,因此可知显影剂70流动性高,流动性校正量也可以较少。显影偏压是为了控制调色剂附着量而由控制部100决定的值。因此,外添剂量计算部81能够对与施加于感光体41的显影偏压相应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校正量进行计算,并根据该流动性校正量而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

<显影剂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

图8为表示每一显影偏压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在该曲线图中,在横轴上表示显影剂70的流动性[%],在纵轴上表示外添剂量[%]。

在图8中示出例如,将显影偏压设为-200V、-400V、-600V时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外添剂量基于在图7中计算出的流动性校正量和所测定出的流动性的值并根据下式(5)来计算。该式(5)如上式(2)所示,表示了从显影剂70的流动性测定值中除去由调色剂带电量产生的影响而求取外添剂量。

外添剂量=a3×exp(b3×流动性测定值)…(5)

a3、b3为针对于每一显影偏压而变动的值。

如图8所示,可知在显影偏压为-200V的条件下,可以不对流动性进行校正,但是,随着显影偏压与-200V相比增大,而流动性校正量增大。而且,外添剂量计算部81根据显影偏压而对流动性进行校正,并将校正后的流动性应用于式(5)中,由此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外添剂量。

另外,在图8所示的曲线图的纵轴上,也可以将外添剂量替换为外添剂性能。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基于与打印环境相应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而求取准确的外添剂性能。

图9是表示控制部100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首先,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对补给部61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对废弃部63中容纳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S1)。

接下来,校正量计算部82对流动性校正量进行计算(S2)。此时,调色剂带电量影响校正部83对调色剂71的带电量给显影剂70流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校正。此外,调色剂单独值影响校正部84对调色剂71的单独值给显影剂70的流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校正。

接下来,外添剂量计算部81基于流动性校正量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并基于图6、图8所示的流动性与外添剂量的关系,根据校正后的流动性对外添剂量进行计算(S3)。

接下来,劣化防止控制部86基于由外添剂量计算部81计算出的外添剂量而实施用于防止印刷品质的劣化的预定的控制(S4)。此时,可以通过结果输出部85来输出外添剂量的计算结果。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100中,根据显影部44中容纳的调色剂71的带电量所对应的流动性校正量,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校正,并根据校正后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对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进行计算。并且,能够基于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对外添剂的状态进行判断。因此,与以往那样的基于外部环境或特定的条件来预测外添剂量的方法相比,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外添剂量。因此,劣化防止控制部86能够基于根据校正后的显影剂70的流动性求出的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而实施适宜的劣化防止控制。

此外,若如以往那样使用颜色识别传感器,则不能对无色的外添剂进行测定,相对于此,通过本实施方式,外添剂量计算部81能够根据显影剂70的流动性而求取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因此,能够与外添剂的颜色无关地计算准确的外添剂量。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60A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注入系统60A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注入系统60A不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以及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取代废弃部63而具备调色剂分离部67,并具备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8(流动性测定部的一例)。

调色剂分离部67从由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中分离出调色剂71。

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8被设置于调色剂分离部67的下游侧,并对由调色剂分离部67分离出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8对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以及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方法相同。

图11是表示控制部100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首先,调色剂分离部67从由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中分离出调色剂71(S11)。接下来,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8对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S12)。之后的步骤S13~S15的处理与图9所示的步骤S2~S4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60A中,仅对从被废弃的显影剂70中分离出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由此能够知晓对工艺性能(プロセス性能)(转印率降低、光泽降低等)产生影响的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能够高精度地实施品质劣化的校正控制。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60B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注入系统60B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注入系统60B具备:与废弃部63连接的第二显影部44A、第二感光体41A、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9(流动性测定部的一例)。该注入系统60B不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以及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

在废弃部63中容纳从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而且,在第二显影部44A中,废弃部63中容纳的显影剂70进行移动。第二显影部44A具备供给辊65A和显影辊66A。供给辊65A和显影辊66A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给辊65和显影辊66的动作相同。

并且,第二感光体41A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机而绕顺时针旋转。调色剂71从显影辊66A被转印至该第二感光体41A,并使调色剂像在该第二感光体41A上显影。因此,第二显影部44A作为从显影剂70中分离出调色剂71的调色剂分离部的一例而使用。而且,第二显影部44A将从废弃至废弃部63中的显影剂70中分离出的调色剂71转印至第二感光体41A,并使调色剂像进行显影。

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9被设置于第二感光体41A,并对转印至第二感光体41A上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此时,控制部100可以通过降低第二感光体41A的电压等方式,使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9容易对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9对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补给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2以及废弃显影剂流动性测定部64对显影剂70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的方法相同。

图13是表示控制部100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首先,第二显影部44A利用从显影部44废弃的显影剂70而实施显影(S21)。通过由第二显影部44A实施显影,从而调色剂71从被废弃的显影剂70中分离。接下来,调色剂流动性测定部69对转印至第二感光体41A上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S22)。之后的步骤S23~S25的处理与图9所示的步骤S2~S4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入系统60B中,仅对转印至第二感光体41A上的调色剂71的流动性进行测定。由此,能够知晓对工艺性能(转印率下降、光泽下降等)产生影响的调色剂71的外添剂量,能够高精度地实施品质劣化的校正控制。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要旨,则当然能够获得其他各种应用例、变形例。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具体地说明了装置以及系统的结构,但非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此外,可以将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进一步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加入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削除、替换。

此外,对于控制线或信息线,示出了被认为是在说明上所需要的部分,在产品上并不一定必须示出全部的控制线和信息线。也可以认为,实际上几乎全部的结构是相互连接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