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7277发布日期:2018-11-02 23:55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学望远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

背景技术

高倍率、大口径的望远镜,能呈现清晰的像,但因为口径大,所有往往做成单筒单目,如观靶镜、观鸟镜等。但单目观察不符合人体生理特点,不便于长时间观察,而且立体感差。单筒双目望远镜,能在保持高倍率、大口径的条件下,兼顾人体的自然观察特点,且有体积小巧、成本低等优势。

现有单筒双目望远镜的转像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分布不在一个平面上。装配困难,精度难以保证,容易因结构问题而产生成像问题。

本发明为一种竖直布置的单筒双目望远镜分光转像系统,光线光轴线在一个平面上完成分光转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包括物镜、第一反射镜、半反半透镜、左肩反射镜、左目镜反射镜、左目镜、第二反射镜、右肩反射镜、右目镜反射镜和右目镜,穿过所述物镜的光轴方向设有第一反射镜,所述第一反射镜与物镜的光轴呈45°,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镜后,偏转90°,在物镜偏转后的光轴上设置有半反半透镜,经所述半反半透镜分光将反射部分光线向左偏转后射入左肩反射镜,所述左肩反射镜将光线向下偏转射入左目镜反射镜,所述左目镜反射镜将光线反射,正对左目镜的光轴;经所述半反半透镜透射后的部分光线射入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二反射镜将光线向右偏转射入右肩反射镜,将光线向下偏转射入右目镜反射镜,所述右目镜反射镜将光线偏转对准右目镜的光轴。

优选的,半反半透镜左右朝向可以互换,变换后,其光路后端各反射镜的布置也相应改变。

优选的,所述半反半透镜、左肩反射镜、左目镜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右肩反射镜及右目镜反射镜的角度可调节设置,使从所述半反半透镜到右目镜反射镜的光程等于从半反半透镜到左目镜反射镜的光程。

优选的,所述左目镜反射镜与所述右目镜反射镜的入射角均为15~75°。

优选的,所述左目镜反射镜与所述右目镜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固定设置,所述物镜设置在中间位置,所述半反半透镜、所述第二反射镜、左肩反射镜、右肩反射镜可调角度设置,从半反半透镜入射点到左目镜反射镜和从半反半透镜入射点到右目镜反射镜的光程相等,设计时,根据具体瞳距要求,调节半反半透镜、第二反射镜、左肩反射镜、右肩反射镜的角度,来将光程统一。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镜设置偏向于半反半透镜反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半反半透镜、第二反射镜、左肩反射镜、右肩反射镜均为45°,通过偏置第一反射镜让左右光程统一,同步调节半反半透镜到左肩反射镜的距离及第二反射镜到右肩反射镜的距离来调节瞳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通过竖直布置的单筒双目望远镜分光转像系统新结构,所有光线中轴线都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结构简单、光学稳定性好、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及光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与左右目镜反射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物镜与目镜光路示意图。第一实施例中反射镜及半反半透镜光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及光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镜与左右目镜反射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物镜与目镜光路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中反射镜及半反半透镜光路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反射镜布置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半反半透镜朝向改变后的光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半反半透镜朝向改变后的光路示意图。

图中:1物镜、2第一反射镜、3半反半透镜、4左肩反射镜、5左目镜反射镜、6左目镜、7第二反射镜、8右肩反射镜、9右目镜反射镜、10右目镜、11反射镜安置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参考图1-3,为了便于描述,文中以目镜方位即人眼看镜头的位置为坐标位。右眼看的为右目镜10,相对应的为右目镜反射镜9,右肩反射镜8。反之亦然。方案为在半反半透镜3时,光线反射往左边,透射光线经下一个反射镜反射到右边。但左右可以互换。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包括物镜1,穿过所述物镜1的光轴方向设有第一反射镜2,所述第一反射镜2与物镜的光轴呈45°,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反射镜2后,偏转90°,在物镜的光轴上设置有从目镜方向看朝向左的半反半透镜3,经所述半反半透镜3分光,所述半反半透镜3将反射部分光线向左偏转后射入左肩反射镜4,所述左肩反射镜4朝向右,将光线向下偏转射入左目镜反射镜5,所述左目镜反射镜5将光线反射,正对左目镜6的光轴;经所述半反半透镜3透射后的部分光线射入第二反射镜7,所述第二反射镜7朝向右边设置,将光线向右偏转射入右肩反射镜8,所述右肩反射镜8朝向左,将光线向下偏转射入右目镜反射镜9,所述右目镜反射镜9将光线偏转对准右目镜10的光轴。该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通过竖直布置的单筒双目望远镜分光转像系统新结构,所有光线光轴线都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结构简单、光学稳定性好、成本低。

总体的光路走势为:光线经过物镜1后,到第一反射镜2,经第一反射镜2反射往上方后,到达半反半透镜3。反射部分光线往左走,到达左肩反射镜4,经左肩反射镜4往下反射后,到达左目镜反射镜5,经左目镜反射镜5反射后,进入左目镜6。半反半透镜3透过的光线,到达第二反射镜7,经第二反射镜7向右反射后,到达右肩反射镜8。右肩反射镜8往下反射后,到达右目反射镜9,后射入右目镜10。

第一反射镜2为左右光线共用的,此时还没有分光。半反半透镜3负责分光,反射部分再经两个反射镜反射后进入目镜;而透射部分再经三个反射镜反射后进入目镜。全系统共有一片半反半透镜,六个反射镜。

优选的,所述半反半透镜、左肩反射镜、左目镜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右肩反射镜及右目镜反射镜的角度可调节设置,使从所述半反半透镜3到右目镜反射镜9的光程等于从半反半透镜3到左目镜反射镜5的光程。以保证从左右目镜看过去,两边的焦距相同,保证清晰视物。

优选的,所述左目镜反射镜5与所述右目镜反射镜8的入射角均为15~75°。左右目镜反射镜的角度不同,则目镜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不同。不同夹角带来不同的使用感受。根据具体所需,不同的产品在设计时采取不同的角度。

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左目镜反射镜5与所述右目镜反射镜8之间的距离固定设置,所述物镜1设置在中间位置,所述半反半透镜3、所述第二反射镜7、左肩反射镜4、右肩反射镜8可调角度设置,从半反半透镜3入射点到左目镜反射镜5和从半反半透镜3入射点到右目镜反射镜9的光程相等,设计时,根据具体瞳距要求,调节半反半透镜3、第二反射镜7、左肩反射镜4、右肩反射镜8的角度,来将光程统一。这样的好处是,根据产品的客户群体,就先预设了瞳距,不用再进行复杂的瞳距调节。产品的解构也简化,易于生产。

瞳距不可调,物镜布置在正中间。由于右光路经半反半透镜3透射后反射,光程较长。为平衡光程,左光路光线向上,以增加光程,右光路光线向下,以减少光程。这样得到平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若瞳距为52.5mm,则每边26.25mm。半反半透镜3与水平面夹角为58°,左肩反射镜4与水平面夹角为30.5°,第二反射镜7与半反半透镜3夹角90°,右肩反射镜8与水平面夹角59°。a点与g点距离半个瞳距,26.25mm,a点与e点也距离半个瞳距,为26.25mm。eg为瞳距,52.5mm。

b点为半反半透镜的入射点,bf=30mm,fg=32.5mm,左光程为bf+fg=62.5mm

bc=14.25mm,cd=29.5mm,de=18.75mm,右光程为bc+cd+de=62.5mm

左光程等于右光程。

为了平衡光程,将横向光程抬高或降低,处于正切(tg)变换,故每一瞳距要分别计算。

如图4‐6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镜2设置偏向于半反半透镜3反射方向相反的位置,半反半透镜3、第二反射镜7、左肩反射镜4、右肩反射镜8均为45°,通过偏置第一反射镜2让左右光程统一,同步调节半反半透镜3到左肩反射镜4的距离及第二反射镜7到右肩反射镜8的距离来调节瞳距。这样的好处是所有瞳距范围的人群都可以通过调节瞳距的方法,来使用该望远镜。

瞳距可调,物镜偏置。左眼光程经半反半透镜3直接反射到左目镜6,右眼光程经半反半透镜3透射再反射到右目镜10,光程消耗大。因此,通过调节左右目镜反射镜到光轴距离来平衡。即右目镜反射镜9距光轴缩短,而左目镜反射镜5距光轴拉长。

每块反射镜包括半反半透镜3的尺寸都是14乘以根号2,也就是19.82图上ae和ag是两个同步调整的距离,目前瞳距是62,当各同步增加3mm,就是62+3+3=68mm。

左目光程,从分光a点算起,是7+31+7+7+7=61到达左目反射镜中间,右目为7+7+7+3+7+7+14+7=61左右目是相等的。

该实施例中目镜沿水平线平行移动,是线性的,瞳距的增加或减少都是均等的。故而可以进行瞳距的调节。

上述实施例方案具体数值,和反射镜有直接的关联,而反射镜的大小又是物镜来决定的。

如图7所示,反射镜的尺寸确定:根据物镜成像的光锥角,有一段是收缩的。故反射镜应尽量在反射镜安置区域内11布置。反射镜尺寸过大,没有作用,反而增加了结构尺寸。而反射镜尺寸过小,有一部分光不能进入,损失了光线,亮度不够。所以各反射镜的尺寸要根据物镜光锥来具体仔细的计算。其布置规律和传统望远镜设计领域里转向系统棱镜的布置是相通的。

优选的,如图8、图9所示,半反半透镜3左右朝向可以互换,变换后,其光路后端各反射镜的布置也相应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