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幕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5345发布日期:2018-11-02 20:53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投影幕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屏幕,特别是涉及一种投影幕布。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投影幕布大多数是横宽大于纵高,而放映机大多是单机设备,投射影像时居于幕布的中间位置,这势必导致投影幕布呈现出来的画面中间亮度高于两边的亮度。而且,因为幕布后通常也需要放置音响设备,透声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幕布的开孔面积,根据国家标准对电影屏幕声音的要求:在8kHz的声音频率衰减小于3db,而在12.5KHz的声音衰减小于6db,因此现有的屏幕表面的开孔面积一般选择在2%-5%的范围内,而这些透声孔的开设也会进一步影响投影幕布本身的画面亮度及透声质量,造成投影幕布画面亮度不均匀及透声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投影幕布,旨在解决目前的投影幕布亮度不均匀问题及透声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投影幕布,所述投影幕布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投影幕布的左侧位置且靠近所述投影幕布的左边缘,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投影幕布的右侧位置且靠近所述投影幕布的右边缘,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投影幕布的中间位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第一至第三区域均设置有透声孔,且所述第二区域单位面积内的透声孔的开孔率高于所述第一及第三区域单位面积内的透声孔的开孔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为投影幕布设置第一至第三区域,并使第二区域的的透声孔开孔率高于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解决了投影幕布整体亮度亮度不均匀及透声效果不佳的问题,改善了因为透声孔导致的投影幕布中间亮度高于两边亮度的现象,提高了投影幕布画面亮度的均匀性及透声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横向拼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c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开孔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1,包括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其中第一区域101位于投影幕布1的左侧位置且靠近投影幕布1的左边缘L1,第三区域103位于投影幕布1的右侧位置且靠近投影幕布1的右边缘R1,第二区域102位于投影幕布1的中间位置且位于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之间,投影幕布1包括若干透声孔H。通常情况下,第二区域102反射的投影机的光线比较多,该区域光线进入观众的眼中也比较多,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反射的投影机的光线相对少于第二区域102,该区域光线进入观众的眼中的比较少,因此,造成了投影幕布1画面亮度不均匀的情况。而且,通常投影幕布1后面还会设置音响设备,为了使投影幕布1整体亮度均匀及设置在投影幕布1背后的音响设备透声效果佳,需要在投影幕布1上设置透声孔H,以在投影幕布1接收光线时,光线会透过透声孔H而不反射,进而降低投影幕布1对投影及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声音会通过透声孔H传出来,因此,透声孔H所占的面积比例越大,也就是开孔率越大,越会对投影幕布1的画面亮度产生影响,使之变得比原始亮度低,同时透声效果好;反之,透声孔H所占的面积比例越小,也就是开孔率越小,越不会对投影幕布1的画面亮度产生影响,同时透声效果差。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均匀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的整体画面亮度,通过提高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的亮度使整体投影幕布1的亮度均匀性得到改善,并根据声场分布使音响设备的透声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采取的方式为使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的透声孔H的开孔率均小于第二区域102的透声孔H的开孔率。考虑到画面亮度的变低是均匀向外扩散的,因此,开孔率也应当从中间到两边逐渐变低或者阶梯式变低,以进一步使画面亮度变得均匀,也就是,第一区域101靠近投影幕布1的左边缘L1的开孔率小于第一区域101远离投影幕布1的左边缘L1的开孔率;第三区域103靠近投影幕布1的右边缘R1的开孔率小于第三区域103远离投影幕布1的右边缘R1的开孔率。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可以不变化,或者也在本区域内从中间到两边呈开孔率渐小或者阶梯式减小的趋势。

请参阅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横向拼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投影幕布1由多个幕布拼接成投影幕布时,采用逐渐变化的方式,使开孔率由中间到两边逐渐变小。还可以采用阶梯式变化的方式,使开孔率由中间到两边逐渐变小。例如,第一子区域1011和第四子区域1032的开孔率为0.6-1%,第二子区域1012和第三子区域1031的开孔率0.8-1%,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为0.8-2%,在投影幕布1上开孔时,需要保证开孔率由中间到两边阶梯式变小。以上为5块幕布材料拼接的示例,投影幕布尺寸较大时,需要更多块幅面相同、长度相同的幕布材料拼接成一块完整的幕布。

如图3所示,在纵向拼接时,第一区域101至第三区域103可能均由多个幕布材料拼接而成,例如第一区域101由第一子区域1011、第二子区域1012、第三子区域1013拼接而成,第二区域102由第四子区域1021、第五子区域1022拼接而成,第三区域103由第六子区域1031、第七子区域1032、第八子区域1033拼接而成。图3中仅为示意图,实际拼接数量或者尺寸随着幕布材料的幅宽和投影幕布1的尺寸而定,例如,对于一块8米×16米的投影幕布,单个幕布材料的宽度为1米左右,则需要将卷材先裁切成16个8米长、1米宽的小区块,然后横向拼接而成。而且,图3所示为横宽大于纵高的投影幕布1,如果投影幕布1因实际需求改为横宽小于纵高的投影幕布,则完整幕布的拼接方式也将改为纵向拼接,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将位于第二区域102的上下两端。

开孔率的大小可以由以下三种方式体现:(1)单位面积内透声孔H的孔径相同的情况下,透声孔H的密度越大,也就是透声孔H布置的越密集,开孔率越大;反之,透声孔H的密度越小,也就是透声孔H布置的越稀疏,开孔率越小;(2)单位面积内透声孔H的数量和孔距相同的情况下,透声孔H的孔径越大,开孔率越大;反之,透声孔H的孔径越小,开孔率越小;(3)单位面积内透声孔H的孔径相同、各区域相邻两个透声孔H之间的孔距相同的情况下,透声孔H的数量越多,开孔率越大;反之,透声孔H的数量越少,开孔率越小。

请参阅图4a-图4c,是本实用新型投影幕布开孔率的示意图。为了使第一区域101及第三区域103的开孔率小于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可以设置为:(1)如图4a所示,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和第三区域103的透声孔H的孔径均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单位面积内的透声孔H的密度均小于第二区域102单位面积内的透声孔H的密度;(2)如图4b所示,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和第三区域103透声孔H的数量相同、各区域相邻两个透声孔H的孔距相同的情况下,或者单位面积内透声孔H的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则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透声孔H的孔径均小于第二区域102透声孔H的孔径;(3)如图4c所示,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和第三区域103透声孔H的孔径相同、各区域相邻两个透声孔H的孔距相同的情况下,则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透声孔H的数量均小于第二区域102透声孔H的数量。以上三种方式,均可以实现第一区域101及第三区域103的开孔率小于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其中,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为0.8-2%,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的开孔率为0.6-1%。

然而,投影幕布1后经常放置音响设备,为了节省屏幕的安装空间,会将音箱尽可能的靠近屏幕背面放置,距离为0.5米到2米的范围内。一般音响设备越接近屏幕的表面,离音响设备最近的屏幕区块开孔率对于整体透声效果的影响越大。为了同时平衡放置在投影幕布1后的音响设备的透声效果和画面亮度的均匀性,也需要对投影幕布1的透声孔H的分布做出调整,投影幕布1的开孔率越大,音响设备的透声效果越好,反之,投影幕布1的开孔率越小,音响设备的透声效果越差。

如果音响设备集中放置在了投影幕布1的中间区域,为了能够使画面和音响设备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可以使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为0.8-2%,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的开孔率为0.6-1%的方式,具体的,第一子区域1011和第四子区域1032的开孔率保持在0.6-1%,第二子区域1012和第三子区域1031的开孔率保持在0.8-1%,以平衡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之间的画面亮度和音响效果。

如果音响设备同时放置于投影幕布1的中间位置和两边位置,则需要考虑在透声效果和画面亮度之间进行权衡。为了能够使画面和音响设备的呈现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可以使第二区域102的开孔率保持在0.8-2%,第一区域101和第三区域103的开孔率至少保持在0.6-2%的方式,具体的,第一子区域1011和第四子区域1032的开孔率保持在至少0.6-2%,第二子区域1012和第三子区域1031的开孔率保持在0.8-1%,以均匀和平衡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之间的画面和音响效果。

本实施例中,透声孔H以矩形阵列、菱形阵列、六角阵列排布。透声孔H的孔径为0.1-3mm,所述相邻两个透声孔H的孔距为孔径的5倍到50倍。

本实用新型通过为投影幕布设置第一至第三区域,并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的透声孔开孔率低于第二区域,解决了投影幕布整体亮度偏低且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及透声效果不佳的问题,避免了因为透声孔导致的投影幕布亮度整体偏低且中间亮度高于两边亮度的现象,提高了投影幕布画面亮度的均匀性及透声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