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9164发布日期:2018-11-20 20:2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特别是带有分离机构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如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电子照相成像的成像设备中,通常有一个处理盒,该处理盒能从成像设备中拆卸出来。现有的处理盒主要包括:将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式处理盒,以及仅包括感光鼓单元或显影单元的分体式处理盒。

在一体式处理盒中,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通常通过可旋转移动的方式彼此连接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感光鼓单元也称为清洁单元。感光鼓单元包括感光鼓单元框架、被感光鼓单元框架可旋转支撑的感光鼓、充电辊、清洁刮刀、废粉仓等,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单元框架、被显影单元框架可旋转支撑的显影辊、粉仓、送粉辊、层厚度调节装置等。在成像操作期间,显影辊保持朝向感光鼓挤压。在成像设备采用将显影辊放置成与感光鼓接触以使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方法的情况下,显影辊保持压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但在非成像操作期间,如果显影辊与感光鼓表面保持长期接触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例如:如果使用具有弹性层的显影辊,显影辊的弹性层与感光鼓的外表面保持接触可能会使显影辊的弹性层发生永久变形,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使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不均匀;如果在不形成图像时显影辊与感光鼓仍保持接触,那么无论显影辊是否具有弹性层,显影辊都可能会使感光鼓表面附上多余的显影剂;此外,当显影辊不用于显影时,感光鼓和显影辊仍彼此接触地旋转摩擦,有可能会导致感光鼓、显影辊和显影剂过早地退化。

为防止上述问题,现有一种成像设备,其内设有一种可作用于处理盒的分离机构,该分离机构设有间隔部件和附连到间隔部件上并用于移动间隔部件的移动部件。相对应的,在处理盒内设有与分离机构相配合的分离力接收机构,在不形成图像时,分离机构的间隔部件可与处理盒的分离力接收机构相接触,向处理盒施加力以使感光鼓单元和显影单元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使显影辊和感光鼓相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一体式处理盒,其可接受来自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的作用力,使一体式处理盒的两个单元发生相对移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内设有分离机构;处理盒包括以可移动方式彼此相连接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单元框架和感光鼓;第二单元包括第二单元框架和显影辊;处理盒还包括:分离力接收机构,设在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包括力接收部和力传递部;抵接部,设在处理盒的第一端,面对力传递部;在分离机构的作用下,分离力接收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盒,在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的作用下,分离力接收机构的一部分可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力传递部将分离力传递至抵接部,使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发生相对移动,并使显影辊和感光鼓有效分离,从而保护显影辊,提高处理盒的使用寿命。其中,分离力接收机构的移动可以是相对于第二单元框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其中,抵接部可以是一平面,亦可以是一弧形面。

优选的,分离力接收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摆动或沿直线移动。分离力接收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的移动是往复式,可以是沿弧线的往复式摆动或沿直线的往复式移动。当分离机构向分离力接收机构施加分离力时,分离力接收机构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分离机构施向分离力接收机构的力消失时,在处理盒本身的作用下,分离力接收机构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优选地,在处理盒的第一端还设有第一端盖。

优选地,分离力接收机构为一摆臂,力传递部位于摆臂的自由端。

优选地,摆臂为与第一端盖或第一单元框架一体成型的弹性臂。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制造和装配成本。

优选地,在第一端盖或第一单元框架上设有一突轴,摆臂的连接部设有一通孔,摆臂通过通孔安装在突轴上。摆臂与端盖和第一单元框架分开设置,当摆臂损坏时可方便单独更换。

优选地,在第一端盖或第一单元框架上设有一突轴,突轴上安装一扭簧,摆臂为所述扭簧的一扭臂。摆臂与端盖和第一单元框架分开设置,当摆臂损坏时可方便单独更换。另外,以扭簧的扭臂作为摆臂,弹性更好。

优选地,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摆臂和抵接部均位于处理盒的前侧。方便与分离机构相配合。

优选地,第二单元还包括一支承显影辊的轴承,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抵接部设在轴承的前端,且面向摆臂的力传递部。通过利用轴承的一部分作为抵接部,接收使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分离的分离力,可简化盒体结构。

优选地,力传递部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单元在处理盒安装方向上的投影面上。

优选地,相对第一端,处理盒还具有长度方向第二端,摆臂的力接收部沿与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相交的直线,从处理盒的第一端向处理盒的第二端延伸。

优选地,沿与力接收部相垂直的方向,力传递部从力接收部向远离力接收部方向伸出。

优选地,力传递部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单元在处理盒安装方向上的投影面上。

上述以摆臂作为分离力接收机构的处理盒,摆臂可以与成像设备内的分离机构相配合,接收分离机构施加的作用力后摆臂的一部分会发生移动,并通过力传递部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单元或第二单元,使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发生相对移动。

优选地,分离力接收机构为一滑块,滑块的力传递部面对分离机构。

优选地,在处理盒的第一端盖或第一单元框架上设有滑槽,滑块可移动地安装在滑槽上。

优选地,在处理盒的第一端盖或第一单元框架上设有一可覆盖抵接部的延伸部,滑槽设在延伸部上。

优选地,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滑块和延伸部均位于处理盒的前侧。

优选地,滑块包括基板和卡块;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基板具有前侧面和后侧面;卡块设有与基板平行的面板和与基板垂直的筋板,筋板的一端与基板的后侧面相连,在基板和面板间形成与滑槽相配合的卡槽。

优选地,力传递部设在筋板上;力接收部设在基板上。

优选地,卡块基本呈“十”字型。

优选地,筋板具有一连接部,位于面板和基板间;滑槽具有一容纳部和一安装部,其中,容纳部用于容纳筋板的连接部,并允许滑块沿容纳部滑动;安装部的宽度与长度与卡块相适配,以允许卡块通过。

上述处理盒,滑块作为分离力接收机构,当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与滑块的力接收部相接触并向滑块施加分离力时,滑块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其力传递部抵压抵接部,可使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发生相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第一端部的局部爆炸简图;

图4是图3中B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处理盒的摆臂与感光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位置时摆臂与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位置时摆臂与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处于间隔位置时摆臂与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处于间隔位置时摆臂与成像设备的分离机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D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4处理盒的第一端部的局部爆炸简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是实施例4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处于间隔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是实施例4处理盒的显影辊与感光鼓处于接触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处理盒100包括第一单元1、第二单元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其中第一端盖3安装在处理盒的第一端5,第二端盖4安装在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6,第一端5和第二端6在处理盒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1为感光鼓单元,也可称为清洁单元,第二单元2为显影单元。第一单元1包括第一单元框架11、感光鼓12、充电辊(未示出)和废粉仓(未示出)等。第二单元2包括第二单元框架21、显影辊22、送粉辊(未示出)、层厚度调整装置(未示出)和粉仓(未示出)等,粉仓内可以容纳显影剂。其中,第一单元1和第二单元2以可旋转移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处理盒100处于没有受到分离力作用的初始状态时,感光鼓12与显影辊22处于相互接触状态。当处理盒100受到分离力的作用时,第一单元1和第二单元2可相对旋转移动,使感光鼓12与显影辊22分离。当外力消失时,在处理盒100内的弹性部件(未示出)作用下,第一单元1和第二单元2再次相对旋转移动,使处理盒100恢复到初始状态,感光鼓12和显影辊22相接触。也即,通过第二单元2与第一单元1间的旋转移动,显影辊22可在与感光鼓12相接触位置和与感光鼓相间隔位置之间移动。处理盒100的上述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处理盒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在处理盒的第一端盖3上,设有分离力接收机构7。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单元1还包括感光鼓驱动力联接件13,感光鼓驱动力联接件13位于处理盒的第一端5,一端和感光鼓12相连接,另一端从第一端盖3的通孔31伸出,可与成像设备主机内的驱动部件相配合,从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进而传递给感光鼓12、充电辊,以驱动感光鼓12、充电辊等旋转部件旋转。第二单元2还包括轴承23、显影辊驱动力联接件24,本实施例中轴承23、显影辊驱动力联接件24均位于处理盒100的第一端5。轴承23位于第二单元框架21的端壁内侧,支撑显影辊22和送粉辊等。显影辊驱动力联接件24的一端和显影辊22、送粉辊连接,另一端从第一端盖的通孔32伸出,可与成像设备主机内的驱动部件相配合,从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进而传递给显影辊22、送粉辊,以驱动显影辊22、送粉辊等旋转部件旋转。本实施例中,分离力接收机构7与感光鼓驱动力联接件13、显影辊驱动力联接件24、轴承23均位于处理盒100的同一端,即第一端5。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离力接收机构7为摆臂,设在第一端盖3上。在处理盒100的安装方向a方向上,摆臂7位于处理盒100的前端。在轴承23上设有抵接部231。在处理盒100的安装方向a上,抵接部231亦位于处理盒100的前侧。

摆臂7为自由臂,设有连接部71、力接收部72和力传递部73。

连接部71位于摆臂7的一端,与端盖3相连,从端盖3的内侧沿端盖3的一个侧壁延伸。

力接收部72位于力传递部73与连接部71之间。从连接部71开始,力接收部72沿与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向处理盒100的另一端6延伸,其距处理盒100的第一端5的距离大于连接部71到处理盒100的第一端5的距离。从连接部71到力传递部73,力接收部72距离处理盒100的第一端5的距离逐渐变远。如图6所示,力接收部72与感光鼓12轴线间的夹角θ为锐角,也可以说力接收部72与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力接收部72背向第一端盖3一侧形成一倾斜面721,该倾斜面721与处理盒100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一锐角。

力传递部73位于摆臂7的自由端,其沿与力接收部72相交的方向,从力接收部72向远离力接收部72方向伸出。本实施例中,力传递部73与力接收部72之间基本呈“L”型,也即力传递部73是沿与力接收部72相垂直的方向,向第二单元2方向伸出。力传递部73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单元2在处理盒100安装方向a方向上的投影面上。

抵接部231可以是平面或弧形面,面对摆臂7的力传递部73。本实施例中,抵接部231为平行于显影辊22轴线的平面。

本实施例中,摆臂7为与第一端盖3一体成型的弹性臂,其在受力情况下会发生一定弹性形变,其中力接收部72可以与成像设备内的分离机构相配合,并在接收到分离机构施加的作用力后开始移动,使力传递部73抵压抵接部231,进而将分离力传递给第二单元2,使第二单元2相对第一单元1旋转移动。

下面参考图7至图10,介绍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的分离过程。图7和图8是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处于接触状态时处理盒100与成像设备内分离机构F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7、图8所示,在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处于接触状态时,成像设备内的分离机构的间隔部件F与处理盒100的摆臂7处于非接触状态,本实施例中将此时摆臂7所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图9和图10是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处于分离状态(即间隔位置)时处理盒100与成像设备内分离机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9、图10所示,在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处于非接触状态时,成像设备内的分离机构的间隔部件F与处理盒100的摆臂7处于接触状态,本实施例中将此时摆臂7所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在处理盒100处于原始状态或在形成图像时,显影辊22与感光鼓12处于接触状态,此时摆臂7与间隔部件F为非接触状态,摆臂7处于第一位置。当不形成图像时,间隔部件F沿Y方向移动,与摆臂7的力接收部72接触,间隔部件F进一步移动,将向力接收部72施加作用力,并抵压力接收部72迫使力接收部72沿处理盒100长度方向向第一端盖3方向移动,进而使力传递部分73抵压轴承23上的抵接部231,随着间隔部件F的进一步移动,力传递部分73施向抵接部231的力越来越大,进而使第二单元2相对于第一单元1发生旋转移动,使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分离,此时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之间间隔距离G,本实施例中将此时摆臂7所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当分离机构F沿与Y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分离力接收机构7所受分离力消失,第二单元2与第一单元1恢复至初始状态,显影辊22与感光鼓12接触。本实施例中,在不形成图像时,摆臂7在间隔部件F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进而通过力传递部73与抵接部231之间的配合使第二单元2相对第一单元1进行旋转移动,并使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分离。籍此,可以防止当不形成图像时显影辊22上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12,同时显影辊22和感光鼓12不彼此磨擦,使得实施例中的处理盒100在使用寿命上更长。

实施例2

如图11、图12所示,实施例2处理盒200与实施例1处理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摆臂不是与第一端盖2003一体的,而是扭簧2007的扭臂。在第一端盖2003上设有一圆柱形的突出2008,扭簧2007固定在突出2008上。扭簧2007具有弯折的扭臂,其第一弯折部分20072为力接收部,第二弯折部分20073为力传递部,直臂部分20071构成连接部。

实施例3

如图13、图14所示,实施例3处理盒300与实施例1处理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摆臂3007不是与第一端盖3003一体的,而是枢接在第一端盖3003上。在第一端盖3003上设有一突轴3008,在摆臂3007的连接部30071设有一与突轴3008相配合的通孔,摆臂3007通过通孔与突轴3008的配合枢接在第一端盖3003上。

实施例4

如图15至18所示,实施例4处理盒400与实施例1处理盒100的结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以下仅介绍不同之处。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400的分离力接收机构为安装在第一端盖4003的延伸部40031上的滑块4007。

如图16所示,在处理盒400的安装方向a的前侧,在轴承40023上设有抵接部400231。

如图16所示,滑块4007包括基板40071和卡块40072,滑块4007具有面对分离机构的力接收端和与接收端相对的力传递端。在处理盒400的安装方向a方向上,基板40071具有前后两个侧面,其中在安装方向a的前方的为前侧面,相反一侧为后侧面。在力接收端,基板40071的端面400711为力接收部,该力接收部400711面向分离机构。卡块40072设在基板40071的后侧面,基本呈“十”字型,设有与基板40071平行的面板400721和与基板40071垂直的筋板400722。筋板400722的一端与基板4007的后侧面相连,筋板40072的位于面板400721和基板40071间部分可称为连接部(未示出)。在基板40071、面板400721和筋板40072的连接部间形成可与滑槽相配合的卡槽。在滑块4007的力传递端,在筋板400722的远离基板40071的一端设有力传递部400723。

如图16所示,在第一端盖4003上设有一可覆盖抵接部的延伸部40031,在延伸部40031上设有一滑槽40032。滑槽40032具有一容纳部400321和一安装部400322。容纳部400321用于容纳连接部,并允许滑块4007沿容纳部400321滑动。安装部400322的宽度、长度分别与卡块40072相适配,以允许卡块40072通过。

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a方向上,滑块4007和延伸部40031均位于处理盒400的前侧。

图17是显影辊和感光鼓处于接触状态时,此时滑块4007所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图18是显影辊和感光鼓处于非接触状态时,此时滑块4007所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参考图17和图18,在处理盒400处于原始状态或在形成图像时,显影辊与感光鼓处于接触状态,滑块4007处于第一位置。当不形成图像时,间隔部件F沿Y方向移动,向力接收部400713施加分离力,使滑块4007沿Y方向移动。滑块4007的力传递部400724抵压轴承40023上的抵接部400231,将分离力传递至轴承件40023,进而使第二单元相对于第一单元发生旋转移动,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此时滑块4007所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当分离机构F沿与Y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分离力接收机构4007所受分离力消失,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恢复至初始状态,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

以上实施例只是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及原理还有诸多变换,如,分离力接收机构可以不设在第一端盖而是设在第一单元框架或第二单元框架上,诸如此类等等。因此,任何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