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8922发布日期:2018-11-20 20:25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属于眼镜镜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



背景技术:

数码科技产品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工作重要部分,无论你是在阅读,办公,驾驶,还是在休闲时候,我们的眼睛总是和电子产品密不可分;数码科技的发达同时也给人们眼睛带来了无穷的疲惫和伤害;开发一款适合各类人群在阅读,工作,休闲生活中使用的眼镜成为了必然,目前的眼镜抗蓝光或者抗辐射虽有所进步,但在使用时,远视区与近视区变化无法做到均匀变化,眼部难以适应,缺乏一种全视角变焦眼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通过设置平滑无盲区的远用视区便于驾驶,渐变的过渡视区方便中部距离观看数码产品、办公等等,以及近用视区阅读,实现镜片的变焦功能,避免以往眼部的疲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其包括具有折射表面的镜片本体,镜片本体包括适于观看远处的远用视区、适于观看近处的近用视区、位于远用视区与近用视区之间的过渡视区、以及位于过渡视区与近用视区两侧的晃动盲区;其中,远用视区至近用视区具有屈光度平滑变化的光度渐进带,光度渐进带设置为有曲率半径变化的且连接远用视区与近用视区的多个焦点,镜片本体的屈光度沿光度渐进带逐渐增加;晃动盲区最大像散的柱面度低于镜片本体的加光度,柱面度最大值控制在加光度值的 95% 以下 , 左右两侧最大像散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 23mm;过渡视区与远用视区的交界线设置为几何象限线,几何象限线与镜片本体中心的垂线距离为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光度渐进线的屈光度的递增值为低于25度的梯度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近用视区与过渡视区的交界线设置为弧形带,弧形带沿镜片本体中心方向弯曲。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弧形带两边对称,且弧形带的中点距离镜片本体中心的距离为1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过渡视区两侧之间具有渐变宽度,渐变宽度由远用视区至近用视区方向先变小再变大,当渐变宽度所在划线位于镜片本体中心下侧4mm时,渐变宽度最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过渡视区形状上是轴对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镜片本体采用纳米镀膜镀制抗蓝光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平滑无盲区的远用视区便于驾驶,渐变的过渡视区方便中部距离观看数码产品、办公等等,以及近用视区阅读,实现镜片的变焦功能,避免以往眼部的疲劳。

2)过渡视区采用均匀变化的递增屈光度,找准适合的焦点对应用眼距离,过渡更为自然。

3)远用视区采用无盲区设计,全方位使用,视野广阔,用眼舒适。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远用视区11,近用视区12,过渡视区13,晃动盲区14,远用焦点A,近用焦点B,镜片本体中心O,光度渐进带L。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请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三维全视角数码变焦眼镜包括具有折射表面的镜片本体,镜片本体包括适于观看远处的远用视区11、适于观看近处的近用视区12、位于远用视区11与近用视区12之间的过渡视区13、以及位于过渡视区13与近用视区12两侧的晃动盲区14;其中,远用视区11至近用视区12具有屈光度平滑变化的光度渐进带L,光度渐进带L设置为有曲率变化且连接远用视区11与近用视区12的焦点,镜片本体的屈光度沿光度渐进带L逐渐增加;过渡视区13与远用视区11的交界线设置为几何象限线,几何象限线与镜片本体中心O的垂线距离为6mm。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镜片本体为普通光学镜片,通常由树脂制成,表面带有折射率。同时,对整体镜片可以划分出位于上侧的远用视区11,中部的过渡视区13,下侧的近用视区12,以及位于两侧的晃动盲区14。晃动盲区最大像散的柱面度低于所述镜片本体的加光度,柱面度最大值控制在加光度值的 95% 以下 , 左右两侧最大像散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 23mm。

远用视区11适用于观看远处,具有偏向于镜片本体中心O上侧的远用焦点A,其屈光度可根据佩戴者实际度数设置。另外过渡视区13与远用视区11的交界线采用无盲区设计,即底部边缘线成直线布置,具体的为与镜片本体中心O的垂线距离为6mm的边界线,也就是说下部交界线自身夹角为180度,视线较广,具有全方位的远用视区11。避免了晃动盲区14的产生,对于远距离用眼不会造成疲劳和伤害,使用更为舒适。

近用视区12与过渡视区13的交界线设置为弧形带,弧形带沿镜片本体中心O方向弯曲,即交界处偏向上弯延,相应的能够在近处阅读写字时,提供较宽广的近用视野,具有近用焦点B所在的相应屈光度,其数值偏小,也就是说,无需用到远用视区11较高、更为标准的屈光度,给眼睛较大的压迫,近距离使用,保证眼部的舒适,采用较低光度。此外,弧形带两边对称,且弧形带的中点距离镜片本体中心O的距离为14mm,即弧形带与镜片本体中心O的最短距离为14mm,保证过渡视区13的自然均匀过渡。

过渡视区13两侧之间具有渐变宽度,渐变宽度由远用视区11至近用视区12方向先变小再变大。需要了解的是,过渡视区13的原理实际为在原有远用视区11的屈光度数值上不断的添加度数,类似于加凸透镜,并且在一实施方式中保持递增值为25度,自然过渡,使得原先例如-600度的远用眼镜度数不断加值,变为-525、-500、-425,一直到符合近用眼镜度数的度数值(具体度数由佩戴者远用度数确定),实现一个焦点变化极为精准,均匀的视区,满足中段距离使用,例如看电视,办公使用数码产品等等,使用更为舒适。而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屈光度的不断增加,复合的边缘会产生扭曲,因此产生了晃动盲区14,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晃动盲区14的间隔距离,即过渡视区13的渐变宽度带有规律性的设置,其变化数值见下表。

由表可知,渐变宽度由远用视区11至近用视区12方向先变小再变大,当渐变宽度所在直线位于镜片本体中心O下侧4mm时,渐变宽度达到最小,此时,视线焦点集中在过渡视区13的中央处,不受盲区影响,用眼舒适,合理布控过渡视区13区域,扩大使用范围,过渡也会更为自然。另外,在配镜的时候,两侧多余的晃动盲区14也会相应做切除。值得一提的是,过渡视区13形状上是轴对称的,均匀布置,过渡自然。

远用视区11至近用视区12具有屈光度平滑变化的光度渐进带L,光度渐进带L设置为弯曲且连接远用视区11与近用视区12的焦点,镜片本体的屈光度沿光度渐进带L逐渐增加。光度渐进带L连接了远用焦点A与近用焦点B,其过渡视区13的焦点变化统一排列于光度渐进线L上,均匀分布,屈光度依次递增,保证焦点变化的精准有序,在使用时,也能找到合适的焦点对应用户的用眼距离,长时间使用也不会造成眼睛干涩、疲劳等现象。值得一提的是,镜片本体采用纳米镀膜镀制抗蓝光膜,能够抗辐射,全方位的保护眼睛。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