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系统以及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8905发布日期:2018-12-05 19:1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系统以及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投影显示
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散热系统以及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投影设备整合了传统的电视播放功能,可以用来播放视频、文字、图像等。相较于传统电视机,投影设备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投影的尺寸更大,价格也相对便宜。投影设备中产热的主要来源有光机和主控芯片,而通常采取的散热措施贴设散热片,增大二者散热面积,以提高其散热量,但仍无法满足散热要求,导致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系统以及投影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采取贴设散热片的方式对投影设备中的光机和主控芯片进行散热,但仍无法满足投影设备的散热要求,缩减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系统,用于供光机与主控电路板散热,所述主控电路板包括主控板体以及设于所述主控板体上的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与所述光机电连接并控制所述光机,所述光机包括用于处理光源并折射出携带有播放信息的色光的光机主体以及用于接收所述色光并将所述色光发射至所述投影镜头的投影入射端的DMD芯片,所述DMD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并由所述主控芯片控制。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投影外壳以及散热装置;所述投影外壳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光机、所述主控电路板和所述散热装置的容纳腔;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风扇以及一端部与所述光机连接并用于将所述光机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另一端部的第一导热组件;所述主壳体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相对位于所述光机之上;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并具有吸风口、第一排风口以及与所述吸风口相对的第二排风口,所述风扇相对位于所述光机的下方,所述吸风口与所述光机相对并二者之间具有供风流动的空间,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所述第二排风口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相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组件包括散热组、至少一个导热片以及至少一个导热杆,各所述导热片贴于所述光机周侧,各所述导热杆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所述导热片中与所述光机相背对的表面且另一端部均穿设所述散热组,所述散热组置于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并具多个通风腔,各所述通风腔的一腔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连通且另一腔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多个第一散热件,各所述第一散热件贴于所述光机周侧。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导热组件,所述投影外壳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口,所述第二导热组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光机连接并将所述光机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中远离所述光机的端部与所述散热口相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组件包括散热模组、至少一个引热片以及至少一个引热杆,各所述引热片贴于所述光机周侧,各所述引热杆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所述引热片中与所述光机相背对的表面且另一端部均穿设所述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与所述散热口相对。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布设于所述光机主体并临近所述DMD芯片设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DMD芯片相对。进一步地,所述投影外壳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主架以及多个立于所述支撑主架的下侧面的下固定柱,各所述下固定柱的下端均与所述主控板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主架开设有第一支架孔,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支撑主架的下侧面,所述吸风口与所述第一支架孔相对,所述支撑主架的上侧面固定有所述光机。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主架于其下侧面向上设有第一安置槽,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第一安置槽内,所述第一支架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安置槽的槽底,所述支撑主架于所述第一安置槽的槽壁开设有第二支架孔,所述第二支架孔与第一排风口相对。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主架于上侧面向下设有第二安置槽,所述第一导热组件中远离所述光机的端部置于所述第二安置槽内,所述支撑主架于所述第二安置槽的槽壁开设与所述第二支架孔相对的第三支架孔,所述第三支架孔与出风口相对,所述第一安置槽与所述第二安置槽通过所述第二支架孔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的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及投影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风扇,风流由进风口吸入至容纳腔内,并流经光机被吸至吸风口,经由风扇将风流从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排出,其中,第二排风口与主控电路板相对,实现对主控电路板吹风散热,并再由吸风口吸回排出,实现循环散热。而第一排风口与出风口相对且第一导热组件中远离光机的端部位于二者之间,第一导热组件设置的目的是将光机散出的热量引导至出风口处,经过第一排风口对其吹风,使其上的热量快速地由出风口散出。这样,提高了主控电路板与光机是散热效果,即提高了主控芯片与光机的散热效果,延长二者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立体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光机100主控电路板200主控板体210主控芯片220光机主体110DMD芯片120投影外壳300散热装置400主壳体310容纳腔301风扇410第一导热组件420进风口302出风口303吸风口401第一排风口402第二排风口403散热组421导热片422导热杆423通风腔404散热鳍片4211导杆槽405第一散热件430第二导热组件440散热口304散热模组441引热片442引热杆443散热腔406散热翼片4411第二散热件450支撑架320支撑主架321下固定柱322第一支架孔305第一安置槽306第二支架孔307第二安置槽308第三支架孔30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用于供光机100与主控电路板200散热,主控电路板200包括主控板体210以及设于主控板体210上的主控芯片220,主控芯片220与光机100电连接并控制光机100,光机100包括用于处理光源并折射出携带有播放信息的色光的光机主体110以及用于接收色光并将色光发射至投影镜头的投影入射端的DMD芯片120,DMD芯片120与主控芯片220电连接,并由主控芯片220控制。散热系统包括投影外壳300以及散热装置400;投影外壳300包括主壳体310,主壳体310具有用于容纳光机100、主控电路板200和散热装置400的容纳腔301。散热装置400包括风扇410以及一端部与光机100连接并用于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另一端部的第一导热组件420。主壳体310于容纳腔301的腔壁开设有进风口302和出风口303,进风口302相对位于光机100之上。风扇410固定于容纳腔301并具有吸风口401、第一排风口402以及与吸风口401相对的第二排风口403,风扇410相对位于光机100的下方,吸风口401与光机100相对并二者之间具有供风流动的空间,第一排风口402与出风口303相对,第二排风口403与主控电路板200相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410,风流由进风口302吸入至容纳腔301内,并流经光机100被吸至吸风口401,经由风扇410将风流从第一排风口402和第二排风口403排出,其中,第二排风口403与主控电路板200相对,实现对主控电路板200吹风散热,并再由吸风口401吸回排出,实现循环散热。而第一排风口402与出风口303相对且第一导热组件42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位于二者之间,第一导热组件420设置的目的是将光机100散出的热量引导至出风口303处,经过第一排风口402对其吹风,使其上的热量快速地由出风口303散出。这样,提高了主控电路板200与光机100是散热效果,即提高了主控芯片220与光机100的散热效果,延长二者使用寿命。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第一导热组件420包括散热组421、至少一个导热片422以及至少一个导热杆423,各导热片422贴于光机100周侧,各导热杆42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导热片42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且另一端部均穿设散热组421,散热组421置于第一排风口402与出风口303之间并具多个通风腔404,各通风腔404的一腔口与第一排风口402连通且另一腔口与出风口30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各导热片422固定在光机100侧壁并与光机100面接触,这样,有助于增加导热量。各导热杆42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导热片42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用以将导热片422上的热量引出,各导热杆423的另一端部均插于散热组421,散热组421具有多个通风腔404,且各通风腔404的一腔口与第一支架孔相对,而另一腔口与出风口303相对,便于风的流通,同时便于风快速带走散热组421产生的热量。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42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散热鳍片4211,任意相邻的两散热鳍片4211之间具有上述的通风腔404。导热杆423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各散热鳍片4211上,并通过风扇410经由第一排风口402吹出的风带走各散热鳍片4211上的热量,通过各散热鳍片4211的设置,有效增加散热面,提高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各导热片422于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设有导杆槽405,导热杆423的端部安置于导杆槽405。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散热装置40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件430,各第一散热件430贴于光机100周侧。这样,通过风扇410,风流由进风口302吸入至容纳腔301内,并流经各第一散热件430,迅速地带走各第一散热件430上的热量,并吸至吸风口401,经由风扇410将风流从第一排风口402和第二排风口403排出,进一步提高光机100是散热效果。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散热装置400还包括第二导热组件440,投影外壳300于容纳腔301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口304,第二导热组件440的一端部与光机100连接并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另一端部,第二导热组件44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与散热口304相对。这样,更进一步地提高光机100的散热效果。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第二导热组件440包括散热模组441、至少一个引热片442以及至少一个引热杆443,各引热片442贴于光机100周侧,各引热杆44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引热片44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且另一端部均穿设散热模组441,散热模组441与散热口304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各引热片442固定在光机100侧壁并与光机100面接触,这样,有助于增加引热量。各引热杆44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引热片44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用以将引热片442上的热量引出,各引热杆443的另一端部均插于散热模组441,散热模组441具有多个散热腔406,且各散热腔406的一腔口散热口304相对,便于将散热模组441上的热量由散热口304散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441位于吸风口401之上,这样,散热口304也可作为进风口302,而进入的风流经散热模组441的散热腔406,将热量随着吸风方向引至吸风口401,经过风扇410,再经第一排风口402和出风口303排出。这样,更好地提高光机100散热效果。而散热腔406的作用是便于风的流通,同时便于风快速带走散热组421产生的热量。具体地,散热模组44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散热翼片4411,任意相邻的两散热翼片4411之间留有上述的散热腔406。引热杆443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各散热翼片4411上,并通过散热口304散热或者通过散热口304引入的风将各散热翼片4411上的热量带至吸风口401,通过各散热翼片4411的设置,有效增加散热面,提高散热效率。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散热装置400包括第二散热件450,第二散热件450布设于光机主体110并临近DMD芯片120设置,进风口302与DMD芯片120相对。这样,提高DMD芯片120的散热量,也更好地提高光机100的散热效果。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投影外壳300还包括固定于容纳腔301内的支撑架320,支撑架320包括支撑主架321以及多个立于支撑主架321的下侧面的下固定柱322,各下固定柱322的下端均与主控板体210固定连接,支撑主架321开设有第一支架孔305,风扇410固定于支撑主架321的下侧面,吸风口401与第一支架孔305相对,支撑主架321的上侧面固定有光机100。这样,实现风扇410的固定。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支撑主架321于其下侧面向上设有第一安置槽306,风扇410固定于第一安置槽306内,第一支架孔305开设于第一安置槽306的槽底,支撑主架321于第一安置槽306的槽壁开设有第二支架孔307,第二支架孔307与第一排风口402相对。这样,整体结构紧凑,缩小占用空间。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支撑主架321于上侧面向下设有第二安置槽308,第一导热组件42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置于第二安置槽308内,支撑主架321于第二安置槽308的槽壁开设与第二支架孔307相对的第三支架孔309,第三支架孔309与出风口303相对,第一安置槽306与第二安置槽308通过第二支架孔307连通。这样,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有效的缩小占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421安置于第二容置槽内,且通风腔404的一腔口与第二支架孔307相对,而另一腔口与第三支架孔309相对,提高散热效率。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包括如上述的散热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的散热系统应用于投影设备上,提高光机100和主控芯片220的散热效果,延长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