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7207发布日期:2019-01-04 23:57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装置或其系统的功能特征或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



背景技术:

自从液晶材料被科学家发现以来,液晶材料已经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电子显示领域,但是由于液晶材料自身无法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板提供光源,所以背光模组的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能正常显示影像。

目前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平板电脑等领域中,液晶屏幕是使用量最大的屏幕,在屏幕组装过程中,为了保护液晶面板,通常会在液晶面板的上方安装一层保护玻璃,而目前存在两种工艺,一种是将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通过OCA或LOCA光学胶粘合起来,从而使得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完全贴合,提高光的通透性,减少光的反射,这种工艺被称为全贴合,另一种工艺是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没有接触,使得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存在间隙,这种工艺被称为非全贴合,非全贴合工艺相较于全贴合工艺,光的通透性较低、光的反射较多,但是非全贴合屏幕的生产加工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在许多中低端电子设备中被广泛使用,而由于非全贴合屏幕中,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使得当电子设备进水时,水分进入到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中,而由于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较小难以排出,间隙内的水分形成水雾,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电路短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非全贴合屏幕中,水气进入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后,由于间隙较小而难以去除水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包括边框,边框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下棱镜片、上棱镜片、上扩散片和液晶面板,边框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保护玻璃,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留有间隙,导光板与边框之间设有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边框内设有包围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的吸热管,边框外壁上设有散热管,散热管与吸热管之间设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边框内还设有包围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间隙的供热管,供热管与散热管之间设有第二进液管,供热管与吸热管之间设有第二出液管,散热管、吸热管和供热管内均灌注有液态介质,散热管内设有用于驱动液态介质流动的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为:当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发光二极管由于自身电阻的作用而产生电热,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吸热管以及吸热管内的液态介质中,使得液态介质温度升高,而后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使得散热管、吸热管以及供热管内的液态介质流动,进而使得边框内部的热量一部分随着液态介质传导至散热管中,另一部分随着液态介质传导至供热管中,进而使得供热管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得间隙内的温度升高,加速水分的蒸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边框外设置散热管,使得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所产生的电热通过吸热管传递至散热管,进而使得边框内部热量传递至边框外,防止背光板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电子元器件损坏以及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手感不佳的问题。

2.通过设置围绕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间隙的供热管,使得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电热,通过散热管进一步传递至供热管处,使得供热管温度升高,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温度升高,使得间隙内的水分温度升高,进而使得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加快水分的蒸发速度,避免水分长时间停留在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中,造成的显示效果不佳、损坏电路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竖直设于散热管内的转轴,转轴下端伸出散热管并与散热管转动密封连接,转轴下端固定有呈扇形配重轮,配重轮圆心处固定有单向轴承和卷簧,转轴下端伸入单向轴承内孔并固定连接,卷簧远离配重轮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位于散热管内的部分设有分流机构。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用户携带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并运动时,人体的运动便导致电子设备产生摇晃,电子设备摇晃过程中,配重轮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配重轮便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至重力势能最低的位置,进而使得配重轮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转轴,进而驱动分流机构。

进一步,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同轴固定于转轴上的驱动锥齿轮,以及固定于驱动锥齿轮上方的转轴侧壁上的供热桨叶,转轴与第二进液管同轴设置,驱动锥齿轮啮合有传动锥齿轮,传动锥齿轮同轴固定有传动轴,传动轴侧壁上固定有散热桨叶,传动轴上还设有用于使传动轴在散热管内定轴转动的定位机构,传动轴与散热管同轴设置。通过上述设计,使得转轴带动驱动锥齿轮和供热桨叶转动,供热桨叶的转动便将液态介质推入第二进液管内,使得部分液态介质进入供热管内,同时驱动锥齿轮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进而带动散热桨叶转动,使得部分液态介质沿着平行于散热管轴线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板,控制板滑动连接于散热管上内壁,控制板上设有滑槽,转轴上端与滑槽滑动连接,滑槽靠近边框的侧壁上设有凸起,转轴上设有与凸起卡合的卡槽,控制板上还设有通孔,通孔孔径与第二进液管管径相等,通孔中轴线与第二进液管中轴线平行,通孔位于滑槽远离边框的一侧,控制板远离边框的一端固定有推杆,推杆远离控制板的一端滑动且密封地伸出散热管侧壁。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中没有水分时,则只需要推动推杆,使得凸起离开卡槽即可,而无需使得通孔与第二进液管对齐连通,当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中有水分时,则当凸起离开卡槽后,继续推动推杆,使得通孔与第二进液管对齐,从而使得液态介质得以流入第二进液管和供热管内。

进一步,远离散热管的边框侧壁上端开有通槽,通槽下方的供热管上内壁上固定有弹性片,弹性片自由端固定连接有滑动且密封地竖直伸出散热管上壁的挡板,挡板由弹性片驱动沿竖直方向滑动,弹性片由液态介质的流动而驱动产生弹性形变。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供液管内的液态介质流动时,便对弹性片产生推力,使得弹性片拉动挡板向下运动,进而使得通槽被打开,增大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速度,提高水气排出速度。

进一步,所述通槽内还设有防尘网。通过上述设计,避免外界灰尘等杂质进入保护玻璃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间隙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剖视图;

图5为图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右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边框1、反射片2、导光板3、下扩散片4、下棱镜片5、上棱镜片6、上扩散片7、液晶面板8、保护玻璃9、发光二极管10、吸热铜管11、第一进液管12、第二进液管13、供热铜管14、散热铜管15、第一出液管16、第二出液管17、配重轮18、单向轴承19、卷簧20、转轴21、驱动锥齿轮22、供热桨叶23、卡槽24、凸起25、滑槽26、通孔27、推杆28、控制板29、散热桨叶30、传动锥齿轮31、定位轴承32、支撑杆33、弹性片34、挡板35、防尘网36、通槽37。

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包括呈矩形的边框1,边框 1内由下至上依次固定安装有反射片2、导光板3、下扩散片4、下棱镜片5、上棱镜片6、上扩散片7和液晶面板8,边框1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保护玻璃9,保护玻璃9与液晶面板8 之间留有间隙,导光板3左边缘固定安装有发光二极管10。

边框1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呈矩形且将导光板3和发光二极管10包围的吸热铜管11,发光二极管10和导光板3均与吸热铜管11接触,边框1左外壁上与吸热铜管11同一水平高度处固定安装有散热铜管15,散热铜管15与吸热铜管11之间设置有连通散热铜管15与吸热铜管11的第一进液管12和第一出液管16,第一进液管12内固定安装有只允许液体流入散热铜管15内的单向阀,第一出液管16内固定安装有只允许液体流出散热铜管15的单向阀,边框1内还固定安装有呈矩形的供热铜管14,供热铜管14围绕保护玻璃9与液晶面板 8之间的间隙设置,供热铜管14与散热铜管15之间一体成型有第二进液管13和第二出液管 17,第二进液管13位于边框1左侧,第二出液管17位于边框1右壁内,第二进液管13内固定安装有只允许液体流入供热铜管14内的单向阀,第二出液管17内固定安装有只允许液体流出供热铜管14的单向阀。

如图3和图4所示,散热铜管15内沿竖直方向安装有转轴21,转轴21下端转动且密封地穿过散热铜管15下壁,转轴21下端固定安装有卷簧20和逆时针转动时锁死的单向轴承 19,单向轴承19外壁上固定安装有配重轮18,配重轮18呈扇形,配重轮18圆心处与单向轴承19和卷簧20固定连接,单向轴承19位于卷簧20上方,边框1左壁上开有供配重轮18 转动的缺口,避免边框1阻挡配重轮18转动,转轴21位于散热铜管15内的部分同轴固定安装有驱动锥齿轮22,驱动锥齿轮22啮合有传动锥齿轮31,传动锥齿轮31同轴固定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侧壁上焊接有使液体沿着散热铜管15长度方向流动的散热桨叶30,传动轴上还同轴固定安装有定位轴承32,定位轴承32外壁与散热铜管15下内壁之间焊接有支撑杆33,驱动锥齿轮22上方的转轴21侧壁上固定安装有使液体垂直于散热铜管15长度方向运动的供热桨叶23,供热桨叶23上方的转轴21右侧壁上开有卡槽24,转轴21正上方的散热铜管15上内壁上滑动安装有控制板29,控制板29上开有滑槽26,转轴21上端与滑槽26 滑动连接,滑槽26右壁上一体成型有与卡槽24配合的凸起25,控制板29左部沿竖直方向开有通孔27,通孔27贯穿滑槽26,通孔27孔径与第二进液管13管径相等,控制板29左壁焊接有推杆28,推杆28左端滑动且密封地伸出散热铜管15左壁,推杆28伸出散热铜管 15部分的侧壁与散热铜管15左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复位压簧,吸热铜管11、散热铜管15以及供热铜管14内均灌注有导热油。

如图5和图6所示,边框1右壁的上端面上开有通槽37,通槽37内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36,边框1右壁内的供热铜管14上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弹性片34,弹性片34下端向着与液体流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图6中箭头为液体流向),弹性片34右端固定安装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挡板35,挡板35上端滑动且密封地伸出供热铜管14上壁。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发光二极管10工作时,由于发光二极管10不可避免的具有电阻,因此发光二极管10发光的同时产生电热,电热通过吸热铜管11传递至吸热铜管11内的导热油中,使得导热油温度升高。

在电子设备中安装本实施例中的异形显示屏的背光板,用户携带电子设备移动时,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摇摆,进而带动电子设备一同摇摆,而配重轮18在重力的作用下,便具有运动至重力势能最低位置的趋势,从而使得人体运动过程中,配重轮18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不断交替转换,使得配重轮18不断交替地具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当配重轮18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时,单向轴承19不锁死,因此配重轮18的转动带动卷簧20,而由于滑槽26内的凸起25与卡槽24卡合,因此转轴21此时被凸起25定位而无法转动,进而使得卷簧20与转轴21连接的一端固定而与配重轮18连接的一端转动,使得卷簧20收卷从而将配重轮18的动能转化为卷簧20的弹性势能,当配重轮18具有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时,单向轴承19锁死,因此配重轮18无法逆时针转动,进而避免了卷簧20 的弹性势能被释放。

当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感觉到屏幕发热时,向右推动推杆28,使得控制板29向右运动,进而使得凸起25从卡槽24中退出,使得转轴21不再被凸起25定位,此时卷簧20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并转化为转轴21的动能,带动转轴21顺时针转动,转轴21的转动带动驱动锥齿轮22转动,驱动锥齿轮22带动传动锥齿轮31和传动轴转动,转动轴的转动带动散热桨叶30转动,进而使得散热铜管15内的导热油流动,并通过第一进液管12 流入吸热铜管11内,而吸热铜管11内的导热油通过第一出液管16流入散热铜管15内,由于散热铜管15位于边框1外,因此散热铜管15的热量散发不会受到边框1的阻挡,而吸热铜管11在边框1内,其散热速度由于边框1的阻挡而低于散热铜管15,并且由于吸热铜管 11直接与发光二极管10接触,因此吸热铜管11内的导热油温度高于散热铜管15内的导热油,当散热铜管15内的导热油流动至吸热铜管11内,吸热铜管11内的导热油流动至散热铜管15内后,温度较高的导热油携带着边框1内的热量运动至边框1外,从而加速边框1 内的热量散失,实现对背光板的散热。

当电子设备进水时,水气进入到保护玻璃9与液晶面板8之间的间隙中,难以去除,并在间隙内形成水雾,严重影响显示效果。此时继续向右推动推杆28,使得控制板29上的通孔27与第二进液管13上对齐,此时转轴21的转动带动供热桨叶23的转动,使得从吸热铜管11内流入到散热铜管15内的导热油,继续流动到第二进液管13中,并沿着第二进液管 13流动至供热铜管14中,从而使得供热铜管14内的导热油温度升高,使得供热铜管14温度升高,从而使得保护玻璃9与液晶面板8之间的温度升高,使得间隙内的水气被加热,进而加快水气的蒸发速度,同时,如图5所示,供热铜管14内的导热油流动,导热油流动至弹性片34与供热铜管14上内壁之间,使得弹性片34受到导热油流动的推力而拉动挡板35 向下运动,进而使得通槽37不再被挡板35所阻挡,使得间隙内的水气得以从通槽37中离开间隙,进一步加快水气的散失,从而实现进水后补救的效果,避免水气影响显示效果,同时避免水气影响显示电路,提高电子设备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