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2414发布日期:2019-02-15 20:4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整体体积小且能使激光器光斑稳定、无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夜间红外照明补光技术中,传统的红外LED输出光功率有限,已不能满足中远距离补光需求,国内外厂商纷纷采用红外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进行补光灯设计。众所周知,半导体激光器存在光功率分布不均匀、高相干性等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场上已有附加旋转匀化片、光束分割器和光纤等方式对半导体激光器的出射光进行匀化,具体到红外补光领域,出于成本、产品体积、光能利用率等方面考虑,附加旋转匀化片对半导体激光器出射光进行匀化的方案使用最为广泛。虽然旋转匀化片的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半导体激光器的出光缺陷,但由于电机的引入,相关补光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光斑晃动、性能不稳定、噪声大及结构复杂等缺陷,严重影响照明设备的整体效果及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整体体积小且能使激光器光斑稳定、无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包括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出射光线从一混光棒射过,经混光棒混光的光束通过透镜组变焦后射出,所述混光棒通过固定装置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装置为一内表面镀有全反射膜层的管形,所述全反射膜层的管形紧密套设在混光棒外。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装置为粘贴在混光棒的二端面的透明玻璃。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装置为套设在混光棒外周的至少一圈折射率低于混光棒的固定圈。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装置为粘贴在混光棒的出射端面的透明玻璃,所述混光棒的入射端面上套设有加固圈。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混光棒的横切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所述混光棒的横切面的边为锯齿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混光棒的侧面表面设有反射膜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二正透镜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混光棒为透明的实心棒或表面镀有全反射膜的空心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装置就能使混光棒做的更细,整体体积更小;由于使用混光棒来对激光器的出射光线进行混光均化,优化了红外激光补光灯的性能,混光棒是基于全反射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的,激光器的出射光线从混光棒的一端面的不同位置发生折射进入混光棒,进入混光棒内且具有一定角度的光线在混光棒的内侧面不同位置产生全反射,最终都通过混光棒的另一端面经向透镜组外部出射;光线均被“限制”在混光棒内传输,最终通过混光棒的另一端面出射。本实用新型具有整体体积小且能使激光器光斑稳定、无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请参考附图1至图4,包括激光器1,所述激光器1的出射光线从一混光棒2射过,经混光棒2混光的光束通过透镜组变焦后射出,所述混光棒2通过固定装置固定。

本激光补光灯使用没有噪音的混光棒2来对激光器1的出射光线进行混光均化,优化了产品性能,混光棒2是基于全反射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的,激光器1的出射光线从混光棒2的一端面的不同位置发生折射进入混光棒2,进入混光棒2内且具有一定角度的光线在混光棒2的内侧面不同位置产生全反射,最终都通过混光棒2的另一端面经向透镜组外部出射;光线均被“限制”在混光棒2内传输,最终通过混光棒2的另一端面出射。混光棒2端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后续光学系统和整个产品的体积,且端面面积越小后续光学系统的体积越小;从成本和体积方面考虑,混光棒2做的越细,且越靠近激光器1出光面效果越好,这样采用固定装置就能使混光棒2做的更细,整体体积更小。

在一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请参考附图1至图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混光棒2的二端面为平面。

在一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请参考附图1至图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混光棒2的横切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请参考附图1至图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所述混光棒2的横切面的边为锯齿形,从而使增强其均光效果。

在一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请参考附图1至图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混光棒2的侧面表面设有反射膜层。混光棒2加工成型后,由于侧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这或多或少会引起光能量的损失,而反射膜层可以确保光线在混光棒2内部进行传导,提升混光效果和光能利用率。

在一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的实施例,请参考附图1至图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混光棒2为透明的实心棒(如玻璃棒)或表面镀有全反射膜的空心管。

实际安装时混光棒2的侧面不能直接与固定装置进行大面积接触(光会被吸收或者引导出混光棒2),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混光棒2的不同的固定方式。

图1为实施例1,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其固定装置为一内表面镀有全反射膜层的管形10,所述全反射膜层的管形10紧密套设在混光棒2外,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负透镜4和正透镜5组成,其中的负透镜4可以延光线射出的方向左右移动,实现变焦功能;在其它实施例中,负透镜可以替换为负透镜组,或正透镜也可以替换为正透镜。

图2为实施例2,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其固定装置为粘贴在混光棒2的二端面的透明玻璃3,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负透镜4和正透镜5组成,其中的负透镜4可以延光线射出的方向左右移动,实现变焦功能;在其它实施例中,负透镜可以替换为负透镜组,或正透镜也可以替换为正透镜。

图3为实施例3,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其固定装置为套设在混光棒2外周二端的二圈折射率低于混光棒2的固定圈6,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负透镜4和正透镜5组成,其中的负透镜4可以延光线射出的方向左右移动,实现变焦功能;在其它实施例中,负透镜可以替换为负透镜组,或正透镜也可以替换为正透镜。

图4为实施例4,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其固定装置为粘贴在混光棒2的出射端面的透明玻璃3,所述混光棒3的入射端面上套设有加固圈7,加固圈7向混光棒3的入射端面的延伸,但延伸以不遮挡入射光为准,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负透镜4和正透镜5组成,其中的负透镜4可以延光线射出的方向左右移动,实现变焦功能;在其它实施例中,负透镜可以替换为负透镜组,或正透镜也可以替换为正透镜。

图5为实施例5,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其固定装置为套设在混光棒2出射端外周的折射率低于混光棒2的固定圈6,混光棒3的入射端面上套设有加固圈7,加固圈7向混光棒3的入射端面的延伸,透镜组由同光轴设置的二正透镜8组成,并在透镜出射方向设置有窗口玻璃9,其中的二正透镜8可以延光线射出的方向左右移动,实现变焦功能。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红外激光补光灯中混光棒的固定结构进行了阐述,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