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光板及包含该遮光板的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8427发布日期:2019-05-28 17:49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遮光板及包含该遮光板的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遮光板及包含该遮光板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要。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片,以及用于遮光的遮光板。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为了防止杂光和漏光,遮光板上组装有遮光片,遮光片的设置增加了组装遮光片的工序,从而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且遮光片在组装至遮光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毛边,而且遮光板和遮光片容易组偏,影响镜头的光学性能,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遮光片和遮光板还可能移位,造成镜头模组的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光板,既能防止杂光和漏光,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遮光板,包括用于固定遮光的主体部,以及用于遮光的遮光臂,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与所述物侧面相对设置的像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和所述像侧面并靠近光轴的内周缘面,所述遮光臂自所述内周缘面朝所述光轴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片像侧的第三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像侧的第四镜片,以及上述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和所述第四镜片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主体部上设置有用于遮光的遮光臂,从而实现了防止杂光和漏光,无需额外组装遮光片,从而减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遮光片组装至遮光板的过程中的组偏和产生毛边的问题,提高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同时,避免了镜头模组在使用过程中遮光片与遮光板移位的问题,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遮光臂包括第一遮光臂和第二遮光臂,所述第一遮光臂设置在所述内周缘面上靠近所述物侧面的边缘,所述第二遮光臂设置在所述内周缘面上靠近所述像侧面的边缘。通过将所述第一遮光臂设置得离镜片更近,从而更好的防止了杂光进入到镜片中,通过将所述第二遮光臂设置得离镜筒口更近,从而更好的防止了杂光进入镜筒,进而提高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另外,所述第一遮光臂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以及自所述第二表面的靠近所述光轴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二遮光臂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以及自所述第四表面的靠近所述光轴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光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光轴的距离。如此设置,能够更符合镜头模组的成像规律,从而提高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

另外,所述第一遮光臂还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消光区。由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光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光轴的距离,因此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消光区,能够极大的防止杂光进入镜片中。

另外,所述第一端面自所述第一表面靠近光轴的边缘沿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朝物侧延伸、且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消光区。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吸收入射到第一端面上的杂光,从而能够更好防止杂光。

另外,所述第二遮光臂还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面自所述第二表面靠近光轴的边缘沿靠近所述光轴的方向朝物侧延伸、且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消光区。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吸收入射到第二端面上的杂光,从而能够更好防止杂光。

另外,所述遮光臂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遮光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遮光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遮光板100,如图1至2所示,包括用于抵持镜片的主体部11,以及用于遮光的遮光臂12,所述主体部11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111、与所述物侧面111相对设置的像侧面112,以及连接所述物侧面111和所述像侧面112并靠近光轴OO'的内周缘面113,所述遮光臂12自所述内周缘面113朝所述光轴OO'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主体部11上设置有用于遮光的遮光臂12,从而实现了防止杂光和漏光,无需额外增加遮光片,从而降低了成本,也避免了遮光片组偏和产生毛边的问题,提高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同时,避免了镜头模组在使用过程中遮光片与遮光板100移位的问题,提高了镜头模组的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臂12包括第一遮光臂121和第二遮光臂122,所述第一遮光臂121设置在所述内周缘面113上靠近所述物侧面111的边缘,所述第二遮光臂122设置在所述内周缘面113上靠近所述像侧面112的边缘。通过将所述第一遮光臂121设置得离镜片更近,从而更好的防止了杂光进入到镜片中,通过将所述第二遮光臂122设置得离镜筒口更近,从而更好的防止了杂光进入镜筒,进而提高了镜头模组的光学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遮光臂121和/或第二遮光臂122也可以设置在内周缘面113的中间位置,只要能达到防止杂光和漏光的效果即可。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臂121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一表面121a、与所述第一表面121a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21b以及自所述第二表面121b的靠近所述光轴OO'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光轴OO'的方向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121a的第一端面121c;所述第二遮光臂122包括靠近像侧的第三表面122a、与所述第三表面122a相对设置的第四表面122b以及自所述第四表面122b的靠近所述光轴OO'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光轴OO'的方向倾斜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122a的第二端面122c,所述第一端面121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122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由于经过遮光板100通孔的光线是发散的,通过将所述第一端面121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端面122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能够更符合镜头模组的成像规律,尽可能的保留更多的用于成像的光线,从而提高了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表面121a上设置有消光区。由于所述第一端面121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面122c与所述光轴OO'的距离,因此有较多的杂光反射到第一表面121a,故在所述第一表面121a上设置消光区,能够极大的防止杂光进入镜片中。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面121c上设置有消光区。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吸收入射到第一端面121c上的杂光,从而能够更好防止杂光。优选的,所述第二端面122c上设置有消光区。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吸收入射到第二端面122c上的杂光,从而能够更好防止杂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端面121c和/或所述第二端面122c也可以是沿光轴OO'方向延伸的,而且,所述第一遮光臂121、第二遮光臂122的其他表面也可以设置消光区。

优选的,所述遮光臂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型。如此设置,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形成主体部和遮光臂,节省了制造工序,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如图3至4所示,所述遮光臂也可以仅包括第一遮光臂121,所述第一遮光臂121设置在所述内周缘面113上靠近所述物侧面111的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遮光臂121也可以设置在内周缘面113的中间位置,遮光臂12也可以包括三个及三个以上,均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300,如图5所示,包括具有收容空间20的镜筒13,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0内的光学组件14,所述光学组件14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141、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141像侧的第二镜片142、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片142像侧的第三镜片143、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143像侧的第四镜片144,以及上述的遮光板100,所述遮光板100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143和所述第四镜片144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所示,镜头模组400也可以包括上述的遮光板200,具体的说,镜头模组4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20的镜筒13,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0内的光学组件14,所述光学组件14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镜片141、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141像侧的第二镜片142、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片142像侧的第三镜片143、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143像侧的第四镜片144,以及上述的遮光板200,所述遮光板200设置在所述第三镜片143和所述第四镜片144之间。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