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6733发布日期:2019-07-17 05:5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以及相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以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相机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相机模块除了在光学设计上的品质提升外,在制造组装精密度也需提升。

相机模块中的成像镜头,主要由多个透镜以及光学元件配置而成,然而制造过程中,往往容易因组装力道而破坏透镜或光学元件的结构,进而影响成像镜头的制造合格率及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其中透过于成像镜头中设置金属间隔结构,以维持塑胶透镜与相邻的透镜的间距,借此提升成像品质以及组装合格率。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一金属间隔结构以及至少一遮光片。所述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一塑胶透镜。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且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一第一间隔环以及一第二间隔环。第一间隔环具有一第一通孔,第二间隔环具有一第二通孔,其中第二通孔大于第一通孔,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中至少一者为金属材质。遮光片设置于二透镜之间,且所有的遮光片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之间。第一间隔环的厚度为t1,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0.1<t1/d<2.0。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间隔环可为金属间隔环且其外观可为黑色。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间隔环的内环面的剖面可为一V型沟槽,由靠近第一通孔处往远离第一通孔的方向渐缩。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间隔环的厚度为t2,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0.5<t2/d<2.0。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间隔环的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的外径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至少一遮光片设置于第一间隔环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直接接触。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间隔环的厚度为t1,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为d,其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t1/d<1.3。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间隔环可包含一金属材质部位。金属材质部位环绕第二通孔,且第二间隔环的金属材质部位与塑胶透镜直接接触,并用以保持塑胶透镜与位于其像侧且相邻的透镜间的间距。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间隔环可还包含一塑胶材质部位,其外观为黑色并环绕第二通孔,且塑胶材质部位较金属材质部位靠近第二通孔。另外,金属材质部位可以埋入射出的方式镶埋于塑胶材质部位内。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皆为金属间隔环且其外观皆为黑色。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间隔环的内环面的剖面可为一V型沟槽,由靠近第二通孔处往远离第二通孔的方向渐缩。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通孔的最小内径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

根据前段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第二通孔的最小内径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物侧的透镜的外径。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

依据本揭示内容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中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参数t1、t2以及d的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的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参数t1、t2以及d的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制造第二间隔环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的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6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0、200、300、400、500、600、700

镜筒:101、201、301、401

第一透镜:111、211、311、411

第二透镜:112、212、312、412

第三透镜:113、213、313、413

塑胶透镜:114、214、314、414

第五透镜:115、215、315、415

第一间隔环:120、220、320、420

第一通孔:121、221、321、421

V型沟槽:122、132、222、322、422

第二间隔环:130、230、330、430

第二通孔:131、231、331、431

金属材质部位:333、433

塑胶材质部位:334、434

分模线:335、435

遮光片:141、241、242、243、341、342、343、441、442、443

成像面:150、250、350、450

电子感光元件:160、260、360、460、520

模具:370

射出成型腔体:371

相机模块:510、610、710

自动对焦组件:530

光学防手震组件:540

感测元件:550

辅助光学元件:560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70

使用者界面:580

触控屏幕:580a

按键:580b

软性电路板:590a

连接器:590b

Dmin:第二通孔的最小内径

t1:第一间隔环的厚度

t2:第二间隔环的厚度

d: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

X: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一金属间隔结构以及至少一遮光片。所述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一塑胶透镜。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且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一第一间隔环以及一第二间隔环。第一间隔环具有一第一通孔,第二间隔环具有一第二通孔,其中第二通孔大于第一通孔,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中至少一者为金属材质。遮光片设置于二透镜之间,且所有的遮光片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之间。透过金属间隔结构提供塑胶透镜与相邻透镜间合适且稳定的间距,以达到成像镜头所需具备一定程度的解像能力,而透过金属材质可大幅度抵抗成像镜头制造过程中的组装力道,以保护特定构型的成像镜头,顺利通过组装制程与品质稳定度的测试。

第一间隔环的厚度为t1,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0.1<t1/d<2.0。由于第一间隔环的厚度若过薄,需透过提高成本来强化第一间隔环的硬度;第一间隔环的厚度若过厚,则容易出现制造公差而徒增不必要的透镜间距,导致成像镜头的解像力受影响。因此,维持t1/d于特定范围,可有效控制制造成本并使成像镜头具有良好的解像力。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t1/d<1.3。借此,进一步提供较佳的厚度比例,可均匀分担组装力道,避免透镜过薄而被压坏,并可避免第一间隔环过薄,容易受挤压而变形。

第一间隔环可为金属材质(即为金属间隔环)且其外观可为黑色。将第一间隔环配置为金属材质可适应性地配合因不同透镜外径变化过大而提供给塑胶透镜稳定不易变形的光学间隔;详细来说,当塑胶透镜受到彼此相距过远的抗力点与施力点时,容易产生歪曲变形,而使用金属材质的第一间隔环可消除前述的歪曲变形,使塑胶透镜可抵抗组装时透镜间的压合施力且不变形,并能维持必要且高精准度的透镜间距。再者,第一间隔环的外观为黑色可减少不必要的杂散光反射。

第一间隔环的内环面的剖面可为一V型沟槽,由靠近第一通孔处往远离第一通孔的方向渐缩,其中第一间隔环的内环面是指靠近第一通孔并环绕形成第一通孔的表面。通过V型沟槽的配置,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光线反射于成像面。

第二间隔环的厚度为t2,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间的距离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t2/d<2.0。借此,进一步提供较佳的厚度比例,可均匀分担组装力道,避免透镜过薄而被压坏,并可避免第二间隔环过薄,容易受挤压而变形。

第一间隔环的外径、塑胶透镜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的外径可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借此,第一间隔环、塑胶透镜以及第二间隔环可均匀受力,避免压合力道过度集中于塑胶透镜,借以保护塑胶透镜。

所述至少一遮光片可设置于第一间隔环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直接接触。借此,可避免遮光片受到金属间隔结构的挤压而损坏,且遮光片的设置位置可遮蔽更多成像镜头内部的面反射,提升整体成像品质。

第二间隔环可包含一金属材质部位,其中金属材质部位环绕第二通孔,且第二间隔环的金属材质部位与塑胶透镜直接接触,并用以保持塑胶透镜与位于其像侧且相邻的透镜间的间距。借此,进一步延伸第二间隔环提供稳定透镜间距的范围,使一片透镜至三片透镜的透镜间距皆可维持于高精度。

第二间隔环可还包含一塑胶材质部位,其外观为黑色并环绕第二通孔,且塑胶材质部位较金属材质部位靠近第二通孔。借此,可透过塑胶材质部位调整第二间隔环的表面性质,有效控制其表面的粗糙程度,减少更多的反射光。

金属材质部位是以埋入射出的方式镶埋于塑胶材质部位内。借此,可使第二间隔环的尺寸精度由塑胶材质部位的射出成型模具来调整,借以修正金属材质部位较大的尺寸公差,并增加生产效率,且可透过金属材质部位来提供第二间隔环所需的稳固支撑特性。

另外,第一间隔环以及第二间隔环可皆为金属材质且其外观皆为黑色。借此,第一间隔环与第二间隔环可构成一沟槽结构,提供塑胶透镜更多遮蔽,减少不必要的反射光在塑胶透镜内形成内反射的机会。

第二间隔环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由靠近第二通孔处往远离第二通孔的方向渐缩,其中第二间隔环的内环面是指靠近第二通孔并环绕形成第二通孔的表面。通过V型沟槽的配置,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光线反射于成像面。

第二通孔的最小内径可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借此,可避免成像镜头像侧端的组装作业影响到其物侧端已组装的透镜。

第二通孔的最小内径可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物侧的透镜的外径。借此,可使成像镜头物侧端已组装的透镜不容易受到金属间隔结构的组装作业影响,并可依需求施以较大的压合力道进行组装。

上述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另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借此,可提升相机模块的合格率及成像品质。

本揭示内容再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中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借此,提供一种兼具成像品质及组装合格率的电子装置。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120以及第二间隔环130的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参数t1、t2以及d的示意图。由图1A、图1B以及图1C可知,电子装置100包含相机模块(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60,其中相机模块包含镜筒101以及成像镜头(未另标号),而电子感光元件160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150。

具体而言,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未另标号)、遮光片141以及成像面150,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以及遮光片141设置于镜筒101中,成像面150则设置于镜筒101的像侧。

图1A的第一实施例中,多个透镜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111、第二透镜112、第三透镜113、塑胶透镜114以及第五透镜115。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114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即第三透镜113与第五透镜115)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

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间隔环120以及第二间隔环130;也就是说,透过第一间隔环12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114与相邻的第三透镜113保持间距,而透过第二间隔环13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114与相邻的第五透镜115保持间距。配合参照图1B,第一间隔环120具有一第一通孔121,第二间隔环130具有一第二通孔131,其中第二通孔131大于第一通孔121,第一间隔环120以及第二间隔环130皆为金属材质,且外观皆为黑色。

遮光片141其设置于二透镜(即第二透镜112与第三透镜113)之间,且所有的遮光片141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120与第二间隔环130之间。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41设置于第一间隔环120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120直接接触。

第一间隔环120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122,由靠近第一通孔121处往远离第一通孔121的方向渐缩。第二间隔环130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132,由靠近第二通孔131处往远离第二通孔131的方向渐缩。

另外,由图1B可知,第一间隔环120的外径、塑胶透镜114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130的外径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配合参照图1C可知,第二通孔1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111的外径。第二通孔1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120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111的外径、第二透镜112的外径以及第三透镜113的外径。

由图1C可知,第一间隔环120的厚度为t1(即第一间隔环12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二间隔环130的厚度为t2(即第二间隔环13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一间隔环120与第二间隔环间130的距离为d(即第一间隔环120与第二间隔环间130平行于光轴X的距离),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220以及第二间隔环230的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参数t1、t2以及d的示意图。由图2A、图2B以及图2C可知,电子装置200包含相机模块(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60,其中相机模块包含镜筒201以及成像镜头(未另标号),而电子感光元件260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250。

具体而言,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未另标号)、三遮光片241、242、243以及成像面250,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以及遮光片241、242、243设置于镜筒201中,成像面250则设置于镜筒201的像侧。

图2A的第二实施例中,多个透镜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211、第二透镜212、第三透镜213、塑胶透镜214以及第五透镜215。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214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即第三透镜213与第五透镜215)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

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间隔环220以及第二间隔环230;也就是说,透过第一间隔环22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214与相邻的第三透镜213保持间距,而透过第二间隔环23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214与相邻的第五透镜215保持间距。配合参照图2B,第一间隔环220具有一第一通孔221,第二间隔环230具有一第二通孔231,其中第二通孔231大于第一通孔221,第一间隔环220为金属材质且其外观为黑色,第二间隔环230为塑胶材质。

由图2A可知,遮光片241其设置于二透镜(即第二透镜212与第三透镜213)之间,遮光片242设置于第二间隔环230与第五透镜215之间,遮光片243设置于第一透镜211与第二透镜212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所有的遮光片241、242、243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220与第二间隔环230之间。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遮光片241设置于第一间隔环220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220直接接触。

由图2B可知,第一间隔环220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222,由靠近第一通孔221处往远离第一通孔221的方向渐缩。

另外,由图2B可知,第一间隔环220的外径、塑胶透镜214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230的外径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配合参照图2C可知,第二通孔2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二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211的外径。第二通孔2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220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二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211的外径、第二透镜212的外径以及第三透镜213的外径。

由图2C可知,第一间隔环220的厚度为t1(即第一间隔环22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二间隔环230的厚度为t2(即第二间隔环23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一间隔环220与第二间隔环间230的距离为d(即第一间隔环220与第二间隔环间230平行于光轴X的距离),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320以及第二间隔环330的示意图。由图3A以及图3B可知,电子装置300包含相机模块(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60,其中相机模块包含镜筒301以及成像镜头(未另标号),而电子感光元件360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350。

具体而言,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未另标号)、三遮光片341、342、343以及成像面350,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以及遮光片341、342、343设置于镜筒301中,成像面350则设置于镜筒301的像侧。

图3A的第三实施例中,多个透镜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311、第二透镜312、第三透镜313、塑胶透镜314以及第五透镜315。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314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即第三透镜313与第五透镜315)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

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间隔环320以及第二间隔环330;也就是说,透过第一间隔环32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314与相邻的第三透镜313保持间距,而透过第二间隔环33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314与相邻的第五透镜315保持间距。配合参照图3B,第一间隔环320具有一第一通孔321,第二间隔环330具有一第二通孔331,其中第二通孔331大于第一通孔321。第一间隔环320为金属材质且其外观为黑色。

具体而言,由图3B可知,第二间隔环330包含金属材质部位333以及塑胶材质部位334。金属材质部位333环绕第二通孔331,且第二间隔环330的金属材质部位333与塑胶透镜314直接接触,并用以保持塑胶透镜314与位于其像侧且相邻的透镜(即第五透镜315)间的间距。塑胶材质部位334的外观为黑色并环绕第二通孔331,且塑胶材质部位334较金属材质部位333靠近第二通孔331。配合参照图3C,是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制造第二间隔环330的模具370的示意图。模具370为射出成型模具,制造第二间隔环330的过程中,塑胶材质部位334射出成型于射出成型腔体371,金属材质部位333是以埋入射出的方式镶埋于塑胶材质部位334内,而制作完成后,塑胶材质部位334上则形成一分模线335。

由图3A可知,遮光片341其设置于二透镜(即第二透镜312与第三透镜313)之间,遮光片342设置于第二间隔环330与第五透镜315之间,遮光片343设置于第一透镜311与第二透镜3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遮光片341、342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320与第二间隔环330之间。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遮光片341设置于第一间隔环320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320直接接触。

由图3B可知,第一间隔环320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322,由靠近第一通孔321处往远离第一通孔321的方向渐缩。

另外,由图3A可知,第一间隔环320的外径、塑胶透镜314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330的外径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第二通孔3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311的外径。第二通孔3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320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311的外径、第二透镜312的外径以及第三透镜313的外径。

由图3B可知,第一间隔环320的厚度为t1(即第一间隔环32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二间隔环330的厚度为t2(即第二间隔环33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一间隔环320与第二间隔环间330的距离为d(即第一间隔环320与第二间隔环间330平行于光轴X的距离),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第一间隔环420以及第二间隔环430的示意图。由图4A以及图4B可知,电子装置400包含相机模块(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60,其中相机模块包含镜筒401以及成像镜头(未另标号),而电子感光元件460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450。

具体而言,成像镜头包含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未另标号)、三遮光片441、442、443以及成像面450,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金属间隔结构以及遮光片441、442、443设置于镜筒401中,成像面450则设置于镜筒401的像侧。

图4A的第四实施例中,多个透镜由物侧至像侧分别为第一透镜411、第二透镜412、第三透镜413、塑胶透镜414以及第五透镜415。金属间隔结构用以使塑胶透镜414与其二侧相邻的二透镜(即第三透镜413与第五透镜415)之间分别保持一间距。

金属间隔结构由物侧至像侧包含第一间隔环420以及第二间隔环430;也就是说,透过第一间隔环42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414与相邻的第三透镜413保持间距,而透过第二间隔环430的配置,使塑胶透镜414与相邻的第五透镜415保持间距。配合参照图4B,第一间隔环420具有一第一通孔421,第二间隔环430具有一第二通孔431,其中第二通孔431大于第一通孔421。第一间隔环420为金属材质且其外观为黑色。

具体而言,由图4B可知,第二间隔环430包含金属材质部位433以及塑胶材质部位434。金属材质部位433环绕第二通孔431,且第二间隔环430的金属材质部位433与塑胶透镜414直接接触,并用以保持塑胶透镜414与位于其像侧且相邻的透镜(即第五透镜415)间的间距。塑胶材质部位434的外观为黑色并环绕第二通孔431;详细来说,塑胶材质部位434为黑色PC并包埋金属材质部位433,且塑胶材质部位434的一部份较金属材质部位433靠近第二通孔431。塑胶材质部位434上则于制成拆模后形成一分模线435。

由图4A可知,遮光片441其设置于二透镜(即第二透镜412与第三透镜413)之间,遮光片442设置于第二间隔环430与第五透镜415之间,遮光片443设置于第一透镜411与第二透镜412之间;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中,所有的遮光片441、442、443皆未设置于金属间隔结构的第一间隔环420与第二间隔环430之间。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遮光片441设置于第一间隔环420的物侧,且不与第一间隔环420直接接触。

由图4B可知,第一间隔环420的内环面的剖面为一V型沟槽422,由靠近第一通孔421处往远离第一通孔421的方向渐缩。

另外,由图4A可知,第一间隔环420的外径、塑胶透镜414的外径与第二间隔环430的外径皆不相同且依序变大。第二通孔4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成像镜头中最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411的外径。第二通孔4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所有位于第一间隔环420物侧的透镜的外径;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31的最小内径Dmin大于第一透镜411的外径、第二透镜412的外径以及第三透镜413的外径。

由图4B可知,第一间隔环420的厚度为t1(即第一间隔环42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二间隔环430的厚度为t2(即第二间隔环430平行于光轴X的厚度),第一间隔环420与第二间隔环间430的距离为d(即第一间隔环420与第二间隔环间430平行于光轴X的距离),其分别满足下列表一的条件。

<第五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5A及图5B可知,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5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20,其中相机模块510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电子装置中的相机模块,并包含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但不以其为限,电子感光元件520设置于相机模块510中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成像装置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500的使用者界面580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五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可为触控屏幕580a、按键580b等。此时相机模块510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520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70。

配合参照图5C,其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的方块图,特别是电子装置500中的相机方块图。由图5A至图5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50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0可还包含自动对焦组件530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40,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560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50。辅助光学元件560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50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使电子装置500配置的自动对焦组件530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40发挥功能,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50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5B可知,相机模块510、电子感光元件520、自动对焦组件530、光学防手震组件540、感测元件550及辅助光学元件560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590a上,并透过连接器590b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70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550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560,感测元件550及辅助光学元件56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590a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未另标号),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70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50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六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6,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0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6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6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相机模块610包含本揭示内容所述的成像镜头(图未绘示),而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610中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第七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7,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的示意图。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70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7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相机模块710包含本揭示内容所述的成像镜头(图未绘示),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相机模块710的成像面(图未揭示)。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