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5273发布日期:2019-12-06 17:44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摄影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



背景技术:

照相机的取景器系统通常设置有屈光度调节装置来补偿用户视力上的差异,以便清晰观察到构图效果。

正常情况下,相机的取景器目镜所允许的观看距离在20~25mm。在水下摄影时,照相机被安置在防水壳中保护起来。因此,照相机取景器只能通过在防水壳体上开一个小视窗来观看。加之潜水面罩的存在,此时照相机取景器与眼睛的距离有60~70mm。因而摄影师从取景器里看不到全景。尽管我们可以在小视窗上加装一个普通取景器,使摄影师能从取景器中看到全部的像,但是由于普通取景器的放大倍率较小,像是缩小的,难以看清细节,不利于对焦操作;而且由于水的折射及潜水面罩的存在,在陆地上调节好的屈光度并不能适用于水下,从取景器中看到的像有可能是模糊的。而一旦相机安装在防水壳体内,就不能在水下进行外部进行调节屈光度的话,发现屈光度调节有问题就必须到水面上重新调整,对水下的拍摄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这也造成了不同视力的摄影师难以共用装备,影响到团队拍摄。

现有一些增强型取景器提供了一种屈光度调节的方法,但这些调节必须在下水前进行,而且非常麻烦,即先安装上防水壳,观看取景器,如不清晰则从防水壳体上拆卸下来,并在调整后重新安装,如不清晰,则又需要再次拆卸下来调整,这种取景器存在的两个问题:1.用户不能实时调节屈光度,它总是需要重复拆下来,调整,然后重新组装直到眼睛看到清晰的像为止;2.当增强型取景器在水下使用时,同样是无法拆卸下来进行屈光度调整的,需要到水面上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能够在水下通过调节装置调节屈光度,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的目镜组件、设置于壳体的物镜组件、装设于壳体内的阿贝棱镜组件及设置于壳体的屈光度调节组件,所述阿贝棱镜组件包括用于将经由物镜组件水平射入的光线偏向为垂直射出方向的第一棱镜、用于将垂直射入的光线偏向为水平射出目镜组件的第二棱镜以及用于将第一棱镜垂直射出的光线射入第二棱镜的第三棱镜,第一棱镜、第二棱镜和第三棱镜均装设于壳体,所述屈光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第三棱镜分别与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的距离,目镜组件和物镜组件平行设置。

其中,所述目镜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的平凸透镜和消色差胶合镜,第二棱镜射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消色差胶合镜和平凸透镜。

其中,所述物镜组件包括第一螺母、装设于第一螺母的胶合凸透镜、装设于壳体的第一安装环以及套设于胶合凸透镜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第一安装环与胶合凸透镜之间的间隙,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与第一安装环螺纹连接,第一螺母装设于第一安装环。

其中,所述物镜组件还包括装设于第一安装环的定位销钉。

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组件包括用于驱动第三棱镜移动的调节架、用于驱动调节架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调节旋钮,壳体设置有导向杆,所述调节架套设于导向杆。

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组件还包括装设于调节架的螺纹衬套及用于将螺纹衬套固定于调节架的固定螺丝,调节旋钮与螺纹衬套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屈光度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防止螺纹衬套自轴旋转的防转杆。

其中,所述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还包括用于装设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的固定架,固定架固定设置于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能够在水下通过调节装置调节屈光度,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隐藏结构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屈光度调节组件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1、壳体;11、导向杆;12、第二螺母;2、目镜组件;21、平凸透镜;22、消色差胶合镜;3、物镜组件;31、第一螺母;32、胶合凸透镜;33、第一安装环、34、第一密封圈;35、定位销钉;4、阿贝棱镜组件;41、第一棱镜;42、第二棱镜;43、第三棱镜;5、屈光度调节组件;51、调节架;52、调节旋钮;53、螺纹衬套;54、固定螺丝;55、防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的目镜组件2、设置于壳体1的物镜组件3、装设于壳体1内的阿贝棱镜组件4及设置于壳体1的屈光度调节组件5,所述阿贝棱镜组件4包括用于将经由物镜组件3水平射入的光线偏向为垂直射出方向的第一棱镜41、用于将垂直射入的光线偏向为水平射出目镜组件2的第二棱镜42以及用于将第一棱镜41垂直射出的光线射入第二棱镜42的第三棱镜43,第一棱镜41、第二棱镜42和第三棱镜43均装设于壳体1,所述屈光度调节组件5用于调节第三棱镜43分别与第一棱镜41和第二棱镜42的距离,目镜组件2和物镜组件3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通过屈光度调节组件5调节第三棱镜43到第一棱镜41的距离和第三棱镜43到第二棱镜42的距离,从而能够在水下通过调节装置调节屈光度,操作简单方便,无需通过从壳体1上重复拆装取景器来调整和确定屈光度,水下操作时,不同视力的摄影师可以共用装备;目镜组件2和物镜组件3共线设置,进行俯卧取景时,直接将镜头真朝下拍照,操作方便简单。具体地,第三棱镜43的第一反射斜面将第一棱镜41垂直射入的光线偏向为水平且与入射光线成90度并射向第二反射面,到达第二反射面后,光线倒转、垂直射入第二棱镜42。安装时,目镜组件2对准第二棱镜安装,物镜组件3对准第一棱镜41安装。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镜组件2包括设置于壳体1的平凸透镜21和消色差胶合镜22,第二棱镜42射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消色差胶合镜22和平凸透镜21。目镜组件2能够有效地放大成像并消除色差。当屈光度调节组件5调节第三棱镜43远离或靠近第一棱镜41和第二棱镜42,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胶合凸透镜31分别与消色差胶合镜22及平凸透镜21的光学路程,实现从防水壳体1外部对取景器进行屈光度调节。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物镜组件3包括第一螺母31、装设于第一螺母31的胶合凸透镜32、装设于壳体1的第一安装环33以及套设于胶合凸透镜32的第一密封圈34,所述壳体1设置有第二螺母12,第二螺母12与第一安装环33螺纹连接,第一螺母31装设于第一安装环33。胶合凸透镜32通过第一螺母31固定装设于第一安装环33,第一密封圈34套设于胶合透凸镜32并设置于第一螺母31与第一安装环33之间,从而防止外界的湿气进入壳体内部,影响使用效果;同时第一安装环33设置有外螺纹,能够与壳体1的第二螺母12螺纹连接,从而将胶合凸透镜32固定于壳体1。而且第二螺母12设置在壳体1内部,能够对第一安装环33进行锁紧;优选地,第一安装环33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能够密封第一安装环33与壳体1之间的空隙。壳体1用于装设第一安装环的开口处设置有止动边,能够防止第一安装环33与第二密封圈进行相对运动。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物镜组件3还包括装设于第一安装环33的定位销钉35。将取景器装设于相机防水壳上时,定位销钉35能够进行定位,便于取景器的安装定位。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屈光度调节组件5包括用于驱动第三棱镜43移动的调节架51、用于驱动调节架51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的调节旋钮52,壳体1设置有导向杆11,所述调节架51套设于导向杆11。调节旋钮52的一端设置于壳体1外,调节旋钮52的另一端伸入壳体1内,而且调节旋钮52与壳体1密封连接,使调节旋钮52能够在水下进行调节,操作方便简单快捷。具体地,调节旋钮52驱动调节架51滑着导向杆11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三棱镜43进行上下移动,进而调节第三棱镜43到第一棱镜41的距离和第三棱镜43到第二棱镜42的距离,实现壳体1外调节屈光度的效果。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屈光度调节组件5还包括装设于调节架51的螺纹衬套53及用于将螺纹衬套53固定于调节架51的固定螺丝54,调节旋钮52与螺纹衬套53螺纹连接。螺纹衬套53设置有内螺纹,调节旋钮52的螺杆设置有外螺纹,通过旋转调节旋钮52,使螺纹衬套53沿着调节旋钮52的外螺纹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带动调节架51进行上下移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屈光度调节组件5还包括用于防止螺纹衬套53自轴旋转的防转杆55。调节旋钮52转动时,螺纹衬套53带动调节架51沿着调节旋钮52的外螺纹进行上下移动,防转杆55能够固定连接螺纹衬套53与调节架51,防止螺纹衬套53与调节架51发生相对转动,导致屈光度调节不准确。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带屈光度调节的180度取景器还包括用于装设第一棱镜41和第二棱镜42的固定架(图中未标示),固定架固定设置于壳体1。固定架能够将第一棱镜41和第二棱镜42固定于壳体1,确保只有第三棱镜43能够相对移动,保证屈光度调节的准确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