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61590发布日期:2020-06-12 13:53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达到小型化且可提升成像品质的成像镜头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前置光圈的配置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且可减少非成像光线反射的情况。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镜筒与一光学元件组。镜筒包含一物侧部、一管状部及一尖端最小开孔。物侧部环绕光轴,并包含一第一组装面,且第一组装面朝向镜筒的一像侧。管状部环绕光轴,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镜筒的像侧延伸,且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其中第二组装面皆朝向光轴,并由镜筒的一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尖端最小开孔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位于物侧部。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中,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与至少一光学透镜。遮光片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中的一者。镜筒的物侧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且第一反斜面与光学元件组不接触。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0.25mm<da<1.4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可还包含一透明平板,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且透明平板与尖端最小开孔的光轴距离小于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第一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60<n1<4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镜筒的物侧部可包含一第二反斜面,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且尖端最小开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镜筒的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第二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4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24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由镜筒的物侧至镜筒的像侧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镜筒的物侧部可包含一物侧外平面,物侧外平面朝向镜筒的物侧,且与透明平板相互承靠。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物侧外平面可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第三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60<n3<36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物侧外平面的最大外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的孔径可为第二组装面中最靠近镜筒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可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0.4mm<da<1.0mm。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镜筒、一光学元件组及一收光元件。镜筒设置于透明平板的一像侧,并包含一物侧部、一管状部及一尖端最小开孔。物侧部环绕光轴,并包含一第一组装面,且第一组装面朝向镜筒的一像侧。管状部环绕光轴,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镜筒的像侧延伸,且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其中第二组装面皆朝向光轴,并由镜筒的一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尖端最小开孔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位于物侧部。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中,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遮光元件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至少一遮光片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中的一者。收光元件包含一收光孔环绕光轴,且收光元件设置于透明平板与第一组装面之间。收光孔的孔径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收光元件的收光孔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光圈。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镜筒的物侧部可包含一第一反斜面,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且第一反斜面与光学元件组不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第一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60<n1<4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物侧部可包含一第二反斜面,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且尖端最小开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镜筒的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第二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4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24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透明平板与收光孔的光轴距离可小于收光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收光元件可与透明平板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的孔径可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的孔径可为第二组装面中最靠近镜筒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

依据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依据本揭示内容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并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镜筒及一光学元件组。镜筒设置于透明平板的一像侧,并包含一物侧部、一管状部及一尖端最小开孔。物侧部环绕光轴,并包含一第一组装面,且第一组装面朝向镜筒的一像侧。管状部环绕光轴,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镜筒的像侧延伸,且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其中第二组装面皆朝向光轴,并由镜筒的一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尖端最小开孔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位于物侧部。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中,并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且光学透镜设置于第二组装面中的一者。成像镜头模块包含一光圈,光圈设置于第一组装面与透明平板之间,且光圈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位于光圈的一像侧。光圈的孔径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为光圈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为ds,其满足下列条件:以及0.25mm<ds<1.4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圈的孔径可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的孔径可为第二组装面中最靠近镜筒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透明平板与光圈的光轴距离可小于光圈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透明平板与光圈的光轴距离可为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圈可与透明平板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镜筒的物侧部可包含一第一反斜面与一第二反斜面,第一反斜面与第二反斜面皆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且第一反斜面和第二反斜面与光学元件组不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第二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48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24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镜筒的物侧部可包含一物侧外平面,物侧外平面朝向镜筒的物侧,且物侧外平面可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第三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并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60<n3<360。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物侧外平面的最大外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圈的孔径可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可为其满足下列条件:0.98≤φs/φmin<1.32。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圈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可为ds,其满足下列条件:0.4mm<ds<1.0mm。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与透明平板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筒的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筒的示意图;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与透明平板的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镜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

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以及

图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相机模块:10、30、50、60、71、81

镜筒: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部:111、211、311、411、511、611

第一组装面:1111、2111、3111、4111、5111、6111

第一反斜面:1112、2112、3112、4112、5112、6112

第一条状沟槽结构:1112a、2112a、3112a、5112a、6112a

第二反斜面:1113、2113、3113、4113、5113

第二条状沟槽结构:1113a、2113a、3113a、4113a、5113a

物侧外平面:1114、2114、3114、4114、5114、6114

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2114a、3114a、4114a、6114a

管状部:112、212、312、412、512、612

第二组装面:1121、2121、3121、4121、5121、6121

尖端最小开孔:113、213、313、413、513、613

光学元件组:120、220、320、420、520、620

遮光片:121a、121b、121c、221a、221b、221c、321a、321b、321c、3501、3502、421a、421b、421c、521a、521b、521c、621a、621b、621c

物侧面:1211

像侧面:1212

内孔面:1213

消光膜层:4214、5214、6214

第一光学透镜:122a、222a、322a、422a、522a、622a

第二光学透镜:122b、222b、322b、422b、522b、622b

第三光学透镜:122c、222c、322c、422c、522c、622c

第四光学透镜:122d、222d、322d、422d、522d、622d

第五光学透镜:122e、222e、322e、422e、522e、622e

光学有效部:1221、2221、3221、4221、5221、6221

内周部:1222、2222、3222、4222、5222、6222

间隔环:123a、123b、223a、223b、323a、323b、423a、423b、523a、523b、623a、623b

固定环:124、224、324、424、524、624

透明平板:130、230、330、430、530、630

电子感光模块:14、34、54、64、71b

电子感光元件:141、341、541、641

收光元件:250、350、450、550

收光孔:251、351、451、551

电子装置:70、80

成像镜头模块:71a

使用者界面:72、82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73

光学防手震组件:74

感测元件:75

闪光灯模块:76

对焦辅助模块:77

光轴:x

参考面:r

da: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

ds:光圈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

尖端最小开孔的孔径

光圈的孔径

物侧外平面的最大外径

第二组装面中最靠近镜筒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

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片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

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的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包含一镜筒与一光学元件组,其中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中。镜筒包含一物侧部、一管状部及一尖端最小开孔,其中物侧部与管状部环绕光轴,管状部连接于物侧部并往镜筒的像侧延伸,而尖端最小开孔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位于物侧部。物侧部包含一第一组装面,其中第一组装面朝向镜筒的一像侧。管状部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其中第二组装面皆朝向光轴,并由镜筒的一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遮光元件(可为遮光片)以及至少一光学透镜。光学透镜设置于第二组装面,而遮光元件具有开孔环绕光轴,并可设置于第一组装面。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于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反射情形。

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一透明平板与一收光元件,其中透明平板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且透明平板与尖端最小开孔的光轴距离小于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而收光元件设置于透明平板与第一组装面之间。进一步来说,镜筒设置于透明平板的一像侧。收光元件包含一收光孔环绕光轴。透明平板可为玻璃基板、显示面板或保护板,但不以此为限。借此,本揭示内容提供制造屏下镜头的可行性。

收光元件可与透明平板接触,而收光元件位于透明平板的像侧,且收光元件可为遮光涂层、遮光片或间隔环,但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有效降低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杂散光进入镜筒中,并保持组装的稳定度,且收光元件的设置方式可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镜筒的物侧部还包含一第一反斜面,其中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且第一反斜面与光学元件组不接触。借此,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产生杂散光的效果。

成像镜头模块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设置于第一组装面与透明平板之间,且光圈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进一步来说,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或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皆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其中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或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借此,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尖端最小开孔或收光孔的一者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而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一者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光圈与透明平板接触,即透明平板与光圈的光轴距离为零,且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一者设置于透明平板的像侧。借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杂散光进入镜筒中,并保持组装的稳定性。

光学元件组中,遮光元件的数量可为一或多个。详细来说,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遮光片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进一步来说,内孔面可为圆锥面,且可由光学元件组的一像侧往光学元件组的一物侧逐渐扩大。遮光片可还包含一消光膜层,且消光膜层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与内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层可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为限。遮光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一间隔环与一固定环。

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位于光圈的一像侧。

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中的一者。进一步来说,第一组装面与第二组装面皆具有组装的作用,且与光学元件组接触。

物侧部可还包含一第二反斜面与一物侧外平面,其中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开孔至镜筒的像侧逐渐扩大,第二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与光轴的夹角,且尖端最小开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镜筒的物侧至镜筒的像侧依序排列,而物侧外平面朝向镜筒的物侧,且与透明平板相互承靠,其中物侧外平面与透明平板的一像侧于同一平面上。借此,可有效降低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杂散光进入镜筒中。

第一反斜面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第一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或由镜筒的物侧至镜筒的像侧延伸,由此可降低产生杂散光的可能性。第二反斜面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第二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由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物侧外平面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第三条状沟槽结构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由参考面往镜筒内部凹陷,故物侧外平面承靠于透明平板上,且第三条状沟槽结构可不与透明平板接触。借此,第三条状沟槽结构贴近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设置方式可减少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模块的可能性。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第二条状沟槽结构及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皆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故可降低杂散光产生的可能性。

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为n1,其满足下列条件:60<n1<480。借此,可提供结构稠密性。

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为n2,其满足下列条件:60<n2<480。借此,可提供结构稠密性。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60<n2<240。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结构完整度较佳的范围。

第三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为n3,其满足下列条件:60<n3<360。借此,可提供结构稠密性。

进一步来说,第一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的数量可不相同。借此,提供结构的复杂度,并提供模具加工的可制造性。

尖端最小开孔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为da,其满足下列条件:0.25mm<da<1.4mm。借此,有助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4mm<da<1.0mm。

物侧外平面的最大外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借此,控制物侧外平面的最大外径于一合适范围内,可维持尺寸安定性与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的制造品质。

尖端最小开孔的孔径为第二组装面中最靠近镜筒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借此,可在成像镜头模块小型化的情况下,以射出成型制备镜筒且维持较佳品质。

收光孔的孔径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借此,可有助于达到较佳的光学规格。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借此,可助于达到更佳的光学规格。

光圈的孔径为镜筒的尖端最小开孔与遮光元件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为其满足下列条件:借此,有助于达到较佳的光学规格。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借此,可有助于达到更佳的光学规格。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98≤φs/φmin<1.32。借此,可助于达到更佳的光学规格。

光圈与第一组装面的光轴距离为ds,其满足下列条件:0.25mm<ds<1.4mm。借此,有助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0.4mm<ds<1.0mm。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相机模块可为定焦相机模块。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借此,提升成像品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110与透明平板13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a以及图1b可知,相机模块1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14。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镜筒110、一光学元件组120及一透明平板130。电子感光模块14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141。详细来说,透明平板1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14,可透过镜筒110与电子感光模块14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14的电子感光元件1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110设置于透明平板130的像侧,光学元件组120设置于镜筒110中。

配合参照图1c,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示意图。由图1c可知,镜筒110包含一物侧部111、一管状部1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113。物侧部111与管状部1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112连接于物侧部111并往镜筒1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1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113位于物侧部111。

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10的尖端最小开孔113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尖端最小开孔113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透过配置前置光圈,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120包含至少一遮光片与至少一光学透镜,且光学元件组120可还包含多个间隔环与一固定环124。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1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121a、第一光学透镜122a、遮光片121b、第二光学透镜122b、遮光片121c、第三光学透镜122c、间隔环123a、第四光学透镜122d、间隔环123b、第五光学透镜122e以及固定环124。

配合参照图1d,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物侧部1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1111、一第一反斜面1112、一第二反斜面1113及一物侧外平面1114。第一组装面1111朝向镜筒1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1112由尖端最小开孔113至镜筒1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1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113至镜筒1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1112与光学元件组1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1112不与光学元件组120实体、直接地接触)。第二反斜面1113由尖端最小开孔113至镜筒1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二反斜面1113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113至镜筒1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二反斜面1113与光轴x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1112与光轴x的夹角。管状部1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1121,其中第二组装面1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110的物侧至镜筒1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121a包含一物侧面1211、一像侧面1212及一内孔面1213,其中物侧面1211设置于第一组装面1111,而内孔面1213连接物侧面1211与像侧面1212,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113。第一光学透镜122a从光轴x至第一光学透镜122a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1221与一外周部1222。外周部1222环绕光学有效部1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1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1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121b、1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1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二光学透镜122b、第三光学透镜122c、第四光学透镜122d、第五光学透镜122e)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一光学透镜122a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121a及第一光学透镜122a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113、第一反斜面1112及第二反斜面1113由镜筒110的物侧至镜筒1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由图1b可知,物侧外平面1114朝向镜筒110的物侧,且物侧外平面1114与透明平板130相互承靠。换句话说,物侧外平面1114与透明平板130的一像侧于同一面。借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130上大角度的杂散光进入镜筒110内。具体而言,透明平板130与尖端最小开孔113的光轴距离小于尖端最小开孔113与第一组装面1111的光轴距离。透明平板130可为玻璃基板、显示面板或保护板,但不以此为限。据此,第一实施例提供制造屏下镜头的可行性。另外,第一实施例中,透明平板130与光圈的光轴距离为介于0.002mm至0.03mm,于技术能力可及的情况亦可达到透明平板130与光圈的光轴距离为零,亦即光圈与透明平板130接触(是指光圈与透明平板130实体、直接地接触)。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10的立体示意图,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1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d至图1f可知,第一反斜面1112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1112a,第二反斜面1113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1113a,物侧外平面1114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第一条状沟槽结构1112a、第二条状沟槽结构1113a及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皆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113的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1112a的数量为n1,且n1=144,第二条状沟槽结构1113a的数量为n2,且n2=144,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的数量为n3,且n3=120。借此,提供第一反斜面1112、第二反斜面1113及物侧外平面1114的结构稠密性。

进一步来说,配合参照图1b与图1d,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从参考面r往镜筒110内部凹陷,故物侧外平面1114承靠于透明平板130上,且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可不与透明平板130接触。借此,第三条状沟槽结构1114a贴近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设置方式可减少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模块的可能性。

配合参照图1c与图1d,第一实施例中,尖端最小开孔113与第一组装面1111的光轴距离为da,光圈与第一组装面1111的光轴距离为ds,尖端最小开孔113的孔径为光圈的孔径为物侧外平面1114的最大外径为第二组装面1121中最靠近镜筒110的物侧的一者的直径为镜筒110的尖端最小开孔113与遮光片121的开孔中具有最小开孔者的最小开孔孔径为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实施例中,da=ds,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示)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筒210的示意图。由图2a至图2c可知,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绘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镜筒210、一光学元件组220、一透明平板230及一收光元件250。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详细来说,透明平板2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可透过镜筒210与电子感光模块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的电子感光元件2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210设置于透明平板230的像侧,收光元件250设置于透明平板230与镜筒210之间,光学元件组220设置于镜筒210中。

详细来说,镜筒210包含一物侧部211、一管状部2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213。物侧部211与管状部2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212连接于物侧部211并往镜筒2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2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213位于物侧部211。收光元件250包含一收光孔251,且收光孔251环绕光轴x。

第二实施例中,镜筒210的尖端最小开孔213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尖端最小开孔213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220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还包含间隔环与固定环,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2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221a、第一光学透镜222a、遮光片221b、第二光学透镜222b、遮光片221c、第三光学透镜222c、间隔环223a、第四光学透镜222d、间隔环223b、第五光学透镜222e以及固定环224。

进一步来说,物侧部2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2111、一第一反斜面2112、一第二反斜面2113及一物侧外平面2114。第一组装面2111朝向镜筒2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2112由尖端最小开孔213至镜筒2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2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213至镜筒2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2112与光学元件组2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2112不与光学元件组220实体、直接地接触)。第二反斜面2113由尖端最小开孔213至镜筒2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二反斜面2113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213至镜筒2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二反斜面2113与光轴x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2112与光轴x的夹角。管状部2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2121,其中第二组装面2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210的物侧至镜筒2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221a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图未标示,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图1d),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2111,而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213。第五光学透镜222e从光轴x至第五光学透镜222e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2221与一外周部2222。外周部2222环绕光学有效部2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2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2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221b、2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2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一光学透镜222a、第二光学透镜222b、第三光学透镜222c、第四光学透镜222d)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五光学透镜222e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221a及第五光学透镜222e进行说明。

收光元件250设置于透明平板230与第一组装面2111之间,且收光元件250与透明平板230接触,其中收光元件250可为遮光涂层、遮光片或间隔环;第二实施例的收光元件250为遮光涂层,且具体来说是设置于透明平板230与物侧外平面2114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借此,收光元件250的设置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213、第一反斜面2112及第二反斜面2113由镜筒210的物侧至镜筒2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筒21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d可知,第一反斜面2112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2112a,第二反斜面2113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2113a,物侧外平面2114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2114a。第一条状沟槽结构2112a、第二条状沟槽结构2113a及第三条状沟槽结构2114a皆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213的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2112a的数量为n1,且n1=288,第二条状沟槽结构2113a的数量为n2,且n2=144,第三条状沟槽结构2114a的数量为n3,且n3=120。由此可知,第一条状沟槽结构2112a的数量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2113a的数量可不同,是可提供第一条状沟槽结构2112a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2113a的结构复杂度,且可提供第一反斜面2112、第二反斜面2113及物侧外平面2114的结构稠密性。

配合参照图2b,第二实施例中,收光元件250的收光孔251的孔径为其他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二。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实施例中,da=ds,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图3a可知,相机模块3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34。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镜筒310、一光学元件组320、一透明平板330及一收光元件350。电子感光模块34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341。详细来说,透明平板3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34,可透过镜筒310与电子感光模块34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34的电子感光元件3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310设置于透明平板330的像侧,收光元件350设置于透明平板330与镜筒310之间,光学元件组320设置于镜筒310中。

详细来说,镜筒310包含一物侧部311、一管状部3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313。物侧部311与管状部3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312连接于物侧部311并往镜筒3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3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313位于物侧部311。收光元件350包含一收光孔351,且收光孔351环绕光轴x。

第三实施例中,收光元件350的收光孔351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收光孔351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320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还包含间隔环与固定环,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3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321a、第一光学透镜322a、遮光片321b、第二光学透镜322b、遮光片321c、第三光学透镜322c、间隔环323a、第四光学透镜322d、间隔环323b、第五光学透镜322e以及固定环324。借此,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

进一步来说,物侧部3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3111、一第一反斜面3112、一第二反斜面3113及一物侧外平面3114。第一组装面3111朝向镜筒3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3112由尖端最小开孔313至镜筒3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3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313至镜筒3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3112与光学元件组3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3112不与光学元件组320实体、直接地接触)。第二反斜面3113由尖端最小开孔313至镜筒3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二反斜面3113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313至镜筒3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二反斜面3113与光轴x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3112与光轴x的夹角。管状部3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3121,其中第二组装面3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310的物侧至镜筒3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321a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图未标示,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图1d),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3111,而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313。第五光学透镜322e从光轴x至第五光学透镜322e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3221与一外周部3222。外周部3222环绕光学有效部3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3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3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321b、3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3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一光学透镜322a、第二光学透镜322b、第三光学透镜322c、第四光学透镜322d)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五光学透镜322e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321a及第五光学透镜322e进行说明。

收光元件350设置于透明平板330与第一组装面3111之间,且收光元件350与透明平板330接触。具体来说,收光元件350设置于透明平板330与物侧外平面3114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三实施例的收光元件350由二遮光片3501、3502所组成,而作为光圈的收光孔351位于遮光片3502上,但不以此为限。借此,收光元件350的设置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313、第一反斜面3112及第二反斜面3113由镜筒310的物侧至镜筒3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详细来说,第一反斜面3112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3112a,第二反斜面3113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3113a,物侧外平面3114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3114a。第一条状沟槽结构3112a、第二条状沟槽结构3113a及第三条状沟槽结构3114a皆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313的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3112a的数量为n1,且n1=240,第二条状沟槽结构3113a的数量为n2,且n2=120,第三条状沟槽结构3114a的数量为n3,且n3=144。从此可得知,第一条状沟槽结构3112a的数量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3113a的数量可不同。由此可提供第一条状沟槽结构3112a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3113a的结构复杂度,并提供第一反斜面3112、第二反斜面3113及物侧外平面3114的结构稠密性。

配合参照图3b,第三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实施例中,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未另标示)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筒410的示意图。由图4a至图4c可知,相机模块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绘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镜筒410、一光学元件组420、一透明平板430及一收光元件450,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详细来说,透明平板4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可透过镜筒410与电子感光模块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的电子感光元件4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410设置于透明平板430的像侧,收光元件450设置于透明平板430与镜筒410之间,光学元件组420设置于镜筒410中。

详细来说,镜筒410包含一物侧部411、一管状部4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413。物侧部411与管状部4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412连接于物侧部411并往镜筒4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4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413位于物侧部411。收光元件450包含一收光孔451,且收光孔451环绕光轴x。

第四实施例中,收光元件450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收光孔451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420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还包含间隔环与固定环,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4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421a、第一光学透镜422a、遮光片421b、第二光学透镜422b、遮光片421c、第三光学透镜422c、间隔环423a、第四光学透镜422d、间隔环423b、第五光学透镜422e以及固定环424。借此,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

进一步来说,物侧部4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4111、一第一反斜面4112、一第二反斜面4113及一物侧外平面4114。第一组装面4111朝向镜筒4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4112由尖端最小开孔413至镜筒4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4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413至镜筒4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4112与光学元件组4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4112不与光学元件组420实体、直接地接触)。第二反斜面4113由尖端最小开孔413至镜筒4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二反斜面4113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413至镜筒4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二反斜面4113与光轴x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4112与光轴x的夹角。管状部4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4121,其中第二组装面4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410的物侧至镜筒4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421a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图未标示,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图1d),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4111,而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413。第五光学透镜422e从光轴x至第五光学透镜422e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4221与一外周部4222。外周部4222环绕光学有效部4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4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4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421b、4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4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一光学透镜422a、第二光学透镜422b、第三光学透镜422c、第四光学透镜422d)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五光学透镜422e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421a及第五光学透镜422e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遮光片的内孔面可为圆锥面,且可由光学元件组420的一像侧往光学元件组420的一物侧逐渐扩大。由图4b可知,遮光片421a可还包含一消光膜层4214,且消光膜层4214设置于遮光片421a的物侧面与内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层4214可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为限。

收光元件450设置于透明平板430与第一组装面4111之间,且收光元件450与透明平板430接触。具体来说,收光元件450设置于透明平板430与物侧外平面4114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四实施例的收光元件450为塑胶间隔环,但不以此为限。借此,收光元件450的设置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413、第一反斜面4112及第二反斜面4113由镜筒410的物侧至镜筒4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镜筒41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4d可知,第二反斜面4113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4113a,物侧外平面4114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4114a。第二条状沟槽结构4113a与第三条状沟槽结构4114a皆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413的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条状沟槽结构4113a的数量为n2,且n2=144,第三条状沟槽结构4114a的数量为n3,且n3=90。借此,提供第二反斜面4113及物侧外平面4114的结构稠密性。

配合参照图4b,第四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四。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实施例中,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相机模块5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相机模块5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54。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镜筒510、一光学元件组520、一透明平板530及一收光元件550。电子感光模块54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541。详细来说,透明平板5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54,可透过镜筒510与电子感光模块54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54的电子感光元件5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510设置于透明平板530的像侧,收光元件550设置于透明平板530与镜筒510之间,光学元件组520设置于镜筒510中。

详细来说,镜筒510包含一物侧部511、一管状部5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513。物侧部511与管状部5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512连接于物侧部511并往镜筒5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5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513位于物侧部511。收光元件550包含一收光孔551,且收光孔551环绕光轴x。

第五实施例中,收光元件550的收光孔551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收光孔551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520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还包含间隔环与固定环,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五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5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521a、第一光学透镜522a、遮光片521b、第二光学透镜522b、遮光片521c、第三光学透镜522c、间隔环523a、第四光学透镜522d、间隔环523b、第五光学透镜522e以及固定环524。借此,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

进一步来说,物侧部5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5111、一第一反斜面5112、一第二反斜面5113及一物侧外平面5114。第一组装面5111朝向镜筒5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5112由尖端最小开孔513至镜筒5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5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513至镜筒5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5112与光学元件组5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5112不与光学元件组520实体、直接地接触)。第二反斜面5113由尖端最小开孔513至镜筒5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二反斜面5113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513至镜筒5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二反斜面5113与光轴x的夹角小于第一反斜面5112与光轴x的夹角。管状部5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5121,其中第二组装面5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510的物侧至镜筒5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521a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图未标示,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图1d),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5111,而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513。第五光学透镜522e从光轴x至第五光学透镜522e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5221与一外周部5222。外周部5222环绕光学有效部5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5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5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521b、5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5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一光学透镜522a、第二光学透镜522b、第三光学透镜522c、第四光学透镜522d)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五光学透镜522e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521a及第五光学透镜522e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遮光片的内孔面可为圆锥面,且可由光学元件组520的一像侧往光学元件组520的一物侧逐渐扩大。由图5b可知,遮光片521a可还包含一消光膜层5214,且消光膜层5214设置于遮光片521a的物侧面与内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层5214可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为限。

收光元件550设置于透明平板530与第一组装面5111之间,且收光元件550与透明平板530接触,具体来说,收光元件550设置于透明平板530与物侧外平面5114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五实施例的收光元件550为金属间隔环,但不以此为限。借此,收光元件550的设置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513、第一反斜面5112及第二反斜面5113由镜筒510的物侧至镜筒5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详细来说,第一反斜面5112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5112a,第二反斜面5113包含多个第二条状沟槽结构5113a。第一条状沟槽结构5112a与第二条状沟槽结构5113a皆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513的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5112a的数量为n1,且n1=180,第二条状沟槽结构5113a的数量为n2,且n2=180。借此,提供第一反斜面5112与第二反斜面5113的结构稠密性。

配合参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五。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实施例中,

<第六实施例>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相机模块6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610与透明平板630的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610与透明平板630的示意图。由图6a至图6c可知,相机模块6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未另标号)与一电子感光模块64。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镜筒610、一光学元件组620及透明平板630。电子感光模块64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641。详细来说,透明平板63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64,可透过镜筒610与电子感光模块64连接,并使电子感光模块64的电子感光元件641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成像镜头模块中,镜筒610设置于透明平板630的像侧,光学元件组620设置于镜筒610中。

详细来说,镜筒610包含一物侧部611、一管状部612及一尖端最小开孔613。物侧部611与管状部612皆环绕光轴x,且管状部612连接于物侧部611并往镜筒610的像侧延伸,尖端最小开孔613则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且尖端最小开孔613位于物侧部611。

第六实施例中,镜筒610的尖端最小开孔613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线通过,并可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尖端最小开孔613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借此,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且有助于达到成像镜头模块的小型化。

光学元件组620包含多个遮光元件与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开孔环绕光轴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还包含间隔环与固定环,但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六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6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621a、第一光学透镜622a、遮光片621b、第二光学透镜622b、遮光片621c、第三光学透镜622c、间隔环623a、第四光学透镜622d、间隔环623b、第五光学透镜622e以及固定环624。借此,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可减少非成像光线的反射情况。

进一步来说,物侧部611包含一第一组装面6111、一第一反斜面6112及一物侧外平面6114。第一组装面6111朝向镜筒610的像侧。第一反斜面6112由尖端最小开孔613至镜筒610的像侧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第一反斜面6112的直径由尖端最小开孔613至镜筒610的像侧逐渐增加,且第一反斜面6112与光学元件组620不接触(是指第一反斜面6112不与光学元件组620实体、直接地接触)。管状部612包含多个第二组装面6121,其中第二组装面6121皆朝向光轴x,并由镜筒610的物侧至镜筒610的像侧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径。

遮光片621a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图未标示,请参照第一实施例的图1d),其中物侧面设置于第一组装面6111,而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并对应尖端最小开孔613。第五光学透镜622e从光轴x至第五光学透镜622e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6221与一外周部6222。外周部6222环绕光学有效部6221,且设置于第二组装面6121中的一者。必须说明的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6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621b、621c)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皆与遮光片621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一光学透镜622a、第二光学透镜622b、第三光学透镜622c、第四光学透镜622d)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五光学透镜622e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621a及第五光学透镜622e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遮光片的内孔面可为圆锥面,且可由光学元件组620的一像侧往光学元件组620的一物侧逐渐扩大。由图6b可知,遮光片621a可还包含一消光膜层6214,且消光膜层6214设置于遮光片621a的物侧面与内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层6214可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613与第一反斜面6112由镜筒610的物侧至镜筒610的像侧依序排列。借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离型角,并保持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效果。

由图6c可知,物侧外平面6114朝向镜筒610的物侧,且物侧外平面6114与透明平板630相互承靠。换句话说,物侧外平面6114与透明平板630的一像侧于同一面。借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630上大角度的杂散光进入镜筒610内。具体而言,透明平板630与尖端最小开孔613的光轴距离小于尖端最小开孔613与第一组装面6111的光轴距离。透明平板630可为玻璃基板、显示面板或保护板,但不以此为限。据此,第六实施例提供制造屏下镜头的可行性。另外,第六实施例中,透明平板630与光圈的光轴距离为零,亦即光圈与透明平板630接触(是指光圈与透明平板630实体、直接地接触)。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镜筒61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6d可知,第一反斜面6112包含多个第一条状沟槽结构6112a,物侧外平面6114包含多个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第一条状沟槽结构6112a由镜筒610的物侧至镜筒610的像侧延伸,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沿远离尖端最小开孔613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条状沟槽结构6112a与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皆沿光轴x的圆周方向规则设置。具体而言,第六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沟槽结构6112a的数量为n1,且n1=144,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的数量为n3,且n3=120。借此,提供第一反斜面6112与物侧外平面6114的结构稠密性。

进一步来说,配合参照图6c与图6d,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从参考面r往镜筒610内部凹陷,故物侧外平面6114承靠于透明平板630上,且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可不与透明平板630接触。借此,第三条状沟槽结构6114a贴近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设置方式可减少非成像光线进入成像镜头模块的可能性。

配合参照图6b,第六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六。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实施例中,da=ds,

<第七实施例>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示意图。图7b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电子装置70的方块图。由图7a与图7b可知,电子装置7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相机模块71与一使用者界面72。第七实施例的相机模块7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72侧边的区域,其中使用者界面72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块7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成像镜头模块71a与电子感光模块71b,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70的使用者界面72进入拍摄模式。此时成像镜头模块71a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模块71b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signalprocessor,isp)73。

因应电子装置7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74,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75。第七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76与对焦辅助模块77,闪光灯模块76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77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75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70中成像镜头模块71a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74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7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dynamic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7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7c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7d绘示依照图7a第七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7a至图7d可知,相机模块71与使用者界面72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7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模块71a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第八实施例>

图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的示意图。由图8可知,电子装置80包含一相机模块81与一使用者界面82。第八实施例的相机模块8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82下方的区域,其中使用者界面82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块8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成像镜头模块(图未绘示)与电子感光模块(图未绘示),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由图8可知,相机模块81与使用者界面82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模块以屏下镜头的设置方式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