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投射型影像显示技术。另外,本发明涉及投射透镜的透镜移位机构。
背景技术:
液晶投影仪等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有在投射光学系统中设置透镜移位机构的。透镜移位机构是使投射透镜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即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各方向上移位地移动,调节屏幕上的影像显示位置的机构。通过使用透镜移位机构的透镜移位功能,能够提高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设置的自由度。
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中,在装置的壳体上设置有旋钮等作为手动操作部。对于旋钮的旋转轴,设置有用于将旋转力转换为垂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的力并传递的部件等。使旋钮旋转时,通过该机构,使投射透镜在垂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上移动。
作为关于透镜移位机构的现有技术例,可以列举日本特开2010-25638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为光学设备的透镜移位装置,通过部件的共用而实现小型化的内容。该透镜移位装置具备手动操作部、引导机构部和运动传递机构部。运动传递机构部对手动操作部的旋转动作的位移进行运动转换,使透镜支承部沿引导机构部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位移。运动传递机构部中具备在手动操作部的旋转的扭矩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切断传递机构使手动操作部空转的离合机构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63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中,在手动操作部的旋转的扭矩过大的情况下、即用户要超过旋转的极限位置地转动的情况下,会对机构部件施加较大的应力,导致破损等。因此,该透镜移位机构中,为了防止破损等,优选具备所谓的离合机构、换言之是扭矩限制机构。
现有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包括离合机构在内,在与手动操作部的旋转轴同轴的不同的位置、即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分开的位置也配置构成部件。因此,现有的机构在壳体内占有的空间较大,相应地,装置的尺寸增大。另外,现有的机构中,构成部件相对较多并且复杂,所以相应地,装置的成本提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移位装置具有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部和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机构部。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部具有:在手动操作部的旋转轴上设置的第一传递齿轮、与第一传递齿轮咬合的第二传递齿轮、位于第二传递齿轮的中心轴的外周的蜗轮和与蜗轮螺合并在垂直方向上直线位移的螺母部。即,在与手动操作部的旋转轴同轴的不同的位置,配置了齿轮和螺母部等部件。由第二传递齿轮和蜗轮构成了离合机构。同样,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机构部具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凸轮机构部等,在与手动操作部的旋转轴同轴的不同的位置,配置了齿轮和凸轮等部件。由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构成了离合机构。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于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能够节省空间地实现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能够紧凑并且低成本地构成整个装置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中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所示的结构。
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是一种包括投射透镜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包括透镜移位机构,该透镜移位机构用于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使所述投射透镜在相对于光轴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各方向上移动,所述透镜移位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其固定于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壳体;第二安装座,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移动地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第三安装座,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移动地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投射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装座;第一移位部,其通过基于所述手动操作使所述第二安装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移动而使所述投射透镜在所述垂直方向上移动;和第二移位部,其通过基于所述手动操作使所述第三安装座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移动而使所述投射透镜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移位部在第一手动操作部和第一旋转轴的同轴上沿所述垂直方向配置,所述第二移位部在第二手动操作部和第二旋转轴的同轴上沿所述垂直方向配置(所述第一移位部与第一手动操作部和第一旋转轴同轴地沿所述垂直方向配置,所述第二移位部与第二手动操作部和第二旋转轴同轴地沿所述垂直方向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关于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能够节省空间地实现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能够紧凑并且低成本地构成整个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中的光学引擎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中的投射光学系统的整体和屏幕等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将投射光学系统分解(拆分)为投射透镜和透镜移位机构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对透镜移位机构的各安装座的叠层状态从x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图、和从y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中将透镜移位机构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对透镜移位机构从z方向的正面观察时的平面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第一移位部在垂直方向的移动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第二移位部在水平方向的移动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在平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定位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垂直板和水平板在平面中的水平方向的定位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透镜移位机构的离合机构的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原则上对于同一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反复的说明。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图1表示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是表示将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壳体1的上侧的罩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是液晶投影仪。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在壳体1内作为光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收纳有光学引擎2和投射光学系统(也可称为“投影光学系统”)3等。壳体1是长方体的箱形状。在壳体1中,在此之外,还收纳有未图示的电源单元、冷却单元、影像信号电路和控制电路等。
光学引擎2包括光源和作为显示元件的例如液晶面板。光学引擎2是将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射至显示元件而形成影像的光学单元。
投射光学系统3包括投射透镜,是用投射透镜将由光学引擎2的显示元件形成的影像放大并向屏幕投射的单元。投射光学系统3中具备透镜移位机构10。
另外,作为说明中的方向,将投射光学系统3的投射透镜的投射光的光轴表示为z方向。作为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将水平方向表示为x方向,将垂直方向表示为y方向。
[光学引擎]
图2是表示光学引擎2的结构的立体图。光学引擎2具有光源部21、颜色分离光学系统22和颜色合成光学系统23。光源部21具有超高压汞灯作为光源,使大致白色的光出射。作为光源,也能够应用led或激光器等。颜色分离光学系统22将大致白色光分离为rgb三原色光,引导至具有对应的颜色的各液晶面板。颜色合成光学系统23具有rgb各色的液晶面板和交叉分色棱镜(crossdichroicprism,也称为“十字分色棱镜”)。液晶面板可以是透过型和反射型中的任一种。作为显示元件,也能够应用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micromirrordevice,dmd)等。颜色合成光学系统23形成基于rgb信号的影像,进行这些影像的颜色合成。从颜色合成光学系统23在z方向上出射光。
[投射光学系统(1)]
图3是表示投射光学系统3的整体、屏幕5、和透镜移位机构10的动作的立体图。用矩形的xy平面表示被投射影像的屏幕5。投射光学系统3在z方向上的朝向屏幕5的前面侧(正面侧),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投射透镜31,在背面侧具有连接投射透镜31的透镜移位机构10。透镜移位机构10在z方向的前面侧的平面上固定有投射透镜31。透镜移位机构10固定在共用安装座4上。
从图2的光学引擎2的颜色合成光学系统23在z方向上出射的影像光,经由图3的透镜移位机构10入射至投射透镜31。该影像光被投射透镜31放大并向屏幕5投射。
透镜移位机构10是手动型,是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使投射透镜31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各方向上移位而移动的机构。由此,能够使对屏幕5投射的影像的位置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各方向上移动地进行调节。
[投射光学系统(2)]
图4是表示将图3的投射光学系统3分解为投射透镜31和透镜移位机构10后的状态的立体图。透镜移位机构10大致由矩形的框架形状的板构成,在xy平面的中央位置具有圆形的孔部30。能够在该孔部30在z方向上在前面安装投射透镜31。孔部30使来自光学引擎2的影像光通过。
投射透镜31在镜筒的端部具有凸缘32。凸缘32固定于透镜移位机构10的xy平面的板的孔部30。详细而言,在凸缘32的四角的部位,具有用于通过螺钉固定进行固定的孔33。在透镜移位机构10的xy平面的孔部30周围的对应的四处,具有用于通过螺钉固定进行固定的螺钉孔34。凸缘32的孔33与板的螺钉孔34通过螺钉固定而被固定。
共用安装座4固定在壳体1上。共用安装座4具有光学引擎搭载部41、基座部42和固定座43。光学引擎搭载部41设置在z方向上的透镜移位机构10的背面、x方向上的中央和y方向的下方的位置。光学引擎搭载部41固定在壳体1上,在y方向上在上方搭载并固定光学引擎2的一部分。基座部42是从光学引擎搭载部41起在z方向上分为两个分支的部分,与固定座43连接。固定座43是具有矩形的xy平面的框架状的部分,也是透镜移位机构10的构成要素。以用基座部42握持固定座43的y方向的左右边的侧面壁的方式将该固定座43固定。实施方式中,壳体1、光学引擎搭载部41、基座部42和固定座43构成为一体的部件,但也可以分别构成为独立的部件并将它们连接。
[透镜移位机构(1)_整体]
图5是从z方向的前面观察图4的透镜移位机构1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透镜移位机构10中,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具有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第一移位部11和第二移位部12。
第一安装座110是固定座43,是通过共用安装座4固定在壳体1的部分。并且,第一安装座110是成为投射透镜31的移动的安装座的部分。第一安装座110以在z方向上将第二安装座120和第三安装座130叠层并收纳的方式连接。
第二安装座120是用于使投射透镜31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垂直安装座。第二安装座120以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连接。
第三安装座130是用于使投射透镜3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水平安装座。第三安装座130以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连接。投射透镜31固定于第三安装座的xy平面135的中央位置的孔部30,随第三安装座130在y方向和/或x方向上移动。
第一安装座110、第三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分别由大致矩形的框架形状的板构成。以在z方向上从背面到前面依次将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叠层的方式连接。通过位于板的四角的施力螺钉部140等进行上述的连接。各板由具有规定的刚性的金属或树脂等构成。
第一移位部11是用于使投射透镜31在y方向上移动的垂直方向移位机构部。第一移位部11中,作为构成要素,具有第一旋钮51、第一轴61、第一丝杠(leadscrew)部71和轴承部113等。
第二移位部12是用于使投射透镜31在x方向上移动的水平方向移位机构部。第二移位部12中,作为构成要素,具有第二旋钮52、第二轴62、第二丝杠部72、联轴节(coupling)部81、连接部82和轴承部123等。
第一移位部11与第一安装座110以及第二安装座120连接。第二移位部12与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以及第三安装座130连接。
第一安装座110包括:具有作为主面的矩形的xy平面的板;和作为该板的四边在z方向上延伸的侧面壁而构成的框架状的部分。在第一安装座110的左右边的侧面壁112固定了基座部42。第一安装座110的下边的侧面壁固定在壳体1。在第一安装座110的上边的侧面壁111之上,在x方向上的左右两处,配置有第一旋钮51和第二旋钮52。
在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的各板的xy平面,图5中在第三安装座130的xy平面135,在其四角设置了施力螺钉部140。施力螺钉部140由螺钉部件、弹簧、贯通孔和螺钉孔等构成。施力螺钉部140用弹簧在z方向上对各板之间施力地保持。在四角的施力螺钉部140附近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后述的垂直方向引导部或水平方向引导部。图5中可以看到一部分水平方向引导部160。这些引导部是使板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移动时成为引导的部分。
在板的xy平面上,相对于中央的孔部30的位置,在x方向上的左右两侧,第一移位部11和第二移位部12分开地配置。第一移位部11的主要的构成部件,在xy平面的右侧的第一位置,与第一旋钮51的第一轴61同轴地在y方向上延伸地配置。第二移位部12的主要的构成部件,在xy平面的左侧的第二位置,与第二旋钮52的第二轴62同轴地在y方向上延伸地配置。第一位置是xy平面上孔部30的右侧的、靠近右边的侧面壁的位置。第二位置是xy平面上孔部30的左侧的、靠近左边的侧面壁的位置。
第一旋钮51和第二旋钮52是手动操作部,是用户能够用手握住并使其向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的各方向旋转的部分。第一旋钮51和第二旋钮52以从壳体1的顶面的罩露出在外部的方式配置。作为向y方向的下方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的第一轴61与第一旋钮51连接。作为向y方向的下方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的第二轴62与第二旋钮52连接。旋钮的直径比轴的直径大,以成为规定的扭矩(也称为“转矩”)传递比率的方式设计旋钮和轴的直径。
第一轴61随第一旋钮51的旋转而绕中心轴旋转。同样,第二轴62随第二旋钮52的旋转而绕中心轴旋转。第一旋钮51和第一轴61在y方向上不移动。同样,第二旋钮52和第二轴62在y方向上不移动。
第一轴61的y方向的上方的一部分、和第二轴62的y方向的上方的一部分,可旋转地被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和第三安装座130的上边的作为轴承部的孔或缺口部支承。
第一轴61的y方向的下端可旋转地被第一安装座110的轴承部113支承。轴承部113是从第一安装座110的xy平面在z方向上立起的板状的部分,例如与第一安装座110一体成型。轴承部113通过第二安装座120的孔和第三安装座130的孔,到达xy平面135的前面。第一轴61的下端插入轴承部113的孔中。轴承部113也可以由独立于第一安装座110之外的部件构成并通过螺钉固定等固定。
第二轴62的y方向的下端(后述的第二旋转轴部622)可旋转地被第二安装座120的轴承部123支承。轴承部123是从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在z方向上立起的板状的部分。轴承部123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到达xy平面135的前面(正面)。第二轴62的下端插入轴承部123的孔中。轴承部123可以与第二安装座120一体成型,也可以由独立的部件构成。
另外,位于第二轴62的中途的联轴部(联轴器部)81的y方向的下端被第二安装座120的轴承部(后述的轴承部124)支承。联轴部82的轴承部是从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在z方向上立起的板状的部分,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到达xy平面135的前面。
在与第一轴61的y方向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孔部30的右侧、板的右边的左侧的附近的位置,设置有第一丝杠部71。第一丝杠部71是具有将第一轴61的旋转运动转变为y方向的上下的直线运动地传递力的功能的第一传递部。第一丝杠部71随第一轴61的旋转,在y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移动。第一丝杠部71包括:作为第一轴61的一部分的阳螺纹部;和具有与该阳螺纹部螺合的阴螺纹部的作为板状的部件的阴螺纹部件712。
阴螺纹部件712包括:通过螺钉固定等固定在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的第一平面板;和从该第一平面板折弯而在z方向上立起的第二平面板。在该第二平面板上的第一轴61贯通的位置设置有阴螺纹部。阴螺纹部件712的第二平面板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到达xy平面135的前面。阴螺纹部件712也可以与第二安装座120一体成型。第一丝杠部71和第二丝杠部72也可以由滚珠丝杠等构成。
在第三安装座130的xy平面135的前面,在第二轴62的y方向的中途的位置,设置有联轴部81。联轴部81具有将第二轴62的旋转的扭矩向y方向的下方传递的功能。并且,联轴部81具有吸收第三安装座130伴随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移动而进行的y方向的移动、保持与联轴部81相比靠上方的第二旋钮52等的位置的功能。
在第二轴62的中途、联轴部81的下方、轴承部123的上方、孔部30的左侧附近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丝杠部72。第二丝杠部72是具有将第二轴62的旋转运动转变为y方向的上下的直线运动地传递力的功能的第二传递部。第二丝杠部72随第二轴62的旋转而在y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移动。第二丝杠部72包括:作为第二轴62的一部分的阳螺纹部;和作为具有与该阳螺纹部螺合的阴螺纹部的部件的阴螺纹部件722。阴螺纹部件722包括:与xy平面135平行的第一平面板;和从该第一平面板起折弯而在z方向上立起的2片第二平面板。在2片第二平面板中的1片的第二轴62贯通的位置,设置有阴螺纹部。阴螺纹部件722的第一平面板与连接部82的第一端部连接。
在第二丝杠部72的左侧、板的左边的右侧附近的位置,设置有连接部82。连接部82是将第二丝杠部72与第三安装座130连接的部件,是将第二丝杠部72的y方向的上下的直线运动转变为x方向的左右的直线运动地传递力的方向转变部。
连接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平板状的部件,具有旋转支承轴、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经由第三安装座130的孔,作为可旋转的连接件与第二安装座120的规定位置连接。处于旋转支承轴的右侧的第一端部位于阴螺纹部件722的第一平面板的背后,在该第一平面板的一点作为可旋转的连接件连接。处于旋转支承轴的下方的第二端部,在第三安装座130的规定位置的一点作为可旋转的连接件连接。
[透镜移位机构(2)_叠层状态]
图6(a)表示从x方向观察透镜移位机构10的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和第三安装座130这3片板的叠层状态时的概略图。另外,图6(b)表示从y方向观察3片板的叠层状态时的概略图。以包括xy平面的面积的大小(size)按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的顺序变小的方式设计。
第二安装座120收纳在第一安装座110的框架内。通过第一移位部11,以第一安装座110为基准位置,使第二安装座120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y方向上移动。第三安装座130收纳在第二安装座120的框架内。因为第三安装座130与第二安装座120连接,所以伴随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移动,第三安装座130也基本上一体地在y方向上移动。通过第二移位部12,使第三安装座130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在x方向上移动。
由此,使第三安装座130相对于第一板110在y方向和x方向上移动。即,通过透镜移位机构10,能够使固定在第三安装座130上的投射透镜31的位置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各方向上移动。
在图6(a)中,y方向上的位置v0对应于板的xy平面和孔部30的中心位置。位置v1和位置v2表示配置施力螺钉部140的位置。在第一安装座110的上边(上侧边)的侧面壁111之上,如虚线所示,配置有与第一旋钮51和第二旋钮52对应的旋钮50。与第一轴61和第二轴62对应的轴60以在第三安装座130的xy平面135的前面在y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轴60的y方向的上方的一部分被第一安装座110的上边的侧面壁111的轴承部、第二安装座120的上边的侧面壁121的轴承部和第三安装座130的上边的侧面壁的轴承部支承。
各板的侧面壁的轴承部可以是孔也可以是缺口部(切口部),也可以由从xy平面在z方向上立起的其他部件构成。可以对每片板均设置该轴承部,但是也可以对每个移位部至少设置1个该轴承部,可以在一部分板省略该轴承部。图5和图6中,示出了不存在第三安装座130的上边的侧面壁及其轴承部的例子。在后述的图7中,作为变形例,示出了具有第三安装座130的上边的侧面壁和作为其轴承部的缺口部的例子。
在图6(b)中,x方向上的位置h0对应于板的xy平面和孔部30的中心位置。位置h1和位置h2是与位置h0在左右相距规定距离的位置。位置h1表示配置第一旋钮51和第一轴61的中心轴的位置。位置h2表示配置第二旋钮52和第二轴62的中心轴的位置。位置h3和位置h4表示配置施力螺钉部140的位置。另外,示出第一旋转方向601和第二旋转方向602作为第一旋钮51的2个旋转方向。第二旋钮52也同样具有2个旋转方向。第一旋转方向601在z方向上从上方看时是顺时针旋转,第二旋转方向602是逆时针旋转。
[透镜移位机构(3)_动作概要]
透镜移位机构10的动作概要如下所述。首先,第一移位部11进行垂直方向移位移动(垂直方向移动)的动作如下所述。用户将第一旋钮51例如在图6(b)的第一旋转方向601转动。这时,第一轴61在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旋转的扭矩通过第一轴61在y方向上向下传递。此时,第一旋钮51和第一轴61等的y方向的位置被保持。
第一丝杠部71将第一轴61的旋转运动转变为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由此,阴螺纹部件712在y方向上例如向上移动。伴随阴螺纹部件712的移动,固定阴螺纹部件712的第二安装座120也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y方向上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安装座120沿后述的垂直方向引导部的y方向上较长的槽被引导,同时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y方向上移动。
伴随第二安装座120的移动,在其前面连接的第三安装座130也在y方向上向上移动。伴随第三安装座130的移动,固定在其前面的投射透镜31也在y方向上向上移动。此时,用联轴部81吸收第三安装座130的y方向的移动,与联轴部81相比在y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二旋钮52等部件的y方向上的位置被保持。
根据以上所述,投射透镜31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y方向上向上移动。在用户将第一旋钮51在图6(b)的第二旋转方向602转动的情况下,同样,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和投射透镜31各部分在y方向上向下移动。
接着,第二移位部52进行水平方向移位移动的动作如下所述。用户将第二旋钮52例如在第一旋转方向转动。这时,第二轴62在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旋转的扭矩通过第二轴62在y方向上向下方传递。联轴部81将该扭矩在y方向上向下方传递。此时,第二旋钮52和第二轴62等的y方向的位置被保持。
第二丝杠部72将第二轴62的旋转运动转变为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由此,阴螺纹部件722在y方向上例如向上移动。伴随阴螺纹部件722的y方向的移动,在第一端部连接了阴螺纹部件722的连接部82以与第二安装座120连接的旋转支承轴为中心旋转。连接部82将y方向的直线运动转变为x方向的直线运动地传递。与连接部82的第二端部连接的第三安装座130随之在x方向上例如向右移动。即,第三安装座130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在x方向上向右移动。此时,第三安装座130沿后述的水平方向引导部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槽被引导,同时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在x方向上移动。伴随第三安装座130的移动,固定在其前面的投射透镜31也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在x方向上向右移动。
根据以上所述,投射透镜31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x方向上向右移动。在用户将第二旋钮52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同样地,第三安装座130和投射透镜31各部分在x方向上向左移动。
[透镜移位机构(4)_分解(拆开)]
图7是表示将透镜移位机构100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第一安装座110的上边的侧面壁111,在x方向上左右两侧的位置,具有构成轴承部的孔171。在第二安装座120的上边的侧面壁,在对应的位置具有构成轴承部的孔172。在第三安装座130的上边的侧面壁,在对应的位置具有构成轴承部的缺口部173。
在组装透镜移位机构10时,在按照第一安装座110、第二安装座120、第三安装座130的顺序叠层和收纳,并连接了第一移位部11和第二移位部12的构成部件的状态下,用四角的施力螺钉部140进行螺钉固定。
在图7的第三安装座130的z方向的前面,示出了第一丝杠部71的阴螺纹部件712、第二丝杠部72的阴螺纹部件722和连接部82等。
阴螺纹部件712如上所述,第一平面板的部分隔着第三安装座130通过螺钉固定被固定在第二安装座120。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经由第三安装座130的孔与第二安装座120连接。连接部82的第一端部在其孔中通过销固定等连接阴螺纹部件722。连接部82的第二端部在其孔中通过销固定等连接第三安装座130。
图7中,第一移位部11在y方向上从上方起依次具有第一旋钮51、间接部件511、弹簧512、上侧离合部件513、下侧离合部件514和第一轴61等作为结构部件。在第一旋钮51内,内置有构成第一离合机构的部件。间接部件511至下侧离合部件514绕第一轴61地被连接,收纳在第一旋钮51的内部。
同样,第二移位部102在y方向上从上方起依次具有第二旋钮52、间接部件521、弹簧522、上侧离合部件523、下侧离合部件524和第二轴62等。在第二旋钮52内,内置有构成第二离合机构的部件。间接部件521至下侧离合部件524绕第二轴62地被连接,收纳在第二旋钮52的内部。
详细而言,第二轴62经由联轴部81分为2个旋转轴部即第一旋转轴部621和第二旋转轴部622。第一旋转轴部621的下方的部分的截面是非圆形、例如是半圆。联轴部81是筒形状的部件,空洞(中空部)的截面是非圆形。第一旋转轴部621的下方的部分从联轴部81的上端插入空洞中,与该空洞嵌合。同样,第二旋转轴部622的上方的部分的截面是非圆形。第二旋转轴部622的上方的部分从联轴部81的下端插入空洞中,与该空洞嵌合。由此,旋转的扭矩能够通过第一旋转轴部621、联轴部81和第二旋转轴部622在y方向上传递。
[透镜移位机构(5)_xy平面]
图8表示从z方向的前面观察图5的透镜移位机构10时的平面中的概略的结构。图8表示在x方向和y方向的可移位范围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用图8等对透镜移位机构10进行补充说明。
在第三安装座130的孔部30的右侧附近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使第一丝杠部71的阴螺纹部件712和轴承部113伸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的孔91。在第二安装座120的孔部30的右侧附近的位置,以容纳在孔91中的大小设置了用于使轴承部113伸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的孔92。设置于第一安装座110的轴承部113通过第二安装座120的孔92和第三安装座130的孔91,突出至第三安装座130的xy平面135的前面。
在第一轴61的y方向的下端附近,设置有构成第一丝杠部71的阳螺纹部711。阴螺纹部件712中,具有xy平面的第一平面板的部分通过螺钉固定被固定在第二安装座120。阴螺纹部件712中,具有x方向与z方向的xz平面的第二平面板的部分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91突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在阴螺纹部件712的第二平面板,形成有与阳螺纹部711螺合的阴螺纹部。图8中,阴螺纹部件712的第二平面板在y方向上配置在位置v0。
第一轴61的旋转运动的扭矩被传递至第一丝杠部71,该扭矩在第一丝杠部71从阳螺纹部711被传递至阴螺纹部件712,转变为y方向的直线运动。该y方向的力通过阴螺纹部件712被传递至第二安装座120。由此,阴螺纹部件712和第二安装座120在y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内在y方向上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而,第三安装座130也随第二安装座120在y方向上移动。y方向的可移位范围是以位置v0为中心的规定范围。
在第三安装座130的孔部30的左侧附近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使第二轴62的下端的轴承部123伸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的孔94、和用于使联轴部81的下端的轴承部伸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的孔93。设置在第二安装座120上的轴承部123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94,突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同样,设置在第二安装座120上的联轴部81的下端的轴承部(后述轴承部124)通过第三安装座130的孔93,伸出(突出)至xy平面135的前面。利用该轴承部,联轴部81的下端以可旋转的状态被支承,其位置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被固定。
另外,在第三安装座130的左边的右侧附近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与第二安装座120连接的孔等。图8中,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配置在y方向的位置v0。
第二轴62经由联轴部81,由上方的第一旋转轴部621和下方的第二旋转轴部622构成。第一旋转轴部621的下端和第二旋转轴部622的上端插入联轴部81的空洞中,以两者不碰撞的方式设计了尺寸。
在第三安装座130随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移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时,使得在y方向上移动的力通过第二丝杠部72等,作用于第二轴72的第二旋转轴部622。此时,联轴部81用空洞吸收第二旋转轴部622的y方向的移动,保持第一旋转轴部621和第二旋钮52的y方向的位置。
在第二轴62的第二旋转轴部622的y方向的下端附近,设置有构成第二丝杠部72的阳螺纹部721。阴螺纹部件722中,具有xy平面的第一平面板的部分与连接部82的第一端部822连接。阴螺纹部件722在具有xz平面的第二平面板形成了与阳螺纹部721螺合的阴螺纹部。
第二轴62的旋转运动的扭矩通过联轴部81向第二丝杠部72传递,该扭矩在第二丝杠部72中从阳螺纹部721向阴螺纹部件722传递,转变为y方向的直线运动。阴螺纹部件722在规定的可移位范围内在y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移动。该y方向的力从阴螺纹部件722传递至连接部82。
连接部82在直角的端部具有旋转支承轴821。连接部82的2个45度的端部中的第一端部822通过销等与阴螺纹部件722的第一平面板连接,第二端部823通过销等与第三安装座130连接。
伴随阴螺纹部件722的y方向的移动,连接部82在第一端部822承受y方向的力,以旋转支承轴821为中心旋转,转变为第二端部823的x方向的力。由此,第三安装座130通过第二端部823,在x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内,在x方向上向右或向左移动。x方向的可移位范围是以位置h0为中心的规定范围。
[透镜移位机构(6)_垂直方向移位移动]
图9表示图8的第一移位部11引起的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移动。图9中示出了第二安装座120在y方向上从基准位置向上移动了的状态。使第一旋钮51在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伴随第一轴61在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第一丝杠部71的阴螺纹部件712在y方向上向上移动。阴螺纹部件712的位置从图8的作为基准位置的位置v0向图9的位置v0a位移了距离l1。伴随该位移,第二安装座120和第三安装座130也在y方向上向上方位移了距离l1。例如,第二安装座120的下端从基准的位置vy1起向位置vy2位移了距离l1。距离l1是垂直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内的距离。第三安装座130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的相对位置不变。
使第一旋钮51在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第二安装座120在y方向上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也与以上叙述是同样的。
垂直方向的可移位范围由在板上设置的垂直方向引导部150的槽的长度等规定。图9中,用虚线表示在xy平面的四角附近设置的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如后述图11所示,由第一安装座110的销151和第二安装座120的销支承槽152构成。销支承槽152为具有与y方向上的可移位范围对应的尺寸(size)的在y方向上较长的孔。
[透镜移位机构(7)_水平方向移位移动]
图10表示图8的第二移位部12引起的第三安装座130的移动。图10中示出了第三安装座130在x方向上从基准位置向右移动了的状态。使第二旋钮52在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伴随第二轴62在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动作,第二丝杠部72的阴螺纹部件722和连接部82的第一端部822在y方向上向上方移动。阴螺纹部件722和第一端部822的位置从图8的作为基准位置的位置v0向图10的位置v0b位移了距离l2。此时,如上所述,第二旋转轴部622的y方向的移动被联轴部81吸收。
连接部82的第二端部823随之从位于作为x方向的基准位置的位置hx3的状态向位置hx4位移了距离l1。第三安装座130也随之在x方向上向右位移了距离l2。例如,第三安装座130的左端从基准的位置hx1向位置hx2位移(即,移动)了距离l1。此时,第一安装座110、安装座120和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的位置不变。
使第二旋钮52在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第三安装座130在x方向上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下,也与以上叙述是同样的。
水平方向的可移位范围由在板上设置的水平方向引导部160的槽的长度等规定。图10中,用虚线表示在xy平面的四角附近设置的水平方向引导部160。水平方向引导部160如后述图12所示,由第三安装座130的销161和第二安装座120的销支承槽162构成。销支承槽162是具有与x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对应的尺寸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孔。
另外,实施方式中,连接部82中的旋转支承轴821与第一端部822的距离同旋转支承轴821与第二端部823的距离相同,但能够不限于此。
[透镜移位机构(8)_垂直方向定位]
图11表示第一移位部11的垂直方向的定位的结构。图11是在z方向上从前面观察时的平面图,表示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125叠层在第一安装座110的xy平面之上的状态。图11中,在xy平面125中示出了施力螺钉部140、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和水平方向引导部160等的结构。另外,图11示出了第二安装座120相对于作为基准的第一安装座110在y方向上向下移动到了可移位范围的最大极限位置的状态。
背面的第一安装座110的轴承部123从第二安装座120的孔部30的右侧的孔92露出。在孔92的y方向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阴螺纹部件712螺钉固定的螺钉孔95。另外,在孔部30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轴62的轴承部123和联轴部81的下端的轴承部124。在xy平面125的左边的中央的位置v0附近,设置有使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贯通其中的孔96。在孔96背后的第一安装座110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接旋转支承轴821的孔。
在第二安装座120的孔部30的周围的四处,与上述凸缘32的四角的孔33和第三安装座130的螺钉孔34对应地设置有用于螺钉固定的避位孔。避位孔35与第三安装座130的x方向的移动(可动)对应地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孔。
x方向的位置h3和位置h4表示施力螺钉部140的配置位置。施力螺钉部140具有第一安装座110的螺钉孔141和第二安装座120的贯通孔142。贯通孔142是具有与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对应的尺寸的在y方向上较长的孔。在与第二安装座120的贯通孔142的位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座130的四角的规定位置也设置了贯通孔,这里未图示。
在与施力螺钉部140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和水平方向引导部160。位置h5和位置h6表示垂直方向引导部150的配置位置。在施力螺钉部140的外侧、板的左右边的附近,设置有合计4个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垂直方向引导部150由在第一安装座110的规定位置设置的销151和在第二安装座120设置的销支承槽152构成。销151在z方向上与销支承槽152嵌合。销支承槽152是具有与第二安装座120的y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对应的尺寸的在y方向上较长的孔。使用第一移位部11在垂直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安装座120的销支承槽152一边沿第一安装座110的销151被引导,一边在y方向上移动。
位置h7和位置h8表示水平方向引导部160的配置位置。在施力螺钉部140的内侧、靠近孔部30的位置,设置有合计4个水平方向引导部160。水平方向引导部160由在第二安装座120设置的销支承槽162和图12的在第三安装座130设置的销161构成。
在各板的xy平面中,第一移位部11和第二移位部12这两个移位部在x方向上分为左右两侧地配置。关于垂直方向的移位移动,第一移位部51是驱动侧的主轴,第二移位部52是副轴。位置h1的线对应于通过第一移位部11进行驱动使得在垂直方向上移动时的主轴。与此相对,位置h2的线关于该垂直方向的移动对应于副轴。与该主轴对应地,对于四角的右上和右下两处的施力螺钉部140等,将贯通孔142等孔在x方向的余隙(clearance)设计得相对较小。与副轴对应地,对于四角的左上和左下两处的施力螺钉部140等,将贯通孔142等孔在x方向的余隙设计得相对较大。另外,垂直方向引导部150中,与第一移位部11对应的位置h5一侧对应于主轴,位置h6一侧对应于副轴。将位置h5一侧的垂直方向引导部150的销151与销支承槽152嵌合时的间隙设计得相对较小,将位置h6一侧的嵌合时的间隙设计得相对较大。
[透镜移位机构(9)_水平方向定位]
图12表示第二移位部12的水平方向的定位的结构。图12是在z方向上从背面观察时的平面图,示出了第二安装座120的背面的xy平面126,第三安装座130的xy平面叠层在xy平面126的背后。图12中,在xy平面126中示出了施力螺钉部140、垂直方向引导部150和水平方向引导部160等的结构。另外,图12表示第三安装座120位于相对于第二安装座120在x方向上的可移位范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与第二安装座120的孔部30周围的四处避位孔35对应地,在第三安装座130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投射透镜31螺钉固定的孔34。
在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126的位置v0附近,存在连接上述旋转支承轴821的孔96,在该孔96的背后的第三安装座130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使上述旋转支承轴821贯通其中的孔。该孔与第三安装座130的x方向的移动对应地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孔。
水平方向引导部160具有在第二安装座120的xy平面126的规定位置设置的销支承槽162和在第三安装座130的对应位置设置的销161。销161在z方向上与销支承槽162嵌合。销支承槽162是具有与第三安装座130的x方向的可移位范围对应的尺寸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孔。使用第二移位部1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安装座110的销161一边沿第二安装座120的销支承槽162被引导,一边在x方向上移动。
[离合机构]
用图13说明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是在过载状态、即旋转的扭矩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切断y方向的扭矩的传递,使旋钮空转的扭矩限制机构。过载状态对应于用户要超过可移位范围的极限位置地转动旋钮的情况下的状态。
图13表示图7的第一移位部11的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移位部12的第二离合机构的结构。该离合机构中,第一离合机构与第二离合机构是同样的结构,图13中以第一移位部11的第一离合机构为例进行说明。图13中示出了第一旋钮51的通过第一轴61的中心轴的xy平面的截面。图13(a)表示离合机构的通常状态,图13(b)表示离合机构的过载状态、换言之是扭矩限制状态。
图13(a)中,按照力在y方向上传递的顺序,配置有第一旋钮51、间接部件511、上侧离合部件512、下侧离合部件513和第一轴61。通常状态下,扭矩通过这些部件在y方向上从上方向下方高效率地被传递。第一轴61等包括离合机构在内,在2个旋转方向即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上都能够旋转。
图13中简略地示出了第一旋钮51的形状。第一旋钮51由用户易于用手握住的材质和形状的部件构成。第一旋钮51的内侧具备空洞(即,中空部),该空洞具有用于收纳构成离合机构的部件的形状。在y方向的下方、第一旋钮51的内侧、第一轴61的周围配置有间接部件(介入部件)511。间接部件511是构成第一旋钮51的底座的部件,是为了将第一旋钮51与离合机构的主要部件适当地连接而设置的。间接部件511在y方向上承受离合弹簧512的弹力。
在第一旋钮51与间接部件511之间、且第一轴61的周围,为了实现位置固定而配置有e形固定环1301。
间接部件511构成为,上部是具有第一直径的圆筒形状,下部是具有比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的圆筒形状,上部与下部之间隔着圆板。第一旋钮51的内表面与间接部件511的上部的外周面以在绕轴的旋转方向上无滑动的状态被固定。
在间接部件511的下部的外周面,配置有离合弹簧512。离合弹簧512的上端被按压在间接部件511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的圆板。离合弹簧512的下端被按压在上侧离合部件513的圆板。
在间接部件511和离合弹簧512之下、第一轴61的周围,配置有上侧离合部件513。上侧离合部件513具备:作为上部的具有第一直径的圆筒部分;和作为下部的具有比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的圆板部分。间接部件511的下部的内周面与上侧离合部件513的上部的外周面,以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旋转方向上无滑动的状态被固定。间接部件512的下部和上侧离合部件513的上部,两者的截面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为六边形,两者是嵌合的。因此,使第一旋钮51转动时,经间接部件511,上侧离合部件513也进行旋转动作。
在上侧离合部件513的下方、第一轴61的周围,配置有下侧离合部件514。下侧离合部件514具备:作为上部的具有第二直径的圆板部分;和作为下部的具有比第二直径小的第一直径的圆筒部分。上侧离合部件513的第二直径与下侧离合部件514的第二直径相同。下侧离合部件514的下部以在旋转方向上无滑动的状态连接在第二轴62的周围。在下侧离合部件513的下方、第一轴61的周围,为了实现位置固定而配置有e形固定环1302。
在上侧离合部件513的下部的圆板的圆周部,在y方向上朝向下方地形成了用于咬合的爪部1311。与此对应地,在下侧离合部件514的上部的圆板的圆周部,在y方向上朝向上方地形成了用于咬合的爪部1312。在爪部1311和爪部1312,通过形成在半径方向上延伸的槽,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爪。爪例如是梯形形状。
在通常状态下,上侧离合部件513的爪部1311与下侧离合部件514的爪部1312的咬合是咬合(on)状态。即,上侧离合部件513与下侧离合部件514以在旋转方向上无滑动的状态连接,伴随上侧离合部件513的旋转,扭矩被高效地传递至下侧离合部件514。
图13(b)中,在用户要超过可移位范围的极限位置地转动第一旋钮51的情况下,从第一旋钮51经间接部件511传递至上侧离合部件513的旋转的扭矩超过规定值。在此情况下,从图13(a)的状态转移至(b)的状态。在图13(b)的过载状态下,上侧离合部件513的爪部1311与下侧离合部件514的爪部1312的咬合成为脱离(off)状态,在旋转方向上产生滑动(即,转差)。下侧离合部件514保持不动的状态,上侧离合部件513的爪部1311的各个爪越过下侧离合部件514的爪部1312的各个爪一边滑动一边在旋转方向上前进。此时,上侧离合部件513每次越过爪时在y方向上略微向上方移动。离合弹簧512弯曲,在y方向上产生弹力。间接部件512承受该弹力。因该弹力,上侧离合部件513被推回至下侧离合部件514。
在上述咬合的脱离(off)状态下,扭矩通过第一轴61在y方向上的传递被切断,第一旋钮51空转。由此,能够抑制对构成透镜移位机构10的部件施加的负荷,防止部件的损伤等,平稳地保持投射透镜31的位置。
上述第一离合机构构成为其构成部件与第一轴61同轴地一并地收纳在第一旋钮51内。因此,实施方式的离合机构的占有空间较小,有助于使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变得小型。
作为离合机构的变形例,第一旋钮51与间接部件511也可以构成为一体的部件。另外,上侧离合部件513和下侧离合部件514不限于图13的机构,也可以由其他机构构成。
[效果等]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手动型的透镜移位机构,紧凑且低成本地实现装置整体。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位机构,在与各移位部的旋钮的旋转轴同轴的区域中,包括离合机构在内,一并地配置主要的构成部件。因此,实施方式的透镜移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易,部件数量少,壳体内的占有空间小,能够节省空间并且低成本。由此,能够使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壳体紧凑,低成本地实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手动操作部的旋钮中内置有离合机构,无需在半径方向上离开旋转轴的位置设置齿轮或凸轮等部件。由此,关于透镜移位功能,能够实现能够防止部件的破损等的适当的扭矩限制功能,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节省空间地实现离合机构。
另外,实施方式的透镜移位机构相对于板的中央位置的投射透镜31在x方向上在左右两侧分为第一移位部11和第二移位部12。由此,与在板的中央位置设置全部机构及其构成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壳体在y方向上的厚度,有助于使装置变得小型。
[变形例]
作为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变形例,可以列举以下例子。变形例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透镜移位机构,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具有如下所述不同的构成部分。该透镜移位机构中,关于第二移位部12的机构,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不是与第二安装座120而是与第一安装座110连接。另外,第二轴62的轴承部123和联轴部81的下端的轴承部不是设置在第二安装座120,而是设置在第一安装座130。
与连接部82的旋转支承轴821的位置对应地在第三安装座130和第二安装座120设置有使旋转支承轴821贯通其中的孔。在第一安装座110的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连接旋转支承轴821的孔。另外,与第二轴62的轴承部123等的位置对应地在第三安装座130和第二安装座120设置有使部件贯通其中的孔。
上述第二安装座120和第三安装座130的孔,作为避位孔(避让孔),设置成具有y方向和x方向的可移位范围以上的尺寸。例如,第三安装座130的旋转支承轴821的位置的孔,为了实现第三安装座130在y方向的移动和在x方向的移动双方,设置为在y方向和x方向上具有充分长的尺寸的避位孔。
该变形例中,使第二旋钮52转动时,伴随第二丝杠部72的阴螺纹部件722在y方向的移动,连接部82的第一端部822在y方向上移动。连接部82随之以旋转支承轴821为中心旋转,与第二端部823连接的第三安装座130在x方向上移动。即,第三安装座130相对于第一安装座110在x方向上移动。该变形例中,无需具备联轴部81,第二轴62能够与第一轴61同样由1个部件构成,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壳体,2……光学单元,3……投射光学系统,4……共用安装座,5……屏幕,10……透镜移位机构,11……第一移位部,12……第二移位部,30……孔部,31……投射透镜,43……固定座,51……第一旋钮,52……第二旋钮,61……第一轴,62……第二轴,71……第一丝杠部,72……第二第一丝杠部,81……联轴部,82……连接部,110……第一安装座,120……第二安装座,130……第三安装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