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8861发布日期:2020-08-28 17:4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电视摄像机、视频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的透镜系统,提出了各种变焦镜头。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能够适用于电视摄像机的变焦镜头,记载了如下4组结构的变焦镜头,其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组、变倍时移动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组、变倍时移动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组及变倍时固定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6631号公报关于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将变倍时移动的第2组及第3组的屈光力设为负的4组结构的变焦镜头,这2个透镜组的发散效果提高,容易导致配置于像侧的第4组的大直径化,因此期待将结构最佳化而实现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光学系统随着焦距变长而容易大型化,因此尤其在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中小型化为重要的课题。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中,校正因摄影环境导致的振动及手抖等引起的像抖动也成为课题之一,期待具备在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防振透镜组)。另一方面,变焦镜头通常具备对焦功能。专利文献1中没有与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聚焦透镜组)相关的记载,但在与专利文献1的透镜系统类似的透镜系统中有采用在第1组中设置聚焦透镜组的结构的透镜系统。然而,在大口径且质量大的第1组中设置聚焦透镜组的结构不利于自动聚焦的迅速化,并且,在要求对焦机构的耐久性的监控摄像机用途中是不利的。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长焦侧下的长焦距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具备防振透镜组及直径小的聚焦透镜组、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第4透镜组仅具备5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该5个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a透镜组、像抖动校正时沿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b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c透镜组、对焦时沿光轴移动的第4d透镜组及具有不同于第4d透镜组的屈光力的符号的屈光力的第4e透镜组,在比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面更靠像侧的位置配置有光圈,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第2透镜组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在向物体侧移动之后向像侧移动,第1透镜组、光圈、第4a透镜组、第4b透镜组、第4c透镜组及第4e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像抖动校正时,第4a透镜组及第4c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对焦时,除第4d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在将第4a透镜组、第4b透镜组及第4c透镜组的合成焦距设为f4abc、将第4d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d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0.5<f4abc/|f4d|<3(1)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0.8<f4abc/|f4d|<1.5(1-1)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0.4<f2/f3<1.5(2)0.5<f2/f3<0.9(2-1)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第2透镜组包括由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构成且具有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接合面的接合透镜。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b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c透镜组、第4d透镜组及第4e透镜组的合成横向放大率设为β4cde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5<(1-β4b)×β4cde<-1(3)-4<(1-β4b)×β4cde<-1.5(3-1)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d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d、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e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e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0.5<|(1-β4d2)×β4e2|<4(4)1.5<|(1-β4d2)×β4e2|<2.8(4-1)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光圈配置于第4a透镜组与第4b透镜组之间。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优选构成第4d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为4片以下。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可以构成为:第4d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第4e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在该结构中,在将第4a透镜组、第4b透镜组及第4c透镜组的合成焦距设为f4abc、将第4d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d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3<f4abc/f4d<-0.6(5)-1.4<f4abc/f4d<-0.7(5-1)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可以构成为:第4a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的接合透镜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第4a透镜组的接合透镜由双凸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中,可以构成为:第4b透镜组包括3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和1片正透镜,3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中的2片单透镜从第4b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配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变焦镜头。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本说明书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相同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与“正透镜”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与“负透镜”含义相同。“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1片透镜的结构。单透镜为未接合的1片透镜。但是,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与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而整体发挥1个非球面透镜的功能的透镜)作为1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关于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面的面形状,若无特别说明,则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条件式中所使用的“焦距”为近轴焦距。在条件式中使用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本说明书中记载的“d线”、“c线”、“f线”及“g线”为明线,d线的波长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为486.13nm(纳米)、g线的波长为435.84nm(纳米)。与像差相关的“高阶”表示5阶以上。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长焦侧下的长焦距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具备防振透镜组及直径小的聚焦透镜组、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对应,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迹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变焦镜头的第4透镜组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变焦镜头的各变倍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迹的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迹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迹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迹的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9是光学系统未倾斜时和光学系统倾斜而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11是光学系统未倾斜时和光学系统倾斜而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13是光学系统未倾斜时和光学系统倾斜而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的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15是光学系统未倾斜时和光学系统倾斜而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的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图17是光学系统未倾斜时和光学系统倾斜而进行像抖动校正时的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8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符号说明1-变焦镜头,2-滤波器,3-成像元件,4-信号处理部,5-变倍控制部,6-像抖动校正控制部,7-对焦控制部,10-摄像装置,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g4a-第4a透镜组,g4b-第4b透镜组,g4c-第4c透镜组,g4d-第4d透镜组,g4e-第4e透镜组,l11~l15、l21~l25、l31~l32、la1~la4、lb1~lb4、lc1~lc5、ld1~ld4、le1~le2-透镜,ma、ta、wa-轴上光束,mb、tb、wb-最大视角的光束,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和移动轨跡。图2是该变焦镜头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该变焦镜头的各变倍状态下的透镜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对应。在图1~图3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在图3中,在标注有“wide”的上排示出广角端状态,在标注有“middle”的中排示出中间焦距状态,在标注有“tele”的下排示出长焦端状态。在图3中,作为光束,示出广角端状态下的轴上光束w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wb、中间焦距状态下的轴上光束m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mb、长焦端状态下的轴上光束t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tb。在图1及图3中,示出了设想将变焦镜头适用于摄像装置的情况而在变焦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子。光学部件pp为设想成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例如为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及截止特定的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省略了光学部件pp的结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沿光轴z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在比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面更靠像侧的位置配置有孔径光圈st。另外,图1~图3的孔径光圈st表示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表示形状。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始终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g3在向物体侧移动之后向像侧移动,第1透镜组g1及孔径光圈st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图1中,在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下方分别示意性地用箭头示出了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的各透镜组的移动轨跡。通过设成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组g1在变倍时固定的结构,能够在变倍时不改变光学总长度的情况下减少透镜系统的重心的变动,因此能够提高拍摄时的便利性。另外,光学总长度是指,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之和。通过将变倍时能够移动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这两个透镜组设成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第3透镜组g3能够在长焦端附近形成向像侧移动的轨迹。因此,能够在不增加光学总长度的情况下增加变倍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范围,因此有利于在高变倍比化的同时实现光学总长度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增加第2透镜组g2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伴随变倍的像差变动(尤其,畸变像差的变动及倍率色差的变动)。从能够由2个组来分担负屈光力这一理由考虑,将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设成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因此,与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且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结构能够降低通过第3透镜组g3的轴上边缘光线的高度,因此有利于第3透镜组g3的小直径化。并且,从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这一情况考虑,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配置正负负正的透镜组的结构容易抑制广角化时的广角端的畸变像差,因此还能够应用于广角类型的变焦镜头。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2这2片透镜,第4透镜组g4包括19片透镜。但是,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也可以不同于图1所示的例子。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第4透镜组g4中具有大的特征,因此首先对第4透镜组g4进行详细说明。第4透镜组g4仅具备5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该5个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a透镜组g4a、像抖动校正时沿与光轴z交叉的方向移动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b透镜组g4b、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c透镜组g4c、对焦时沿光轴z移动的第4d透镜组g4d及第4e透镜组g4e。第4d透镜组g4d与第4e透镜组g4e具有彼此不同的符号的屈光力。变倍时,第4a透镜组g4a、第4b透镜组g4b、第4c透镜组g4c及第4e透镜组g4e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图2中放大示出图1的变焦镜头的第4透镜组g4。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4a透镜组g4a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a1~la4这4片透镜,第4b透镜组g4b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b1~lb4这4片透镜,第4c透镜组g4c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c1~lc5这5片透镜,第4d透镜组g4d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d1~ld4这4片透镜,第4e透镜组g4e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e1~le2这2片透镜。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4a透镜组g4a与第4b透镜组g4b之间。但是,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构成第4透镜组g4内的各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可以不同于图2所示的例子,也可以将孔径光圈st配置于不同于图2所示的例子的位置。通过将第4a透镜组g4a设成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使由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发散的光束会聚并入射于第4b透镜组g4b,因此能够小直径化第4b透镜组g4b的透镜。优选第4a透镜组g4a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的接合透镜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上述接合透镜由双凸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来自第3透镜组g3的发散光入射于第4a透镜组g4a的最靠物体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能够校正因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而增加的广角侧下的过度趋势的球面像差。并且,上述接合透镜的接合面呈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能够通过具有该形状的接合面的接合透镜来利用按波长产生的高阶的球面像差而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而且,通过在该接合透镜的像侧配置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接合透镜内的负透镜容易确保校正轴上色差时所需的负屈光力,能够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第4b透镜组g4b通过沿与光轴z交叉的方向移动而能够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改变像位置,由此能够进行像抖动校正。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作为第4b透镜组g4b的两侧的透镜组的第4a透镜组g4a及第4c透镜组g4c在像抖动校正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防振透镜组仅包括第4b透镜组g4b,像抖动校正时除第4b透镜组g4b以外的透镜组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图1的第4b透镜组g4b的下方记入的铅垂方向的双箭头表示第4b透镜组g4b为防振透镜组。通过将第4b透镜组g4b设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能够加强第4b透镜组g4b的屈光力,即使在像抖动校正时减少第4b透镜组g4b的移动量,也有利于获得大的防振角。在此,防振角是指,能够通过使防振透镜组移动来进行校正的像抖动的校正角。并且,通过将第4b透镜组g4b的屈光力设为负,即使为了通过第4b透镜组g4b的少量的移动获得大的防振角而加强第4b透镜组g4b的屈光力,也能够抑制通过第4b透镜组g4b的光束直径的增加,能够实现第4b透镜组g4b的小直径化。假设,在将第4b透镜组g4b的屈光力设为正的情况下,需要估计会聚光束的效果而预先增加光束直径,并且为了实现图像尺寸而需要预先确保轴外光束从光轴z起的高度,因此第4b透镜组g4b难以小直径化。优选第4b透镜组g4b包括3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和1片正透镜,上述3片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中的2片单透镜从第4b透镜组g4b的最靠物体侧依次连续配置。如此,通过在第4b透镜组g4b内的物体侧配置2片具有发散效果的负透镜,能够抑制第4b透镜组g4b中的高阶的球面像差的产生。而且,通过在这2片负透镜的像侧配置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及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能够抑制伴随像抖动校正时的第4b透镜组g4b的移动的色差的变动。第4c透镜组g4c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通过第4b透镜组g4b受发散作用的光束能够通过配置于第4b透镜组g4b的像侧的第4c透镜组g4c受会聚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入射于第4d透镜组g4d的光束直径的增加。第4d透镜组g4d通过沿光轴z移动而进行对焦。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聚焦透镜组仅包括第4d透镜组g4d,除第4d透镜组g4d以外的透镜组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因此,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对焦时不使用透镜直径大且容易变重的第1透镜组g1的透镜,因此有利于自动聚焦的迅速化,并且,在要求对焦机构的耐久性的监控摄像机用途中也是有利的。在图1的第4d透镜组g4d的下方记入的水平方向的双箭头表示第4d透镜组g4d为聚焦透镜组。优选构成第4d透镜组g4d的透镜的片数为4片以下。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聚焦透镜组变重,有利于自动聚焦的迅速化。作为一例,第4d透镜组g4d可以构成为包括2片负透镜和2片正透镜,并且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容易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更详细而言,第4d透镜组g4d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负透镜、正透镜、负透镜及正透镜。在第4c透镜组g4c的像侧配置有聚焦透镜组即第4d透镜组g4d,而且在第4d透镜组g4d的像侧配置有具有不同于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的符号的屈光力的第4e透镜组g4e。通过该结构,能够加强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能够减少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并且,即使为了减少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加强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由此在第4d透镜组g4d中产生的像差量增加,也能够通过具有不同于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的符号的屈光力的第4e透镜组g4e来校正像差。关于第4透镜组g4内的屈光力的分配,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在将第4a透镜组g4a、第4b透镜组g4b及第4c透镜组g4c的合成焦距设为f4abc、将第4d透镜组g4d的焦距设为f4d的情况下,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0.5<f4abc/|f4d|<3(1)根据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的符号分情况对条件式(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弱,因此能够减少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强,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正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能够在确保适当长度的后焦距的同时减少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这是由于如下所述的理由。假设,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正屈光力且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情况下,第4a透镜组g4a、第4b透镜组g4b及第4c透镜组g4c的合成屈光力变强,会导致来自第3透镜组g3的发散光在上述3个透镜组中转变成大的会聚光。若欲在该状态下确保适当长度的后焦距,则无法加强第4d透镜组g4d的正屈光力,如此一来,会导致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的增加。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正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强,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另外,若设为在满足上述条件式(1)的范围内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0.8<f4abc/|f4d|<1.5(1-1)而且,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b透镜组g4b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c透镜组g4c、第4d透镜组g4d及第4e透镜组g4e的合成横向放大率设为β4cde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像抖动校正时产生的彗形象差。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能够减少像抖动校正时所需的第4b透镜组g4b的移动量,并且,由此在像抖动校正时容易确保周边光量。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3-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5<(1-β4b)×β4cde<-1(3)-4<(1-β4b)×β4cde<-1.5(3-1)并且,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d透镜组g4d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d、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第4e透镜组64e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4e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对焦时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增加。因此,有利于实现后聚焦方式。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强,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并且,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还能够发挥容易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这一效果。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4-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0.5<|(1-β4d2)×β4e2|<4(4)1.5<|(1-β4d2)×β4e2|<2.8(4-1)可以构成为: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第4e透镜组g4e具有正屈光力。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e透镜组g4e对通过第4d透镜组g4d上升的光束赋予会聚作用,因此能够抑制轴外光束的主光线向像面sim的入射角度的增加。在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的结构中,在将第4a透镜组g4a、第4b透镜组g4b及第4c透镜组g4c的合成焦距设为f4abc、将第4d透镜组g4d的焦距设为f4d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强,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弱,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所需的第4d透镜组g4d的移动量。并且,为了满足条件式(5),将f4abc/f4d的范围设为负,将第4d透镜组g4d的屈光力设为负,由此通过第4e透镜组g4e对通过第4d透镜组g4d上升的光束赋予会聚作用,容易使光线以适当的角度入射于像面sim。因此,在为了进行电子防振而需要大型化图像尺寸的情况下,条件式(5)成为优选条件。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5-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3<f4abc/f4d<-0.6(5)-1.4<f4abc/f4d<-0.7(5-1)优选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4a透镜组g4a与第4b透镜组g4b之间。在将变倍时能够移动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设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结构中,变倍时的第3透镜组g3与第4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在长焦端下最小。假设,在将孔径光圈st与第4a透镜组g4a相邻地配置于第4a透镜组g4a的物体侧的情况下,需要分别设置用于避免第3透镜组g3与孔径光圈st之间的干涉及孔径光圈st与第4a透镜组g4a之间的干涉的间隔。相对于此,通过将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4a透镜组g4a的像侧而不是第4a透镜组g4a的物体侧,无需设置上述间隔,能够有助于高变倍比化。并且,能够在通过第4a透镜组g4a会聚被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发散的光束之后使其通过孔径光圈st,因此能够抑制孔径光圈st的大直径化。另外,在将孔径光圈st极端地配置于像侧的情况下,会导致周边光量降低。接着,对与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相关的优选结构及可实现的结构进行说明。第1透镜组g1例如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由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由负弯月形透镜和正弯月形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正弯月形透镜。或者,第1透镜组g1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由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由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优选第2透镜组g2包括接合透镜。此时,优选第2透镜组g2中包括的接合透镜由正透镜和负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且具有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接合面。通过将接合面设为这种形状,能够良好地校正在长焦侧下在第1透镜组g1中产生的轴上色差。第2透镜组g2例如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负弯月形透镜、由正弯月形透镜和双凹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及正弯月形透镜。或者,第2透镜组g2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透镜、负弯月形透镜、双凹透镜及由正弯月形透镜和双凹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在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将第3透镜组g3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强,因此能够抑制在长焦侧下球面像差被过度校正,有利于获得高光学性能。通过设成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过于变弱,因此容易缩短变倍时的第2透镜组g2的移动量,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2-1)的结构,则能够成为更良好的特性。0.4<f2/f3<1.5(2)0.5<f2/f3<0.9(2-1)第3透镜组g3例如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由双凹透镜和正弯月形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光学部件pp配置于变焦镜头与像面sim之间,但在光学部件pp为红外截止滤波器及截止可见光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的情况下,能够将光学部件pp配置于光路中的任意位置。例如,可以将上述滤波器与第4e透镜组64e相邻地配置于第4e透镜组g4e的物体侧或像侧。上述优选结构及可实现的结构能够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实现长焦侧下的长焦距化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具备防振透镜组及直径小的聚焦透镜组、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另外,在此“长焦侧下的长焦距化”是指,长焦端下的焦距为500mm以上。接着,对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结构和移动轨跡示于图1,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5这5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4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2这2片透镜。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a透镜组g4a、孔径光圈st、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b透镜组g4b、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c透镜组g4c、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d透镜组g4d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4e透镜组g4e。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第2透镜组g2始终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之后向像侧移动,第1透镜组g1、第4a透镜组g4a、第4b透镜组g4b、第4c透镜组g4c及第4e透镜组g4e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4d透镜组g4d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对焦于有限距离物体的状态下变倍时移动。防振透镜组仅包括第4b透镜组g4b。聚焦透镜组仅包括第4d透镜组g4d。以上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概要。关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a及表1b,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在此,为了避免1个表变长,将基本透镜数据分成表1a及表1b这2个表来显示。在表1a中示出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在表1b中示出第4透镜组g4及光学部材pp。在表1b中,按第4a透镜组g4a~第4e透镜组g4e的组来划分最右栏,并示出各组的符号即g4a~g4e。在表1a、表1b及表2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数据。在表1a及表1b中,在sn栏中示出以最靠物体侧的面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栏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栏中示出各面和在其像侧与其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nd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vd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以光轴上的点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的遮光部件(未图示)配置于规定的面而限制了能够通过的光线的高度。在表1a的apd栏中,在配置有该遮光部件的面的行上示出上述开口部的直径。在表1a及表1b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在表1b中,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面编号栏中记载了面编号和(st)这一术语。在表1a及表1b中,关于变倍时的可变面间隔使用了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于d栏中。在表2中以d线基准示出变倍比zr、焦距f、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后焦距bf、f值fno.、最大全视角2ω及变倍时的可变面间隔。2ω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将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及长焦端状态的各值分别示于标记为wide、middle及tele的栏中。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但光学系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使用也可以缩小比例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了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表1a]实施例1snrdndvdapd1436.115352.5201.5182358.96108.002124.1927916.8981.4970081.543-436.259100.1004237.329032.5001.7725049.60583.7223216.8851.4970081.5461183.622720.100782.3651212.9151.4970081.548284.79280dd[8]94.33934.227891.2001.6730038.261019.4737810.84411-72.831444.7851.8051825.4212-27.194151.0101.7291654.6813119.724530.2001430.151174.1961.4970081.611567.31973dd[15]16-64.324971.0101.4970081.611725.807472.0761.8044039.581842.46081dd[18]18.00[表1b]实施例1[表2]实施例1widemiddletelezr1.019.938.8f20.018398.938775.681bf19.99119.99119.991fno.3.944.427.442ω(°)25.01.20.6dd[8]4.989104.308105.234dd[15]77.96033.62173.916dd[18]101.04846.0684.846在图8及图9中示出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8中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8中,从左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8中,在标注有“wide”的上排示出广角端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middle”的中排示出中间焦距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tele”的下排示出长焦端状态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以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单点划线示出d线、c线、f线及g线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以实线示出弧矢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以短虚线示出将子午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以实线示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以长虚线、短虚线及单点划线示出c线、f线及g线下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在图9中示出长焦端下的横向像差。在图9中,在标注有“光学系统未倾斜”的上排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校正光学系统倾斜0.2°”的下排示出在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导致的像抖动的情况下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像抖动校正的状态的像差。在图9中,在标记为“t”的左列示出子午方向上的像差,在标记为“s”的右列示出弧矢方向上的像差。图9的y表示像高。在图9中示出与正侧的最大像高的70%对应的y=3.12、与像高0对应的y=0及与负侧的最大像高的70%对应的y=-3.12下的像差。在横向像差图中,分别以实线、短虚线、长虚线及单点划线示出d线、c线、f线及g线下的像差。关于与上述实施例1相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则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实施例2]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结构和移动轨跡示于图4。除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这一点及第4e透镜组g4e具有正屈光力这一点以外,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3a及表3b,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4,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及图11。在图10中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11中,在标注有“光学系统未倾斜”的上排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校正光学系统倾斜0.2°”的下排示出在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导致的像抖动的情况下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像抖动校正的状态的像差。[表3a]实施例2snrdndvdapd1352.975082.5201.5174252.43108.002125.5725716.5871.4970081.543-458.960090.1004211.187602.5001.7725049.60579.2471517.6091.4970081.5461067.335040.100776.0625113.1151.4970081.548232.56635dd[8]92.39938.428591.2001.6730038.261018.666909.37311-72.325625.2951.8051825.4212-22.887841.0101.7725049.6013187.226440.2001429.727044.1191.4970081.611577.85669dd[15]16-66.529111.0101.4970081.611724.244032.0701.8515040.781837.55704dd[18]18.00[表3b]实施例2[表4]实施例2widemiddletelezr1.019.938.8f20.018398.952775.708bf19.98919.98919.989fno.3.984.397.432ω(°)24.81.20.6dd[8]4.98794.24294.950dd[15]69.27934.48473.710dd[18]99.25244.7934.858[实施例3]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结构和移动轨跡示于图5。除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4这4片透镜这一点、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5这5片透镜这一点、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这一点及第4e透镜组g4e具有正屈光力这一点以外,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a及表5b,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6,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2及图13。在图12中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13中,在标注有“光学系统未倾斜”的上排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校正光学系统倾斜0.2°”的下排示出在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导致的像抖动的情况下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像抖动校正的状态的像差。[表5a]实施例3snrdndvdapd1238.103022.5201.5317248.84108.002165.6575013.2521.4970081.613-449.318270.1004148.9625311.8781.4970081.615-735.414862.5001.8348142.726332.98889dd[6]782.642884.4111.8466623.788-1280.088700.10096.15941.823881.2001.8466623.781033.446756.30311-113.681261.2001.7130053.8712120.645042.90313-76.812273.0982.1042017.0214-37.013431.0202.0010029.1315121.23158dd[15]16-57.010521.0101.8040046.581747.434112.1001.9211923.9618215.14459dd[18]19.19[表5b]实施例3[表6]实施例3widemiddletelezr1.019.938.8f20.006398.702775.222bf18.96418.96418.964fno.3.984.067.412ω(°)25.21.20.6dd[6]3.293182.315194.575dd[1s]181.2153.18012.882dd[18]24.10423.1161.156[实施例4]将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结构和移动轨跡示于图6。除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这一点及第4e透镜组g4e具有正屈光力这一点以外,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a及表7b,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4及图15。在图14中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15中,在标注有“光学系统未倾斜”的上排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校正光学系统倾斜0.2°”的下排示出在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导致的像抖动的情况下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像抖动校正的状态的像差。[表7a]实施例4snrdndvdapd1362.998552.5201.5174252.43108.002129.6638416.5291.4970081.543-414.927020.1004207.987062.5001.7725049.60578.8893017.3591.4970081.546866.476790.100776.3252212.6091.4970081.548216.12498dd[8]92.19938.926461.2001.6730038.261018.306417.72011-61.403965.3361.8051825.4212-21.865591.0101.7725049.6013421.075700.2001429.563074.3011.4970081.611581.23355dd[15]16-67.322701.0101.4970081.611724.744162.0541.8515040.781838.46267dd[18]18.00[表7b]实施例4[表8]实施例4widemiddletelezr1.019.938.8f20.019398.965775.733bf19.99219.99219.992fno.3.984.447.432ω(°)24.81.20.6dd[8]4.99598.15999.006dd[15]72.67233.55172.942dd[18]99.14345.0994.862[实施例5]将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结构和移动轨跡示于图7。除第4d透镜组g4d具有负屈光力这一点及第4e透镜组g4e具有正屈光力这一点以外,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9a及表9b,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0,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6及图17。在图16中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图17中,在标注有“光学系统未倾斜”的上排示出没有像抖动的状态的像差,在标注有“校正光学系统倾斜0.2°”的下排示出在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导致的像抖动的情况下使防振透镜组沿与光轴z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像抖动校正的状态的像差。[表9a]实施例5snrdndvdapd1349.635652.5201.5174252.43108.002126.2681816.5591.4970081.543-452.038800.1004207.047202.5001.7725049.60578.9255117.3831.4970081.546869.252380.100776.2599812.9821.4970081.548229.91086dd[8]92.32940.984701.2881.6730038.261018.897149.22611-67.189075.2601.8051825.4212-22.551961.0101.7725049.6013279.479100.2001430.540364.1311.4970081.611585.27738dd[15]16-69.128681.0101.4970081.611724.429352.0601.8515040.781837.76113dd[18]18.00[表9b]实施例5[表10]实施例5widemiddletelezr1.019.938.8f20.018398.953775.709bf20.00420.00420.004fno.3.984.427.432ω(°)24.81.20.6dd[8]4.99295.36196.083dd[15]70.06235.14475.085dd[18]100.97945.5284.864在表11中示出实施例1~5的变焦镜头的条件式(1)~(5)的对应值。表11所示的值为d线基准下的值。在表11的最下栏中示出将光学总长度设为tl、将长焦端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t时的tl/ft的值。tl/ft为长焦比。实施例1~5的长焦比均为0.5以下。[表11]为了进行比较,将上述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3分别作为比较例1~3,并将各例子的长焦比示于表12。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1~3的长焦比均为2以上。[表12]比较例1比较例2比较例3tl/ft2.032.012.02如由以上说明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5的变焦镜头的长焦端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为770以上且长焦比为0.5以下,实现了兼顾长焦侧下的长焦距化和光学总长度的小型化。实施例1~5的变焦镜头能够校正在长焦端下存在0.2°的光学系统倾斜时的像抖动,实现了大的防振角。并且,实施例1~5的变焦镜头具有小型的聚焦透镜组,各像差得到良好的校正而实现了高光学性能。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8中,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1的摄像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作为摄像装置10,例如能够举出监控摄像机及视频摄像机等。摄像装置10具备变焦镜头1、配置于变焦镜头1的像侧的滤波器2、配置于滤波器2的像侧的成像元件3及对来自成像元件3的输出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信号处理部4。另外,在图18中,概念性地图示了第1透镜组g1~第4透镜组g4。摄像装置10还具备控制变倍的变倍控制部5、控制像抖动校正的像抖动校正控制部6及控制对焦的对焦控制部7。成像元件3将由变焦镜头1形成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例如能够使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3配置成其成像面与变焦镜头1的像面sim对齐。另外,在图18中仅图示了1个成像元件3,但也可以设为具有3个成像元件的所谓的3板方式的摄像装置。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及色散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能够采用其他值。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