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26728发布日期:2020-11-13 16:2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从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等都离不开显示技术。

随着资讯的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于显示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例如屏幕占比的提高,可以在同样的终端设备的尺寸下,显示更多的咨询,如何进一步提高屏占比,提高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乃是当今显示领域的主要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摄像区域与非显示区,所述摄像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域;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驱动功能层、第一配向层;彩膜基板,包括第二基板、遮光层、色阻层、第二配向层;封框胶,包括主封框胶,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与所述封框胶形成一容纳液晶层的容置空间;所述摄像区域包括至少两个透光区,所述至少两个透光区在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为圆形;至少一个点封框胶,与所述主封框胶同层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点封框胶的中心位于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透光区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设置有点封框胶,因此在薄化过程中,可以对摄像区域进行良好的支撑,因此,可以得到均匀的薄化效果,在将显示面板最终做成显示装置后,也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效果,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拍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一种剖视结构设计图;

图3a~图3c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实际薄化过程图;

图4a为理想状态下的拍摄光路图;

图4b为薄化不均匀时的拍摄光路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

图6为图5中显示面板s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薄化过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填充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为实现拍摄功能,液晶显示面板上设置盲孔,摄像头设置于显示面板下(例如手机主板处)对应盲孔的位置。通常,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会设置有支撑柱,以避免液晶显示面板收到外界压力时发生形变。而为了提高拍摄效果,在盲孔区域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中并未设置支撑柱,在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过程中,盲孔区域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会发生形变塌下。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并同时参考图2,图2为图1中沿aa’的一种剖视结构设计图。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0’设置有显示区域30’,显示区域30’用于显示画面,围绕显示区域30’通常有非显示区40’。非显示区40’由于设置有周边电路、驱动电路、封框胶等元件而不能用于显示。在显示区域30’内,设置有摄像区域20’,在摄像区域20’,在显示面板下方设置有摄像头50’。摄像头50’由于位于显示面板10’下方,也即显示面板10’远离用户的一侧,因此,当用于自拍时,光线需要穿透显示面板10’才能进入摄像头50’,被传感器捕捉。为了满足光线传输时不失真,也即尽量少发生反射、折射,因此,在设计时,在彩膜基板12’的摄像头区域20’,会将影响光线的元件,例如黑矩阵(blackmatrix,bm),以及色阻(colorfilter,cf)去除。并且在此区域,也会去除掉用于支持的间隔子(photospacer,ps),这是因为,虽然间隔子材料是透明的,然而用于其折射率与基板、液晶不同,在此设置间隔子,会影响光线的传输,造成拍摄失真。而在阵列基板11’的摄像头区域20’,则会将像素电路等元件去除。从而,人像等信息,通过摄像区域20’被摄像头50’捕集。

进一步地,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用于对于分辨率和景深的拍摄需求,在显示装置中,通常会设置两个前置摄像头50’,两个前置摄像头50’的设置,会造成摄像区域20’的面积增大,尤其在两个摄像头50’的排列方向上(如图所示两个摄像头所在区域的连线方向,也即水平方向),摄像区域20’的宽度相比单摄像头显示装置更大,通常能达到4~10mm的宽度。并且,目前用户对于显示装置薄型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显示面板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薄化。由于现有技术中,屏下双摄像头的显示面板,在摄像区域20’没有间隔子支撑,且双摄像的摄像区域20’面积更大,因此在薄化过程中,可能产生薄化不均匀的现象。

请参考图3a~图3c,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实际薄化过程图。请参考图3a,为未薄化的显示面板放入薄化液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将已经成盒,也即已经完成贴附但未薄化的彩膜基板12a’和未薄化的阵列基板11a’,放入薄化液中。通常薄化液可以是对基板具有腐蚀性的液体,例如含有氢氟酸的溶液。在将显示面板放入薄化液中的时候,显示面板会受到薄化液的压力f,由于在显示区域30’,有密度很高(100个/平方厘米以上)的间隔子1241’的支撑,因此,显示区域30’能够保持正常的形貌。而在摄像区域20’,由于缺少能够支撑的材料,会形成塌陷或者凹陷。

请参考图3b,为现有技术中在薄化液中的已经完成薄化的显示面板。在薄化液压力的作用下,由于凹陷区域与非凹陷区域的表面形貌不同,因此,在薄化过程中,薄化液对于不同区域的腐蚀速率不同。最终,薄化后的显示面板,在薄化液中,能够形成较为平整的表面。彩膜基板12’的远离阵列基板11’的表面因为保护液腐蚀而为平整表面,彩膜基板12’的靠近阵列基板11’的表面,由于其在未薄化的时候形成的凹陷,而表现为向阵列基板的凸起,并且在宝华过程中也一直受到薄化液的压力f,因此,在显示面板完成薄化后,彩膜基板12’靠近阵列基板11’的一侧表面仍旧呈凸起状。同样的,阵列基板11’远离彩膜基板12’的一侧表面为平整表面,阵列基板11’的靠近彩膜基板12’的一侧表面呈凸起状。

请参考图3c,为现有技术中完成薄化后从薄化液取出后的显示面板。当从薄化液取出后,彩膜基板12’和阵列基板11’不再受到薄化液的压力。因此,在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部应力作用下,其形貌趋向于回复其原始形貌。也即,在薄化液的压力作用下的摄像区域20’形成的凹陷会回弹,而显示区域30’仍旧由于一直有间隔子1241’的支撑,所以一直保持平整。此时,由于在薄化液中的腐蚀速度不同,且在薄化液中的时候,摄像区域20’向液晶盒内凸起。在压力失去后,摄像区域原本向内凸起的部分,会变成向外(远离液晶层14’)凸起。也即,在摄像区域20’,彩膜基板12’的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远离阵列基板11’的凸起,彩膜基板12’的靠近阵列基板11’的一侧表面为平整表面。同样的,在摄像区域20’,阵列基板11’的远离彩膜基板12’的一侧表面形成远离彩膜基板12’的凸起,阵列基板11’的靠近彩膜基板12’的一侧表面为平整表面。

当产生薄化不均匀的时候,就会对显示装置拍摄产品不良影响,造成拍摄图像扭曲、失真。参考图4a和图4b,图4a为理想状态下的拍摄光路图,图4b为薄化不均匀时的拍摄光路图。先参考图4a,在理想情况下,阵列基板11’的厚度处处相等,彩膜基板12’的厚度也处处相等。在摄像区域20’,光线l1和l2平行且垂直地穿透阵列基板11’,液晶层,与彩膜基板12’。由于光线l1和l2的入射角度均为90°,因此在穿过空气-阵列基板界面、阵列基板-液晶界面、液晶-彩膜基板界面、彩膜基板-空气界面的过程中,均不发生折射,光线l1和l2的入射光、出射光平行传播,因此,在拍摄图像时,不会发生扭曲与失真。参考图4b,在薄化不均时,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的厚度不均,摄像区域20’的厚度大于显示区域30’的厚度,且在摄像区域,厚度也不是处处相等的。光线l1和光线l2呈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入射,然而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和入射界面并不是垂直的,由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差异,光线l1和光线l2会发生折射。因此,在空气-阵列基板界面、阵列基板-液晶界面、液晶-彩膜基板界面、彩膜基板-空气界面,光线都发生了折射。导致光线的入射方向和最终的出射方向发生了偏转,因此会造成摄像扭曲与失真。

为了改善多摄像头的薄化不均问题,改善摄像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摄像区域与非显示区,所述摄像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域;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驱动功能层、第一配向层;彩膜基板,包括第二基板、遮光层、色阻层、第二配向层;封框胶,包括主封框胶,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与所述封框胶形成一容纳液晶层的容置空间;所述摄像区域包括至少两个透光区,所述至少两个透光区在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为圆形;至少一个点封框胶,与所述主封框胶同层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点封框胶的中心位于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透光区之间。本实施例所说的中心,可以理解为图案的几何中心,也即其在彩膜基板或阵列基板上正投影的几何中心。

参考图5、图6和图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图6为图5中显示面板s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沿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设置有显示区域30,显示区域30用于显示画面。围绕显示区域30通常有非显示区40。非显示区40由于设置有周边电路、驱动电路、封框胶等元件而不能用于显示。在显示区域30内,设置有摄像区域20,在摄像区域20,在最终的显示装置中,会在显示面板下方设置有摄像头。为了保证摄像头的拍摄质量,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区域20设置有两个透光区202,透光区202在最终形成的显示装置中,与摄像头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透光区202的数量为两个,且透光区的形状为圆形。透光区202的尺寸可以和摄像头的采光元件尺寸相当,一般为3~5毫米。

本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位于显示区域30中,也即摄像区域20被显示区域30包围,摄像区域20的边缘的每一处都与显示区域30接触。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也可以位于显示区域30与非显示区40之间,也即摄像区域20的边缘部分与显示区域30接触,部分与非显示区40接触。

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1包括第一基板110、驱动功能层112与第一配向层115。驱动功能层112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一配向层115之间,且第一配向层115位于阵列基板11朝向彩膜基板12的一侧。具体地,驱动功能层可以包括各像素可以驱动显示的膜层,例如栅极层,栅极层包括扫描线、公共电极线、驱动信号线等;源漏极层,包括数据线、源漏极、驱动信号线等;半导体层;像素电极层;公共电极层以及各类绝缘层。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功能层112可以进一步包括触控功能层等膜层。

在驱动功能层112的与摄像区域20的透光区202对应的位置,至少将驱动功能层的金属膜层挖空,也即不设置金属膜层,例如栅极层、源漏极层、像素电极层以及公共电极层。这是因为,由于摄像头需要通过显示面板进行图像拍摄,这些膜层一般为不透明的金属,将这些膜层取出,可以提高透光区202的透过率。进一步地,可以将动功能层112上设置与透光区202对应的开口区处,将驱动功能层112的所有膜层挖去,即导电功能层和绝缘膜层,以进一步提高透过率。在显示区域30,驱动功能层中有相互绝缘交叉排列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相邻的两条扫描线与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交叉围成一个子像素,在每个子像素中,均设置有晶体管与像素电极。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场以驱动液晶旋转,进而进行显示。

第一配向层115覆盖整个阵列基板,第一配向层115用于与彩膜基板上的第二配向层125配合对液晶层14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彩膜基板12包括第二基板120。

在第二基板120的面向阵列基板1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遮光层121,该遮光层121包括位于显示区域30的第一遮光部1211。该第一遮光部1211通常也被称为黑矩阵,其呈网格状,设置有呈矩阵排列的开口,每个开口与阵列基板11上形成的子像素一一对应。遮光层121还包括第二遮光部1212,第二遮光部1212设置于摄像区域20除透光区202之外的区域。本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的形状由第二遮光部1212定义,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区域20包括两个透光区,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1212的形状为圆角矩形,该圆角矩形状的第二遮光部1212由两个半圆图形与一个矩形图形组成。透光区202的轮廓与圆角矩形装的第二遮光部1212的半圆平行(同心)设置。第二遮光部1212用于遮挡显示面板显示时除摄像头对应的透光区202之外的区域的光线,避免漏光。遮光层121还包括第三遮光部1213,第三遮光部1213位于非显示区40,覆盖整个非显示区40,用于周边区域遮光。

在遮光层121远离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置有色阻层122,色阻层122又进一步包括第一色阻1221,第二色阻1222和第三色阻1223。第一色阻1221,第二色阻1222和第三色阻1223颜色各不相同,显示装置的从背光发出的光线透过色阻层后可以形成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不同颜色光的比例从而实现彩色显示。第一色阻1221,第二色阻1222和第三色阻1223均位于第一遮光部1211的矩阵状开口中,并与阵列基板11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设置。三个相邻且对应不同颜色的色阻的子像素组成一个像素p,通过三原色原理,进行发光显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一个像素也可以包括其他个数的子像素,例如两个、四个。

在本实施例中,色阻层仅设置在显示区域30,在第二遮光部1212对应的位置,不设置色阻层122,这是因为,第二遮光部除了透光区,均为整面遮光的结构,不用于进行显示,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色阻层。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遮光部1212对应的位置设置色阻层,用于使得整个彩膜基板的厚度更加均匀。

在色阻层122远离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覆盖有平坦化层123。平坦化层123整面设置,且平坦化层为有机材料,其厚度相比色阻层、遮光层更厚,因此可以起到表面平坦化的作用。在平坦化层123与第二基板之间,由于显示区既设置遮光层又设置色阻层,而在透光区202,不设置遮光层又和色阻层,而在摄像区域20的非透光区,则设置有遮光层,因此在平坦化层123与第二基板之间,膜层厚度不一。通过平坦化层123,可以获得厚度较为均一的表面。

在平坦化层123远离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置有间隔层124。间隔层124用于在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对位贴合后,用于支撑,获得较为均一的液晶盒盒厚。间隔层124包括位于显示区域30的第一间隔柱1241。位于显示区域30的第一间隔柱1241在垂直于彩膜基板的方向上,其位置与第一遮光层1211重叠。也即,第一间隔柱1241位于显示区的网格状黑矩阵处。第一间隔柱1241在沿着子像素行的排列方向上,可以按照预定的距离排列。在沿着子像素列的排列方向上,可以按照预定的距离排列,也可以交错排列。进一步的,第一间隔柱1241还可以包括主柱与辅柱。在摄像区域20的非透光区内,设置有第二间隔柱1242,第二间隔柱1242可以和第一间隔柱1241具有相同的排列规律,也可以有不同的排列规律。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区域20的非透光区,第二间隔柱1242的密度比第一间隔柱1241更大。因在摄像区域,均设置有第二遮光层1212,无需进行显示,因此,可以设置更多的间隔柱,用于进行液晶盒支撑。通常,间隔层材料也为有机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以在显示面板受压变形且压力消除后,帮助液晶盒回复到预定盒厚。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隔柱1241和第二间隔柱1242在彩膜基板上的投影均为圆形,其直径约为6-8微米。而本实施例中,透光区202外围的第二遮光部1212的延伸宽度(即第二遮光部1212的半圆形边缘与透光区边缘的距离),在300微米~600微米,因此,在此范围内,可以设置较多的间隔柱,用于进行支撑。

在间隔层124远离第二基板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向层125,用于和第一配向层一起给液晶层14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在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之间,还设置有封框胶。该封框胶包括位于非显示区40的主封框胶132,以及位于摄像区域20的点封框胶134。其中主封框胶132位于非显示区40,且围绕显示区设置,用于与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形成用于容纳液晶层的容置空间。主封框胶132与点封框胶134均为光敏固化材料,在形成主封框胶132与点封框胶134的过程中,先进行材料涂布,再进行紫外(uv)曝光,以完成固化。固化后的封框胶,其硬度大于间隔层的硬度。主封框胶的宽度受涂布机的限制,一般为0.6~1.2毫米。

点封框胶位于摄像区域的非透光区。参考图6,本实施例中,在非透光区,设置有两个点封框胶134,对于任意一个点封框胶134而言,其具有两个与其相邻的透光区202,在这相邻两个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该点封框胶的中心位于该相邻的两个透光区202之间。以此,可以在透光区202的排列方向上,在面板薄化过程中,对摄像区域进行支撑,防止凹陷。进一步地,点封框胶134位于摄像区域20的图示竖直方向的对称轴上,且关于该对称轴对称设置。由于点封框胶134也由封框胶涂布机进行涂布,因此点封框胶的宽度(直径)与主封框胶132的宽度相同,也为0.6~1.2毫米。本实施例中,点封框胶134,其位于摄像区域20的对称轴上,可以对摄像区域进行有效的支撑,在进行显示面板薄化的过程中,在受到薄化液的压力最大形变最大的区域,给与有效支撑,以改善凹陷情况,使得显示面板薄化均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具有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其中第一宽度为摄像区域20在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上正投影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第二宽度为摄像区域20在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上正投影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一宽度小于第二宽度。并且摄像区域具有第一对称轴与第二对称轴,其中第一对称轴与第二对称轴垂直,并且第一对称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第二对称轴与第二方向相同。本实施例中,点封框胶设置在第一对称轴上。也即,本实施例中,点封框胶设置在第二宽度的中间位置,以此平衡较长的第二宽度方向上的压力,有效对摄像区域进行支撑。也即,在垂至于两个透光区202的中心连线的对称线上,设置有两个点封框胶,并且该两个点封框胶关于该对称轴对称,且关于两个透光区202的中心连线对称。

在点封框胶的外围,具有一个点封框胶外扩区域134m,在此区域内,不设置有第二间隔柱1242。这是因为,点封框胶在未固化过程中,可能有溢流情况,此外扩区域可以作为溢流安全区域,即使点封框胶发生溢流,也可以保障其不与其他器件接触,影响显示效果。该点封框胶外扩区域134m的边缘与点封框胶134的最大距离小于200微米,以保证不占用太多摄像区域20,不影响全面屏效果,不影响屏占比。

本实施例中,由于摄像区域20为圆角矩形,因此在其沿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具有两条矩形边缘,该两条矩形边缘与两个透光区之间,存在两个较大面积的非透光区,大致为两个三角形区域,可以将点封框胶设置在该两个区域。由于需要保证点封框胶的外扩区域,因此点封框胶与显示区的最小距离大于200微米,且点封框胶与任意一个透光区的最小距离大于200微米,以保证即使发生封框胶溢流,该溢流部分封框胶也不进入显示区域或透光区域。

结合图8a~图8d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图8a~图8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薄化过程示意图。

请参考图8a,为未薄化的显示面板示意图。未薄化的阵列基板11a与未薄化的彩膜基板12a相对设置,在显示区域30,未薄化的阵列基板11a与未薄化的彩膜基板12a之间设置有间隔柱,在摄像区域20,未薄化的阵列基板11a与未薄化的彩膜基板12a设置有点封框胶134。

请参考图8b,为未薄化的显示面板放入薄化液中的示意图。将已经成盒,也即已经完成贴附但未薄化的彩膜基板12a和未薄化的阵列基板11a,放入薄化液中。薄化液可以和现有技术相同,不再赘述。在将显示面板放入薄化液中的时候,显示面板会受到薄化液的压力f,由于在显示区域30,有密度很高的间隔柱的支撑,因此,显示区域30能够保持正常的形貌。而在摄像区域20,由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点封框胶,且其位于摄像区域20的长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且其硬度高于间隔柱的硬度,因此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摄像区域也能保持正常的形貌,不至于形成凹陷。

请参考图8c,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在薄化液中的已经完成薄化的显示面板。在薄化液压力的作用下,摄像区域20和显示区域30均受到来自薄化液的压力,由于间隔柱的支撑以及点封框胶的支撑,整个显示面板保持平整形貌,因此各区域在薄化液中被均匀腐蚀,阵列基板11的远离彩膜基板12的一侧表面与彩膜基板12的远离阵列基板11的一侧表面,均形成了平整表面。

请参考图8d,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完成薄化后从薄化液取出后的显示面板。当从薄化液取出后,彩膜基板12和阵列基板11不再受到薄化液的压力。因此,在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的内部应力作用下,其形貌趋向于回复其原始形貌。而由于其在放入薄化液的过程中,也未因为受到压力而凹陷,因此也不会有向外形成凸起的趋势,在从薄化液取出后,整个显示面板仍旧具有平整的表面。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被均匀薄化,在将显示面板最终做成显示装置后,也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效果,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拍摄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封框胶需要进行光照固化,而封框胶(包括主封框胶132和点封框胶134)与阵列基板之间为了防止漏光,设置了遮光层121,光线无法穿透遮光层121到达未固化的封框胶。因此需要将光线从阵列基板一侧向彩膜基板一侧进行照射,以固化封框胶。本实施例中,在主封框胶、点封框胶与第一基板之间,除了金属膜层外,其余膜层均为透光膜层,为了保证固化效果,可以将驱动功能层112对应主封框胶与点封框胶的位置,进行图案化设置,例如进行挖槽、刻缝等工艺,提高主封框胶与点封框胶对应位置的透光率。实验证明,当主封框胶、点封框胶对应的阵列基本的透过率大于30%的时候,能够获得较好的封框胶固化效果。

参考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关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其他区域结构,可以参考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彩膜基板的间隔层,还设置有挡墙1243。挡墙1243与第二间隔柱1242同层设置,且高度相同。当第二间隔柱1242还包括主柱与辅柱的时候,挡墙1243的高度可以和主柱的高度相同。挡墙1243除了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之外,还可以防止点封框胶134溢流。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挡墙1243进一步包括第一挡墙1243a,第二挡墙1243b和第三挡墙1243c。以图9中位于上方的点封框胶举例来说,第一挡墙1243a设置在一个透光区202与点封框胶134之间,并且跨过该点封框胶134与该透光区202之间最短距离所在位置;第二挡墙1243b设置在另一个透光区202与点封框胶134之间,并且跨过该点封框胶134与该透光区202之间最短距离所在位置;第三挡墙1243c设置在透光区202与显示区之间,并且跨过该点封框胶134与显示区之间最短距离所在位置。并且,进一步地,第一挡墙1243a在垂直于对应的点封框胶与透光区最短距离的方向上,其宽度大于点封框胶的直径;第二挡墙1243b在垂直于对应的点封框胶与透光区最短距离的方向上,其宽度大于点封框胶的直径;第三挡墙1243a在垂直于对应的点封框胶与显示区最短距离的方向上,其宽度大于点封框胶的直径。以此,第一挡墙1243a可以有效地阻挡点封框胶向对应的透光区溢流,第二挡墙1243b可以有效地阻止点封框胶134向对应的透光区溢流,第三挡墙1243c可以有效地组织点封框胶134向显示区溢流。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243a、第二挡墙1243b和第三挡墙1243c和点封框胶134的最小距离,均大于200微米,也即第一挡墙1243a、第二挡墙1243b和第三挡墙1243c均位于点封框胶外扩区域134m之外,以尽量避免挡墙124与封框胶接触,影响固化不良。本实施例中,挡墙本身的宽度可以和第二间隔柱1242的直径相同,即在6~8微米,以采用相同的工艺进行制备。

本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243a的延伸形状与对应的透光区202的轮廓相同,也即第一挡墙1243a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透光区202共圆心;第二挡墙1243b的延伸形状与对应的透光区202的轮廓相同,也即第二挡墙1243b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透光区202共圆心;第三挡墙1243c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显示区的轮廓相同,即为直线形。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挡墙、第二挡墙、第三挡墙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请参考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243a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透光区202共圆心;第二挡墙1243b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透光区202共圆心;第三挡墙1243c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点封框胶134共圆心。

又例如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243a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点封框胶134共圆心;第二挡墙1243b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点封框胶134共圆心;第三挡墙1243c的延伸形状为弧形,该弧形与对应的点封框胶134共圆心。

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区域20,还设置有补光透光区60。该补光透光区60用于在最终的显示装置中,与补光灯对应设置,在拍摄过程中提供补光效果。具体地,该补光透光区60位于相邻的两个透光区202之间。进一步地,可以位于两个透光区的对称中心,并且位于相邻的的两个点封框胶134的对称中心,以此可以提供最均匀的补光效果。补光透光区在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上的投影也为圆形,且其直径小于透光区202的直径。补光透光区60的结构与透光区202的结构类似,在阵列基板上,补光透光区60对应的位置,驱动功能层中至少金属膜层被挖出,更近一步地,可以挖出对应位置的所有驱动功能层。在彩膜基板上,补光透光区60对应的位置,遮光层被挖除,并且也不设置色阻层,以最大可能地提高补光透光区60的光透过率。本实施例中,关于点封框胶134,第一挡墙1243a、第二挡墙1243b、第三挡墙1243c以及其他元件的设置,可以和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考相关描述。

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与图12所示的实施例相比,两个透光区202与补光透光区60直接相连,因此,在制作这三个透光区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这两个透光区在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上的对应位置直接相连,将对应对置的金属膜层、遮光层等需要挖去的膜层直接挖去,免去了相邻的挖空区中非挖空区的结构设计,降低了设计及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透光区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任意一个透光区的直径。这是因为,在最终的显示装置中,透光区202对应摄像头的采光元件设置,采光元件的尺寸一般在2毫米~5毫米,而摄像头为多重光学镜片构成的光学元件,单个摄像头的尺寸是大于其采光元件的尺寸的,因此,相邻的两个摄像头之间,两个采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其实受限于摄像头的整体尺寸,也即,两个透光区202之间的最短距离,受限于后续对应的摄像头的尺寸。通常摄像头的尺寸为其采光元件的2倍,因此,设置两个透光区202之间的距离与透光区202的直径相当,可以有效地进行后期的摄像头安装。当本实施例中,两个摄像头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应增大之后,两个透光区202之间的非透光区,其尺寸也增大,因此,可以将点封框胶的尺寸进行进一步增加。如本实施例中,单个点封框胶的直径可以设置为与透光区202的半径相当,也即1.5~2.5毫米。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整体的一个点封框胶,即将两个点封框胶形成为一个图案化的整体封框胶,只要保证最终形成的点封框胶举例透光区202与显示区的最小距离大于200微米,即可保证较为安全的点封框胶与透光区、显示区相对位置关系。当仅设置一个点封框胶的时候,该点封框胶的中心位于相邻的两个透光区之间,更进一步地,该点封框胶可以关于垂直于两个透光区中心连线的对称轴对称,且关于该两个透光区中心连线也对称。

请参考图15,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成圆角三角形,在摄像区域20设置有三个透光区202,用于作为多前置摄像头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解决方案。本实施中,对于任意两个透光区202,其设置的点封框胶的中心,都落在这两个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这两个透光区之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摄像区域20具有一对称轴x,在对称轴x上,设置有一点封框胶134,且该点封框胶134关于该对称轴x对称,用于对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作为支撑。关于本实施例,关于支撑柱、遮光层、挡墙等结构的设计,可以参考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一个点封框胶134,且该点封框胶134设置于摄像区域20的重心位置。以此,本实施例的点封框胶134可以对三个方向的支撑力进行平衡,获得最好的支撑效果。

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显示面板的摄像区域示意图。相比图15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设置有4个点封框胶134,且任一点封框胶134,都能找到与其对应的两个透光区202,在这两个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该任一点封框胶134都落在这两个透光区之间。进一步的,该任一点封框胶134关于一条对称轴对称,该对称轴可以是垂直于对应的两个透光区202的中心连线的一条对称轴,用于对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作为支撑。关于本实施例,关于支撑柱、遮光层、挡墙等结构的设计,可以参考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区202之间设置有两个点封框胶,这两个点封框胶134的中心,在对应的两个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位于这两个透光区之间,以此获得更好的支撑效果。

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摄像区域,还可以包括更多个的透光区,例如四个。当摄像区域包括更多个的透光区时,任意两个相邻的透光区,在这两个透光区的排列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点封框胶,该点封框的中心位于这两个透光区之间,用于获得支撑效果,以使得在薄化过程中薄化均匀。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