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51792发布日期:2022-05-07 21: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光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提出了使用有液晶单元的光控制装置。这种光控制装置主要使一偏振光分量的光线会聚或发散。在一例中公开有如下光控制装置,将两个液晶单元层叠,在一方的液晶单元中调制一方的偏振光分量,在另一方的液晶单元中调制另一方的偏振光分量。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9/003366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的光控制装置。
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9.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光控制装置,具备:第一液晶单元,具备具有多个第一控制电极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进行了扭转取向的第一液晶层;以及第二液晶单元,具备具有多个第二控制电极的第三基板、第四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三基板与所述第四基板之间进行了扭转取向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二液晶单元层叠于所述第一液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重叠,所述第一液晶单元具有如下功能:对入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光分量进行调制并且转换为第二偏振光分量,对入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三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进行调制地转换为第四偏振光分量,所述第二液晶单元具有如下功能:对透射过所述第一液晶单元的所述第二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进行调制,但对透射过所述第一液晶单元的所述第四偏振光分量进行调制。
10.发明效果
1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的光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一构成例的图。
13.图2是表示第一液晶单元1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14.图3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15.图4是用于说明形成于第一液晶单元1的液晶透镜ll1的图。
16.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光控制装置100的液晶透镜ll1以及ll2的作用的图。
17.图6是用于说明基于光控制装置100的液晶透镜ll1以及ll2的作用的图。
18.图7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截面图。
19.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20.图9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图8所示的第一液晶单元1的液晶透镜ll1的图。
21.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22.图11是表示第一控制电极e1的其他形状的例子的图。
23.图12是表示第一控制电极e1的其他形状的例子的图。
24.图13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仅为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而存在与实际的方式相比示意性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仅为一例,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与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关于已出现的图已经叙述过的构成要素发挥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26.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一构成例的图。在一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观察由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称作俯视。
27.光控制装置100具备第一液晶单元1、第二液晶单元2、以及控制部ct。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28.第一液晶单元1具备第一基板sub1、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一液晶层lc1。第一基板sub1具备绝缘基板11、设于绝缘基板11上的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覆盖第一控制电极e1的取向膜al1。第二基板sub2具备绝缘基板12、设于绝缘基板12上的第一共用电极c1、以及覆盖第一共用电极c1的取向膜al2。第一共用电极c1与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对置。
29.第二液晶单元2具备第三基板sub3、第四基板sub4、以及第二液晶层lc2。第三基板sub3具备绝缘基板13、设于绝缘基板13上的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覆盖第二控制电极e2的取向膜al3。第二控制电极e2形成为在第三方向z上与第一控制电极e1重叠。第四基板sub4具备绝缘基板14、设于绝缘基板14上的第二共用电极c2、以及覆盖第二共用电极c2的取向膜al4。第二共用电极c2与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对置。
30.绝缘基板11至14例如为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透明基板。
31.第一控制电极e1、第二控制电极e2、第一共用电极c1、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是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
32.取向膜al1至al4是具有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取向限制力的水平取向膜。例如取向膜al1的取向处理方向ad1以及取向膜al3的取向处理方向ad3均与第一方向x平行。此外,取向膜al2的取向处理方向ad2以及取向膜al4的取向处理方向ad4均与第二方向y平行。即,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取向处理方向ad1与取向处理方向ad2正交,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取向处理方向ad3与取向处理方向ad4正交。另外,取向处理既可以是摩擦处理,也可以是光取向处理。
33.第一液晶层lc1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由取向膜al1以及al2保持,并具有90
°
扭转取向了的液晶分子lm1。同样,第二液晶层lc2在第三基板sub3与第四基板sub4之间由取向膜al3以及al4保持,并具有90
°
扭转取向了的液晶分子lm2。这些第一液晶
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例如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34.第二液晶单元2在第三方向z上层叠于第一液晶单元1之上。绝缘基板12与绝缘基板13由透明的粘接层相互粘接。粘接层3的折射率与绝缘基板12以及13的折射率相同。另一方面,绝缘基板11的外表面11a以及绝缘基板14的外表面14a分别与空气层相接。
35.控制部ct具备电压控制部dct1以及dct2。电压控制部dct1控制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应当向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施加的电压。电压控制部dct2控制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应当向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施加的电压。
36.这种光控制装置100例如与放射自然光的光源组合,并设置为外表面11a成为自然光的入射面。第一液晶单元1具有如下功能:对入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光分量进行调制并且转换为第二偏振光分量,对入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三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进行调制地转换为第四偏振光分量。第二液晶单元2具有对透射第一液晶单元1的第二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进行调制但对透射第一液晶单元1的第四偏振光分量进行调制的功能。在后详细叙述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的功能。
37.这里的调制是指通过形成于液晶层的折射率分布型透镜(以下,称作液晶透镜),使透射液晶层的偏振光分量会聚或者发散。即,第一液晶单元1使第一偏振光分量会聚或者发散,第二液晶单元2使第四偏振光分量会聚或者发散。此外,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第三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被会聚及发散,同样,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第二偏振光分量几乎不被会聚及发散。会聚或者发散的程度(调制率)由对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来控制。即,第一液晶单元1中的第一偏振光分量的调制率由电压控制部dct1来控制,第二液晶单元2中的第四偏振光分量的调制率由电压控制部dct2来控制。
38.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具有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具有同等的旋光度(rotatory power)。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均具有将入射的偏振光分量(直线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90
°
的旋光度。即,第一偏振光分量的偏振面与第二偏振光分量的偏振面正交,第三偏振光分量的偏振面与第四偏振光分量的偏振面正交。在第一偏振光分量以及第三偏振光分量相互正交的情况下,第一偏振光分量以及第四偏振光分量具有相同的偏振面,此外,第二偏振光分量以及第三偏振光分量具有相同的偏振面。
39.图2是表示第一液晶单元1的构成例的截面图。这里对第一液晶单元1进行说明,但第二液晶单元2也具有与第一液晶单元1相同的截面构造,省略其说明。
40.在第一基板sub1中,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在第一调制区域a11中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供电线pl设于第一调制区域a11的外侧的周边区域a12。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供电线pl与图1所示的电压控制部dct1电连接。
41.在第二基板sub2中,第一共用电极c1例如是位于第一调制区域a11的大致整个面并且其一部分也延伸至周边区域a12的单一的平板电极。第一共用电极c1在第一调制区域a11中隔着第一液晶层lc1而与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对置。第一共用电极c1在周边区域a12中与供电线pl对置。
42.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在周边区域a12中通过密封件se被粘接。密封件se具备导通部件cd。导通部件cd夹设于供电线pl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将供电线pl与第一共用电极c1电连接。
43.图3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与第一调制区域a11重叠的第一共用电极c1、以及与第二调制区域a21重叠的第二共用电极c2由虚线表示。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在第一调制区域a11中,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一定的间隔d1地排列。各个第一控制电极e1例如是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带状电极。各个第一控制电极e1沿第一方向x具有同等宽度w1。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在第二调制区域a21中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一定的间隔d2地排列。各个第二控制电极e2例如是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带状电极。各个第二控制电极e2沿第一方向x具有同等宽度w2。宽度w1与宽度w2相同,此外,间隔d1与间隔d2相同。即,在俯视时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分别与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重叠。宽度w1和w2、以及间隔d1和d2例如为10μm~30μm。
44.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调制区域a11以及第二调制区域a21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长方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长方形状,还可以形成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第一调制区域a11以及第二调制区域a21为同一形状,在俯视时相互重叠。
45.图4是用于说明形成于第一液晶单元1的液晶透镜ll1的图。在图4中仅图示出说明所需的构成。另外,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也能够形成与参照图4说明的液晶透镜ll1相同的液晶透镜ll2。
46.图4的(a)示出了在第一控制电极e11至e15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未产生电位差的关闭状态(off)。第一液晶层lc1所含的液晶分子lm1通过取向膜al1以及al2的取向限制力而扭转取向。
47.图4的(b)示出了在第一控制电极e11至e15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形成有电位差的开启状态(on)。电压控制部dct1分别向第一控制电极e11至e15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供给规定的电压。第一液晶层lc1如上述那样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因此,液晶分子lm1在形成有电场的状态下,其长轴以沿着电场的方式取向。在一例中,分别对第一控制电极e11、e12、e13、e14、e15供给7v、3v、0v、3v、7v的电压,对第一共用电极c1供给0v的电压。
48.由于在第一控制电极e11以及e15分别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形成沿着第三方向z的电场,因此液晶分子lm1的长轴以沿着第三方向z的方式取向。在第一控制电极e13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几乎不形成电场,液晶分子lm1维持初始取向状态(扭转取向了的状态)。在第一控制电极e12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形成第一控制电极e11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和第一控制电极e13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的中间的取向状态。在第一控制电极e14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形成第一控制电极e15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和第一控制电极e13与第一共用电极c1对置的区域的中间的取向状态。
49.液晶分子lm1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因此,第一液晶层lc1具有与液晶分子lm1的取向状态相应的折射率分布。或者在将第一液晶层lc1的沿着第三方向z的厚度设为d时,第一液晶层lc1具有通过δn
·
d表示的延迟的分布、或者相位分布。另外,厚度d在一例中为10μm~50μm。图中由虚线表示的液晶透镜ll1由上述这样的折射率分布、延迟的分布、或者相位分布而形成。图示的液晶透镜ll1作为凸透镜发挥功能。
50.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基于光控制装置100的液晶透镜ll1以及ll2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光的行进方向沿着第三方向z的情况下,将具有沿着第一方向x的偏振面的直线偏振光称作第一偏振光(p偏振光)pol1,将具有沿着第二方向y的偏振面的
直线偏振光称作第二偏振光(s偏振光)pol2。光源ls放射包含第一偏振光pol1以及第二偏振光pol2的自然光。第一液晶单元1位于光源ls与第二液晶单元2之间。
51.如图5所示,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光(第一偏振光分量)pol1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被液晶透镜ll1会聚并且其偏振面旋转90度而转换为第二偏振光(第二偏振光分量)pol2。透射第一液晶单元1的第二偏振光pol2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不被液晶透镜ll2会聚地透射,其偏振面旋转90度而转换为第一偏振光pol1。即,从光源ls放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光pol1被光控制装置100会聚。
52.如图6所示,自然光中的第二偏振光(第三偏振光分量)pol2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不被液晶透镜ll1会聚地透射,其偏振面旋转90度而转换为第一偏振光(第四偏振光分量)pol1。透射第一液晶单元1的第一偏振光pol1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被液晶透镜ll2会聚并且其偏振面旋转90度而转换为第二偏振光pol2。即,从光源ls放射的自然光中的第二偏振光pol2被光控制装置100会聚。
53.根据这种光控制装置100,用于调制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光pol1的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用于调制自然光中的第二偏振光pol2的第二液晶单元2能够由同一规格构成。因此,与调制区域的形状无关地,通过层叠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能够提供调制(会聚或者发散)自然光的光控制装置100。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由不同的规格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统一生产线,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光控制装置100。
54.图7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截面图。图7所示的构成例与图1所示的构成例相比,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三基板sub3由透明的粘接层3粘接这点上不同。此外,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四基板sub4与空气层相接。更具体而言,粘接层3将绝缘基板11与绝缘基板13粘接。粘接层3的折射率与绝缘基板11以及13的折射率相同。另一方面,绝缘基板12的外表面12a以及绝缘基板14的外表面14a分别与空气层相接。
55.第一共用电极c1设于绝缘基板12的内表面12b,第二共用电极c2设于绝缘基板14的内表面14b。即,在光控制装置100中,第一液晶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位于作为平板电极的第一共用电极c1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之间。例如由ito形成的第一共用电极c1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为导电层,并且作为紫外线吸收层发挥功能。
56.根据这种构成例,可获得与上述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从外表面12a入射的紫外线在第一共用电极c1中被吸收,此外,从外表面14a入射的紫外线在第二共用电极c2中被吸收。因此,第一液晶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由紫外线引起的恶化受到抑制。
57.此外,第二基板sub2的电荷经由第一共用电极c1被放电,第四基板sub4的电荷经由第二共用电极c2被放电。因此,在第一液晶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中,由不希望的带电导致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不良受到抑制。
58.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图8所示的构成例与图1所示的构成例相比不同的点在于,在第一液晶单元1中,第一基板sub1具备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第一共用电极c1位于相邻的第一控制电极e1之间。此外,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位于同一层。例如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设于绝缘基板11之上,被取向膜al1覆盖。这些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例如由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另外,在图示的例中,在相邻的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配置有一个第一
控制电极e1,但也可以在相邻的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配置有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也可以在相邻的第一控制电极e1之间配置有多个第一共用电极c1。
59.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也与第一液晶单元1相同,第三基板sub3具备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第二共用电极c2位于相邻的第二控制电极e2之间。此外,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位于同一层。
60.第一共用电极c1的宽度与第二共用电极c2的宽度w2相同,此外,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的间隔、和第二控制电极e2与第二共用电极c2的间隔相同。第二控制电极e2位于第一控制电极e1的正上方,第二共用电极c2位于第一共用电极c1的正上方。即,在俯视时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分别与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重叠,多个第一共用电极c1分别与多个第二共用电极c2重叠。
61.第一液晶单元1以及第二液晶单元2由透明的粘接层3相互粘接。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由粘接层3相互粘接。粘接层3的折射率与绝缘基板12以及13的折射率相同。另一方面,绝缘基板11以及绝缘基板14各自的外表面与空气层相接。在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四基板sub4中未设有电极。特别是,出于抑制来自第四基板sub4的紫外线的入射的观点,也可以在第四基板sub4的外表面(或者绝缘基板14的外表面)设有紫外线吸收层。边参照图13边在后面叙述紫外线吸收层的具体例。
62.图9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图8所示的第一液晶单元1的液晶透镜ll1的图。在图9中仅图示说明所需的构成。另外,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也能够形成与参照图9说明的液晶透镜ll1相同的液晶透镜ll2。
63.图9的(a)示出了在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未产生电位差的关闭状态(off)。第一液晶层lc1所含的液晶分子lm1通过取向膜al1以及al2的取向限制力而扭转取向。
64.图9的(b)示出了在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形成有电位差的开启状态(on)。电压控制部dct1分别对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供给规定的电压。液晶分子lm1在形成有电场的状态下,其长轴以沿着电场的方式取向。由此,形成图中由虚线表示那样的液晶透镜ll1。
65.在图8以及图9所示的构成例中,可获得与上述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在这样的构成例中,不需要参照图2而说明的那样的供电线pl以及导通部件cd,能够使构成简化。另外,在图8以及图9所示的构成例中,也可以与图7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第一基板sub1与第三基板sub3由透明的粘接层3粘接。
66.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图10所示的构成例与图8所示的构成例相比不同点在于,第一基板sub1具备位于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的绝缘膜(第一绝缘膜)il1。即,在第一控制电极e1位于与第一共用电极c1不同的层这点上不同。例如第一共用电极c1设于绝缘基板11之上,由绝缘膜il1覆盖。第一控制电极e1设于绝缘膜il1之上,由取向膜al1覆盖。第一共用电极c1位于相邻的第一控制电极e1之间。
67.在第二液晶单元2中也与第一液晶单元1相同,第三基板sub3具备位于第二控制电极e2与第二共用电极c2之间的绝缘膜(第二绝缘膜)il2。例如第二共用电极c2设于绝缘基板13之上,由绝缘膜il2覆盖。第二控制电极e2设于绝缘膜il2之上,由取向膜al3覆盖。第二
共用电极c2位于相邻的第二控制电极e2之间。
68.第一共用电极c1的宽度与第二共用电极c2的宽度w2相同,此外,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的间隔、和第二控制电极e2与第二共用电极c2的间隔相同。第二控制电极e2位于第一控制电极e1的正上方,第二共用电极c2位于第一共用电极c1的正上方。即,在俯视时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分别与多个第二控制电极e2重叠,多个第一共用电极c1分别与多个第二共用电极c2重叠。
69.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三基板sub3由透明的粘接层3相互粘接。粘接层3的折射率与绝缘基板12以及13的折射率相同。另一方面,绝缘基板11以及绝缘基板14各自的外表面与空气层相接。在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四基板sub4中未设有电极。特别是,出于抑制来自第四基板sub4的紫外线的入射的观点,也可以在第四基板sub4的外表面(或者绝缘基板14的外表面)设有紫外线吸收层。边参照图13边在后面叙述紫外线吸收层的具体例。
70.在图10所示的构成例中,可获得与图8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被供给相互不同的电压的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隔着绝缘膜il1而被设置,因此在同一层排列的电极的间隔扩展,能够提高成品率。另外,在图10所示的构成例中,与图7所示的构成例相同,第一基板sub1与第三基板sub3也可以由透明的粘接层3粘接。
71.关于参照图8以及图10而说明的第一控制电极e1和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和第二共用电极c2,既可以为参照图3而说明的带状电极,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对于其他形状的例子在以下进行说明。
7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控制电极e1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点状。第一共用电极c1形成为分别包围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的环状。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极c1分别与电压控制部dct1电连接。例如通过在各个第一控制电极e1与第一共用电极c1之间形成电场,从而能够形成透镜阵列。
73.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形成为同心圆状。多个第一控制电极e1分别与电压控制部dct1电连接。例如,通过控制对各个第一控制电极e1供给的电压,能够形成圆形的透镜。
74.图13是表示光控制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截面图。图13所示的构成例与图8以及图10所示的构成例相比,在第一基板sub1与第三基板sub3由透明的粘接层3粘接这点上不同。此外,第二基板sub2以及第四基板sub4位于与粘接层3相反的一侧。此外,在第一液晶单元1的外表面(或者第二基板sub2的外表面)设有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1,在第二液晶单元2的外表面(或者第四基板sub4的外表面)设有第二紫外线吸收层22。更具体而言,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1设于绝缘基板12的外表面12a,第二紫外线吸收层22设于绝缘基板14的外表面14a。即,在光控制装置100中,第一液晶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位于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1以及第二紫外线吸收层22之间。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1以及第二紫外线吸收层22例如为由ito等形成的透明的导电层。
75.根据这种构成例,可获得与参照图7说明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即,从未设有电极的第二基板sub2侧入射的紫外线在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1中被吸收。此外,从未设有电极的第四基板sub4侧入射的紫外线在第二紫外线吸收层22中被吸收。因此,由第一液晶层lc1以及第二液晶层lc2的紫外线引起的恶化受到抑制。
76.另外,在图13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一基板sub1的第一控制电极e1以及第一共用电
极c1位于同一层,但第一控制电极e1也可以与第一共用电极c1位于不同的层。同样,第三基板sub3的第二控制电极e2以及第二共用电极c2也可以位于同一层,第二控制电极e2也可以与第二共用电极c2位于不同的层。
77.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光控制装置。
78.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本身,在其实施的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构成要素变形并具体化。此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而且,也可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适当组合构成要素。
79.附图标记说明
80.100

光控制装置1

第一液晶单元2

第二液晶单元3

粘接层
81.sub1

第一基板e1

第一控制电极sub2

第二基板lc1

第一液晶层
82.sub3

第三基板e2

第二控制电极sub4

第四基板lc2

第二液晶层
83.c1

第一共用电极c2

第二共用电极
84.a11

第一调制区域a21

第二调制区域
85.il1、il2

绝缘膜
86.ll1、ll2

液晶透镜
87.21

第一紫外线吸收层22

第二紫外线吸收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