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32878发布日期:2021-09-14 23:0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以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之间配置有光学快门,该光学快门具有tn液晶面板和设置在tn液晶面板的两面的反射型偏振片。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tn液晶面板具有液晶物质、和以夹着液晶物质的方式设置且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x电极以及多个y电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特开2010

1342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期望显示装置提高来自光源的光的取出效率。
5.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来自光源的光的取出效率高的显示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6.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照明装置和显示用液晶面板。照明装置出射光。显示用液晶面板通过控制来自照明装置的光的透射来显示图像。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调光用液晶面板。调光用液晶面板配置在比光源更靠显示用液晶面板侧。调光用液晶面板具有信号线和反射层。反射层配置于比信号线更靠光源侧且在俯视下与信号线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反射层在400nm以上700nm以下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更高。
7.另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照明装置和显示用液晶面板。照明装置出射光。显示用液晶面板通过控制来自照明装置的光的透射来显示图像。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调光用液晶面板。调光用液晶面板配置在比光源更靠显示用液晶面板侧。调光用液晶面板具有信号线和。信号线被构成为信号线的光源侧表面的在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70%以上。
附图说明
8.图1是放大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

ii截取的示意性剖面图。图3是放大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图4是放大了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图5是放大了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图6是放大了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图7是放大了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9.以下,对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下述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
10.(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放大了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

ii截取的示意性剖面图。此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描绘,用实线描绘了一部分隐藏线。
11.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照明装置10和显示用液晶面板40。
12.(照明装置10)照明装置10是向显示用液晶面板40出射光的装置。显示用液晶面板40是通过透过来自照明装置10的光来显示图像的面板。
13.此处,在本发明中,设为“图像”中包含有字符。“图像”包括静止图像和动态图像。
14.照明装置10具有光源20和调光用液晶面板30。
15.(光源20)光源20向调光用液晶面板30侧出射光。光源20例如可以是边光型的光源,也可以是直下型的光源。边光型的光源例如也可以具有在一个主面具有光出射面的导光板、向导光板的侧面出射光的发光元件、以及配置于光出射面上的散射板等的光学膜。直下型的光源也可以具有配置为矩阵状的多个发光元件、以及配置于多个发光元件与调光用液晶面板之间的散射板等的光学膜。
16.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光源20为边光型的光源为例进行说明。
17.光源20具有导光体21、至少一个发光元件22和反射层23。
18.导光体21形成为板状。导光体21的一个主面构成光源20的光出射面20a。
19.至少一个发光元件22例如被配置为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向导光体21的侧面入射。发光元件22例如能够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构成。
20.反射层23形成于与构成导光体21的光出射面20a的一侧的主面相反侧的主面上。反射层23具有反射面23a。反射面23a将从发光元件22等入射的光向调光用液晶面板30侧反射。反射层23例如可以由铝层、白色的涂膜层等构成。
21.(调光用液晶面板30)调光用液晶面板30配置在比光源20更靠显示用液晶面板40侧的位置。调光用液晶面板30配置在光源20的光出射面20a上或其上方。
22.调光用液晶面板30是针对每个区域调整来自光源20的光的透射率的元件。调光用液晶面板30例如使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中的来自光源20的光的光透射率与其他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中的来自光源20的光的光透射率不同。通过设置该调光用液晶面板30,可以针对每个区域控制从照明装置10出射的光的亮度。因此,例如,能够降低显示装置1的功耗、实现高对比度化。
23.此外,调光用液晶面板30的驱动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以下,对调光用液晶面板30例如由ips模式(in

plane switching mode:面内开关)、ffs模式(fringe

field switching mode:边缘场切换)等的横向电场驱动方式(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面板构成的示例进行说明。
24.如图1所示,调光用液晶面板30具有多个像素p1。多个像素p1分别沿着x轴方向以及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配置成矩阵状。
25.如图2所示,调光用液晶面板30具有有源矩阵基板31、液晶层32以及对置基板33。
26.有源矩阵基板31具有图1所示的多个开关元件31a。开关元件31a在多个像素p1分别至少各配置一个。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像素p1配置有一个开关元件31a。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在多个像素中分别配置多个开关元件。
27.此外,开关元件31a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元件31a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构成。因此,有源矩阵基板31有时例如也被称为tft基板。
28.有源矩阵基板31还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和多个第二信号线31c。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多个开关元件31a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于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31b构成栅极线,第二信号线31c构成源极线。
29.以下,参照图1和图2,对有源矩阵基板31的构成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30.如图2所示,有源矩阵基板31具有绝缘板31d。绝缘板31d是至少一个主面具有绝缘性的基板。绝缘板31d例如能够由玻璃板等构成。在绝缘板31d之上形成有图1所示的多个开关元件31a、多个第一信号线31b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线31c。
31.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多个第一信号线31b沿y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信号线31b构成栅极线。
32.多个第二信号线31c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多个第二信号线31c沿着x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二信号线31c构成源极线。在多个第二信号线31c与多个第一信号线31b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绝缘膜。多个第二信号线31c和多个第一信号线31b通过绝缘膜而相互电绝缘。
33.在多个第一信号线31b与多个第二信号线31c的交叉点各自的附近配置有开关元件31a。开关元件31a分别与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电连接。具体而言,开关元件31a的栅极电极与作为栅极线的第一信号线31b电连接。开关元件31a的源极电极与作为源极线的第二信号线31c电连接。
34.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和多个第二信号线31c设置为由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和多个第二信号线31c划分多个像素p1。
35.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和多个第二信号线31c各自包含导电层。
36.作为导电层,例如能够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和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另外,导电层也可以由多种导电层的层叠体构成。
37.如图2所示,有源矩阵基板31还具有绝缘膜31e、共用电极31f、绝缘膜31g和多个像素电极31h。
38.绝缘膜31e在绝缘板31d之上以覆盖多个第一信号线31b、多个第二信号线31c和多个开关元件31a的方式形成。绝缘膜31e例如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等形成。
39.在绝缘膜31e上形成有共用电极31f。共用电极31f横跨多个像素p1而设置。共用电极31f例如可以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锌氧化物(zno:al(azo))、igzo等
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形成。
40.在共用电极31f上形成有绝缘膜31g。共用电极31f被该绝缘膜31g覆盖。绝缘膜31g例如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等形成。
41.在绝缘膜31g上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31h。多个像素电极31h与共用电极31f通过绝缘膜31g而相互绝缘。如图1所示,多个像素电极31h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配置成矩阵状。像素电极31h设于多个像素p1的每一个中。像素电极31h与开关元件31a的漏极电极电连接。在像素电极31h形成有开口31h1。该像素电极31h和共用电极31f以在这些电极之间形成边缘电场的方式设置。多个像素电极31h例如能够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锌氧化物(zno:al(azo))、igzo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ransparen tconductive oxide:tco)形成。
42.此外,在有源矩阵基板31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取向膜。取向膜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等形成。
43.如图2所示,有源矩阵基板31的形成有像素电极31h一侧的主面与对置基板33隔开间隔地对置。在对置基板33的有源矩阵基板31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取向膜。取向膜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等形成。
44.在有源矩阵基板31与对置基板33之间配置有液晶层32。液晶层32包含多个液晶分子。液晶分子例如也可以是具有电光学特性的向列液晶分子。液晶分子可以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也可以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45.(第一偏振板34以及第二偏振板35)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偏振板34和第二偏振板35。第一偏振板34和第二偏振板35例如优选以彼此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式配置成正交尼科尔。
46.第一偏振板34配置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与光源20之间。第一偏振板34配置在比调光用液晶面板30更靠近光源20侧。第一偏振板34构成第一偏振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偏振层由与调光用液晶面板独立的板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第一偏振层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调光用液晶面板上的层。
47.第一偏振板34具有反射型偏振板34a和吸收型偏振板34b。反射型偏振板34a配置于比吸收型偏振板34b更靠光源20侧。吸收型偏振板34b配置在反射型偏振板34a与调光用液晶面板30之间。
48.此处,“反射型偏振板”是指通过选择性地反射具有与透射偏振光的偏振轴(透射轴)正交的偏振轴的偏振光,而使沿着透射轴振动的偏振光的透射率比沿着与透射轴正交的偏振轴振动的偏振光的透射率高的偏振板。
[0049]“吸收型偏振板”是指由于沿着透射轴振动的偏振光的光吸收率高于沿着与透射轴正交的方向振动的偏振光的光吸收率,因此沿着透射轴振动的偏振光的透射率高于沿着与透射轴正交的偏振轴振动的偏振光的透射率的偏振板。
[0050]
具体而言,吸收型偏振板例如可以由以已取向的状态含有具有二色性的碘络合物、染料等的各向异性材料的聚乙烯醇(pva)膜等构成。
[0051]
第二偏振板35配置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与显示用液晶面板40之间。第二偏振板35配置在与调光用液晶面板30相比更靠显示用液晶面板40侧。第二偏振板35构成第二偏振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偏振层由与调光用液晶面板、显示用液晶面板独立的板构
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第二偏振层也可以是例如形成于调光用液晶面板和显示用液晶面板中的至少一个之上的层。
[00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偏振板35由吸收型偏振片构成。优选第一偏振板34的、在与第一偏振板34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比第二偏振板35的、在与第二偏振板35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高。
[0053]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偏振板34和第二偏振板35配置为正交尼科尔。因此,与第一偏振板34的透射轴平行的第一方向和与第二偏振板35的透射轴平行的第二方向正交。
[0054]
(显示用液晶面板40)在照明装置10的光出射侧配置有显示用液晶面板40。具体而言,显示用液晶面板40通过对多个区域的每个区域控制来自照明装置10的光的透射,从而使图像显示。
[0055]
此外,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驱动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以下,对显示用液晶面板40例如由ips模式、ffs模式等横向电场驱动方式(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面板构成的示例进行说明。
[0056]
显示用液晶面板40也与调光用液晶面板30同样地,具有多个像素p2(参照图2)。在显示用液晶面板40中,多个像素p2分别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配置成矩阵状。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像素p2小于调光用液晶面板30的像素p1。具体而言,在分别设置有多个像素p1的区域中,配置有多个像素p2(例如,2~4个左右的像素p2)。因此,在显示装置1中,调光用液晶面板30例如构成为可对2~4个左右的多个像素p2的每一个调整亮度。
[0057]
显示用液晶面板40具有有源矩阵基板41、液晶层42以及对置基板43。
[0058]
有源矩阵基板41具有未图示的多个开关元件。开关元件在多个像素p2的每一个中至少各配置有一个。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像素p2中配置有一个开关元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在多个像素的每一个中配置多个开关元件。
[0059]
此外,开关元件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元件由tft构成。因此,有源矩阵基板41例如有时也被称为tft基板。
[0060]
有源矩阵基板41还具有未图示的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1c。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41c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多个开关元件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于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41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线构成栅极线,第二信号线41c构成源极线。
[0061]
更具体而言,有源矩阵基板41具有绝缘板41d。绝缘板41d是至少一个主面具有绝缘性的基板。绝缘板41d例如能够由玻璃板等构成。在绝缘板41d上形成有多个开关元件、多个第一信号线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线41c。
[0062]
多个第一信号线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多个第一信号线沿y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一信号线构成栅极线。
[0063]
多个第二信号线41c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多个第二信号线41c沿着x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二信号线41c构成源极线。在多个第二信号线41c与多个第一信号线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绝缘膜。多个第二信号线41c和多个第一信号线通过绝缘膜而相互电绝缘。
[0064]
在多个第一信号线与多个第二信号线41c的交叉点的每一个附近配置有开关元
件。开关元件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41c分别电连接。具体而言,开关元件的栅极电极与作为栅极线的第一信号线电连接。开关元件的源极电极与作为源极线的第二信号线41c电连接。
[0065]
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1c设置为由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1c划分多个像素p2。
[0066]
多个第一信号线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1c各自包含导电层。
[0067]
导电层例如可以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和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另外,导电层也可以由多种导电层的层叠体构成。
[0068]
有源矩阵基板41还具有绝缘膜41e、共用电极41f、绝缘膜41g、以及多个像素电极41h。
[0069]
绝缘膜41e在绝缘板41d上以覆盖多个第一信号线、多个第二信号线41c和多个开关元件的方式形成。绝缘膜41e例如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等形成。
[0070]
在绝缘膜41e上形成有共用电极41f。共用电极41f跨越多个像素p2而设置。共用电极41f例如可以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锌氧化物(zno:al(azo))、igzo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形成。
[0071]
在共用电极41f上形成有绝缘膜41g。共用电极41f被该绝缘膜41g覆盖。绝缘膜41g例如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等形成。
[0072]
在绝缘膜41g上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41h。多个像素电极41h与共用电极41f通过绝缘膜41g而相互绝缘。多个像素电极41h沿着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配置成矩阵状。像素电极41h设于多个像素p2的每一个。像素电极41h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极电连接。在像素电极41h形成有开口41h1。该像素电极41h和共用电极41f以在这些电极之间形成边缘电场的方式设置。多个像素电极41h例如能够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铝锌氧化物(zno:al(azo))、igzo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形成。
[0073]
此外,在有源矩阵基板41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取向膜。取向膜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等形成。
[0074]
有源矩阵基板41的形成有像素电极41h的一侧的主面与对置基板43隔开间隔地对置。对置基板43具有绝缘板43a和彩色滤光片基板43b。绝缘板43a具有与绝缘板41d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因此,对绝缘板43a引用关于绝缘板33的记载。
[0075]
彩色滤光片基板43b配置在绝缘板43a的液晶层42侧的表面上。
[0076]
在对置基板43的有源矩阵基板41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取向膜。取向膜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等形成。
[0077]
在有源矩阵基板41与对置基板43之间配置有液晶层42。液晶层42包含多个液晶分子。液晶分子例如可以是具有电光学特性的向列液晶分子。液晶分子可以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也可以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0078]
(第三偏振板44)在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两侧配置有第二偏振板35和第三偏振板44。第二偏振板35配置于比显示用液晶面板40更靠光源20侧。第三偏振板44配置在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与光源20相反的一侧。第二偏振板35和第三偏振板44例如优选以彼此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式配置
成正交尼科尔。
[0079]
第三偏振板44由吸收型偏振板构成。第三偏振板44构成第三偏振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偏振层由与显示用液晶面板独立的板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第三偏振层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显示用液晶面板上的层。
[0080]
优选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与第一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比由第三偏振板44构成的第三偏振层的、在与第三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高。此外,由第二偏振板35构成的第二偏振层的、在与第二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例如可以与第三偏振层的、在与第三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相同,也可以高于第三偏振层的、在与第三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偏振光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
[0081]
但是,在来自光源20的光入射到调光用液晶面板30的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等的信号线的情况下,入射光的一部分通过信号线反射到光源20侧。然而,例如,在信号线所包含的导电层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和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情况下,导电层的光反射率低,入射至导电层的光的一部分被吸收。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这般,在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和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导电层构成信号线的光源20侧的表面的情况下,导电层的光反射率容易变低。因此,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容易变低,难以提高显示装置的亮度。
[0082]
此处,在显示装置1中,在比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更靠光源20侧设置有反射层31i。反射层31i配置在比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更靠光源20侧。反射层31i配置在与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层31i设于与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重叠的整个区域上。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层31i配置在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整个信号线与绝缘板31d之间。反射层31i与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相比,在400nm以上700nm以下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更高。这样,在显示装置1中,由于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反射层3li,因此,从光源20入射至信号线侧的光的信号线的吸收被抑制,从光源20入射至信号线侧的光向光源20侧的反射率提高。因此,来自光源20的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其结果,显示装置1的亮度得以提高。即,显示装置1具有高亮度。
[0083]
从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的亮度的观点出发,反射层31i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优选为与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等信号线的可见波长区域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相比,高70%以上,更优选高85%以上。
[0084]
反射层31i的构成只要是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比信号线高的构成即可,并无特别限定。反射层31i例如可以包含由al、ag及pt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构成的层。反射层31i也可以包含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层。反射层31i也可以是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层,或者是由al、al
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多个层的层叠体构成。由al、ag、及pt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构成的层与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和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的信号线相比,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更高。因此,通过设置这样的反射层31i,能够适当地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向光源20侧的反射率。
[0085]
另外,反射层31i也可以包含电介质多层膜。即使在反射层31i作为包含电介质多层膜的层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向光源20侧的反射率。具体而言,反射层31i既可以由电介质多层膜构成,也可以由至少一个层与电介质多层膜的层叠体构成,该至少一个层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在该情况下,电介质多层膜优选比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至少一个层更靠近光源20侧。
[0086]
此外,电介质多层膜是折射率相对低的低折射率电介质膜和折射率相对高的高折射率电介质膜交替层叠而成的多层膜。低折射率电介质膜例如能够由氧化硅、氟化硅、氧化铝、氟化铝等形成。高折射率电介质膜例如能够由氧化钛、氧化铌、氧化钨、氧化镧、氧化钇、氧化铝等形成。电介质多层膜的总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2层~100层左右。另外,在电介质多层膜中,也可以在低折射率电介质膜与高折射率电介质膜之间还设置折射率高于低折射率电介质膜且折射率低于高折射率电介质膜的电介质膜。
[0087]
此外,在本发明中,反射层的层叠方向上的位置只要是比信号线更靠光源侧,则没有特别限定。反射层例如可以相对于调光用液晶面板的液晶层配置在与光源相反的一侧。然而,在该情况下,从光源入射至反射层的光穿过液晶层,并且,被反射层反射而朝向光源的光也穿过液晶层。因此,向反射层入射的入射光和反射光容易被液晶层吸收。因此,优选如显示装置1那样,反射层31i位于比调光用液晶面板30的液晶层32更靠光源20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从光源20入射至反射层31i的光、通过反射层311向光源20侧反射的光被液晶层32吸收。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20的光从显示装置1取出的效率更高。
[0088]
从使来自光源20的光从显示装置1取出的效率更高的观点出发,优选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与第一偏振层的透射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高于由第二偏振板35构成的第二偏振层的、在与第二偏振层的透射率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通过提高由位于比反射层31i更靠光源20侧的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能够抑制从光源20入射至反射层31i的光、以及由反射层31i向光源20侧反射的光的第一偏振层的吸收。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20的光从显示装置1取出的效率更高。
[0089]
从使来自光源20的光从显示装置1取出的效率更高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比由第二偏振板35构成的第二偏振层的在第二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高2.9%以上,进一步优选高5.0%以上。但是,如果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过高,则显示装置1的对比度有可能降低。因此,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优选为由第二偏振板35构成的第二偏振层的在第二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的1.14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8倍以下。
[0090]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优选高于由第三偏振板44构成的第三偏振层的在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且优选比由第三偏振板44构成的第三偏振层的在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高2.9%以上,进一步优选高5.0%以上。由第一偏振板34构成的第一偏振层的在第一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优选为由第三偏振板44构成的第三偏振层的在第三方向上振动的光在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透射率的1.14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8倍以下。
[0091]
进一步地,第一偏振板34的至少一部分优选由反射型偏振板构成。具体而言,例如,第一偏振板34优选包含反射型偏振板34a。在该情况下,与整个第一偏振板由吸收型偏振板构成的情况下相比,能够抑制第一偏振板中的光吸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来自显示装置1的光的取出效率。从该观点出发,考虑由反射型偏振板构成整个第一偏振板34。然而,在整个第一偏振板34由反射型偏振板构成的情况下,显示装置1的对比度有可能降低。因此,更优选第一偏振板34具有反射型偏振板34a和吸收型偏振板34b。
[0092]
以下,对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共同的附图标记参照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共同的功能的部件,并省略说明。
[0093]
(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放大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a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0094]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a在信号线和反射层的构成中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不同。在显示装置1a中未设置反射层。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构成为使得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70%以上。因此,不容易被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吸收来自光源20的光,且以高反射率被反射到光源20侧。因此,能够提高来自显示装置1a的光的取出效率。
[0095]
从进一步提高来自显示装置1a的光的取出效率的观点出发,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优选构成为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视感度反射率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构成为85%以上。
[0096]
这样,对于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视感度反射率高的信号线而言,例如,至少光源20侧的表层能够通过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信号线实现。可以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整个信号线,也可以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信号线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由al、al合金、ag、ag合金、pt及pt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构成,并且具有:位于光源20侧的表层的第一层;以及形成于第一层上,且由选自ti、cu、mo、w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以及包含ti、cu、mo、w以及t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氮化物中的任一种构成第二层。
[0097]
(第三实施方式)图4是放大了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b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0098]
在有源矩阵基板31和对置基板33相对于液晶层32的位置关系和反射层311的位置
中,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不同。
[0099]
在显示装置1b中,有源矩阵基板31相对于液晶层32配置在与光源20相反一侧。对置基板33相对于液晶层32配置于光源20侧。反射层31i配置于对置基板3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层31i也配置于比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更靠光源20侧。反射层31i被配置于在俯视下与信号线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反射层31i的可见波长区域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高于信号线的可见波长区域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b中,也与显示装置1同样地,能够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
[0100]
(第四实施方式)图5是放大了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c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0101]
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c在显示用液晶面板40上形成有反射层41i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不同。反射层41i配置于比包含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41c的信号线(以下,有时称为“其他信号线”。)更靠光源20侧。反射层41i被配置于在俯视下与其他信号线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反射层41i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高于其他信号线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光源20的光被其他信号线吸收。因此,在设置有反射层41i的显示装置1c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
[0102]
从进一步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的观点出发,反射层41i的可见波长区域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更优选比其他信号线的可见波长区域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高10%以上,进一步优选高50%以上。
[0103]
反射层41i的构成可以与反射层31i实质上相同。因此,将关于反射层31i的记载引用至反射层41i。
[010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有源矩阵基板31位于比液晶层32更靠光源20侧的位置、对置基板33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的一侧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例如如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b那样,以使有源矩阵基板31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的一侧、对置基板33位于比液晶层更靠光源20侧的方式构成调光用液晶面板30。
[010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调光用液晶面板30具有反射层31i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a那样,也可以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上不设置反射层3li,而使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及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的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70%以上。
[0106]
(第五实施方式)图6是放大了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d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0107]
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d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c在信号线和反射层的构成上不同。在显示装置1d中,与显示装置1c不同,没有设置反射层。包含显示用液晶面板40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41c的信号线构成为包含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其他信号线)的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视波长区域中的平均视感度反射率为
85%以上。因此,来自光源20的光不易被其他信号线吸收,并且以高反射率反射到光源20侧。因此,能够提高从显示装置1d取出光的效率。
[0108]
从进一步提高从显示装置1d取出光的效率的观点出发,更优选其他信号线构成为其他信号线的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90%以上。
[0109]
其他信号线的构成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的信号线实质上相同。因此,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关于包括第一信号线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的记载引用到其他信号线。
[01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有源矩阵基板31位于比液晶层32更靠光源20侧的位置、对置基板33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一侧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例如如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b那样,以使有源矩阵基板31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一侧、对置基板33位于比液晶层更靠光源20侧的方式构成调光用液晶面板30。
[011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调光用液晶面板30具有反射层31i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a那样,也可以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上不设置反射层3li,并且使包含第一信号线31b及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的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70%以上。
[0112]
(第六实施方式)图7是放大了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1e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面图。
[0113]
在有源矩阵基板41和对置基板43相对于液晶层42的位置关系和反射层411的位置中,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le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c不同。
[0114]
在显示装置1e中,有源矩阵基板41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与光源20相反一侧。对置基板43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源20侧。反射层41i被配置于在俯视下与其他信号线重叠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反射层41i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高于其他信号线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le中,与显示装置1c同样地,也能够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
[01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反射层41i配置于对置基板43。更具体而言,反射层41i配置于彩色滤光片基板43b。更详细而言,反射层41i配置于彩色滤光片基板43b的黑矩阵43b1的下方(光源20侧)。反射层41i设置于设置有黑矩阵43b1的整个区域。因此,在显示装置1e中,能够将实质上入射到不使光透射的黑矩阵43b1的光通过反射层41i适当地朝向光源20侧反射。因此,在显示装置1e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来自光源20的光的取出效率。
[011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有源矩阵基板31位于比液晶层32更靠光源20侧的位置、对置基板33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一侧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例如如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b那样,以使有源矩阵基板31相对于液晶层32位于与光源20相反一侧、对置基板33位于比液晶层更靠光源20侧的方式构成调光用液晶面板30。
[011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调光用液晶面板30具有反射层31i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a那样,也可以在调光用液晶面板30上不设置反射层3li,而使包含第一信号线
31b和第二信号线31c的信号线的在光源20侧的表面的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平均可见度反射率为70%以上。附图标记说明
[0118]
1、1a、1b、1c、1d、1e
ꢀꢀ
显示装置10
ꢀꢀ
照明装置20
ꢀꢀ
光源23a
ꢀꢀ
反射面30
ꢀꢀ
调光用液晶面板31
ꢀꢀ
有源矩阵基板31b、31c
ꢀꢀ
信号线31i
ꢀꢀ
反射层32
ꢀꢀ
液晶层33
ꢀꢀ
对置基板34
ꢀꢀ
第一偏振板34a
ꢀꢀ
反射型偏振板34b
ꢀꢀ
吸收型偏振板35
ꢀꢀ
第二偏振板40
ꢀꢀ
显示用液晶面板41
ꢀꢀ
有源矩阵基板41c
ꢀꢀ
信号线41i
ꢀꢀ
反射层42
ꢀꢀ
液晶层43
ꢀꢀ
对置基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