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51269发布日期:2021-09-25 02:3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2.一些成像设备(诸如激光束打印机或led打印机)设置有可以从设备主体拉出的托盘以及执行成像处理的多个部件,该多个部件被构成为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托盘上的盒。根据这种构造,用户可以容易地通过拉出托盘来更换盒。
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9

028345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采用的构造是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托盘状鼓单元上并且存放显影盒的鼓单元安装到设备主体中。用于存储与显影盒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存储介质安装到显影盒上,并且在显影盒安装到鼓单元上的状态下存储介质电连接到设置在鼓单元后部处的继电基板。当鼓单元插入到设备主体中时,设置在鼓单元上且电连接到继电基板的触点构件与设置在设备主体上的触点构件接触,在这种状态下,设备主体的控制器可以从显影盒的存储介质获取信息。
4.根据在以上专利文献中公开的设备,设置在鼓单元上的充电单元和布置在鼓单元后部上的电布线布置成彼此靠近,从而从充电单元产生的电磁噪声会影响经由电布线的信号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电磁噪声对电布线影响的成像设备。
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设备主体、感光体单元和显影盒。设备主体包括控制器和电连接到控制器的主体侧触点部。感光体单元包括感光体、配置成对感光体表面充电的充电器、以及支撑感光体和充电器的框架主体。感光体单元在与感光体旋转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体。显影盒包括配置成使用显影剂来使形成于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辊、配置成存储信息的存储介质、以及电连接到存储介质的盒侧触点部。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到设置于感光体单元中的安装部。另外,感光体单元包括:第一触点部,配置成在感光体单元安装到设备主体中的状态下电连接到主体侧触点部;第二触点部,配置成在显影盒安装到安装部的状态下电连接到盒侧触点部;以及布线部,将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电连接。框架主体包括: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分别在感光体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在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并且各自在感光体单元安装到设备主体的安装方向上延伸;以及上游侧框架和下游侧框架,分别在安装方向上布置在感光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各自由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支撑。第一触点部布置在下游侧框架外侧的第一表面上,使得第一触点部暴露在感光体单元外部。布线部的一部分沿着下游侧框架内侧的第二表面布置。感光体单元还包括隔离构件,隔离构件布置为与下游侧框架的第二表面相对,隔离构件布置为当在感光体旋转轴线方向上观察时把充电器和布线部的所述一部分隔离开。
7.参考附图,根据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剖视结构的示意图。
9.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10.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盒安装到盒托盘的状态下盒托盘的透视图。
11.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盒没有安装到盒托盘上的状态下盒托盘的透视图。
12.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盒托盘的感光鼓及其周围的构造的剖视图。
13.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盒托盘的触点部和电布线的视图。
14.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盒托盘的屏蔽壁的视图。
15.图8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透视图。
16.图8b是沿图7的线a

a截取的盒托盘的剖视图。
17.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盒托盘的屏蔽壁的视图。
18.图10是沿图9的线b

b处截取的盒托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关于成像设备而言,假定用户主要接近设备的方向(也就是设置有前门(如果有的话)的侧)被称为前侧,并且与前侧相反的侧被称为后侧。在从前侧观察成像设备时的左侧被称为左侧,并且在从前侧观察成像设备时的右侧被称为右侧。
20.感光体轴线延伸所朝的方向(即,根据以下实施例,从成像设备的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被称为方向x,竖直方向被称为方向z,并且与方向x和方向z正交的方向(即,根据以下实施例,成像设备的后部方向)被称为方向y。方向x、y和z优选地是彼此相互正交的正交坐标系。换句话说,方向x和方向y都是水平方向。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成像设备各部件的形状或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假定为呈在各部件组装到成像设备上的状态下获得的位置或取向。
21.第一实施例
22.(1)成像设备的总体构造
23.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构造。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的剖视结构的示意图,并且图2是示出成像设备1的前门40打开且盒托盘3被拉出的状态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包括设备主体2、盒托盘3以及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盒托盘3上的显影盒8k、8c、8m和8y。成像设备1是通过电子照相处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四色激光束打印机,并且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彩色图像。不同尺寸和材料的各种片材可以用作记录介质s,诸如普通纸和厚纸、塑料膜、布、进行过表面处理的片材(诸如涂层纸)、以及特殊尺寸的片材材料(诸如信封和索引片材)。
24.盒托盘3包括托盘框架主体30(图2)、可旋转地由托盘框架主体30支撑的多个感光鼓4k、4c、4m和4y、以及充电单元5k、5c、5m和5y。感光鼓4k至4y是鼓形电子照相感光体,即,图像承载构件。用作供显影盒安装用的安装部的盒存放部89k、89c、89m和89y(图3和图4)设置在盒托盘3中,并且显影盒8k至8y存放在盒存放部89k至89y中。显影盒8k至8y包括存放显影剂的壳体9k、9c、9m和9y以及使用显影剂来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辊6k、6c、6m和6y。
25.可开闭的前门40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前侧上;通过打开前门40,如稍后描述,盒托
盘3可以从设备主体2拉出,以便能够更换盒托盘3和显影盒8k至8y。设备主体2是指成像设备1的除盒托盘3和显影盒8k至8y之外的部分,并且例如包括成像设备1的框架主体。
26.盒托盘3插入设备主体2中或从设备主体2中拉出是通过设置在设备主体2中的主体侧导轨来引导的。用作由主体侧导轨引导的被引导部的托盘侧导轨39和39设置在盒托盘3上。托盘侧导轨39和39是在盒托盘3插入设备主体2或从中拉出时沿盒托盘移动方向延伸的突起部,根据本实施例盒托盘移动方向是方向y。
27.用作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单元lb在设备主体2中设置在显影盒8k至8y和盒托盘3的上方。此外,用作传送部的带单元11在设备主体2中设置在显影盒8k至8y和盒托盘3的下方。通过围绕驱动辊13和张紧辊14张紧具有弹性的静电吸引带12来形成带单元11。静电吸引带12是传送记录介质s的带构件的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静电吸引带12沿大致水平方向在驱动辊13和张紧辊14上张紧。
28.转印辊16k、16c、16m和16y设置在静电吸引带12的内侧,与感光鼓4k、4c、4m和4y相对。感光鼓4k、4c、4m和4y与各转印辊16k、16c、16m和16y相对的区域(即,在感光鼓4k至4y与静电吸引带12之间形成的夹持部)构成转印部,在转印部中执行转印处理。
29.片材进给单元18设置在带单元11的下方。片材进给单元18包括供记录介质s堆叠并存放的片材进给托盘19以及用于一次进给一张记录介质s的片材进给辊20。执行定影处理的定影单元21设置在带单元11的y方向侧。用于将记录介质s排出到设备主体2外侧的片材排出单元22在设备主体2的上部设置在定影单元21上方。
30.(2)成像操作
31.将参考图1和图2描述成像操作。用于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如下。在开始成像操作之前,将安装有显影盒8k至8y的盒托盘3插入设备主体2中并关闭前门40,从而完成了将盒托盘3和显影盒8k至8y安装到成像设备1中。
32.当前门40关闭时,设置在成像设备1上的鼓驱动联接件(未示出)与连接到设置在盒托盘3上的感光鼓4k至4y的鼓联接件54接合。当成像设备1接收到命令以执行成像时,借助设备主体2中的未示出的驱动输出马达和齿轮,鼓联接件54各自被驱动旋转,从而驱动感光鼓4k至4y以预定速度旋转。静电吸引带12也被驱动以与感光鼓4k至4y的速度相对应的速度旋转。同时,激光扫描单元lb被驱动以发射光。与激光扫描单元lb的光发射同步地,通过充电单元5k至5y将感光鼓4k至4y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到预定极性和电位。激光扫描单元lb用与各颜色的图像信号相对应的激光l来扫描和曝光各感光鼓4k至4y的表面。这样,在感光鼓4k至4y的表面上形成了与各颜色的图像信号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33.通过被驱动以预定速度旋转的显影辊6k至6y来使静电潜像显影。通过此处理,在第一感光鼓4y上形成了与全色图像的黄色分量相对应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类似地,分别在第二感光鼓4m、第三感光鼓4c和第四感光鼓4k上形成了与全色图像的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34.同时,在预定传送时刻将记录介质s从片材进给托盘19一张一张地分开并进给。在记录介质s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感光鼓4y、4m、4c和4k的同时,以叠加方式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s。这样,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由四种颜色组成的全色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35.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s在定影单元21处受到定影处理。定影单元21
包括夹持并传送记录介质s的一对辊以及用于加热记录介质s上调色剂图像的加热单元(诸如卤素灯或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其中,向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这样,调色剂熔化、混合且然后固化,从而获得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的定影图像。已经经过了定影单元21的记录介质s经由片材排出单元22排出到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侧的片材排出托盘23。
36.(3)盒托盘
37.接下来,将参考图3、图4和图5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盒托盘3的构造。盒托盘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感光体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感光体,即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为感光鼓4k至4y。
38.图3是盒托盘3的透视图。盒托盘3包括托盘框架主体30、托盘贯穿轴55、感光鼓4k至4y、以及用作充电器的充电单元5k至5y。盒托盘3还包括配备有清洁构件的清洁框架、用作处理触点的充电触点44k、44c、44m和44y、清洁器触点45k、45c、45m和45y、以及稍后详细描述的第一触点部33和第二触点部32k至32y。
39.如图3所示,托盘框架主体30是具有四侧的框架主体,这四侧为右侧部30r、左侧部30l、前侧部30f和后侧部30b。用作第一侧框架的右侧部30r设置在沿感光鼓4k至4y纵向的第一端侧,并且在盒托盘3的插入方向(也就是安装到设备主体2的安装方向)上延伸。用作第二侧框架的左侧部30l设置在沿感光鼓4k至4y纵向的第二端侧,并且在盒托盘3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用作上游侧框架的前侧部30f沿盒托盘3插入方向设置在感光鼓4k至4y的上游,并且由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支撑。用作下游侧框架的后侧部30b沿盒托盘3插入方向设置在感光鼓4k至4y的下游,并且由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支撑。
40.托盘贯穿轴55是由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支撑的贯穿轴,其两个端部突出到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的外面。托盘定位部56设置在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的后侧。托盘贯穿轴55在插入到设备主体2中时由设备主体2的托盘轴接合部(未示出)支撑,并且托盘定位部56由图1所示设备主体2的托盘定位轴24(参考图1)支撑。这样,盒托盘3定位在设备主体2上。
41.感光鼓4k至4y均由右侧部30r和左侧部30l支撑,并且围绕在方向x上延伸的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
42.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托盘3和显影盒8k至8y的透视图。图4示出了一个显影盒8m被取出且其他显影盒8k、8c和8y安装在盒托盘3上的状态。显影盒8k至8y可以彼此独立地相对于设置在盒托盘3中用作狭槽的四个盒存放部89k至89y装卸。
43.显影盒8m包括存储器标签单元80,用作本实施例的存储介质的存储器标签(即,ic标签)81安装到存储器标签单元80。图4中仅示出了品红色显影盒8m的存储器标签单元80,但类似的存储器标签单元80设置在显影盒8k至8y中的每一个上。
44.存储器标签81是例如接触式ic芯片,并且包括存储器触点部81a,存储器触点部81a用作在每个显影盒8k至8y外侧上暴露的电触点部,即,盒侧触点部。盒托盘3设置有第二触点部32k、32c、32m和32y(图3),第二触点部用作分别与显影盒8k至8y的存储器触点部81a相对应的电触点部。当显影盒8k至8y安装到盒托盘3时,存储器触点部81a与第二触点部32k至32y接触,从而每个存储器标签81电连接到盒托盘3的电路。稍后将描述盒托盘3中的布线结构。
45.如图4所示,用作电触点部的第一触点部33设置在盒托盘3沿插入到设备主体2的
插入方向(即,安装方向)的前侧上。第一触点部33由托盘框架主体30的后侧部30b支撑,并且在插入方向下游经由形成在后侧部30b上的开口部而暴露。换句话说,第一触点部33布置在用作托盘框架主体30下游侧框架的后侧部30b的外侧上的第一表面30b1上,以便暴露在盒托盘3的外部。此外,主体侧触点部28(图1)设置在设备主体2上,作为与第一触点部33相对应的电触点部。在盒托盘3插入到设备主体2中预定安装位置(即,能够执行成像操作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触点部33和主体侧触点部28电连接,如图1所示。
46.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2包括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控制器2c和图2中示出的显示单元42(图2)。主体侧触点部28借助设置在设备主体2中的布线而电连接到控制器2c。控制器2c包括处理器(诸如cpu)和各种存储器,并且例如由电路板构造成,并且处理器基于程序进行操作,根据程序来执行成像设备1中的各种处理。控制器2c通过控制用于驱动感光鼓4k至4y的马达或用于向充电单元5k至5y施加偏压电压的高电压基板来执行成像操作。显示单元42是成像设备1的用户界面,并且包括显示屏(诸如液晶面板)。
47.根据上述构造,在存放显影盒8k至8y的盒托盘3安装到设备主体2中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2c和存储器标签81电连接。在这种状态下,控制器2c读取存储在各显影盒8k至8y的存储器标签81中的信息,或者执行信息处理,诸如向存储器标签81发送信号并将信息存储在其中。这样,可以在显示单元42上向用户显示信息,诸如存放在每个显影盒8k至8y中的显影剂剩余量。
48.图5示出了盒托盘3的感光鼓4y及其周围的剖视图。充电单元5y由托盘框架主体30支撑,它们之间以预定距离相对布置,以便不与感光鼓4y接触。充电单元5y采用电晕放电系统,电晕放电系统包括放电线550、格栅551以及壁部553,放电线550和格栅551布置在壁部553上。放电线550沿着方向x延伸,方向x为感光鼓4y的旋转轴线方向或纵向。格栅551设置在放电线550与感光鼓4y之间,并且控制从放电线550到感光鼓4y的放电量。
49.当成像时,充电单元5y对感光鼓4y的表面均匀地充正电。具体地,通过向放电线550和格栅551施加高电压,在放电线550与感光鼓4y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引起电晕放电。在这种状态下,向格栅551施加与施加到放电线550的电压不同的电压,从而控制电场的强度并控制感光鼓4y的充电量。
50.此外,用于清洁放电线550的清洁器554设置在充电单元5y上。清洁器554通过被设置在壁部553的上边缘上的引导部553a(图8a)引导而沿着方向x可滑动地设置。夹住放电线550的擦拭部555设置在清洁器554的末端处。当用户操作清洁器554时,擦拭部555在方向x(放电线550拉伸方向)上滑动,并且清洁放电线550。
51.此外,用于清洁感光鼓4y的清洁单元7y设置在盒托盘3上。如图5所示,清洁单元7y包括用作清洁构件的清洁辊17以及固定到托盘框架主体30并存放清洁辊17的清洁框架27。清洁辊17由清洁框架27支撑在与感光鼓4y接触的位置,并且可绕在方向x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清洁器触点45k、45c、45m和45y(参考图3)设置在右侧部30r的侧面上并且与清洁辊17电连接。清洁器触点45k至45y在盒托盘3的右侧表面上暴露,并且与设备主体2中未示出的清洁器触点接触,从而使清洁辊17与设备主体2电连接。这样,清洁辊17有效地移除在成像处理期间未转印且残留在感光鼓4表面上的废显影剂。
52.与充电单元5y和清洁单元7y具有类似构造的充电单元5k、5m和5c以及清洁单元7k、7m和7c(图1)设置在盒托盘3上与各感光鼓4k、4m和4c相对应。用于对感光体充电的充电
器不限于先前提及的电晕放电系统,也可以使用例如接触感光鼓4k至4y的充电辊。在本实施例中,将清洁辊用作清洁构件,但并不总是一定要这样的清洁构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不同类型的清洁构件,诸如橡胶刮刀或刮板。
53.(4)盒托盘的电布线和屏蔽壁
54.接下来,将参考图6、图7、图8a和图8b来描述盒托盘3的触点、电布线和屏蔽壁的构造。
55.图6示出了设置在盒托盘3上的触点和电布线。除了上面提及的第二触点部32k至32y和第一触点部33以外,盒托盘3还包括配备有ic芯片36的继电基板35以及电布线37和38。继电基板35借助用作第一布线的电布线37而电连接到第一触点部33,并且借助用作第二布线的电布线38电连接到第二触点部32k至32y。电布线37和38以及继电基板35设置在用作感光体单元的盒托盘3中,并且构成与第一触点部33和第二触点部32k至32y电连接的布线部34。
56.通过将设置有与主体侧触点部28(图1)的端子接触和连通的端子(即,电接触表面)的触点基板330安装到由盒托盘3的托盘框架主体30支撑的触点框架主体331来构造第二触点部33。触点基板330通过诸如粘接、双面胶带或热熔接之类的任意方法固定到触点框架主体331。电布线37的第一端连接到设置在触点基板330的电接触表面的后侧上的连接器部332,并且电布线37的第二端连接到继电基板35。
57.ic芯片36是用于存储与感光鼓4k至4y相关信息的存储介质。换句话说,ic芯片36用作第二存储介质,而显影盒8k至8y上的存储器标签81用作第一存储介质。ic芯片36安装到继电基板35。
58.继电基板35位于盒托盘3的后侧部30b的内侧上(也参考图8b)。电布线38的第一端连接到继电基板35。电布线38的第二端分岔成四个,它们分别连接到第二触点部32k至32y。电布线38的部分38b沿方向y在凹槽部39a(参考图3)中延伸,凹槽部39a沿着方向y形成在盒托盘3的托盘侧导轨39内。也就是说,继电基板35、电布线37以及电布线38的部分38a沿着在插入方向上相对于框架即后侧部30b布置在上游的表面30b2布置,框架即后侧部30b形成在盒托盘3插入方向(即,安装方向)上托盘框架主体30的下游侧表面。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部34的部分38b沿着第二表面布置在用作托盘框架主体30的下游侧框架的后侧部30b的内侧。
59.现在,将描述布线部34与充电单元5y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盒托盘3上的四个充电单元5k至5y之中,充电单元5y在盒托盘3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最下游,并且布置为最靠近继电基板35、电布线37和第一触点部33。
60.如先前所描述,充电单元5y的放电线550沿着方向x(感光鼓4y的纵向)延伸。同时,第一触点部33和继电基板35由盒托盘3的后侧部30b支撑,并且这两者定位成与放电线550沿方向x延伸的范围重叠。因此,电布线37和电布线38的一部分全都位于放电线550在方向x上设置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感光体纵向上设置充电器的范围内。
61.更具体地,电布线37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大致沿方向x在继电基板35与第一触点部33之间延伸。此外,从继电基板35朝向托盘侧导轨39的凹槽部39a(参考图3)延伸的电布线38的部分38a也大致在方向x上延伸。也可改变电布线38的布线路径,使得整个电布线38布
置在放电线550在方向x上设置的范围内。
62.如上所述,在盒托盘3的布线部34和充电单元5y布置为彼此接近的构造中,要考虑到的是在充电单元5y中产生的电磁噪声可能会妨碍经由布线部34传输的信号。本实施例采用了用户可以操作清洁器554来清洁放电线550的构造,从而存在用户的手可能会接触布线部34的可能性。
63.如图7和图8b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用作隔离构件或屏蔽构件的屏蔽壁70设置在盒托盘3上。图7是示出从插入到设备主体2中的插入方向(即,安装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盒托盘3的透视图,其中,显影盒8y被移除。图8b是沿图7的线a

a(也就是,穿过第一触点部33的位置)处截取的盒托盘3的剖视图。
64.如图7所示,屏蔽壁70安装到后侧部30b的内侧,也就是说,在插入方向的上游。屏蔽壁70是塑料板构件,在从插入方向上游侧观察时覆盖布线部34的至少一部分。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的屏蔽壁70覆盖第一触点部33的连接器部332、整个电布线37、整个继电基板35、以及电布线38的大致在方向x上延伸的部分38a(图6)。
65.如图8b所示,当在方向x上观察时,连接器部332、电布线37和继电基板35位于被后侧部30b和屏蔽壁70包围的空间(即,布线空间)内。充电单元5y位于与布线空间相对的侧处,屏蔽壁70处于它们之间。用作隔离构件或屏蔽构件的屏蔽壁70布置为当在方向x(感光鼓4y的纵向)上观察时将充电器与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隔离开。
66.通过提供如上所述的屏蔽壁70,可以确保充电单元5y与盒托盘3上的电构件(连接器部332、电布线37和继电基板35)之间的爬电距离l1。因此,可以降低从充电单元5y产生的电磁噪声影响经由布线部34和第一触点部33的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67.此外,当用户操作清洁器554时,屏蔽壁70可以防止用户的手触碰布线部34和连接器部332。因此,可以降低在充电单元5y清洁期间电部件损坏的可能性。
68.现在,将详细地描述屏蔽壁70与清洁器554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8a所示,清洁器554包括:表面5542(即,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三表面),当从上方观察时在与感光鼓4y的纵向相交的方向上延展;以及突出部5541,从表面5542向上突出。突出部5541是被操作清洁器554的用户手指捏住且接收方向x操作力的部分。表面5542是在用户手指操作突出部5541时用户指甲触碰的表面。表面5542延伸跨过沿方向x在壁部553与553之间延伸的开口部,并且具有防止用户的手指触碰放电线550的作用。如图8b所示,屏蔽壁70在位于盒托盘3插入方向上游的表面70a(也就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四表面)处与充电单元5y和清洁器554相对。
69.屏蔽壁70应优选地布置为使得在屏蔽壁70与清洁器554之间形成朝向上侧变宽的空间。具体地,在沿方向x观察的图8a所示的状态下,在垂直于虚线l7的方向上测量的从屏蔽壁70的表面70a到清洁器554的表面5542的距离d1在沿着屏蔽壁70的表面70a的方向(也就是,虚线l7的方向)上从下侧朝向上侧增大(即,变大)。根据这种布置,与距离d1朝向上侧减小的构造相比,当从上方观察时清洁器554的可见性提高。此外,由于上侧的开口变宽,因此用户从上方接近清洁器554以操作清洁器554的可操作性提高。
70.此外,由于如图7所示与充电单元5y和清洁器554相对的屏蔽壁70的表面70a大致平行于方向x延伸,因此表面70a还用作在用户操作清洁器554时的引导表面。因此,表面70a优选地覆盖清洁器554能够在方向x上移动的区域的一半以上,并且表面70a甚至更优选地覆盖清洁器554能够移动的整个区域。
71.变型例
72.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壁70由塑料形成,塑料是介电材料或绝缘体。屏蔽壁70的材料不限于塑料,它也可以由例如金属板形成,金属板是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盒托盘3安装到设备主体2的状态下,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壁70经由设备主体2的金属框架连接到地电位。此外,由金属板形成的屏蔽壁70也可以是与地电位电绝缘(即,处于浮置状态)的构件。
73.此外,隔离构件(即,屏蔽构件)可以配置成覆盖当从盒托盘3插入方向上游侧观察时与充电单元5y在方向x上设置区域重叠的布线部34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如果将具有高屏蔽性能的布线构件用作电布线37和38之一,则隔离构件(即,屏蔽构件)可以布置为暴露对应的布线构件并且覆盖电布线37和38中另一。屏蔽壁70不需要以气密方式覆盖布线空间,并且例如可以形成开口部,只要与不提供屏蔽壁70的情况相比屏蔽壁70确保充电单元5y与盒托盘3的电子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即可。
74.屏蔽壁70能够至少物理地保护布线部34,即使是在充电单元5y不包括清洁器554的情况下或者在不能预期屏蔽壁70电磁噪声降低效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即使在用户经由形成于感光鼓4y的上侧的开口部在感光鼓4y附近工作的情况下,诸如当更换显影盒8y时,屏蔽壁70也可以降低用户手触碰布线部34从而损坏布线部34的可能性。
75.第二实施例
76.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根据本实施例的隔离构件或屏蔽构件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假设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部件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和效果。
77.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设置在盒托盘3上用作隔离构件或屏蔽构件的屏蔽壁71的透视图,并且图10示出了沿图9的线b

b(也就是,穿过第一触点部33的位置)截取的盒托盘3的剖视图。
78.如图9和图10所示,屏蔽壁71采用双重结构,即,双层结构,其中,由塑料形成的基础盖72和由金属形成的屏蔽金属板73是重叠的。屏蔽金属板73安装到与充电单元5y相对的基础盖72的一侧,即与继电基板35和第一触点部33的连接器部332相对的表面的相反侧。屏蔽金属板73可以通过任意固定方法固定到基础盖72,诸如通过给屏蔽金属板73提供爪形构件并将爪形构件接合到形成于基础盖72上的孔,或者通过使用双面胶带或粘合剂粘接。此外,接地布线连接到屏蔽金属板73,并且在盒托盘3安装到设备主体2的状态下屏蔽金属板73电接地,即,借助接地布线和设备主体2的金属框架连接到地电位。
79.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屏蔽壁70,屏蔽壁71安装到后侧部30b的内侧(也就是,插入方向上游侧),并且布置为当从插入方向上游侧观察时覆盖布线部34的至少一部分。如图10所示,在沿方向x观察的剖视图中,连接器部332、电布线37和继电基板35位于被后侧部30b和屏蔽壁71包围的空间(即,布线空间)中。充电单元5y位于屏蔽壁71的与布线空间相反的侧上。换句话说,用作隔离构件(即,屏蔽构件)的屏蔽壁71布置为当在与感光鼓4y纵向相对应的方向x上观察时将充电器与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隔离开。
80.以上述方式布置的屏蔽壁71可以确保充电单元5y与盒托盘3上电子部件(连接器部332、电布线37和继电基板35)之间的爬电距离l1。这样,可以降低在充电单元5y中产生的电磁噪声妨碍经由布线部34和第一触点部33的信号传输的可能性。
81.根据采用具有双重结构的屏蔽壁71的本实施例,如图10所示,由塑料形成的基础盖72布置在具有电布线37的侧上,并且由金属形成的屏蔽金属板73布置在具有充电单元5y的侧上。因此,由塑料形成的基础盖72能够降低在组装期间或在移动盒托盘3时电布线37触碰屏蔽金属板73的金属边缘的可能性。此外,凹入以便存放屏蔽金属板73的凹形部设置在基础盖72的面向充电单元5y的侧上,使得屏蔽金属板73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存放在凹形部中。换句话说,在面向充电单元5y的侧上,基础盖72也布置于屏蔽金属板73的边缘附近。这样,基础盖72能够降低用户手触碰屏蔽金属板73的边缘的可能性。
82.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由单个部件组成的屏蔽壁70相比,使用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采用由塑料部件和金属板部件组成双重结构的屏蔽壁71能够通过金属板实现改进的噪声屏蔽性质并且通过塑料实现保护金属板的金属边缘。
83.此外,与充电单元5y和清洁器554相对的屏蔽壁71的表面(即,第四表面)布置为使得从屏蔽壁71到清洁器554的表面5542(即,第三表面)的距离d1从下侧朝向上侧增大。本实施例的第四表面由屏蔽金属板73组成。根据这种布置,可以提高当从上方观察时清洁器554的可见性,并且也可以提高用户从上方接近清洁器554并操作清洁器554的可操作性。与充电单元5y和清洁器554相对的屏蔽壁71的表面大致平行于方向x延伸,使得该表面还在用户操作清洁器554时起到引导表面的作用。
84.本实施例将屏蔽壁71示出为采用金属板和塑料的双重结构,但本公开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导电线代替金属板,或者可以使用由具有金属镀层的塑料形成的基础盖72。
85.其他实施例
86.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示出了盒托盘3上的第一触点部33和四个第二触点部32k至32y沿方向x布置在盒托盘3中心位置的相反两侧上的构造。此外,电布线37从继电基板35朝向第一触点部33延伸的方向和电布线38从继电基板35朝向第二触点部32k至32y延伸的方向在方向x上朝向相反两侧(图6)。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一触点部33和第二触点部32k至32y相对于盒托盘3在方向x上中心位置布置在相同侧上的构造。此外,从继电基板35朝向第一触点部33延伸的电布线37和从继电基板35朝向第二触点部32k至32y延伸的电布线38可以在方向x上朝向同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屏蔽壁70或71不是必须布置为在方向x上覆盖后侧部30b的整个长度,例如它们也可以提供为以最小长度覆盖电布线38和37以及继电基板35。
87.至于第一触点部33,已经描述了由具有电接触表面的电基板构造成的触点部,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能够允许电连接的任何部件,诸如插拔式连接器。关于用于维持电连接的构造来说,在各触点的位置精度分散的结构中可以采用可根据电触点所连接的对应件的位置而移位的浮式机构。
88.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示出了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到盒托盘3(用作包括感光体的感光体单元)上的构造。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包括感光体和显影辊的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没有感光体的托盘上的构造。
89.此外,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静电吸引带12是成像设备中配备的带构件的一个示例,例如本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配备有中间转印带(用作中间转印体)的成像设备。
90.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
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义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