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及屈光度调节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38527发布日期:2021-09-07 20:4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及屈光度调节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头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及屈光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vr、ar等头戴设备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用于游戏、观影、社交、工业和科教应用等方面。针对不同视力的消费者,现阶段大多数头戴设备产品采用订做、更换不同屈光度镜片嵌入产品的方式,但无法满足不同视力的用户共用相同产品的需求。也有一些产品通过手动调节多镜片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视力,但需要手动调节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容易误操作,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及屈光度调节系统,能够针对不同视力用户自适应进行屈光度调节,满足不同视力的用户共用同一产品的需求。
4.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6.在其中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7.在所述一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所述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8.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所述用户在所述一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所述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9.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10.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屈光度测试图卡、处理器、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根据所述存储器内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11.在其中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所述屈光度测试图卡;
12.在所述一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所述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13.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所述用户在所述一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所述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14.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15.依据本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
16.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按既定流程动态调节屈光度,在收到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后,通过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在完成其中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后,再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从而实现了针对不同视力用户自适应进行屈光度调节,且调节过程全程不需要手动操作,用户无需了解调节的步骤,避免了用户手动调节由于误操作引发的调节力度过大或其他方向拉力导致产品损坏;并且屈光度调节完成后,通过将屈光度数值区分用户存储,已存储数据的用户佩戴后可自动切换至存储的屈光度,方便了不同用户使用,满足不同视力的用户共用同一产品的需求。
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测试图卡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目镜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5.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26.步骤s110,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27.用户戴上vr/ar等头戴设备后,手动或通过传感器检测打开头戴设备。用户通过按键或者语音向头戴设备发出屈光度调节指令,头戴设备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动左右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28.步骤s120,在其中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29.例如,可以通过将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渲染为黑色,使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30.步骤s130,在该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3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个用户而言,当前屈光度数值对应为该用户上一次屈光度调节后保存的屈光度数值。对于不同用户而言,当前屈光度数值对应为上一个用户进行屈光度调节后保存的屈光度数值。
32.步骤s140,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用户在该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该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33.其中,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包括:在每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重新获取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重新获取的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34.步骤s150,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35.综上所述,图1的技术方案可以按既定流程动态调节屈光度,在收到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后,通过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在完成其中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后,再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从而实现了针对不同视力用户自适应进行屈光度调节,且调节过程全程不需要手动操作,用户无需了解调节的步骤,避免了用户手动调节由于误操作引发的调节力度过大或其他方向拉力导致产品损坏;并且屈光度调节完成后,通过将屈光度数值区分用户存储,已存储数据的用户佩戴后可自动切换至存储的屈光度,方便了不同用户使用,满足不同视力的用户共用同一产品的需求。
36.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测试图卡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屈光度测试图卡中包括互不重叠的正常屈光度区域、偏大屈光度区域和偏小屈光度区域。例如正常屈光度区域可以对应正常字体的字符或图片,偏大屈光度区域对应放大字体字符或图片,偏小屈光度区域对应缩小字体字符或字符。
37.互不重叠的正常屈光度区域、偏大屈光度区域和偏小屈光度区域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位置,可以是上、中、下依次分布,也可以是左、中、右依次分布,也可以是上、左、右分布等,本技术对这三个区域在屈光度测试图卡的位置分布不做限定,只要这三个不同区域之间互不重叠即可,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准确定位出用户眼球位于哪个区域。
38.上述步骤s130中,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包括:
39.若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否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40.本实施例中,在屈光度调节的过程中,提示用户注视可以看清楚的位置,并对用户的眼球进行追踪。根据眼球追踪,判断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否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若对应,则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将该屈光度保存,并切换另一只眼睛进行屈光度调节。若不对应,则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并进一步进行屈光度调节。
41.上述步骤s140中,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包括:
42.若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不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则进一步根据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对应于偏大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还是对应于偏小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确定出屈光度调节方向;进而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增大或减小屈光度数值。
43.例如,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若是对应于偏大屈光度区域,则确定向减小屈光度的方向进行调节,并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减小屈光度数值。
44.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目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头戴设备的每侧目镜均包括显示屏、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其中显示屏位置可移动,第一透镜靠近用户眼部且位置固定,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和头戴设备的显示屏之间且位置可移动。
45.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电动马达移动第二透镜或显示屏的位置,来调节第二透镜相对于第一透镜的位置或第二透镜相对于显示屏的位置。
46.上述步骤中,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增大或减小屈光度数值包括: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按照与设定的度数步长对应的距离步长,通过电动马达逐次移动显示屏或第二透镜的位置,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或减小距离步长。
47.例如,在当前屈光度数值下,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l2对应距离值a,在确定出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时,若进一步确定出屈光度调节方向为增大屈光度方向,则本实施例可以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例如按照最小刻度的屈光度对应的距离步长a,保持第一透镜和显示屏的位置不变,通过电动马达逐次调节第二透镜向左移动,或保持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位置不变,通过电动马达逐次调节对应的显示屏向右移动,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距离步长a,使l2调节为a+n*a,直至n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用户在该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该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48.本实施例通过按照与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可以保证调节的精确性,防止调节过度。
4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中在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
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之前,还包括:
50.识别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
51.如果用户不是已创建用户,则创建新用户;
52.如果用户为已创建用户,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如果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则按照用户已存储的屈光度数值设置当前屈光度数值,如果没有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则提示用户是否进行屈光度调节。
53.本实施例使用了身份识别技术,可识别用户并记忆数据、自动调用屈光度数据,方便了用户使用。如果用户调整了新的屈光度数据,可追踪用户历史数据,给出配镜参考值和用户的用眼健康分析。
54.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用户的虹膜、面部、指纹或语音识别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判断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如果用户为已创建用户,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如果用户不是已创建用户,则创建新用户。
55.在用户为已创建用户的情况下,用户可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发送是否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遥控器、面部表情、语音、手势、眼球追踪或眨眼等。头戴设备响应于用户通过上述任意一种方式发送的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启动屈光度调节;或者响应于用户通过上述任意一种方式发送的不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退出屈光度调节。
56.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57.步骤s410,头戴设备判断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
58.用户戴上vr/ar等头戴设备,手动或通过传感器检测的方式打开该头戴设备后,头戴设备通过虹膜、面部、指纹或语音识别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如果是,则确认是已创建用户,进入步骤s420;如果否,则确认是新用户,进入步骤s401,创建新用户。
59.步骤s420,判断用户是否已存储屈光度数值。
60.如果是,则确认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进入步骤s402,即按照已存储的用户的屈光度数值,自动调节两侧目镜的屈光度;如果否,则确认没有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进入步骤s430。
61.步骤s430,提示用户是否进行屈光度调节。
62.用户可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发送是否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遥控器、面部表情、语音、手势、眼球追踪或眨眼等。例如,在预设时间内,用户眨眼次数为单次,则表示用户指示不进行屈光度调节,用户眨眼次数为双数,则表示用户指示进行屈光度调节。
63.若用户通过上述任意一种方式发送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则进入步骤s440,头戴设备进入屈光度调节流程;若用户通过上述任意一种方式发送不进行屈光度调节的指令,则进入步骤s403,头戴设备退出屈光度调节。
64.步骤s440,在左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右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65.步骤s450,在左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66.屈光度测试图卡中包括互不重叠的正常屈光度区域、偏大屈光度区域和偏小屈光
度区域。测试过程中,提示用户注视可以看清楚的位置,并对用户的眼球进行追踪。根据眼球追踪,判断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否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若对应,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进入步骤s480。若不对应,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进入步骤s460。
67.步骤s460,向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进行屈光度第一次调节,并判断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68.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例如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为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距离步长a。调节方式可以是,保持第一透镜和显示屏的位置不变,通过电动马达逐次调节第二透镜向左移动,或保持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位置不变,通过电动马达逐次调节显示屏向右移动,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距离步长a,使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l2从当前屈光度数值对应的距离a调节为a+a。
69.屈光度第一次调节后,提示用户注视可以看清楚的位置,并对用户的眼球进行追踪。根据眼球追踪,判断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否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若对应,则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进入步骤s480。若不对应,则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进入步骤s470,进一步进行屈光度调节。
70.步骤s470,向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进行屈光度第n次调节,并判断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71.例如,保持第一透镜和显示屏的位置不变,通过电动马达多次调节第二透镜向左移动,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距离步长a,使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l2从当前屈光度数值对应的距离a调节为a+n*a。每次屈光度调节后,提示用户注视可以看清楚的位置,并对用户的眼球进行追踪。根据眼球追踪,判断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否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直至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进入步骤s480。
72.步骤s480,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用户在左侧目镜的屈光度,完成左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并切换至右侧目镜按照步骤s440至s470进行屈光度调节。
73.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硬件层面,该屈光度调节系统500包括:屈光度测试图卡510、处理器520、存储器530,可选地还包括接口模块、通信模块等。
74.处理器、接口模块、通信模块和存储器可以通过内部总线相互连接,该内部总线可以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75.其中,存储器530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存储器530通过内部总线向处理器520提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76.处理器520,执行存储器所存放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并具体用于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根据存储器530内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77.在其中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78.在其中一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79.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用户在一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该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80.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81.本技术的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系统可以执行图1所示的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的各步骤,并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8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屈光度测试图卡中包括互不重叠的正常屈光度区域、偏大屈光度区域和偏小屈光度区域;处理器520,具体用于判断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否对应于正常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若对应,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否则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以及,在判定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时,进一步根据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是对应于偏大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还是对应于偏小屈光度区域所在的位置,确定出屈光度调节方向,并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增大或减小屈光度数值。
8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头戴设备的每侧目镜均包括显示屏、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其中显示屏位置可移动,第一透镜靠近用户眼部且位置固定,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和头戴设备的显示屏之间且位置可移动。
84.处理器520在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时,具体用于在确定出的屈光度调节方向上,按照与设定的度数步长对应的距离步长,通过电动马达逐次移动第二透镜的位置,将第二透镜与显示屏之间的距离每次增大或减小距离步长。
8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系统500中处理器520,还用于在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之前,识别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如果用户不是已创建用户,则创建新用户;如果用户为已创建用户,则进一步判断是否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如果已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则按照用户已存储的屈光度数值设置当前屈光度数值,如果没有存储用户的屈光度数值,则提示用户是否进行屈光度调节。
8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系统500中的处理器520响应于用户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发送的屈光度调节指令:遥控器、面部表情、语音、手势、眼球追踪或眨眼;
87.处理器520识别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包括:通过用户的虹膜、面部、指纹或语音识别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判断用户是否为已创建用户。
8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屈光度调节系统的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前述对应方法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在此不再赘述。
89.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按既定流程动态调节屈光度,在收到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后,通过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在完成其中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后,再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从而实现了针对不同视力用户自
适应进行屈光度调节,且调节过程全程不需要手动操作,用户无需了解调节的步骤,避免了用户手动调节由于误操作引发的调节力度过大或其他方向拉力导致产品损坏;并且屈光度调节完成后,通过将屈光度数值区分用户存储,已存储数据的用户佩戴后可自动切换至存储的屈光度,方便了不同用户使用,满足不同视力的用户共用同一产品的需求。
9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方法,并具体用于执行:
91.响应于用户的屈光度调节指令,依次启动两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92.在其中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另一侧目镜对应的显示区域中不显示屈光度测试图卡;
93.在其中一侧目镜的当前屈光度数值下,获取用户眼球在屈光度测试图卡中的当前聚焦位置,并根据用户眼球的当前聚焦位置判断当前屈光度数值是否符合用户视觉要求;
94.若当前屈光度数值不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按照设定的度数步长逐次调节屈光度数值,直至某次屈光度数值调节后确定符合用户视觉要求则停止屈光度数值调节,并将最后一次调节后的屈光度数值保存为对应用户在一侧目镜的屈光度,从而完成该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95.按照相同的步骤启动另一侧目镜的屈光度调节。
96.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

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97.本技术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98.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99.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100.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提供的算法和显示不与任何特定计算机、虚拟装置或者其它设备固有相关。各种通用装置也可以与基于在此的示教一起使用。根据上面的描述,构造这类装置所要求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本技术也不针对任何特定编程语言。应当明白,
可以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在此描述的本技术的内容,并且上面对特定语言所做的描述是为了披露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
101.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102.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技术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技术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技术的单独实施例。
103.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104.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105.本技术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头戴设备的屈光度调节系统中的一些或者全部部件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技术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技术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106.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技术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