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48720发布日期:2022-04-30 01:20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取像装置,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取像装置及其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具有较强刚性与可有效率地控制翘曲与畸形收缩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通过金属元件埋入射出模造承接底座、模造框架元件及镜头载体其中之一以加强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刚性。
4.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模造承接底座、一滚动元件、一模造框架元件及一驱动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模造承接底座用以承接镜头载体。滚动元件设置于镜头载体与模造承接底座之间,使镜头载体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移动。模造框架元件与模造承接底座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以承接镜头载体。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与一驱动线圈。驱动磁体设置于镜头载体上。驱动线圈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镜头载体包含一侧立面,侧立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模造承接底座包含一金属元件,金属元件包含铁成分,金属元件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金属元件呈现一环状平面,且环状平面面对侧立面。
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可具有铁磁性。
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的一部分可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且面对驱动磁体。
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的一部分可面对镜头载体,形成一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以限制镜头载体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的一部分与镜头载体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
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环状平面可包含至少二封闭环。
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可包含一转折构造,转折构造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
10.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一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镜头载体中。
11.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其中成像镜头可包含多个透镜设置于镜头载体中,各透镜的一外围部沿垂直光轴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形成各透镜的一移除部。
12.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3.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模造承接底座、一滚动元件、一模造框架元件及一驱动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模造承接底座用以承接镜头载体。滚动元件设置于镜头载体与模造承接底座之间,使镜头载体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移动。模造框架元件与模造承接底座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以承接镜头载体。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与一驱动线圈。驱动磁体设置于镜头载体上。驱动线圈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镜头载体包含一侧立面,侧立面面对模造框架元件。模造框架元件包含一金属元件,金属元件包含铁成分,金属元件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金属元件呈现一环状平面,且环状平面面对侧立面。
1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可具有铁磁性。
1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的一部分可面对镜头载体,形成一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以限制镜头载体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的一部分与镜头载体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
1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包含一转折构造,转折构造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
1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环状平面可包含至少二封闭环。
18.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模造承接底座、一滚动元件、一模造框架元件及一驱动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模造承接底座用以承接镜头载体。滚动元件设置于镜头载体与模造承接底座之间,使镜头载体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移动。模造框架元件与模造承接底座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以承接镜头载体。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与一驱动线圈。驱动磁体设置于镜头载体上。驱动线圈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镜头载体包含一金属元件,金属元件包含铁成分,金属元件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金属元件呈现一环状平面,且环状平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金属元件的一部分与设置于镜头载体上的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
1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可具有铁磁性。
2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金属元件的另一部分可面对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形成一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以限制镜头载体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的另一部分与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
21.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一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镜头载体中。
22.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取像装置,其中成像镜头可包含多个透镜设置于镜头载体中,各透镜的一外围部沿垂直光轴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形成各透镜的一移除部。
附图说明
23.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分解图;
24.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另一分解图;
25.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与金属元件以及模造承接底座与金属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26.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
27.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28.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29.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
30.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图2c为图2b由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31.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元件的示意图;
32.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示意图;
33.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与金属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34.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元件的另一示意图;
35.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另一示意图;
36.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与金属元件的另一组合示意图;
37.图3a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
38.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放大图,其中图3b为图3a由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39.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放大图,其中图3c为图3b由x轴转8度且z轴转-2度的示意图;
40.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41.图3e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沿剖线3e-3e的剖面示意图;
42.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金属元件的示意图;
43.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示意图;
44.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与金属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45.图3i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金属元件的另一示意图;
46.图3j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另一示意图;
47.图3k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与金属元件的另一组合示意图;
48.图3l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的部分剖视图;
49.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
50.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放大图,其中图4b为图4a由箭头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51.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放大图,其中图4c为图4b由x轴转2度且z轴转-3度的示意图;
52.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53.图4e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沿剖线4e-4e的剖面示意图;
54.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的金属元件的示意图;
55.图4g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的示意图;
56.图4h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与金属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57.图4i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的金属元件的示意图;
58.图4j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的示意图;
59.图4k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与金属元件的组合示意图;
60.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61.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62.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63.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64.【符号说明】
65.10,51:取像装置
66.110:壳体
67.120,320,420:模造框架元件
68.120a:内部空间
69.121,171,233,321,333,371,421,471:金属元件
70.124,174,234,424,474:转折构造
71.123,173,323,373,423,473:封闭环
72.130,230,330,430:镜头载体
73.131,231,331,431:第一侧立面
74.132,232:第二侧立面
75.141,241,341,441:驱动磁体
76.142,342,442:驱动线圈
77.151,152,153,154,155,156:透镜
78.157:外围部
79.158:移除部
80.160,360,460:滚动元件
81.170,370,470:模造承接底座
82.334,422,472:缓冲机构
83.180:软性电路板
84.50:电子装置
85.52:电子感光元件
86.53:使用者界面
87.54: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88.55:光学防手震组件
89.56:感测元件
90.57:闪光灯模块
91.58:对焦辅助模块
92.x:光轴
93.d1:箭头方向
94.d:特定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95.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镜头载体、一模造承接底座、一滚动元件、一模造框架元件及一驱动机构。镜头载体定义一光轴。模造承接底座用以承接镜头载体。滚动元件设置于镜头载体与模造承接底座之间,使镜头载体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移动。模造框架元件与模造承接底座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以承接镜头载体。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与一驱动线圈,其中驱动磁体设置于镜头载体上,且驱动线圈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模造承接底座、模造框架元件及镜头载体其中之一包含一金属元件,其中金属元件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模造框架元件及镜头载体其中之一,且金属元件呈现一环状平面。
96.透过金属元件埋入射出的模造承接底座、模造框架元件及镜头载体,量产阶段时可较有效率地控制塑胶元件传统上容易产生的翘曲、畸形收缩及强度刚性不足的工程议题。具体而言,透过金属元件埋入射出,对量产成品(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后续会接受的环境测试来说,可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测试的检验标准。
97.金属元件包含铁成分,且其所占比例不少于90%,其中金属元件更掺杂少许的碳元素或钨元素,可增加金属元件的硬度,或者增加金属元件的应用范围。详细来说,金属元件可为含碳材质钢铁、增加硬度的加工方式处理后的铁质材料、不锈钢或具有铁磁性的铁质材料,其特点是可被磁铁影响磁性表现的铁质材料,如顺磁性、铁磁性(ferromagnetic)或是可磁化等,但不以此为限。金属元件可作为电性传导的导线功能。
98.模造承接底座可为使用射出成型模具注入塑胶材料的方式成型的承接底座。
99.镜头载体可包含一侧立面,其中侧立面可面对模造承接底座或模造框架元件,且环状平面可面对侧立面。或者,环状平面可面对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且金属元件的一部分与设置于镜头载体上的驱动磁体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
100.金属元件可具有铁磁性。透过金属元件对磁铁较大的吸引力,可减少很多组装误差,上述的组装误差可为来自制造过程在压合零件时机具输出力道不够的问题。具体而言,具有铁磁性代表金属元件靠近一磁铁时,磁铁会对金属元件产生吸引力。
101.金属元件的一部分可与驱动磁体对应设置,且面对驱动磁体。因为金属元件具有铁磁性,所以面对驱动磁体可产生一吸引力,使镜头载体与模造承接底座互相靠近,可维持机械系统的预载力。
102.再者,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的金属元件的一部分可面对镜头载体,形成一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以限制镜头载体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的一部分与镜头载体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或者,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的金属元件的另一部分可面对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形成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以限制镜头载体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的另一部分与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借此,减少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部的干涉与碰撞损伤,并可减少驱动机构在工作时产生的异音问题。
103.环状平面可包含至少二封闭环。透过封闭环对于维持环状平面的平面度效果较好,且使埋入射出在制造过程不容易损及平面度,对模造框架元件与模造承接底座的尺寸
精度与结构强度均较佳。
104.金属元件可包含一转折构造,转折构造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进一步来说,转折后的金属元件形成的支撑强度较未具有转折构造的片状金属元件的支撑强度高,有助于进一步将金属元件的厚度减薄,提高埋入射出的射出成型效率。借此,在强度拉高的前提下,可同时减轻金属元件的重量与减少金属元件的体积。具体来说,转折构造的角度可为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105.上述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06.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一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镜头载体中。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可包含多个透镜设置于镜头载体中,各透镜的一外围部沿垂直光轴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形成各透镜的一移除部。借此,可有效减少驱动机构的整体体积,并有效减少内部杂散光不必要的反射。
107.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
108.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109.<第一实施例>
110.请参照图1a与图1b,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的分解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的另一分解图。由图1a与图1b可知,取像装置10包含一壳体110、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标示)、一成像镜头(图未标示)及一软性电路板180。
111.成像镜头由像侧至物侧依序包含多个透镜151、152、153、154、155、156,其中各透镜151、152、153、154、155、156的一外围部157(以透镜151为例)沿垂直一光轴x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形成各透镜151、152、153、154、155、156的一移除部158(以透镜151为例)。借此,可有效减少整体体积,并有效减少内部杂散光不必要的反射。
112.于图1a中,成像驱动模块由上至下依序包含一模造框架元件120、一镜头载体1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滚动元件160及一模造承接底座170,其中成像镜头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镜头载体130中。
113.详细来说,镜头载体130定义光轴x,且透镜151、152、153、154、155、156设置于镜头载体130中。模造承接底座170用以承接镜头载体130。滚动元件160设置于镜头载体130与模造承接底座170之间,使镜头载体130能够沿光轴x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170移动。第一实施例中,滚动元件160的数量为四,但并不以此为限。模造框架元件120与模造承接底座170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120a以承接镜头载体130。模造承接底座170可为使用射出成型模具注入塑胶材料的方式成型的承接底座。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130沿光轴x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141与一驱动线圈142,其中驱动磁体141设置于镜头载体130上,且驱动线圈142与驱动磁体1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141。
114.镜头载体130包含二侧立面,其中侧立面分别为第一侧立面131与第二侧立面132,而第一侧立面131面对模造框架元件120,且第二侧立面132面对模造承接底座170。
115.请参照图1c至图1e,其中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120与金属元件121以及模造承接底座170与金属元件171的组合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
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由图1c至图1e可知,模造框架元件120与模造承接底座170分别包含金属元件121、171,其中金属元件1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120,且金属元件1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170。再者,金属元件121、171皆呈现环状平面,金属元件12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一侧立面131,金属元件17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二侧立面132。具体而言,环状平面可为封闭的或开放的,且由多个空间上分离的个体排列成环状亦符合叙述。
116.透过金属元件1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120,且金属元件1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170,量产阶段时可较有效率地控制塑胶元件传统上容易产生的翘曲、畸形收缩及强度刚性不足的工程议题。具体而言,透过金属元件121、171埋入射出,对量产成品(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后续会接受的环境测试来说,可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测试的检验标准。
117.金属元件121、171皆包含铁成分,且其所占比例不少于90%,其中金属元件121、171更掺杂少许的碳元素或钨元素,可增加金属元件121、171的硬度,或者增加金属元件121、171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来说,金属元件121、171可具有铁磁性。透过金属元件121、171对磁铁较大的吸引力,可减少很多组装误差,上述的组装误差可为来自制造过程在压合零件时机具输出力道不够的问题。具体而言,具有铁磁性代表金属元件121、171靠近一磁铁时,磁铁会对金属元件121、171产生吸引力。
118.详细来说,金属元件121、171可为含碳材质钢铁、增加硬度的加工方式处理后的铁质材料、不锈钢或具有铁磁性的铁质材料,其特点是可被磁铁影响磁性表现的铁质材料,如顺磁性、铁磁性或是可磁化等,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金属元件121、171可作为电性传导的导线功能。
119.由图1e可知,各金属元件121、171的一部分与驱动磁体141对应设置,且面对驱动磁体141。因为金属元件121、171具有铁磁性,所以面对驱动磁体141可产生一吸引力,使镜头载体130与模造承接底座170互相靠近,可维持机械系统的预载力。
120.由图1d可知,金属元件121、171的环状平面各包含至少二封闭环123、173。透过封闭环123、173对于维持环状平面的平面度效果较好,且使埋入射出在制造过程不容易损及平面度,对模造框架元件120与模造承接底座170的尺寸精度与结构强度均较佳。
121.由图1d与图1e可知,金属元件121包含一转折构造124,且金属元件171包含一转折构造174,其中转折构造124、174皆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进一步来说,转折后的金属元件121、171形成的支撑强度较未具有转折构造的片状金属元件的支撑强度高,有助于进一步将金属元件121、171的厚度减薄,提高埋入射出的射出成型效率。借此,在强度拉高的前提下,可同时减轻金属元件121、171的重量与减少金属元件121、171的体积。具体来说,转折构造124、174的角度可为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122.<第二实施例>
123.请参照图2a与图2b,其中图2a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由图2a与图2b可知,成像驱动模块(图未标示)包含一模造框架元件(图未绘示)、一镜头载体2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滚动元件(图未绘示)及一模造承接底座(图未绘示)。
124.详细来说,镜头载体230定义光轴(图未标示)。模造承接底座用以承接镜头载体
230。滚动元件设置于镜头载体230与模造承接底座之间,使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230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241与一驱动线圈(图未绘示),其中驱动磁体241装载于镜头载体230上,且驱动线圈与驱动磁体2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241。
125.镜头载体230包含二侧立面,其中侧立面分别为第一侧立面231与第二侧立面232(如图2h标示),而第一侧立面231面对模造框架元件,且第二侧立面232面对模造承接底座。
126.请参照图2c至图2i,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图2c为图2b由箭头方向d1观察的示意图,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元件233的示意图,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230的示意图,图2f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230与金属元件233的组合示意图,图2g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金属元件233的另一示意图,图2h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230的另一示意图,图2i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镜头载体230与金属元件233的另一组合示意图。由图2c至图2i可知,镜头载体230包含金属元件233,其中金属元件233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230,金属元件233呈现一环状平面,且环状平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与模造框架元件其中之一。具体而言,环状平面可为封闭的或开放的,且由多个空间上分离的个体排列成环状亦符合叙述。
127.透过金属元件233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230,量产阶段时可较有效率地控制塑胶元件传统上容易产生的翘曲、畸形收缩及强度刚性不足的工程议题。具体而言,透过金属元件233埋入射出,对量产成品(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后续会接受的环境测试来说,可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测试的检验标准。
128.金属元件233包含铁成分,且其所占比例不少于90%,其中金属元件233更掺杂少许的碳元素或钨元素,可增加金属元件233的硬度,或者增加金属元件233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来说,金属元件233可具有铁磁性。透过金属元件233对磁铁较大的吸引力,可减少很多组装误差,上述的组装误差可为来自制造过程在压合零件时机具输出力道不够的问题。具体而言,具有铁磁性代表金属元件233靠近一磁铁时,磁铁会对金属元件233产生吸引力。
129.详细来说,金属元件233可为含碳材质钢铁、增加硬度的加工方式处理后的铁质材料、不锈钢或具有铁磁性的铁质材料,其特点是可被磁铁影响磁性表现的铁质材料,如顺磁性、铁磁性或是可磁化等,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金属元件233可作为电性传导的导线功能。
130.由图2b可知,金属元件233的一部分与设置于镜头载体230上的驱动磁体2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241。因为金属元件233具有铁磁性,所以面对驱动磁体241可产生一吸引力。
131.由图2a至图2d及图2g可知,金属元件233包含一转折构造234,其中转折构造234可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进一步来说,转折后的金属元件233形成的支撑强度较未具有转折构造的片状金属元件的支撑强度高,有助于进一步将金属元件233的厚度减薄,提高埋入射出的射出成型效率。借此,在强度拉高的前提下,可同时减轻金属元件233的重量与减少金属元件233的体积。
132.另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133.<第三实施例>
134.请参照图3a,其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剖视图。由图
3a可知,成像驱动模块(图未标示)包含一模造框架元件320、一镜头载体3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滚动元件360及一模造承接底座370。
135.详细来说,镜头载体330定义光轴(图未标示)。模造承接底座370用以承接镜头载体330。滚动元件360设置于镜头载体330与模造承接底座370之间,使镜头载体330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370移动。模造框架元件320与模造承接底座370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以承接镜头载体330。模造承接底座370可为使用射出成型模具注入塑胶材料的方式成型的承接底座。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330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341与一驱动线圈342,其中驱动磁体341设置于镜头载体330上,且驱动线圈342与驱动磁体3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341。
136.镜头载体330包含二侧立面,其中侧立面分别为第一侧立面331与第二侧立面(图未标示),而第一侧立面331面对模造框架元件320,且第二侧立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370。
137.请参照图3b至图3l,其中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放大图,其中图3b为图3a由箭头方向d1观察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放大图,其中图3c为图3b由x轴转8度且z轴转-2度的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3e绘示依照图3d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沿剖线3e-3e的剖面示意图,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的金属元件333的示意图,图3g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的示意图,图3h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与金属元件333的组合示意图,图3i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的金属元件333的另一示意图,图3j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的另一示意图,图3k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与金属元件333的另一组合示意图,图3l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镜头载体330的部分剖视图。由图3b至图3l可知,模造框架元件320、镜头载体330及模造承接底座370分别包含金属元件321、333、371,其中金属元件3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320,金属元件333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330,且金属元件3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370。再者,金属元件321、333、371皆呈现环状平面,金属元件32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一侧立面331,金属元件37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二侧立面,金属元件333的环状平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370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其中之一。具体而言,金属元件333的数量为二,且分别面对模造承接底座370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再者,环状平面可为封闭的或开放的,且由多个空间上分离的个体排列成环状亦符合叙述。
138.透过金属元件3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320,金属元件333埋入射出于镜头载体330,且金属元件3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370,量产阶段时可较有效率地控制塑胶元件传统上容易产生的翘曲、畸形收缩及强度刚性不足的工程议题。具体而言,透过金属元件321、333、371埋入射出,对量产成品(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后续会接受的环境测试来说,可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测试的检验标准。
139.金属元件321、333、371皆包含铁成分,且其所占比例不少于90%,其中金属元件321、333、371更掺杂少许的碳元素或钨元素,可增加金属元件321、333、371的硬度,或者增加金属元件321、333、371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来说,金属元件321、333、371可具有铁磁性。透过金属元件321、333、371对磁铁较大的吸引力,可减少很多组装误差,上述的组装误差可为来自制造过程在压合零件时机具输出力道不够的问题。具体而言,具有铁磁性代表金属元件321、333、371靠近一磁铁时,磁铁会对金属元件321、333、371产生吸引力。
140.详细来说,金属元件321、333、371可为含碳材质钢铁、增加硬度的加工方式处理后的铁质材料、不锈钢或具有铁磁性的铁质材料,其特点是可被磁铁影响磁性表现的铁质材料,如顺磁性、铁磁性或是可磁化等,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金属元件321、333、371可作为电性传导的导线功能。
141.各金属元件321、333、371的一部分与驱动磁体341对应设置,且面对驱动磁体341。因为金属元件321、333、371具有铁磁性,所以面对驱动磁体341可产生一吸引力,使镜头载体330与模造承接底座370互相靠近,可维持机械系统的预载力。
142.由图3a可知,金属元件321、371的环状平面各包含至少二封闭环323、373。透过封闭环323、373对于维持环状平面的平面度效果较好,且使埋入射出在制造过程不容易损及平面度,对模造框架元件320与模造承接底座370的尺寸精度与结构强度均较佳。
143.由图3b、图3c、图3e及图3l可知,金属元件333的一部分与设置于镜头载体330上的驱动磁体3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341,且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面对模造承接底座370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其中之一,形成一缓冲机构334,缓冲机构334用以限制镜头载体330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与模造承接底座370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其中之一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借此,减少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部的干涉与碰撞损伤,并可减少驱动机构在工作时产生的异音问题。第三实施例中,靠近第一侧立面331的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面对模造框架元件320,靠近第二侧立面的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面对模造承接底座370,靠近第一侧立面331的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与模造框架元件320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且靠近第二侧立面的金属元件333的另一部分与模造承接底座370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
144.由图3b与图3c可知,靠近第一侧立面331的金属元件333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对应设置,且靠近第二侧立面的金属元件333与模造承接底座370对应设置。具体而言,金属元件333的缓冲机构334分别与模造框架元件320及模造承接底座370之间保持一特定距离d,其中特定距离d小于0时,缓冲机构334便会发挥缓冲的作用,避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部产生干涉与碰撞损伤。
145.另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146.<第四实施例>
147.请参照图4a,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组合图。由图4a可知,成像驱动模块(图未标示)包含一模造框架元件420、一镜头载体43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滚动元件460(如图4b所示)及一模造承接底座470。
148.详细来说,镜头载体430定义光轴(图未标示)。模造承接底座470用以承接镜头载体430。滚动元件460设置于镜头载体430与模造承接底座470之间,使镜头载体430能够沿光轴相对于模造承接底座470移动。模造框架元件420与模造承接底座470耦合,用以定义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以承接镜头载体430。模造承接底座470可为使用射出成型模具注入塑胶材料的方式成型的承接底座。驱动机构能够驱动镜头载体430沿光轴移动,并包含一驱动磁体441与一驱动线圈442,其中驱动磁体441设置于镜头载体430上,且驱动线圈442与驱动磁体441对应设置并面对驱动磁体441。
149.镜头载体430包含二侧立面,其中侧立面分别为第一侧立面431与第二侧立面(图
未标示),而第一侧立面431面对模造框架元件420,且第二侧立面面对模造承接底座470。
150.请参照图4b至图4k,其中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放大图,其中图4b为图4a由箭头方向d1观察的示意图,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放大图,其中图4c为图4b由x轴转2度且z轴转-3度的示意图,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4e绘示依照图4d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沿剖线4e-4e的剖面示意图,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420的金属元件421的示意图,图4g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420的示意图,图4h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框架元件420与金属元件421的组合示意图,图4i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470的金属元件471的示意图,图4j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470的示意图,图4k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模造承接底座470与金属元件471的组合示意图。由图4b至图4k可知,模造框架元件420与模造承接底座470分别包含金属元件421、471,其中金属元件4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420,且金属元件4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470。再者,金属元件421、471皆呈现环状平面,金属元件42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一侧立面431,金属元件471的环状平面面对第二侧立面。具体而言,环状平面可为封闭的或开放的,且由多个空间上分离的个体排列成环状亦符合叙述。
151.透过金属元件421埋入射出于模造框架元件420,且金属元件471埋入射出于模造承接底座470,量产阶段时可较有效率地控制塑胶元件传统上容易产生的翘曲、畸形收缩及强度刚性不足的工程议题。具体而言,透过金属元件421、471埋入射出,对量产成品(即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后续会接受的环境测试来说,可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得以顺利通过测试的检验标准。
152.金属元件421、471皆包含铁成分,且其所占比例不少于90%,其中金属元件421、471更掺杂少许的碳元素或钨元素,可增加金属元件421、471的硬度,或者增加金属元件421、471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来说,金属元件421、471可具有铁磁性。透过金属元件421、471对磁铁较大的吸引力,可减少很多组装误差,上述的组装误差可为来自制造过程在压合零件时机具输出力道不够的问题。具体而言,具有铁磁性代表金属元件421、471靠近一磁铁时,磁铁会对金属元件421、471产生吸引力。
153.详细来说,金属元件421、471可为含碳材质钢铁、增加硬度的加工方式处理后的铁质材料、不锈钢或具有铁磁性的铁质材料,其特点是可被磁铁影响磁性表现的铁质材料,如顺磁性、铁磁性或是可磁化等,但不以此为限。并且,金属元件421、471可作为电性传导的导线功能。
154.各金属元件421、471的一部分与驱动磁体441对应设置,且面对驱动磁体441。因为金属元件421、471具有铁磁性,所以面对驱动磁体441可产生一吸引力,使镜头载体430与模造承接底座470互相靠近,可维持机械系统的预载力。
155.由图4b、图4c、图4e、图4f、图4h、图4i及图4k可知,金属元件421的另一部分面对镜头载体430,形成一缓冲机构422,且金属元件471的另一部分面对镜头载体430,形成一缓冲机构472,其中缓冲机构422、472用以限制镜头载体430沿光轴的一移动距离,且金属元件421、471的另一部分(即缓冲机构422、472)与镜头载体430沿平行光轴依序排列。借此,减少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部的干涉与碰撞损伤,并可减少驱动机构在工作时产生的异音问题。
156.由图4b与图4c可知,金属元件421、471与镜头载体430对应设置。具体而言,镜头载
体430分别与金属元件421的缓冲机构422和金属元件471的缓冲机构472之间保持一特定距离d,其中特定距离d小于0时,缓冲机构422、472便会发挥缓冲的作用,避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部产生干涉与碰撞损伤。
157.由图4f与图4i可知,金属元件421、471的环状平面各包含至少二封闭环。详细来说,金属元件421的环状平面包含十封闭环423,且金属元件471的环状平面包含二封闭环473。透过封闭环423、473对于维持环状平面的平面度效果较好,且使埋入射出在制造过程不容易损及平面度,对模造框架元件420与模造承接底座470的尺寸精度与结构强度均较佳。
158.由图4f与图4i可知,金属元件421包含一转折构造424,且金属元件471包含一转折构造474,其中转折构造424、474皆为直条状且具有一角度。进一步来说,转折后的金属元件421、471形成的支撑强度较未具有转折构造的片状金属元件的支撑强度高,有助于进一步将金属元件421、471的厚度减薄,提高埋入射出的射出成型效率。借此,在强度拉高的前提下,可同时减轻金属元件421、471的重量与减少金属元件421、471的体积。具体来说,转折构造424、474的角度可为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159.另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160.<第五实施例>
161.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方块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电子装置5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取像装置51、一电子感光元件52及一使用者界面53,其中取像装置51包含一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与一成像透镜(图未绘示)。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53侧边的区域,其中使用者界面53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5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162.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50的使用者界面53进入拍摄模式。此时取像装置5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5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4。
163.因应电子装置5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55,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6。第五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57与对焦辅助模块58,闪光灯模块57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58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50中取像装置5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5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5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164.此外,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165.图5c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5a至图5d可知,取像装置51与使用者界面53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5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取像装置5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166.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