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块以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0982发布日期:2021-09-29 05:22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块以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块以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电视机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电器,部分电视机具有一大一小两个显示器,小显示器可用于辅助显示一些天气状态或是当电视机通过家电互联系统与其他家电关联时可显示其他家电的工作状态等信息。在液晶电视中,现有技术的小显示器需要与大显示器一样自带背光源,对应地需要在控制板上相应增加用于控制小显示器背光源的电源控制电路,从而增加控制板的设计复杂程度以及成本,并且会增加整个电视机的功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组件、显示模块以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大显示器与小显示器的显示设备需要使小显示器自带背光源,增加控制板的设计复杂程度、增加整个电视机的功耗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括:入光连接件;导光件,所述导光件具有入射端以及出射端,所述入射端贯穿所述入光连接件;出光连接件,所述出光连接件装设在所述导光件的出射端,且所述出射端贯穿所述出光连接件,来自背光源的光线从所述入射端进入所述导光件后从所述出射端射出。
5.可选地,所述入光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上的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入光通孔,所述入射端贯穿所述导光通孔。
6.可选地,所述入光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入光通孔间隔排列成一排;
7.或,多个所述入光通孔呈多列均匀排布于所述连接部上;
8.或多个所述入光通孔分散且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连接部上。
9.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为卡扣或凸缘,所述凸缘上开设有安装孔。
10.可选地,所述出光连接件上设有出光通孔,所述出射端贯穿所述出光通孔。
11.可选地,所述出光连接件上设有限位折边,所述限位折边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通孔的轴向。
12.可选地,所述出光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出光通孔间隔排列成一排;
13.或,多个所述出光通孔呈多列均匀排布于所述出光连接件上;
14.或多个所述出光通孔分散且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出光连接件上。
15.可选地,所述导光件为光纤。
1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组件及外置显示屏,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射端朝向所述外置显示屏并为所述外置显示屏提供背光。
17.可选地,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外置显示装置,所述外置显示装置包括外置背板及
所述外置显示屏,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外置背板上,所述导光组件的出射端穿过所述外置背板朝向所述外置显示屏并为所述外置显示屏提供背光。
18.可选地,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外置背板中的反光片,所述反光片上设有出光孔,所述出射端穿过所述出光孔朝向所述外置显示屏。
19.可选地,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扩散板,所述反光片具有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外置背板突出以与所述扩散板形成混光空间,所述出光孔位于所述突出部上,从所述出射端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混光空间到达扩散板。
20.可选地,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出射端间隔设置形成混光间隙,从所述出射端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混光间隙进入所述导光板。
2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主显示器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块,所述主显示器包括背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背板内的背光源,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导光组件的入射端贯穿所述入光连接件暴露于所述背光源的发光区域内。
22.可选地,所述主显示器还包括壳罩,所述壳罩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背板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入光连接件以及所述导光件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2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依次连接的入光连接件、导光件、出光连接件,导光件具有入射端以及出射端,入射端贯穿入光连接件;出光连接件,出光连接件装设在导光件的出射端,且出射端贯穿出光连接件,来自背光源的光线从入射端进入导光件后从出射端射出。当入射端暴露于光源中时,可将光源的光导入到导光件中,由导光件传送到目标设备,为目标设备提供光源,这种方式可为目标设备提供外部光源,避免在目标设备中设置独立光源以及用于控制独立光源的控制电路,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以及设置独立光源的成本,并可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这里的光源可以为其他显示设备的背光源,如,当目标设备为电视机的外置显示装置时,电视机的主显示器中的背光源可作为光源,利用导光组件将背光源的光导入到外置显示装置中。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9.图5图4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光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1.图7图6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号说明:
[0033][0034][0035]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7]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入光”、“出光”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入光”、“出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9]
如图1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组件1,所述导光组件1包括:入光连接件11;导光件13,所述导光件13具有入射端131以及出射端132,所述入射端131贯穿所述入光连接件11;出光连接件12,所述出光连接件12装设在所述导光件13的出射端132,且所述出射端132贯穿所述出光连接件12,来自背光源的光线从所述入射端131进入所述导光件13后从所述出射端132射出。
[0040]
本实施例中,导光组件1可应用于光源传送,具体包括了入光连接件11、导光件13以及出光连接件12,导光件13连接在入光连接件11之间,导光件13具有入射端131以及出射
端132,光从入射端131进入到导光件13,从出射端132射出,可完成光源传送。本实施例中,导光件13可以为光纤,当入射端131暴露于光源中时,可将光源的光导入到光纤中,由光纤传送到目标设备,为目标设备提供光源,这种方式可为目标设备提供外部光源,避免在目标设备中设置独立光源以及用于控制独立光源的控制电路,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以及设置独立光源的成本,并可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这里的光源可以为其他显示设备的背光源,如,当目标设备为电视机的外置显示装置时,电视机的主显示器2中的背光源可作为光源,利用导光组件1将背光源的光导入到外置显示装置中。导光件13的入射端131由入光连接件11承载,出射端132由出光连接件12承载,入光连接件11可以为连接块或是连接板,具体可以根据主显示器2的背光源设置形式确定,如,当主显示器2为侧入式背光源时,将入光连接件11设置成块状结构,块状结构的入光连接件11上开设入光连通,光纤从入光通孔通过入光连接件11,并贯穿入光连接件11,从而,入射端131可从背光源接收光线。光主显示器2为直下式背光源时,入光连接件11为板状结构,入光通孔开设在入光连接件11的板面上,导光件13的入射端131通过入光通孔,从入光连接件11的板面贯穿入光连接件11,从而暴露于背光源的发光区域,将背光源的光线导入光纤。
[0041]
当然,本实施例提出的导光组件1并不仅限于上述提出的具有主显示器2与外置显示装置的电视机,在其他应用场景中,如,将环境光线导入显示器使显示器可实时获取环境光照强度用于调节显示器的显示亮度、用于检测发光强度以进行光强度分析等场合均可应用。
[0042]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入光连接件11包括连接部111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11上的安装部112,所述连接部111上开设有入光通孔(图中未标示),所述入射端131贯穿所述入光通孔,从而可将入射端131暴露于光源的发光区域内,接受光源发出的光线。
[0043]
入光通孔具有多个,开设在连接部111上,用于安装导光件13,安装部112用于将导光件13固定到背板21上,安装部112可以为卡扣或开设有安装孔113的凸缘,卡扣扣合在背板21上,或由螺钉通过安装孔113固定在背板21上。
[0044]
所述出光连接件12上设有出光通孔,所述出射端132贯穿所述出光通孔,以将进入到导光件13的光线传输到电视机的外置显示装置。
[0045]
出光通孔可以设置成多个,具体数量根据目标设备设计的亮度确定,出光通孔的设置方式如下:当外置显示装置为侧入式,多个所述出光通孔间隔排列成一排,从侧面向外置显示装置的显示屏提供光源;当外置显示装置为直下式,多个所述出光通孔呈多列均匀排布于所述出光连接件12上,或多个出光通孔分散且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出光连接件12上,这里的分散且间隔均匀地排布指各个光通孔的间距相同,可以不排列成直线,如,沿环状阵列排布。应当说明的是,在直下式光源的设置方式下,所有出光通孔均位于外置显示装置的显示屏投影区域中,以使外置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得到充足的光源。
[0046]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出光连接件12上设有限位折边121。所述限位折边1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通孔的轴向,将出光连接件12装设到外置显示装置的外置背板31上时,限位折边121可起到定位作用,限定出出光连接件12的安装位置。
[0047]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模块(图中未标示),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组件1,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外置显示装置3,所述导光组件1的出射端朝向所述外置显示屏34并为所述外置显示屏34提供背光。所述外置显示装置3包括外置背板31以及外置显示
屏34,所述导光组件1的出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外置背板31上,所述导光组件1的出射端穿过所述外置背板31朝向所述外置显示屏34并为所述外置显示屏34提供背光。在导光组件1的出射端与外置显示屏34之间可设置扩散板35或导光板33将来自出射端的光线传送到外置显示屏,如图4、5所示,对于直下式外置显示装置3,所述外置显示屏34与所述外置背板31之间设有扩散板35,对于侧入式外置显示装置3,如图6、7,所述外置显示屏34与所述外置背板31之间设有导光板33。
[0048]
所述导光组件1的出光连接件12固定在所述外置背板31上,所述导光组件1的出射端132穿过所述外置背板31朝向所述导光板33或所述扩散板35,由导光板33或扩散板35将光线传向外置显示屏34,从而不管是直下式外置显示装置3还是侧入式外置显示装置3均可利用导光组件1导入外部光源为外置显示装置3提供背光。可避免在外置显示装置3中设置独立光源以及用于控制独立光源的控制电路,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以及设置独立光源的成本,并可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
[0049]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装设在所述外置背板31中的反光片32,反光片32用于将光线反射向扩散板35或是导光板33,在直下式外置显示装置3中,所述反光片32位于所述扩散板35的朝向所述背板21的一侧,所述反光片32上设有出光孔(图中未标示),所述出射端132穿过所述出光孔朝向所述扩散板35,从而将光线导入到扩散板35中,但还是会存在部分光线反射,反光片32可将反射的光线再次反射进入扩散板35以避免外置显示屏34的亮度不足。
[0050]
在侧入式外置显示装置3中,如图7所示,所述反光片32位于所述导光板33的朝向所述背板21的一侧,这种方式下可将反光片32直接覆盖在导光板33的表面,以将光线反射向导光板33,保证外置显示装置3的具备足够的显示亮度。
[005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直下式外置显示装置3中,如图5所示,所述反光片32具有一突出部,321所述突出部321朝向所述外置背板31突出以与所述扩散板35形成混光空间36,所述出光孔位于所述突出部321上,从所述出射端132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混光空间36到达扩散板35。
[0052]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外置显示装置3中,如图5及图7中还包括外置壳罩37,出光连接件12以及外置背板31均安装在外置壳罩37中。
[0053]
混光空间36的存在使得从多条光纤中射出的光线混光,避免多束光线的混光距离不足导致过于集中呈现点状,混光空间36的存在改善这一现象,使得多束光线可相互混合后再进入扩散板35,加强了扩散效果。
[0054]
在侧入式外置显示装置3中,由于光线从导光板33的侧面进入导光板33,因此,在所有光纤的直径之和小于导光板33的入光侧长度时,所述导光板33与所述出射端132间隔设置形成混光间隙(图中未标示),从所述出射端132射出的光线经过所述混光间隙进入所述导光板33,这种方式可避免多束光线过于集中地进入导光板33。可以理解的是,在所有光纤的直径之和等于导光板33的入光侧长度时,由于导光板33的入光侧可全部与光纤抵接,能够保证均匀入光,可不在光纤的出射端132与导光板33之间设置混光间隙。
[005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主显示器2以及如上所述的显示模块,所述主显示器2包括背板21以及安装在所述背板21内的背光源,所述导光组件1的入光连接件11固定在所述背板21上,所述导光组件1的入射端131贯穿所述入光连接件11
暴露于所述背光源的发光区域内。
[0056]
由于入射端131暴露于背光源的发光区域内,当背光源发光时,可将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导光件131传送到外置显示装置3,为外置显示装置3提供光源,避免在外置显示装置3中设置独立光源以及用于控制独立光源的控制电路,节省了电路设计成本以及设置独立光源的成本,并可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
[0057]
所述主显示器2还包括壳罩15,所述壳罩15与所述背板2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背板21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入光连接件11以及外露于所述入光连接件11以及出光连接件12之间的导光件13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0058]
壳罩15对入光连接件11、导光件13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入光连接件11、导光件13直接暴露于外部。外置显示装置3可直接安装在壳罩15上。
[005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