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00825发布日期:2022-01-08 01:2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实施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载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显示模组的边框要求越来越窄,因此,对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边框也要求越来越窄,一些客户要求背光模组边框做到4mm以下。与消费类显示模组不同,车载显示模组需要面对更高的信赖性以及机械冲击等实验的测试要求,因此对于背光膜组中各膜层的固定要求也更高,超窄边框背光模组中各膜层的固定设计难度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4.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和光学膜层;
5.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底板的边缘,且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围设形成容置空间;
6.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层依次叠置于所述底板上方;
7.所述背光模组对应有显示区和边框区,所述边框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外围;
8.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朝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定所述光学膜层的位置;
9.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底板的边缘以外。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不同侧边缘;
11.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底板的一侧边缘相对接,所述第一侧板为平面板或者曲面板;
12.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底板的一侧边缘相对接,所述第二侧板为平面板或者曲面板。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局部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平面内向所述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缘;
14.所述第一凸缘位于所述边框区;
15.所述第一凸缘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侧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6.所述第一限位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凸缘上。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在对应所述第一凸缘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缺口;
18.所述第一凸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中。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在对应所述第一凸缘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20.所述第一凸缘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通孔中。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的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厚度大于1mm且小于所述本体部上除所述第一凸缘以外的其他部分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厚度。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沿远离所述第一凸缘的方向延伸;
23.所述光学膜层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第二缺口;
24.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缺口形状相适配,沿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缺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尺寸;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二缺口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尺寸一致。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凸缘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膜层的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的第一间距大于0mm且小于4mm。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0mm且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30.所述灯条包括基材和间隔排布于所述基材上的多个光源;所述光源的出光面面向所述导光板的边缘端面。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局部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平面内向所述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缘;
32.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边框区,且所述第二凸缘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所述光源之间的间隔中。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边框区;
34.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上,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所述光源之间的间隔中。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光源在所述底板上正投影的远离所述基材在所述底板上正投影的一侧。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光学膜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边框区;
37.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所述光源之间的间隔中。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沿远离所述本体部的方向延伸;
39.所述光学膜层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第三缺口;
40.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缺口形状相适配,沿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
第三方向,所述第三缺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尺寸;沿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所述第三缺口的尺寸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尺寸一致。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缺口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凸缘的一端端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膜层的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间距大于4mm。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4mm且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同一侧所述边框区。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邻;
47.所述第一侧板的数量为两块。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数量为两个;
49.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缘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数量为一个。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对应位于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的中间位置。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设置于所述背板外侧,所述胶框包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背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
53.所述胶框还包裹所述边框区,以形成所述边框区并限定出所述显示区。
54.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还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入光侧,用于为显示基板提供背光。
55.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5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57.图1为公开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分解和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59.图3为图2中背光模组沿aa剖切线的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60.图4为当第一侧板与底板之间成135
°
夹角时,图2中背光模组沿a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61.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缺口的配合示意图;
62.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缺口在底板上的正投影示意图;
63.图7为图2中背光模组沿aa剖切线的另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64.图8为图2中背光模组沿bb剖切线的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65.图9为图2中背光模组沿bb剖切线的另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66.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和第三缺口的配合示意图;
67.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和第三缺口在底板上的正投影示意图;
68.图12为图2中背光模组沿bb剖切线的又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69.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70.图14为图13中背光模组沿cc剖切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71.图15为图13中d部分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72.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73.其中附图标记为:
74.1、背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20、第一缺口;121、通孔;13、第二侧板;2、导光板;21、本体部;210、第一凸缘;211、第二凸缘;22、第一限位部;23、第二限位部;3、光学膜层;31、第二缺口;32、第三缺口;101、显示区;102、边框区;4、灯条;41、基材;42、光源;5、胶框;6、反射片; 7、显示基板;8、前框。
具体实施方式
7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76.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但是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公开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77.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78.公开技术中,参照图1,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依次叠置于背板1上的反射片6、导光板2和光学膜层3;背板1包括底板和围设于底板四周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设形成容置空间,反射片6、导光板2和光学膜层3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4,灯条4设置于侧板上,且灯条4上光源的出光面面向导光板2的边缘端面,即侧入式背光源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5,胶框 5包裹背光模组中光学膜层3和导光板2的四周边缘及边缘端面,以实现对背光模组中各膜层的进一步固定,同时还能防止背光模组边缘漏光;胶框5包裹的背光模组四周边缘区域形成了背光模组的四周边框区102,由于胶框5采用遮光材料制作,所以背光模组的边框区102不透光,而被四周边框区102包围的背光模组的中间区域透光,形成背光模组的显示区101。光学膜层3包括多个膜材,如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等,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用于使光线更加均匀柔和以及增加增亮效果。反射片6贴设于底板上;光学膜层3通过设置于导光板2上的固定结构固定其位置,使其在信赖性测试以及受到机械冲击时不会相对导光板发生位置移动,从而确保背光模组的良好性能。
79.公开技术中,车载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中,光学膜层的固定方式为:在导光板的边缘位置设置凸台,光学膜层的边缘开设凹槽,通过使凹槽与凸台对应卡合,从而实现使光学
膜层相对导光板的位置限定。
80.凸台位于背光模组的边框区,但导光板边缘上的凸台容易在背光模组点亮时产生亮点。当背光模组的边框比较宽时,凸台可以设置于距离显示区较远的导光板边缘上,此时凸台亮点不可见;但在窄边框或超窄边框背光模组设计中,凸台在导光板边缘上的设置位置有限,且凸台无法距离显示区更远,此时凸台亮点在一定观看视角下明显可见,影响显示模组的画面品质。例如:光源设置于平行于x轴方向的一侧板上,由于显示模组的绑定布线区通常设置在该侧,所以背光模组对应该侧板所在侧的边框较宽,如边框宽度为4mm,背光模组除该侧以外的其他侧的边框较窄或者超窄,如边框宽度小于4mm。当沿x轴方向边缘上的凸台与显示区的距离值较小时,或者沿y轴方向边缘上的凸台与显示区的距离小于0时,一定观看视角(如较大观看视角,如大于45
°
的观看视角)下会看到凸台亮点。影响画面品质。
81.凸台亮点可以通过减小导光板凸台尺寸以增大其与显示区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些许改善,但凸台尺寸太小会影响凸台强度,机械振动测试中会有凸台断裂的风险,容易引发新的不良。
82.针对公开技术中背光模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照图2-图3,包括:背板1、导光板2和光学膜层3;背板1包括底板 11和侧板,侧板位于底板11的边缘,且底板11和侧板围设形成容置空间;导光板2和光学膜层3依次叠置于底板11上方;背光模组对应有显示区101和边框区102,边框区102位于显示区101的外围;导光板2包括本体部21和第一限位部22,第一限位部22设置于本体部21的朝向光学膜层3的一侧,且第一限位部22至少部分位于边框区102;第一限位部22用于限定光学膜层3的位置;第一限位部2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底板11的边缘以外。侧板的在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在区域定义为位于底板的边缘以外。
83.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底板11的边缘以外,使得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可以由容置空间内延伸到底板11的边缘处乃至底板11的边缘以外,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以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一限位部22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84.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包括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分别位于底板11的不同侧边缘;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与底板11 的一侧边缘相对接,第一侧板12为平面板;第一侧板12与底板11之间成大于等于90
°
且小于180
°
的夹角;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与底板11的一侧边缘相对接,第二侧板13为平面板;第二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成大于等于90
°
且小于180
°
的夹角。参照图4,第一侧板12与底板11之间成135
°
的夹角。
8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垂直于第二侧板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相邻。其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相对接连接。
8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的数量为两块。第二侧板13的数量可以为一块。两块第一侧板12分别与第二侧板13相邻且垂直并对接。
8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为曲面板,如第一侧板12为向远离显示区 101方向弯曲的弧面板;第一侧板12也可以是波浪形曲面板或者其他形状的曲面板。第二侧板13为曲面板,如第一侧板12为向远离显示区101方向弯曲的弧面板;第二侧板12也可以是波浪形曲面板或者其他形状的曲面板。
88.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背光模组边框区102宽度的最窄化,第一侧板12与底板11之间成90
°
夹角;第二侧板13与底板11之间成90
°
夹角。
8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21的靠近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局部在平行于底板11的平面内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缘210;第一凸缘210 位于边框区102;第一凸缘210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侧板12在底板11 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限位部2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凸缘210上。其中,第一凸缘210能够对第一限位部22形成支撑。导光板2的本体部21通过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凸缘210,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得以延伸扩展,由于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扩展,所以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以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一限位部 22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第一侧板12的远离底板11的一端在对应第一凸缘210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缺口120;第一凸缘2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缺口120中。即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延伸扩展至第一缺口120中,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更加远离显示区 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一限位部22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9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缘210的沿远离底板11方向的厚度n大于1mm且小于本体部21上除第一凸缘210以外的其他部分沿远离底板11方向的厚度n1。如此能够确保第一凸缘210的强度,使第一凸缘210足以支撑第一限位部22。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第一限位部22沿远离第一凸缘210的方向l1 延伸;光学膜层3靠近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第二缺口31;第一限位部 22与第二缺口31形状相适配,沿第一侧板12远离显示区101的第一方向e1,第二缺口31的尺寸大于第一限位部22的尺寸;沿垂直于第一方向e1的第二方向e2,第二缺口31的尺寸与第一限位部22的尺寸一致。如此可以实现沿第一方向e1,光学膜层3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有变形的冗余空间;沿第二方向e2,光学膜层3相对于导光板2位置固定。
9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缺口31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如此能够实现第二缺口31与第一限位部22之间的相互配合。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第一限位部2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全部位于第二缺口31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如此能够更好地防止在机械振动测试中第一限位部22从第二缺口31中跑脱,从而更好地确保光学膜层3相对于导光板2的位置固定。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一限位部22的远离第一凸缘210的一端端面与底板11之间的距离等于光学膜层3的背离导光板2的一侧表面与底板11 之间的距离。
9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限位部22的远离第一凸缘210的一端端面与底板11之间的距离h1大于光学膜层3的背离导光板2的一侧表面与底板 11之间的距离h2。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与第一侧板12之间的第一间距a1大于0mm且小于4mm。第一间距a1为背光模组的一侧边框区102除第一侧板12和胶框以外的净宽度,该边框区102的净宽度使背光模组的该侧边框为窄边框。
98.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与第一限位部 22之间的间距a2大于0mm且小于第一间距a1。其中,间距a2为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一侧板12的一侧
边缘与第一限位部22的靠近显示区101的一侧之间的间距。
9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8,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4,灯条4设置于第二侧板13的靠近导光板2的一侧;灯条4包括基材41和间隔排布于基材41 上的多个光源42;光源42的出光面面向导光板2的边缘端面。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2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局部在平行于底板11的平面内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缘211;第二凸缘211 位于边框区102,且第二凸缘21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2还包括第二限位部23;第二限位部23设置于本体部21的靠近光学膜层3的一侧,且第二限位部23位于边框区102;第二限位部23设置于第二凸缘211上,且第二限位部23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 之间的间隔中。第二凸缘211能够对第二限位部23形成支撑。
102.导光板2的本体部21通过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缘211,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得以延伸扩展,通过使第二凸缘 21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能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延伸扩展至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直至基材41表面,从而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二限位部23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本体部2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光源42在底板11上正投影的远离基材41在底板11上正投影的一侧。即本体部21上也可以不形成第二凸缘。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2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平行于第二侧板13。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导光板2还包括第二限位部23;第二限位部 23设置于本体部21的靠近光学膜层3的一侧,且第二限位部23位于边框区102;第二限位部23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与本体部2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第二限位部23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
106.参照图9,通过使第二限位部23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能使第二限位部23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延伸扩展至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直至基材41表面,从而使第二限位部23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二限位部23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第二限位部23沿远离本体部21的方向l2延伸;光学膜层3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开设有第三缺口32;第二限位部 23与第三缺口32形状相适配,沿第二侧板13远离显示区101的第三方向e3,第三缺口32的尺寸大于第二限位部23的尺寸;沿垂直于第三方向e3的第四方向e4,第三缺口32的尺寸与第二限位部23的尺寸一致。如此可以实现沿第三方向e3,光学膜层3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有变形的冗余空间;沿第四方向e4,光学膜层3相对于导光板2位置固定。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3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三缺口3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如此能够实现第三缺口32与第二限位部 23之间的相互配合。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第二限位部23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全部位于第三缺口3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区域内。如此能够更好地防止在机械振动测试中第二限位部23从
第三缺口32中跑脱,从而更好地确保光学膜层3相对于导光板2的位置固定。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第二限位部23的远离第二凸缘211的一端端面与底板11之间的距离等于光学膜层3的背离导光板2的一侧表面与底板11 之间的距离。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第二限位部23的远离第二凸缘211的一端端面与底板11之间的距离h3大于光学膜层3的背离导光板2的一侧表面与底板 11之间的距离h4。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8,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与第二侧板13之间的第二间距a3大于4mm。第二间距a3为背光模组的相应侧边框区102的除第二侧板13和胶框以外的净宽度,由于显示模组的绑定布线区通常设置在该侧,所以背光模组对应该侧的边框区的净宽度设置的较宽。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与第二限位部 23之间的间距a4大于4mm且小于第二间距a3。间距a4为显示区101的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侧边缘与第二限位部23的靠近显示区101的一侧之间的间距。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垂直于第二侧板13。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2 和第二限位部23分别设置在相互垂直的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对侧,能够实现对光学膜层3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限位固定,从而使光学膜层3在信赖性测试和机械振动测试中不会相对导光板2发生位置移动,进而实现对光学膜层3的牢固固定和背光模组的良好光学性能。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3相邻。其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相对接连接。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的数量为两块。第二侧板13的数量可以为一块。两块第一侧板12分别与第二侧板13相邻且垂直并对接。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缘21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限位部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部22与两块第一侧板1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第一限位部 22与第二侧板13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第一凸缘210和两个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信赖性测试和机械振动测试中光学膜层3相对导光板2 的位置固定,且能确保第一限位部22的固定强度;同时还能确保光学膜层3在第一限位部22的固定下热胀冷缩时能够自由伸缩,从而防止光学膜层3产生褶皱。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缘21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限位部23的数量为一个。一个第二凸缘211和一个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信赖性测试和机械振动测试中光学膜层3相对导光板2的位置固定,且能确保第二限位部23的固定强度;同时还能确保光学膜层3在第二限位部23的固定下热胀冷缩时能够自由伸缩,从而防止光学膜层3产生褶皱。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3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对应位于第二侧板 13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的中间位置。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3位于显示区 101外的同一侧边框区102。位于显示区101外的同一侧边框区102可以指位于显示区101的一边缘所在直线的同一侧。如,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3 位于显示区101外的下侧边框区102。下侧边框区102由于设置有灯条4,且显示模组的绑定布线区通常设置在该侧,所以背光模组对应该侧的边框区102的净宽度设置的较宽。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3的边缘位置上设置三
个限位部;其中一个第二限位部23位于导光板3的对应第二侧板13所在侧的一侧边缘上,两个第一限位部22分别位于导光板3的对应两个第一侧板12所在侧的两侧边缘上;两个第一限位部22用来限制光学膜层3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一个第二限位部23用来限制光学膜层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如此可以很好的避免信赖性测试中的光学膜层褶皱以及机械振动测试中的光学膜层划伤等风险。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可以为四边形,如矩形;也可以为形状不规则的四边形或者多边形;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8,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5,胶框5设置于背板1外侧,胶框5包裹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的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胶框5还包裹边框区102,以形成边框区102并限定出显示区101。由于胶框5 采用遮光材料制作,所以背光模组的边框区102不透光,而被四周边框区102 包围的中间显示区101透光。同时,胶框5能将开设在第一侧板12上的第一缺口120遮挡住,从而防止光源42发出的光线从第一缺口120处泄漏;胶框5能实现对背光模组中各膜层的进一步固定,同时还能防止背光模组边缘漏光。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6,反射片6设置于底板11的面向导光板2的一侧,用于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反射光线进入导光板2,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124.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42为led灯珠。当然,光源42也可以是其他能发光的元件,如白炽灯、oled发光元件等。
125.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是,参照图13 和图14,第一侧板12在对应第一凸缘210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21;第一凸缘210 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21中;第一限位部22的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21中。
126.其中,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延伸扩展至通孔121中,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更加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一限位部22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的局部位于通孔121中。第一限位部22 的位于通孔121中的部分沿远离第一凸缘210的方向l1的厚度s1小于第一限位部22的位于通孔121外的部分沿远离第一凸缘210的方向l1的厚度s2。
128.参照图15,为了光学膜层3安装的方便考虑,光学膜层3的围设形成第二缺口31的部分只围绕在第一限位部22的位于通孔121外的部分外围。且为了防止在机械振动测试中第一限位部22从第二缺口31中跑脱,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22的位于通孔121外的部分沿远离显示区101方向的尺寸大于其位于通孔 121中的部分沿远离显示区101方向的尺寸。
129.本公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30.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2在底板11上的正投影与底板11的边缘至少部分交叠,在实现对光学膜层3在一个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的同时,使得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区域可以由容置空间内延伸到底板 11的边缘处乃至底板11的边缘以外,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2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以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一限位部22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通过使导光板2的本体部21向容置空间以外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凸缘211,能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得以延伸扩展,通过使第二凸缘21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光源42之间的间隔中,
能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区域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延伸扩展至相邻两光源 42之间的间隔中,直至基材41表面,从而使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位置相对于公开技术中可进一步远离显示区101,进而改善或避免背光模组点亮时第二限位部23处的亮点被看到的情况;同时还能实现第二限位部23对光学膜层3在另一个方向上的限位固定,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3的设置能够确保对光学膜层3的限位固定以及固定强度。
131.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16,包括显示基板7,还包括上述公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显示基板7的入光侧,用于为显示基板7提供背光。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即显示基板7为由上下基板对盒,中间填充有液晶的液晶盒。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前框8,前框8包裹显示基板7的四周边缘及边缘端面,以实现对显示基板7的保护,同时还能形成显示基板7的边框,使整个显示面板更加美观。
134.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采用上述公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能够提升该显示面板的品质和显示效果。
135.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136.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能够提升该显示装置的品质和显示效果。
137.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lcd面板、lcd电视、显示器、手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138.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